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40年 回顾与展望

2019-01-29张合成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

文张合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改革开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0年来,我国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梳理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就与贡献,总结梳理过去的经验,谋划未来的发展举措,对驱动乡村振兴,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

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全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随着科学大会的召开,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机制,“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战略部署,科技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在重大项目管理,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原动力。

我国农业科技成就瞩目

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科学世界排位上升,中国农业科技战略研究力量有4个机构进入了全球TOP50,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农业论文质量提高,2014年到2016年间,我国农业论文发表总量、高被引总量均排位第二位,占全球总量的9.4%。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2014年—2016年全球农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排位中国有16家机构进入TOP50。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共获得国家各类科技奖励2227项。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品种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优质种质资源及基因,基本上完成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基本上完成了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测序、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技术育种体系。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地区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一是人才队伍蓬勃发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由1979年的597家发展到了2017年的1063家,农业科研人员由1979年的2.2万人,发展到了2017年的11.5万人。到2017年,全国乡镇以上农技推广机构达到了7.49万家,农技推广人员达到54.1万人。二是农业科技总投入和研发经费持续增加。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的科研经费从2001年的62.58亿增加到2015年的388.8亿元,增加了6.2倍。2015年的农业研发总经费是2001年的8.8倍。三是创新平台功能日趋完备。布局建设农业领域两个重大工程,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6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储存中心,10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37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体系,涵盖了42个综合性的实验室,335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科学观察试验站。

农业科技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持续推进。构建了50个主要农产品现代农业体系,71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4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7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7个。支持农业企业建立40余个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认定28个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建成省、市、县三级农技机构设置健全的体系。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示范推广了一大批重大品种、关键技术和先进模式。多元化农技推广不断完善。农业科研院校科技人员成为农技推广服务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逐步加强农业双边和多边合作,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对象不断拓展,与140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在生物育种、植物保护等领域,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多边互动日益活跃,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2000多项,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援建了水稻、玉米农场、试验站或技术推广站,帮助100多个国家培养18万农业人才。

农业科技的重要贡献

推动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品种不断更新,培育并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高产、优质粮棉油等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技术支撑有力,推广了粮食稳产增产、农业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先进适用技术;模式不断改进,以复种、间种、套作为代表的耕作指数不断改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等绿色生态循环模式示范,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示范。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我国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135公斤/亩,提高到2017年的367公斤/亩,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亿吨连续迈上4亿吨、5亿吨、6亿吨台阶;肉类总产量连续20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主推节本增效,农技作业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农业绿色化主推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施技术和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深入推广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行动;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了95%,畜禽水产良种化、国产化占比逐年提升,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

推动农民增收和脱贫。科技助力农民增收,各地广泛实施节本增效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科技扶贫等项目,强化新技术引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3年的2.81缩小到2017年的2.71。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减少了7.4亿。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围绕破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瓶颈问题,转变农业技术方向,构建了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广了一批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节肥节药、资源循环的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示范降解地膜和残膜回收技术;发展了一批能源替代技术,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代替工程,推广应用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节能减排、有效改善环境;应用了一批环境整治技术,支持全国7.8万个建制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国6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22%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

推动农业及农村人才队伍水平快速提升。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农业科研人才方面启动实施了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方面,截止2017年,农业部所属系统共有农技推广人员54.1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2015年度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1692.3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61%。从人才资源类型来看,2015年,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三类人员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总数的75%,比2010年增长了约55%。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40年来,党中央始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18年,在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农业科技推进的可靠保障。

其次,要尊重农业科技规律。坚持农业科技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定位。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科技成果大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农业科技科研周期长,大田农作物育种周期为8~10年,而茶、桑、果、畜禽、水产等的育种周期为20年左右。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受大自然的影响十分直接,成果的产生和使用都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

再次,要实行“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优势农业科技资源,搭建全局性、区域性、行业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协作平台,组织全国农业科技系统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

最后,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人才是第一资源,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时间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用环境塑造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时间证明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农业科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现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供需结构失衡。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虽然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但大多数成果以高产为导向。从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看,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治理、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技术供给是短板。节本、增效、绿色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需求不断增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学科和技术仍然处于并行和跟跑的状态。有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19%处于国际领先、17%处于并行、64%处于跟跑。

第二个问题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比国际先进技术,我国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短板。农业领域技术短板主要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挖掘、主要园艺作物优质品种国产化育种技术、畜禽核心种质育种技术等。从产业来看,我国生猪、蛋鸡等畜禽养殖量占世界首位,但畜禽遗传育种核心种源80%依赖国外进口,部分核心种源如白羽肉鸡依存度达到达到100%。

第三个问题是科技、经济两张皮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国内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近年来成果转化率仅为40%,与世界先进水平80%相距甚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普遍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吸收,重模仿轻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与高校院所协作不紧密、资源配置碎片化,科技人员评价唯论文、唯课题、轻应用等问题突出。科研机构评估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第四个问题是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迟滞。从2002年开始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至今没有取得应有成效。地方科研机构的改革也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五个问题是科研投入结构和方式不尽合理。存在着投入强度低,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即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大体为0.65%左右,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入结构不合理,2016年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高校的三项经费支出中人员劳务费仅占R&D经费的39.4%,远低于法国农科院74%的数据。投入方式不合理,稳定支出项目占科研机构项目经费的20%~40%,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笔中“黑科技”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