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019-01-28杨伊斐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9年6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最大化盈余

杨伊斐

一、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人为调节企业利润的过程。而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但包括对会计利润的操控,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中其他信息如附注的管理。同时,我们对盈余管理的性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它与利润操纵区分开来,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下进行的。尽管盈余管理属于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但却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者。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权与代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者掌握完全信息,具有信息优先权,是财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自然成为盈余管理的主体;二、盈余管理客体是企业向外界传递的财务信息,例如人为改变应计项目在不同期间的分布。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一方面,由于两权分离,委托人为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代理人,会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为了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调整,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筹资空间得到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筹资难度,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向企业注入更多的资本,使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管理者会粉饰报表展现良好的盈利能力。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私人利益最大化

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拥有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基于利益人假设,管理者有能力也有动机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隐瞒所有者,侵占所有者的利益。为了解决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即使代理人的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促进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趋同,委托人常常会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管理者个人薪酬或其他期权激励政策挂钩,以目标净利润、EBIT、每股盈余、净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收益率等作为管理者行权的前提,借助这种激励方式,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活动朝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管理者致力于通过达到既定目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薪酬最大化,更多的职业机会等。

(二)企业利益最大化

1.证券市场融资,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普遍是为了筹资而进行的。首次公开发行。在我国证券监管体制下,只有少数企业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从而获得发行上市的资格,而证券机构审核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其中我国证券机构规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才能获得申请上市资格。不仅如此,上市公司首次IPO发行价格计算方法虽然历经多次改革,却始终是围绕市盈率与发行前三年的每股收益进行的,由于市盈率由监管机构控制在一定倍数范围内,因此发行者可以控制的只有每股收益,只能将重点放在提高每股收益上,盈余管理也随之产生;增发和配股。增发和配股是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之后再融资的重要手段。

2.降低政治成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企业性质会受到格外的政治关注,例如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电信和高铁行业,垄断或寡头垄断如企业石油、天然气行业。当企业的盈利水平较高时,政府可能会对其征收高额税收或进行其他限制,因此企业为了避免树大招风会利用计手段来调整企业净收益,将当期利润递延至以后各期。

3.避免违反债务契约。债务人在对企业进行投资时,为了保证投入资本的安全性,通常会与债务企业签订债务契约合同,其中包括限制债务企业的股利发放,股票回购等行为.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所留有的会计选择空间,对企业应计项目实施调节的过程。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应计项目倒转,企业对应计项目进行倒转并不会使企业的价值有所增加,也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只是改变企业利润的配置期间,例如增加本期利润,那么以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记就会使未来期间利润下降。再次是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具有不连续性。如果本期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那么以后期间的利润会上升,所以管理者不可能无节制的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改变资产折旧方法和减值计提方法。企业在收益充裕的会计年度往往会采用加速折旧法,而在利润降低时往往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二是费用资本化或资本支出费用化。由于资本化支出与收益化支出概念界定并不绝对,管理者常常利用这种不绝对作为盈余管理的实施条件。例如,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建工程一旦满足预定可使用状态即可视为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但管理者会借口工程还未正式决算而推迟折旧计提时间,因此将折旧延迟到以后的会计期间。三是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来影响盈余。四是改变收入费用确认时点。例如在服务尚未提供就确认、商品所有权和风险收益未完全转移时进行确认等情况。

真实盈余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虚构真实的交易事项或调节相关活动的发生时点,从而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真实盈余管理不同于应计盈余管理,它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主要方法有:一是操控酌量性费用,如降低当期研究开发费用、宣传费、职工培训费来调节企业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控制生产成本,即企业通过盲目扩大规模,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实现盈余管理;三是操控销售。例如通过实行宽松的信用政策在会计期末增加销售收入。

四、控制盈余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但同时会计准则的固有局限性也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会计准则的不够细化造成了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使得管理者有机可乘,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因此,针对目前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完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根据目前经济形势和会计操作的客观需求,明确不同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办法,增强会计处理的确定性,降低人为因素的可操控性,是解决企业管理者滥用盈余管理手段最根本的办法。

(二)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着力于如下几个要素:首先,对实质和形式方面要加以规范。内容上,要求上市公司遵循重要性、可靠性、相关性的原则进行调整和完善,根据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行披露,在报表内容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流于形式的公司介绍,同时还要着重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和报表的易理解性,尽量使报表内容通俗易懂,在不影响准确性的前提下使普通投资者理解公司的交易活动。形式上,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可比性原则做到横向可比以及纵向可比,既要跟同行业的公司保持可比性又要跟本公司的往年财务数据保持可比性。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确保其与经济实际相符,使得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根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决策。再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也要公开透明,内部控制是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第一道关,令人满意的控制环境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使得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根据财务报表做出正确决策。再次,企业不能只披露财务信息,应提高对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关注,如公司控股股东的健康状况,管理者的重要亲属网络结构图,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等,力求将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展现给外部投资者。最后,加大对上市公司错报的惩处力度,应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证券监管法规。

(三)改革企业上市等相关规定

目前,企业上市和配股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一定水平。由于考核指标单一,企业会有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实施财务舞弊,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符合标准,满足上市资格或获得配股资格。

(四)强化独立审计人员在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作用

自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后,人们对外部审计人员的客观中立更加关注。独立性作为外部审计的灵魂,决定着外部审计机构在制约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中发挥的作用,对出具完整,真实的审计报告起着关键作用,进而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银行信贷决策。强化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方面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地位,避免管理层与外部审计人员互相勾结,保证审计工作健康开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构建良性的审计市场。注册会计师要学会洁身自好,抵制诱惑,遵守职业道德,秉持独立性原则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内部考评制度,定期对独立性进行考核,将质量控制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的核心。最后,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督,不断完善审计抽查制度,保证各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者最大化盈余
企业管理者纵论品牌建设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论西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