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阴阳学说与现代生理学的相关性

2019-01-29金永志李梦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学说脂质

金永志 李梦帆* 黄 荣 黄 毅 曾 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血管外科,上海 200333)

中医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范畴。其学术核心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学说。其内容是千百年来有效的临床经验[1]。中医阴阳理论是生命哲学、阴阳形象与数量、阴阳运动、阴阳信息的综合。它涵盖了中医从意识形态到临床和科研的全过程。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值得进一步研究[2]。回顾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的理论框架[3]。作为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古人的阴阳理论逐渐渗透和融入《黄帝内经》《难经》的基本理论体系中,使得《黄帝内经》在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概括病邪的性质等医学理论在阴阳学说中得到解释和阐明,并被广泛用于指导疾病诊断和治法的确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的核心,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

哲学与科学的矛盾,哲学与中医的矛盾均是互有关联的矛盾,是中医是否科学的关键。哲学是普遍的理性。而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已成为中医的核心理论。中药的定量和论证一直受到阻碍。致使中医学在进行量化和实证中受到阻碍,及时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很困难的,这是中医理论只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不能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5]。阴阳既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又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指南。大量优秀的中医药理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导致了中医药发展的落后[6]。

张树生[7]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中医自稳调节学说揭示为什么人类生命可以存在。指出人体存在一种自动稳定的调节网道,而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观是解释自稳调节功能特征、内涵和动力来源的四个方面之一。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人体阴阳学说与现代生理学的相关性。

1 基于细胞层面的阴阳学说

李东海等[8]基于太极阴阳鱼图,即圆运动的连续性、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及阴阳互藏性的特点,探讨了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演变过程中的阴阳变化,认为基底层、棘层表现出阳的属性,颗粒层、角质层表现出阴的属性,棘层与颗粒层是由阳转阴,重阳必阴关键。

周文波等[9]从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角度,阐述人体的阳气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调节着人体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并指出阳气在卫外过程中,通过阴阳交感、产生精微物质藏于体内能够避免和治疗恶性肿瘤。在阴阳交感缺失的前提下,阳气耗散枯竭,加之失于储藏,阳气不能制约阴形,产生有形的痰结、湿聚、瘀血,进而化毒化热致使肿瘤细胞出现,最终导致机体的阴阳离决。并提出人体患肿瘤是产生了“阴阳离绝之势”。

赵东峰等[10]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来源的同一性,其间存在的生、克、制、化关系,阳性、阴性调控因子,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等方面,阐释了骨稳态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阴阳属性。并认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稳态内是典型的阴阳关系,成骨细胞及其主导的骨生成属于“阴”,骨细胞及其主导的骨吸收属于“阳”,二者动态平衡发挥维持骨稳态的作用。

2 基于新陈代谢层面的阴阳学说

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这是现代医学关于生命最根本的认识。李磊强等[11]认为叠加太极图和中医阴阳气机运行观内涵正是在表达中医对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独特认识,因此不论在生理、病理、药理等各种医学理论有多大差别,至少在关于生命最本质的认识上,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是趋同的,那就是把新陈代谢作为生命延续的根本,并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理解这个过程。

3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层面的阴阳学说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脑退行性病变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中医学认为二者均属肾精亏虚而致脑髓空虚,基本证侯同为肾虚髓空,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贺文彬等[12]抓住中西医学对这两种疾病的共性认识,在中医特色理论指导下,对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功能上的对立制约属性和代谢上的互根互用属性进行研究,认为其具有阴阳的特点。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的调节下,女性体内相关激素呈现出周期性动态变化及生理平衡,并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出现周期性变化,调节月经周期等正常生理活动。邱鹂苹等[13]认为这种动态变化及生理平衡模式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不谋而合,将HPOA调节下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阴阳学说相关理论相结合,可充分发挥传统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领的辨证优势。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若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胜偏衰,则为病理状态。易泳鑫等[14]指出,升糖激素与降糖激素具有阴阳的某些特点,以取象比类法对其进行归纳,认为升糖激素与降糖激素本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治疗时应该注意维持两者的动态平衡,才能维持血糖平稳,临床上以此指导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剂量的调节,治疗颇效。付义等[15]通过对NEI网络的实质进行述要,对与NEI网络的整体调控机制与中医理论密切关联,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情志学说等进行归纳、分析。发现NEI网络整体调控机制与中医理论密切关联,中医药手段对NEI网络有良性调节作用。崔晓萍等[16]认为高水平雌激素或低水平雄激素通过减少单胺能神经传导,与进一步出现的抑郁症状有直接关系。并表示抑郁症当属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阳虚阴盛。而中药补阳类药物可能通过提高雄激素水平、提高人体兴奋性,使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情绪豁达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4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阴阳学说

在中医药研究中,刘明等[17]认为RNAi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这一复杂的生物现象完全就可以用阴阳这一对哲学范畴(中医理论)来解释。siRNA和mRNA相互对立,是互为相反的两个方面。有过多的mRNA,siRNA就会与之结合,进而把它降解来完成机体的自稳(阴阳的对立制约),mRNA的降解进而又转换成siRNAs以继续执行功能(阴阳的相互转化),siRNAs和mRNA互根互用、消长平衡来完成机体的自稳及清除外来的病原体。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与自噬对于脂质代谢内稳态的调节分属两个理论体系。王志丹等[18]认为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作为脂质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相一致。脂质合成与脂质分解之间的相互平衡共同调节着机体脂质稳态。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探讨脂质代谢及自噬对于脂质代谢的调节关系具有颇为特殊的意义。

5 血管新生与阴阳学说

血管新生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缺血性疾病和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的治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管新生主要由促进血管生长和抑制血管生长两类功能相反的因子调控,颇似阴阳学说中阴和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探讨血管新生与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血管新生在血管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此类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优势等方面的问题[19]。

6 微生态与阴阳学说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但其中医理论本质尚未完全阐释。吴国琳等[20]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理论、舌苔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论述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代微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1]。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医疗、药物与病症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十五年来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来综述,通过分析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正邪学说理论以及脏象学说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分别探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药与病证两个方面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22]。

基于“天人相应”的指导,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一样存在着周期性变化。近年来中医对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用阴阳学说来阐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运用子午流注理论来探究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机理[23]。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的加强,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掘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内容,利于临床指导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推进与其他现代交叉学科的发展[24]。

7 展望

现代生理学与人体阴阳学说关系密切,值得进一步系统的研究。从这一点上,叠加太极图或可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找到一些启迪。拉近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距离,促进了中西医交融。有平衡就有阴阳,将为进一步探究其科学内涵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学说脂质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