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新生态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共享经济融合探析
2019-01-28陈润瑶
陈润瑶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提出。我国较晚才开始引入共享经济,关于共享经济的学术研究不够深入,主要侧重于内容、形式及影响机制等框架理论方面。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参与型经济”,强调以“共享”理念驱动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构建参与平台,可以为新兴产业——如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创造强大的新引擎。
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共享经济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第一,由第三方为供需双方创建市场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确保用户很大程度上符合信息的对称性;第二,将货物或服务的所有权与的产品的使用权分开;第三,用户以高效、可获得性和低成本的方式享受极佳体验。第四,大量惰性资源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快速流动和相互渗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简言之,共享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闲置资源、多样需求、共享平台、社会信任、公众参与等等。
二、乡村旅游业与共享经济的融合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没有及时搭上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的顺风车。可以想象,如果互联网渗透到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农村旅游业就会兴旺起来。发展共享经济概念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乡村具备使用互联网平台的条件
共享经济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充当联结供需双方的纽带,失去了移动互联网,就不会有真意义上的共享经济。目前,农村地区为发展共享经济创造了技术条件。2016年12月全国农村互联网用户为2.10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了526万。随着互联网用户人数逐年增加,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改进,农村人口使用移动智能设备的能力也在提高。
(二)乡村存在海量的旅游闲置资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丰富的资源和产品,并与此伴生着资源的浪费现象。一方面,大量农村资源被闲置,包括农村住房、服务技能、传统手工艺、农民闲暇时间等。另一方面,社会的大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种供需错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流动。共享经济将这些分散和多余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最大限度地重新配置,满足农村旅游者的各种需要。与此同时,调动未开发的农村资源,如土地、农具、时间和传统手工艺等,可带动农民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组农产工业和改善不发达的农村条件。
(三)乡村旅游拥有大众参与的前提
共享经济成功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足够数量的供求方参与。随着经济转型、城市和农村双重结构的深化,农村群众加速学习新思想,特别是发达地区的青年人,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新形势。他们愿意拿出闲置资源有偿与游客分享,这将为农村的转型带来机遇。根据调查,40.13%的受访人表示每月到访一次乡村,45.92%的人表示每两个月至三个月去旅游,80%的人预计在三月内游玩一次,人民参与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三、乡村旅游共享经济构成要素
(一)乡村旅游共享经济体系
农村旅游共享经济体系由农村社区居民(供方)、农村游客(需方)和互联网(平台)组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农村共享经济的平稳运行。
农村旅游的共享经济令供应商的边际成本达到零,使效益最大化;令其增加感知,充实身体和心灵;实现内在的自我价值;同时促进闲置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农村旅游业的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游客是系统中需求的一方。传统的农村旅游、统一的旅游产品、固化的旅游路线不再能够吸引游客。对他们而言,在好奇心、参与感和经验方面的心理需求更加重要。需求者希望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同时以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深度旅游体验。
互联网平台是乡村旅游共享经济运行的技术支撑。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第三方支付中介、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有效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将供需双方进行最优匹配,发挥平台的集客效应,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二)乡村旅游共享经济运行机制
1.闲置资源是前提
农业天然具有季节性波动特征,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断层催生出大量未使用的资源,并带来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例如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过剩、空余的家庭住房、废弃的土地和农具、滞销的手工艺品等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说,农村大量闲置的资源的存在为旅游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机会,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为农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并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2.用户体验是核心
乡村旅游的共享经济聚焦在游客的最佳体验上。受惠于互联网新兴技术的进步和通讯设施的改善,游客减少了交易成本,得以快速、便捷、廉价和准确地结合体验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乡村旅游需求订制。在完成交易后,游客再次通过网络对旅行体验进行及时、公开、客观和透明的评估与建议,为其他游客的选择提供参考。这也促使供应商和平台改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游客的体验。
3.安全是保障
共享经济模式下资源配置的创新方式导致了经济形态和产业结构的颠覆和重塑,对传统产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确保农村旅游活动在互联网虚幻平台上的安全,是农村旅游共享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当前农村旅游共享经济的行业准和政策仍然是空白的。如何保障住房卫生、游客安全、农产品质量和互联网安全,对政府对农村旅游共享经济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乡村旅游融合共享经济的问题及建议
在经济新生态背景下,乡村旅游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跟上共享经济的步伐,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可以预见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我国,共享经济仍然是一种新兴事物,其成熟壮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与共享经济进行融合的行业,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运行体系。与共享经济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也处于探索阶段,这一过程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行动。
(一)改变农民保守的旧观念
共享经济现在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事物之一,但农民对其接触甚少,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普遍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发展农村旅游中的共享经济,最重要的是逐步改变人们对物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看法,让分享经济的理念占领农村新思潮,削弱农民根深蒂固的产权意识,增加使用权成为“供给物”的可能性。在信息时代,每个人不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是一个双重角色。社会资源和产品的所有权是明确的客观存在,但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使用权可以从所有权中剥离出来进行有偿共享,而不是排他。通过共享移动互联网平台,将农民手中未使用的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时间、技能和经验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与游客“分享”农民的产品来获得经济红利。
(二)提高乡村互联网普及率
不可否认,大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率低、质量差,农民缺乏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选择合适的通信公司建设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络覆盖率,确保其流动性,并定期进行网络维护和后期跟踪访问,以确保网络的质量。降低农村居民购买智能计算机和手机的成本,例如通过“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村地区提供政策倾斜,以补贴的方式来满足农村地区对网络设备的需求,提高农村网络的利用率。加强农村网民知识与实践教育,深化互联网应用,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当地农村组织的培训等渠道,指导农民的处理线上信息和商业应用。
(三)搭建共享网络平台
共享的经济发展必须得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尤其是智能终端,允许大量的供应商和用户建立快速而精确的连接,才能使农村旅游实现共享经济。但村庄本身的条件是不够的,必须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自主开发平台和所需的技术。运营商为农民和游客提供适合农村旅游供需的网络平台,通过收取押金和佣金费用获得利润。政府积极推动农村网站基础建设,平台发展成熟之后移交农户管理。工会可以整合和优化国家农村旅游信息共享资源,建立共享乡村旅游网站。
(四)建立监管保障体系
现代经济的飞速转型升级,令现有的法律和制度政策不完全适用于共享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农村旅游共享经济中缺乏与之契合的监管体制,例如维护权利困难等问题横亘在。除了传统的管理思想之外,还必须探索有效的方法来维护各方的发展利益。乡村旅游共享平台在认证的同时必须评估用户信用质量,完善风险预警,降低违约概率。政府必须重建监管体系,利用合作治理模式的经验、技术和数据,有效监管农村旅游中的共享经济,探索保护游客和农村地区的索赔措施和解决方案,适应时代的发展,废除或完善旧的规章制度,发展适应现实的新方法,并根据在共享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