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2019-01-29
(1.安徽医科大学 党政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00)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标志,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1],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边远贫困的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同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基本保障,对促进区域内信息时代人才队伍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3]。教育技术05定义指出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文件中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大维度保持一致[4],由此可得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包括:
第一,意识与态度。即立足教育的视角理解并运用信息化教学技能进行教学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相融合的意识与态度,形成一种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二,知识与技能。即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法、教学应用和评价的模式结构、教育科研的方法手段等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应用与创新。即能成功的进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活动、资源、评价及教学研究的设计、开发、管理和实施等,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师生、家长、管理者等就教学、科研、管理诸多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第四,社会责任。即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技术、资源方面的能力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从不同社会及认知角度看待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得到不同的认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于教学过程,培养能够整合教学过程和资源且具备现代伦理道德的人才,利用先进教学理念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信息化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信息化人才。
二、影响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因素分析
信息化教学环境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学习场景,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各校、各地区在信息化环境应用于教学的整合推进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能手与新秀,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示范学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若未能均衡发展,那么得到的教学效果必然也不同,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影响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配备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严峻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落后,现有的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配置低端,无法满足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城市学校,基本都有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机房的配置也明显优于农村学校。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设施存在较大差距,可想信息化教学状况更是相差甚巨。
教学设备的差距直接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上的差距。教学仅有成熟的理论,没有技术的支撑,就没有教学实践的可能。城市与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理论即使没有多少区别,而在实践这一环节也落后城市教师很多,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无从历练。
(二)城市与农村开设课程仍有差距
如今,信息化教育是我国现代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建设。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从基础抓起,从基层做起,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由于远离城市教育的影响,避开教育政策的限制,在当前“升学率至上”的教育政绩背景下,在应试教育目标的影响下,学校以压缩或取消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为代价来确保应试科目教学课时,使得学生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兴趣和追求探索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很难培养出信息化人才。而在城市,由于对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程度更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下的创新课堂比较普遍。课程的约束也间接导致农村与城市教师之间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差距[5]。
(三)培训方式模式的差别
作为上一级培训机构对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师资培训工作,学校或者教育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以及操作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会定时或者不定时地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相应的培训。培训方式和模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村和城市老师教学能力的差异,从培训效果来看,两者存在着差距。
因地域界限、政策局限,设备落后等因素,农村教师的培训往往停留在一般性、常识性,重形式、轻实用的阶段,只是把培训内容灌输给被培训者,直接导致培训与应用脱节。农村教师对于城市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而言,不但不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也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感受不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影响了学习、钻研和追求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研课题与教学资源差距较大
我国信息化教育建设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通病,即“重设施建设、轻应用研究”,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理论基础原本就存在极大差距,在此差距背景下,农村以发达区域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信息化教学,显然是不适合的。
城市学校的教育设备完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此条件下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意识与发达区域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但在农村,因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来制定相应的教研课题,并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6]。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师肩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力支撑,对教师来说,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责任重大。在网络技术日趋发展的时代,教师教研活动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不再局限于特定教育范围之内[7]。
三、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由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所形成,教育问题复杂多样的,它的变化和改善取决于各方条件的成熟。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和参与教育事业,结合国情现状为均衡教育建言献策,以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必须依赖于硬件与软件的共同作用。硬件即是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比如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这就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软件是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这必须依赖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各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都维持在同等水平。
(一)硬件支持
城市与农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存在很大差异,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所提供的教学硬件也不同。张伟平等人对我国20个县农村地区的实证调研发现,少数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是社会捐赠的[8]。陈旧设备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硬件的支持。如何改善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缺乏的现状,完善偏远农村及不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设施,应该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加大落实教育投入。关心和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提供更实用的信息化教学产品。如今,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统筹规划,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从而回应社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加大对外宣传,强化信息化意识
