APP下载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治疗探析

2019-01-2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阳心脉心痛

苏 楠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内科,山东 曹县 274400)

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该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等的范畴。现将其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者发病率较高,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冠心病心绞痛呈反复发作性,且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的危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又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1 病因 患者年老体弱,肾精亏虚,肾阳虚则诸脏阳气不得鼓舞,脾胃失于温养则运化无力而生痰;胸阳不振,阴邪弥漫胸阳之位而痹阻;心阳亏虚则血脉鼓动无力,瘀阻脉络;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炼津成痰;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脾虚生痰,痰火相结,痰阻脉络,气血不通;复加七情内伤,忧思劳累,气血瘀滞,心脉骤虚而发病。气血痰瘀痹阻脉络,脉道不通,不通则痛;心脉亏虚,心脉失养鼓动无力则变证丛生。心肾诸脏亏虚为本病的根本病因,七情内伤,忧思忿怒、劳累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1.2 病机

1.2.1 病位 本病在心,与肾、脾、肝、肺等脏关系密切。

1.2.2 病性 心、肾、肺、脾脏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痹阻脉络为标,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2.3 病势 本病发于脏气亏虚,病情缓慢进展,可长时间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病则急迫凶险,轻者短时而过,胸痛缓解,重者真心剧痛,危在旦夕。发病之初为气血痰瘀阻塞脉络,病乃属实。继则脏腑失养,升降失常,阴阳失于调和,多属虚证,甚者可成厥脱危证。

1.2.4 发病 心脉痹阻不通,发病突然,多以胸前疼痛为首发症状。其特点是胸痛发无定时,可由劳累诱发,也可休息时而至,胸痛剧烈,有濒死之感,多有呼吸急促,头面冷汗,心悸怔忡等症同时出现。病程可长可短,短者痛解病消,恢复如初,长者脏器虚损,久不可复。

2 辨证要点

一般来说,胸痹病辨证关键在于辨证疼痛发生的部位、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并注意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脏器亏损为主,部分兼有阴虚;标实以血瘀、痰阻多见,部分可见气滞、寒凝等症。

3 治则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治疗法则,运用补、泻、通、调法则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通其瘀结,调和脏腑。治疗时宜注意标本兼顾,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达到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2]。笔者将临床常用治疗八法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

3.1 活血化瘀通心脉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常以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如刺或痛有定处,常伴有爪甲口唇青紫。舌质暗,有瘀斑,脉结代等气滞血瘀的征象。治以活血化瘀通心脉,选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延胡索、三七治之。方中酌加理气止痛之品,如木香、沉香、降香等[2]。笔者曾对60例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患者采用此法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6.5%,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宣痹通阳解胸痹 痰浊阻滞,脉络不通,气血不行而痹阻,证见心胸闷痛,痰盛肺壅。脾气不运,痰浊内停,症见胸脘痞满,面目浮肿,四肢沉重,脉沉滑,苔白腻。治以化痰除湿,宣痹通阳,宜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3]。痛甚加川芎、延胡索;胸闷加郁金、石菖蒲;寒甚加附片、生姜。全方合用可祛湿化痰,宣通心痹。

3.3 芳香温通助心阳 阴寒内乘,阻遏心阳,气血运行不畅,血脉闭塞,不通则痛,所以胸痛呈阵发性加剧。寒邪乘心,阳气不宣常见畏寒肢冷,喜热喜暖。寒凝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可见面色苍白,舌质青紫,脉沉紧。温阳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原则,用芳香温通助心阳治疗心阳阻遏的胸痹,常收效显著。用苏合香丸合参附温心汤化裁治之,阴寒较盛可加用大辛大热之干姜、附片;血瘀加丹参、川芎;痛甚加延胡索、乳香。芳香可以宣通心脉,温化可以驱散阴邪,运用此法可使心阳复振,脉运如常。

