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优质社会文化场

2019-01-28王欢张大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政治文化民族精神

王欢 张大方

摘要:民族精神体现着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的价值追求,而社会文化场是培育民族精神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文化场视域下研究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以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生态文化为研究领域,主要有:优化政治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优化经济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物质根基;优化生态文化,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要营造形成民族精神培育的优质社会文化场,让伟大民族精神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和民族力量,就得使这三个主要领域齐力推进、相互助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社会文化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1.00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014-04

一、民族精神与社会文化场

每个国家的民族精神,都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涵盖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等。民族精神制约人们的行为取向,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民族精神内涵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张岱年指出:“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消有长,有进有退”。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将中华民族精神整合提炼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是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础的价值整合、理念提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新的展现、新的发展和新的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支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的价值指引。

“场”最初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现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多个学科得到新的阐释与应用。人类的一切活动与精神产品是在一定的空间、场域存在和发展,并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民族精神也不例外,民族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形成的,它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观念体系。“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人类是在一定的文化空间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浓烈的文化氛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文化场。”社会文化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们必须要不断营造优质的社会文化场,以实现与民族精神更好的互动关系,为培育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氛围。

民族精神与社会文化场是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民族精神是社会文化场的价值展现与特质标识,民族精神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场的凝聚和升华,最集中、最本质地展现出社会文化场的内在特征;社会文化场是民族精神蕴涵之基与承载之本,民族精神依赖于社会文化场而存在,需要通过以“场”作为物质中介来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作用。社会文化场依据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主要可分为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生态文化等等。因此,民族精神也蕴涵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生态文化中,这里我们主要从这三个具体的、现实的宏观领域来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优质社会文化场。其中:政治文化主导社会文化场的发展方向,是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经济文化孕育社会文化场的现实基础,是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的物质根基;生态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场的深化丰富,是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

二、营造优质社会文化场的三大领域

(一)优化政治文化,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

政治文化是“一個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场中鲜明的主导力量,引领社会文化场的发展方向,是树立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支柱。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进程中总体、主流和本质上是先进的,但也不容忽视政治文化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矛盾,有一些糟粕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文化的落后残余、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和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在社会、社会成员之间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渗透并蔓延着,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产生严重的挑战,这正是我们优化政治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优化政治文化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力量。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难关的进程中,使中华民族精神永葆青春活力。一方面,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政治文化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导党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引领党的政治取向、政治行为;自始至终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南针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不因利益而摇摆,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能力,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另一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期,全面协调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这六大建设;规范选人用人导向,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要针对现实问题进一步改进,来适应我们当前的形势,健全考察机制,党组织更要把好使用关和监督关;必须要辐射出党先进的执政理念,焕发出独特的执政能力,以先进的政治文化突出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来提高其凝聚力、影响力与生命力,来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优化政治文化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历史伟业、民族精神的创造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直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我们要重点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来规范政治文化。一方面,我们党要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关键要把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铭记于心,把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深入开展工作的钥匙;深入群众要有真感情,用真诚的服务意识,获得群众的认同和肯定,善于倾听意见、寻找问题;对群众所提出的意见能够真正重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能够妥善处理,群众中存在的利益矛盾能够有效化解,形成亲切真挚的、以民为友的氛围。另一方面,强化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理念。更新群众参与政治的态度和观点,鼓励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表达民意和合理利益诉求的氛围,广大群众不仅应该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而且要积极去表达自己或某个团体的意见和诉求;拓宽人民的监督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群众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使其成为新式有力的、覆盖面广的监督渠道,以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维权意识的积极性。

最后,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优化政治文化的有力后盾。在政治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要进一步完善政治文化的规章制度来彰显民族精神的有力后盾。一方面,不断完善政治文化规章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形式、基本原则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史为鉴,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有效利用我国历史智慧牵引规章制度的制定,让当今制度建设有根可寻、有源可溯;同时,我们要借鉴西方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吸取西方政治制度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西方政治制度建设要有效地为我所用,必须与我国党史、国史相结合,要认真研读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历史,注重党史、国史的因素对制度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推进政治文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党章办事,发挥其示范作用和引领力量,提升道德感召力;各级政府人员要相互监督,发挥好组织内部相互监督的作用,使成员之间和而不同,团结统一,提升凝聚力;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优势,把规章制度执行的堡垒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完善政治文化的制度建设是个道阻且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全党全社会永不懈怠的共同努力。

