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新媒体传播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争

2019-01-28孙光磊

中国出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公私领域时代

□文│孙光磊

随着5G通讯技术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公私之争将以更为强劲的态势超越以前的传播格局。5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领域中,“谁来说”与“说什么”之间的纠结将成为新媒体传播领域必须面对的深刻命题。这就需要从互联网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争的现状分析入手,清醒辨析新媒体传播中公私领域沟通的有效性,进而对5G物联网时代公私领域的连接与过载现象加以展望。

一、新媒体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争的现状分析

移动互联技术极大地整合了原本处于被忽略状态的人们的碎片时间与空间,建构了全新的社交模式,碎片时间与空间也因此体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价值。单位业务宣传、朋友圈广告、营销炒作、公关新闻等,借助移动终端肆意地侵入用户的私人领域,使得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日趋混淆与模糊。随着公私边界模糊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时代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争也越来越频繁、尖锐,无论是公共领域的私人化还是私人领域的公共化,都离不开媒体传播这一根本属性。

1.公共领域私人化:新媒体重塑下的公共领域

在哈贝马斯看来,在“公共领域”传播空间中,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到高度审视,公共领域的功能得以维持,必须以来自大众传媒的沟通为保证。[1]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在传播层面被不断重新架构。在这种动态驱动下,一方面公共领域的传播途径被新媒体技术重塑,另一方面传播结构也在同步发生着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传统意义上用以讨论“公共事务”的“公共活动空间”被自媒体渗透。哈贝马斯所标举的“公共领域”的传播向度,在个体差异性和社会生活多样性的二元作用下,渐变为兼及私人话语权与公共协同伦理的阐述与建构。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民众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总体在下降,购物、娱乐等以往事关自己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被放在公共领域讨论,情感在公共传播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具有私人属性。[2]2016年微博最具关注度的事件之一是“王宝强离婚”,当明星的私人情感话题进入微博这一公共领域中,能够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微博的公共属性,使得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话题呈现淡化甚至是边缘化的趋势。

2.私人领域公共化:网络空间下私人领域的瓦解

当观照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界定带来直接冲击时,不能不对另一种现象加以重视,在网络空间环境下,私人领域的“私密性”正在冰消瓦解。在网络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在争分夺秒地展现自己,都意图通过媒体矩阵的建立,博取最大化的点击率和流量。因此对于私人领域来说,不仅仅要考虑所发布的内容,更要时刻把握对人与内容的调度能力。为化解“被关注”的焦虑,私人领域必须寻求与网络互动的最大化,但是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技术支撑与商业推动,合力引爆舆论场中的话题,逐步蚕食私人领域。不经意之间,个人就会处于舆论风暴场的中心,这显示了互联网对私人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而私人事件的公共化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共同问题。[3]

3.互联网时代公私边界过度“内爆”

加拿大当代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凭借分解切割的、机械的技术,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长。现在它正在经历内向的爆炸”。[4]当我们将“内爆” 理论引入新媒体后会发现,尽管互联网时代公私边界的内爆不可避免,但是过度化的内爆必须引起重视与干预。既要重视因新媒体传播中衍生出的不规则、不稳定、多层次的传播结构形式,对原来相对稳定的公共领域形成的无序性破坏;也要干预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技术在社会内部造成的刷屏上瘾、秩序破坏与信任危机。

二、新媒体:一种可以沟通公私领域的有效媒介

构建公共领域,意在通过公众话语权的行使,打破因个人意见得不到有效发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借助类似公共领域的话语表达空间加以实现。在传统媒体时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一方面确保了私人生活的相对隐私性,公共领域也得以聚焦于公共话题,为实现公共利益积聚力量和资源;但另一方面却容易导致个人行使话语权的主动性缺失。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通过技术支持,为个人生活的公共展现、个人意见的公共表达搭建了平台。

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磨合期,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始有了成长的空间。而新媒体由于自身的种种便利,以及与社会的高度融合,顺理成章地担负起了承载该公共空间的重任,逐渐成为建构公共空间的主要力量源泉。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充满着彼此并不熟悉且多样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着距离但又被连接起来,这里的公共性并不是要成员将差异搁置起来,更不是将众多的人变成一个人,相反,公共性依赖于具有差异的个体意向的表达。[5]如果政策要实现实质上的公共性,就要赋予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观念,同时政策内容也需要实现最有效的传播。新媒体的运营手段和特点,符合传播学中的最优化的传播方式,也就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有效结合,成为一种可以沟通公私领域的有效媒介。

三、5G时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在传播中的融合与发展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等 4 家企业颁发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 将如何改变社会结构以及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5G时代新媒体传播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彼此之间是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还是呈现更尖锐的二元对立等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热点。