3.4 举元益肺补心气 心气不足常见气短,隐隐胸痛,遇劳更甚。心气不足常影响元气和肺脾之气。若元气不足则虚损劳怯之象出现,肺气不足常喘促,脾气不足则倦怠乏力,此三者皆为生命之本,常互相影响[2]。宜用举元益肺补心气的方法治疗心气不足型胸痹,举元煎和生脉饮化裁治之。血瘀征象明显可加川芎、丹参;喘息不得平卧可加蛤蚧;脉结代可加冬虫夏草。此法可使元气得举,肺气得宜,心气得补,血脉流畅,胸痛即消。

3.5 滋阴清热养心血 阴虚血亏,血不养心则时有胸痛,常伴有心悸、怔忡;阴虚则内热,故有手足发热,虚烦不眠;阴虚及肾则见耳鸣、头晕、口干、苔少,脉细数或结代均为阴虚证候。常选滋阴清热养心血之法治疗心阴不足型胸痹[2,4]。常用知柏地黄丸、天王补心丹、养血归脾丸化裁。胸痛时发加丹参、郁金;烦躁甚者加桂圆肉、浮小麦;阴虚口渴较甚可加麦冬、沙参等。此法之治疗,可使阴血得养,虚热得除,心脉通畅,胸痛自消。

3.6 疏肝理气止心痛 情志抑郁,气滞上焦,胸阳不宣,血脉不和故胸闷心痛,时欲太息。疏肝理气之治则可止心痛。临床常选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化裁主之。如肝脾不和、腑气不通症状明显,常加生大黄泻热通腑使心痛大减。此法应用恰当,既可疏肝理气之心痛,又可行瘀化湿畅中[5]。

3.7 泻热潜阳去心火 心火内盛,心阳暴亢,胸痛较剧,连及眉额;心火上炎则口干、口苦、面赤;神明受损则易惊易怒。选用清心莲子饮合珍珠母丸加减主之。

3.8 回阳救逆摄心阳 心气衰竭则频发心痛,气促胸闷;心阳欲脱则淋漓大汗;真元外散、真阳欲绝,则目呆失神、昏蒙晕厥;心阳耗尽,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逆;舌质青紫,脉微欲绝常为真元告尽,阴阳立决之先候[6]。回阳救逆摄心阳之法即用于心阳欲脱的危证。临证常选用生脉散、四逆汤、参附汤化裁治之。阳气浮外,即将散脱可用牡蛎、龙骨等收涩之品。

以上“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芳香温通”法则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三大法宝。根据《内经》中“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原则,以祛瘀通经、活血化瘀方药常可达到止心痛作用。

4 医案举隅

岳某某,男,60岁,农民。2015年6月3日初诊:主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2年,下肢浮肿半年。2年前因劳累开始胸闷,阵发性胸疼,伴有心慌、烦躁,自感疲乏无力,纳少,消瘦。近半年来下肢浮肿,曾在济南某大医院诊为“冠心病”,服药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后因劳累、情绪变化,病情加重。听诊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肝区压痛,下肢I度浮肿,舌质淡而暗,脉沉细。辨证:胸阳不振,气虚水瘀互结。治法:宽胸理气,养心化痰。方药:紫丹参30 g,葛根20 g,降香10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全瓜蒌15 g,薤白10 g,田三七3 g(冲服),桂枝10 g,桑寄生15 g,杜仲12 g,山楂15 g,鹿衔草15 g,龙眼肉1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2015年6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自觉症状减轻,现仍感左侧胸闷并胸痛,气短乏力,眠差多梦,下肢浮肿,时感腹胀、烦躁,面部烘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仍以上方化裁:紫丹参30 g,五味子10 g,茯苓20 g,麦冬15 g,太子参20 g,降香1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琥珀3 g(冲服),五加皮10 g,全瓜蒌15 g,薤白10 g,通草10 g,川牛膝12 g,制龟甲1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2015年7月22日三诊:间断服上药30余剂,心慌气短好转,胸闷胸痛偶有发作,浮肿已消,精神好转。近因外感风寒致头痛头晕鼻塞求诊。嘱继用前方巩固,并服辛温解表方以治外感。

猜你喜欢

心阳心脉心痛
标点符号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心痛的感觉
试论《内经》关于心痛病证的辨治*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