(二)优化经济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物质根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崇高的价值观念,合理的制度安排,规范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先进文化。”社会文化场的现实基础孕育于经济文化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营造优质社会文化场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源于社会现实生活过程,特别是物质交往活动是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因素,经济文化是筑牢民族精神培育的物质根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时代,人变成了既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又是需要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的“道德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结合。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道德要求,出现了与民族精神背道而驰的恶性竞争、唯利是图、造假等现象。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因此,为培育民族精神优化经济文化是现实要求和时代要求。

首先,增强意识导向。增强意识导向是优化经济文化的重要手段。第一,增强认同意识。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民族精神的认同危机,要增强民族精神的认同意识和认同心理,居安思危,把维护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增强共享意识。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是确保我国民族精神培育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在共享发展上有新作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贡献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第三,增强创新意识。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大力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政府在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扶植力度的同时,要倡导生产方式向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倾斜。

其次,坚持公平公正的经济理念。公平公正是优化经济文化的核心要义。第一,我们党要始终以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增进人民福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加大财政支出在民生领域投入的比例,保证人民的获得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第二,落实完善监督机制。政府以及各企业管理层要加强经济发展的监督、监管机制,确保经济交往活动双方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下实现双赢,确保每个“经济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第三,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应有的主导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金钱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能唯利是图、不能损人利己。

最后,以政府为引领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优化经济文化的长远目标。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地方龙头企业要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深入推进乡镇文化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惠民工程;企业要力争有力地回馈全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力所能及地做出贡献,使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最大程度上有所彰显。另一方面,推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规划以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部门,规划重点部门以保证为民服务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鼓励群众自觉、经常参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城乡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全社會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氛围。

(三)优化生态文化,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在生态文化层面建成“美丽”的国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是人民幸福、国家复兴的基本保证。生态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场的不断深化与丰富,为社会文化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稳固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保障,其影响力不可低估。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更为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等内涵的源远流长提供坚实有力的发展保障。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优化生态文化的价值指引。逐渐提高其对生态文明新理念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时代价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善于分析、鉴别和选择,从这一思想观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为社会生态文化坚持和谐共存的价值体系提供精神指引;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应不断丰富和创新这一理念,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凝人心、聚民力,为建设美丽中国立根铸魂。另一方面,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力度。要多层次、多角度大力弘扬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让社会成员对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耳濡目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直接联系、外在联系,更要深层次地考虑到间接联系和内在联系。

其次,坚持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优化生态文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生产中践行节约资源的发展观念。生产者不能只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形成“节约成本,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生产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政府要加强保护自然的政策引导,“发展”不是以破坏我们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乱开发,“保护”不是简单的不开发,更不是回归原始状态,而是对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坚决落实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产业能源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践行合理的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不能单单只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更应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消费在推进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度消费、浪费资源成为普遍现象。我们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消费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积极推动绿色消费的生活导向,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使全社会崇尚绿色消费的新风尚,使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最后,齐心协力共筑美丽家园。共筑美丽家园是优化生态文化的长远目标。第一,树立“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环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意识,使其真正明白保护环境、解决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让环保的责任感深入人心,从而自觉保护自己的家园,扩大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参与度。第二,齐心协力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在破解生态恶化难题的进程中,政府与人民要齐心协力,团结一心。我国出现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森林覆盖面积剧减,土地沙漠化,物种减少等严重生态问题,解决这些突出的生态问题,要依靠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的努力,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难以成事,要动员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第三,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制度引导,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要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在保护环境中,也要维护好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切实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要求,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推进奖惩机制建设,大力惩处那些使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调节失灵的行为,奖励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单位和个人。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政治文化民族精神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