1. 5G技术的新特点

作为受到全球高度关注的具有革命性改变意义的新通信科技,5G将会有什么样的新技术特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总体来说,5G的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高速度、低时延、泛在网、低功耗。

从1G到2G,是从模拟电路到数字电路,由于采用了专用集成电路,单位能量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从2G到3G,实现了从语音通信到数据通信的飞跃。从3G到4G,实现了移动通信网络和传统电信网络的融合,将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用于移动通信,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流量能够动态平衡,大大地提高了带宽的使用率。从4G到5G,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的彻底融合,这将打开万物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6]

2. 5G时代媒体传播中的连接与过载

4G时代的新媒体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种媒介技术的兴起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思考的习惯,改变人们认知事物调用的感官比例。每个人都是媒介,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这不仅是全新的媒介关系,更是全新的社会关系。所以5G不仅是改变周边的环境,而且是建立一个全新的环境,数据时代会带来社会秩序的重构。

5G所带来的技术将进一步强化不同终端实现“无缝对接”的互联,“多网融合”所触及的社会各个层次与角落,都将会被5G技术所提取并加以展现。基于5G更快、更广泛、更多场景的应用技术,一批更加庞大的信息供应平台也必将应运而生,利用多终端的传播优势嵌入社会各个层面,进行资源优化和共享。但这种包容万物的传播方式,在对社会全方位展示的同时,也势必带来因信息过载使信息本身变得庞杂,进而加剧了对所需信息的选择困难。

在5G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传播,也没有什么不被传播。在信息浪潮的裹挟下,无论哪一个个体,无论愿意与否都只能置身于信息的浪潮中。唐纳·哈拉维所预言的“人从制造机器到寄生于机器” 这一著名的“赛博格宣言”或成为现实。[7]在传播领域,随着移动通讯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公共信息进一步挤占私人空间已成必然。可以预见,当人与物的界限愈加模糊,不禁令人反思:物联网究竟是让物接入了连接人的互联网,还是让人接入了互联的物?这种基于信息传播和物化传播过载的社会结构,让网络成为了人们与社会链接的唯一通道。充斥于网络的各类信息成为主导人们思维的重要力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文化、道德的价值评判产生影响。个体在过载信息的压迫之下,对自我的主体性的确认极易淹没于从众的潮流之中。

3.私人领域传播效应的两极态势更加明显

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一直是衡量媒体传媒功能的标尺。随着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的私人领域的传播效应将在5G时代愈加呈现两极分化。

就正面效应而言,从私人领域发声的主要内容来看,虽然有大量涉及家长里短的民生话题,但真正能产生效应、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还是那些具有广泛意义上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事件。因此,在5G时代,私人领域还会一如既往地凭借着新媒体带来的快捷、便利等条件,促使一些涉及社会治理重大问题的解决。

从负面效应来看,5G技术的提供将使网络监管的难度加大。在5G时代,网络立法的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给私人领域的无序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活动空间。私人领域所特有的个体判断狭隘、情绪表达偏激、事实真相扭曲、客观理性欠缺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地蔓延到公共领域,形成舆论危机,呈现出混乱状态。

4. 5G时代公私领域之争的焦点是融合

在5G时代,由技术发展而带来的公私领域之争发生改变的态势不可避免。如果说,私人领域从私人生活里发现自我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精神联系,那么公共领域则是在实践过程中表达出了对整体加以观照的维度。随着国家主流媒体利用新媒体巩固、经营自身媒介品牌策略的加快推进,5G时代新媒体传播中的公共领域建设只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不是削弱。这是因为随着私人领域被移动化传播侵入,私人领域对网络空间的建构和依赖会变得越发严重。私人所获得的信息越发急促、支离破碎和短暂,私人领域就越会需要向公共领域靠拢,以求在公共领域获得新的信息整合。公共领域的根本传播原则是要把体现执政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一根本传播原则,从融合的意义上来说,与尊重私人领域权利是完全统一的。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公共领域既要保持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私人领域的信息引入。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能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又能防止脱离群众,进而实现对私人领域碎片化、局域性、非理性诉求的疏解和指导。公私领域的深度融合将使公众参与下的科学规划体制进一步走向完善。

对于5G时代的传播而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都不可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信息层面的改进,或者说不可能使新媒体传播走向更深、更远。

注释: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

[2]陈力丹,刘海龙.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974

[3]雷跃捷.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基于微信朋友圈转发“人贩子一律死刑”言论引发的舆情分析[J].新闻记者,2015(8)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5周年增订本)[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17

[5]向玉琼.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J].浙江社会科学, 2016(2)

[6]《浙江经济》经济研究部.解码5G:商用进展、产业影响和地方行动[J].浙江经济,2019(4)

[7]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赛罗——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麦雄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

猜你喜欢

公私领域时代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非公担当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规范公私合作很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