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19-01-29冯忠武农业农村部畜牧兽业局
文|冯忠武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业局
自8月初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以来,截至11月22日,全国有20个省份47个市(区、盟)发生73起家猪疫情、1起野猪疫情,累计扑杀生猪60万头。已有7个省的24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其中,河南和江苏省的疫区全部解除封锁。全国非洲猪瘟疫情呈现多点散发、趋于平稳、防控有效、总体可控的态势。目前,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从外部环境看,境外非洲猪瘟疫情频发,我国与疫区国家的人员交往频繁,货物贸易量大,加上非洲猪瘟的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再次传入风险很高。从国内情况看,我们有2600万小散养殖户,养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低,生猪生产和消费在区域上不均衡,长途调运生猪及其产品的情况仍将长期存在,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近期发生疫情省份特别是主产省还在增加,防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历史上根除这个疫情的国家,短的用了5年,长的甚至用了30多年,我们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长期性。
2018年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非洲猪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
通常非洲猪瘟跨国境传入的途径主要有四类:一是生猪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和走私,二是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三是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四是野猪迁徙。
关于国内疫情的传播问题。首起疫情发生以来,农业农村部对每一起疫情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归纳起来,对于已查明疫源的68起家猪疫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因异地调运引发的疫情共有13起,占全部疫情约19%。二是餐厨剩余物喂猪。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共有23起,占全部疫情约34%。三是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生猪调运车辆和贩运人员携带病毒后,不经彻底消毒进入其他猪场,也可传播疫情。这是当前疫情扩散最主要方式,占全部疫情约46%。对此,农业农村部已于11月1日发布公告,对生猪运输车辆监管提出新要求。
近期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数量仍不断增长,主要与以下四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我国边境线长,国际交流频繁,境外疫情传入风险持续增大。二是非洲猪瘟具有明显的早期发现难、预防难等特点,该病潜伏期长,生猪感染后,可能在3周内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病毒可在这期间由这些尚不为人知的病猪及其产品,通过市场交易、屠宰、人员工具携带、长途调运、接触传播、餐厨剩余物饲喂等,多种途径传播病毒。三是我国居民普遍喜食热鲜肉,这就造成了大量生猪长途调运,同时车辆的消毒和经纪人的管理没有跟上,由此引发疫情。四是我国的生猪养殖中小散户的数量还很庞大。这些散养户生物安全条件差、措施不到位,且多有用餐厨剩余物(泔水)喂猪的习惯,传入疫情的风险较高。
在全世界60个已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中,只有13个国家根除了疫情,根除时间多为5至36年,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来看,要想彻底根除非洲猪瘟,异常困难。如果不是相关部门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就有可能出现疫情暴发流行。
考虑到我国养猪业的特殊性以及非洲猪瘟病毒的特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仍是该病防控的关键时期,防控任务十分艰巨。该病仍会呈现点状散发态势,随着各地防疫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出现区域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非洲猪瘟发生以后,农业农村部采取了限制调运的措施。限制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确实对部分企业生产周转产生影响,部分猪场商品猪被迫压栏,仔猪调运遇到了一些困难。种猪本来不在限制调运范围,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困扰。对此,相关部门做了相应安排,不会影响元旦和春节期间的猪肉的供应。
随着生猪跨省调运受限,肉类的冷链物流发展将迎来机遇,猪肉供应链将面临由“调猪”向“调肉”的大变革,大力发展冷冻肉和冷鲜肉,国内将加速生猪屠宰冷链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积极推进屠宰冷链产业,可以将不安全的猪肉控制在屠宰环节,而且培育大型屠宰企业,也方便主管部门对猪肉生产进行监管,减少不安全猪肉流入市场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国内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屠宰产业及冷链产业的发展。
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再加上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健康,这都为冷鲜肉、冷冻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不过,完备的热鲜和冷冻配送能力、均衡的屠宰产能以及对冷冻肉的消费者需求偏好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换。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会感染人,同时它也不会感染除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不影响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既没有把非洲猪瘟列入人畜共患病,也没有列入多种动物共患病。有关国家科研人员曾经将非洲猪瘟的病毒接种到犬、鼠、兔等10余种动物做感染实验,均未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