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40年成果显著

2019-01-29吴孔明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农业

文|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得以积极开展,在引进技术、引进外资、引进智力、培养人才及农业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解决了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促进了全国农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推动全球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光辉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我国的农业科技开始真正的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三中全会后,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1978年到1999年,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处于发展积累期。这一时期合作对象主要为发达国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所属研究中心以及欧盟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合作形式由一般的迎送往来逐步发展到人员培训、技术引进、合作研究、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建立联络办事机构等。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化,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形式亦进一步多样化,由初期的礼节性交流互访,发展到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培训、咨询,以及与我方科技人员尝试开展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等;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宽,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生物技术、农机、农产品加工利用、饲料工业以及农业政策与信息等。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进入了蓬勃活跃期。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农业科技深度合作与交流,对外交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类国际合作560余项,其中正式纳入政府间合作框架的160余项,合作伙伴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到亚非拉以及东欧独联体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方式更趋多样化,通过组织开展人员交流互访、举办国际会议和学术讲座、开展联合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等方式,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从松散到紧密,从分散随机到稳定集中,逐渐形成了长效的稳定的合作机制。

2012年至今,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进入了提质增效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我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农业科技开始“走出去”。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设立了创新工程国际合作专项任务,进一步发挥了农业科技对外合作引领的作用。通过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海外联合实验室平台建设,优化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布局,探索组织全球性创新协作活动,积极培育大科学计划,夯实国内外联动协同创新机制,进入了“以我为主、积极作为、提质增效、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举措

2012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得到快速推进,构建了高起点、高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合作格局。在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实现了多重突破。

一是高层互访。过去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高层互访所占比重比较低。近年来,国外首脑访问农业科技机构明显增多,农业科研机构“高朋满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等多位外国领导人、国际知名人士、外国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私营企业的领导人到院访问。高层来访,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伙伴关系的建立,为高效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科技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际农业合作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农业科技强国,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发展中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非常希望中国的农业科技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二是举办国际会议。近年来,我国先后举办了很多有影响的重大国际会议,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不仅了解了国际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还深化了与外国伙伴的联系,拓展了合作领域,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参与组织国际活动的能力。

三是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交换和利用。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通过双边、多边等渠道的合作,引进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和优良新品种10万余份,占国家种质库总量的20%,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种质基因资源,为主要农作物如杂交水稻、玉米、高粱、花生、小麦的育种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四是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和实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平台方面,围绕全球农业科技合作布局,在双边及多边框架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及资源,与国外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了70多个联合实验室,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及农业“走出去”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联合实验室(平台)有:中国-巴西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荷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中心、中国-德国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智利-中国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在重点合作项目方面,通过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作物种质资源保藏、植物保护、农业遥感、土壤肥料等多个领域承担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双边旗舰型合作项目和双边合作种子基金项目。

五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与引进智力。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09年获得部分外事审批权后,科研人员年平均 1100 余人次出国(境)执行合作研究、国际会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及培训等任务;年平均邀请700余人次外宾来院交流访问,2017年出访人数超过1600人次,邀请外宾人数接近1200人次。此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境)培训项目以及利用我国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定向捐款等渠道,共计选派了1000余名青年学者出国深造。

六是推动农业科技“走出去”。由过去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朝双向流动发展,实现了技术和产品“走出去”。目前已经“走出去”的技术有杂交稻、棉花、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种子,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疫苗生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设施园艺技术,饲料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及沼气技术等,涉及亚、非、美、欧诸多国家。

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的涉农部门和研究机构牵头和参加了多个国际重大多双边的合作机制,显著地增强了中国农业科技在全球农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国的科学家和管理人员在一些国际组织里担任重要职务,一些国际组织的工作也依靠我国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理事会的成员国、国际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高级高级别专家组的成员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是二十国集团农业首席科学家派出单位和中欧农业工作组中方主席单位等。这些国际性工作极大提升了中国农业科技在全球农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重大平台建设方面,1986年,我国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同建立了首个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总量达49万份,居世界第二位。资源库的建设全面掌握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情况,促进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共享和利用。

我国与日本合作建成了农业领域的第一个外国投资强度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心由日本政府资助1.2亿元人民币建设,促进了中国和日本30余个研究机构的合作,成为中日两国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融入全球农业创新体系方面,1984年,我国加入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体系组织(CGIAR)。2000年在我国成立了“中国-CGIAR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有十多个国际机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驻华办事处。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全面融入了全球农业科技与创新体系。这个过程帮助我们培养了大批农业科研骨干和管理专家,推进了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立项、评估、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取得了包括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大批科研成果。

在引领创新和技术集成走出去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盖茨基金会于2008年联合实施了“为中国西南地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脱贫培育绿色超级稻”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3800万美元,是我国农业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这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理论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培育的水稻品种在多个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

总体来说,我国农业对外国际合作已经形成了布局完整的体系。在合作方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以联合科技攻关、合作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技术转移和人员培训为主。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既是国际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食物安全的需求。我国农业科技已经从一个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发展到如今在多方面引领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农业科技中心,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在这个阶段,如何谋划未来40年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并理清发展路径的战略性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人民吃的好的问题,下一步要满足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要解决吃得更好和吃得更健康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但农业生产资源十分有限。如果按照目前的生产方式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那将付出极大的环境资源成本。2017年,我国进口的农产品已相当于8亿亩土地的生产量,而且这个数量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农业生产资源,提高全球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服务于全球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农业科技的人才有来自于国内培养,也有来源于国外引进。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国国内和国际性的人才资源,是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国际人才政策的不断推出,各个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改革开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伟大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一方面要支撑国内的农业生产,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使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后院”;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国际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需要。我国农业科技要坚定的“走出去”,要服务于国家外交需要,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温饱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揭示大塑料和微塑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健康的潜在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