在现代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人才成为21世纪炙手可热的人才,培养这些人才必然需要信息化教育的支持,信息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需的硬件设备正是教师发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工具,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舞台上,教师可以尽情施展其信息化教学技能,彰显他们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宣传,学校可以极大的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沟通提供便利,让他人能及时了解校园动态,让领导和老师掌握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为学校的不断进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形势一体化的今天,信息化的发展给国家带来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给教育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模式从单一的传统教育逐渐过渡到当今的混合式教育,进入信息化教育新形态。想要推动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强化信息化意识的任务依旧艰巨。信息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及教育学生的一种技能,这就考验着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当前必须大力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均衡发展,但同时国情又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存在极大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落实教育经费,加强基础建设
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物质保证,缺少强大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无从实施。设备是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必须在设施完备的基础下才能实施信息化教学。资金来源是信息化教学设施到位的重要保障,只有落实资金来源才能保障信息化教学设备按时到位、正常启用、及时维护,早日让师生共享信息化教学成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效果。
积极寻找经济的来源、努力疏浚资金渠道是使得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关键点。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应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状况逐年增加,争取更大的经费空间,即投入既要持续不间断,又要稳定上台阶。
3.完善评价机制,展现教学效果
完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机制,依靠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政策,让师生在科学评价标准下,明确不足,强化信息化意识。鼓励倡导教师投身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并积极的向社会、家长展示信息化推进课堂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教学效果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有用的最直观体现,教学模式能否被接受、认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知道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切理论都没有实际成果更能让人信服,在宣传的同时也积极做出成效,让别人更加直观的看出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所在,从而积极参加到推动现代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的完善征程中去。
4.加强设备维护,确保网络安全
信息化基础建设起步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只用不管,校园网维护更新无人问津,教学资源管理混乱的现象。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能,为在校学生提供绿色的网络教学环境,保障教师在校全系统网络的安全畅通。对内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开通光纤专线内外网,对有密级和重要文件的计算机设备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升级机房设备的防火墙,启用杀毒服务器,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同时加强机房管理,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二)软件支持
软件支持是指教师本身具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若硬件设备本身不能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必须使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教育发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软硬结合是关键,教师的观念、技术、方法、能力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地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明显落后,这是因为:第一,城市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明显优于农村;第二,农村教师学历相对较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第三,农村和城市在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程度上有差异;第四,教育信息化资源分配使用不合理。鉴于以上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
1.信息化能力培训应统筹地区水平差异
教师的培训工作通常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然后分配到各个学校。这种模式下有时会因经济上的差异,地理上的距离,重视程度的不同,会使分配到各个学校的培训不一样或者某些学校不同。
在城市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较高的重视,而在农村却不尽然。这种思想,必然导致政府教育部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不同重视程度。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重视各个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排除一切困难,协调发展使得教师得到完善的培训。
2.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要有专业针对性
因为一些政策的限制,地理环境的局限性,教师专业的差异性,导致城乡之间教师接受培养的方式不同。农村地理环境相对偏僻,思维方式比较局限,教育政策受到限制。而在城市学校中却有先进的理论,有教育部门的积极推进,农村和城市采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使教师接受相同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又不是相对固定的培训方式,而是根据教师任课的学科来制定相关的培训方式,以达到同水平的培训效果。
3.应最大化的发挥校本培训优势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不断更新、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相应能力、素质、标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郭绍青教授说过“校本培训是最有效的办法,能够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指导,能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能力的快速发展与提高。但存在受益学校少,成本高等问题,无法大面积推广”。要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要全面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资源,制定出一套实际可行的培训制度,通过积极有指向性的信息化研修手段,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校本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必须根据教师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关的培训模式,而校本培训必须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激励机制,支持保障,校本教研培训等方面。在学校统筹安排下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种子”作用辐射更多员工,通过集中学习、小组学习、行动研究、自主学习等传统校本培训的组织方式来开展各校培训,以实现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区域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均衡提升,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四、结论
信息时代已悄然到来,教育信息化是国家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推进信息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培养各类信息化人才和最大范围的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广大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活动之后,参加各种新技术的培训课程、适应新技术的教研活动等成为一种常态[9]。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想方设法全面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发展,对培养区域内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合格的信息人才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