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

2019-01-28□文│彭

中国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文学作品建构

□文│彭 蕾 叶 君

当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不能很好地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心理期待、审美取向等,导致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缺乏话语权。所以,应当以话语权建构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文学出版理念、创新文学出版机制、提高文学出版质量,提升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海外影响力。

一、顺应潮流、化解困境: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话语权建构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出版的文学吸引力、文化辐射力等,也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学、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1.话语权建构是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应然要求

文化话语权是民族文化被认可、接受与推广应用的程度。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目前与中国的国家实力还不匹配,这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以中国文学出版为例,四大名著、唐诗宋词、《论语》《老子》《离骚》等经典文学著作以及近现代文学史上产生的《狂人日记》《边城》《四世同堂》《子夜》《围城》等优秀文学作品,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应当以中国文学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在中国文学出版话语权建构中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文化辐射力和价值渗透力的中国文学。[1]

2.话语权建构有利于化解中国文学走出去困境

文学出版话语权是指某国文学出版理念、出版模式、出版内容、出版运作机制、出版传播能力等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在西方文学占据世界文坛优势并借助西方文化价值观传播至世界各地的情势下,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面临许多挑战。比如,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多为国有出版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出版运行机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学出版理念了解不多,不能按照国际化规则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工作。再如,国内出版机构对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心理期待等把握不准,不能根据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进行中国文学作品译介。中国文学出版缺乏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创意性思维,无法获得西方读者的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学作品尚未打开海外主流营销渠道。这就需要积极推进中国文学出版的话语权建构,以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为出发点创新中国文学出版机制,建构能够传播优秀中华文化、适应海外读者阅读习惯的中国文学出版机制。[2]

二、理念、机制、模式: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问题剖析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尴尬境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与中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基本理念、翻译策略、译介目的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当从海外受众的阅读需要、文学翻译出版理念、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推动中国文学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建构。[3]

1.忽视读者需求的文学翻译理念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是与外国文学走进来截然相反的译介活动,走出去的受众主要为海外读者,其民族文化、历史传统、语言习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与中国读者迥然不同,难以准确理解中国文学的文化背景、思想主题、精神实质等。然而,许多出版机构缺乏市场理念和国际出版意识,总是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等同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很好的英文,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只有获得海外读者的认可,赢得海外读者的青睐,才能实现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目的。此外,当前国人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问题上犯了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的错误,将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简单地看作启动了多少工程、投入了多少经费、翻译了多少中国文学经典等,反而忽视了“应当翻译哪些中国文学作品”“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文学翻译”“如何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学”等问题,导致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在翻译策略上,中国文学出版多以异化策略翻译文学作品,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阅读偏好、思维方式等,强制性地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2.文学出版机制及模式较落后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不是将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高质量的英文译本那么简单,而是一项涉及出版理念、出版机制、出版模式、译介活动的系统工程。中国出版机构走出去的时间比较短,对海外出版市场了解不多,缺乏精通中西的翻译出版人才,也缺乏成熟的文学出版运作模式。所以,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在把握西方读者的心理期待、阅读需要、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文学出版创新和传播能力是反映文学出版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国文学出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等西方国家往往有着完善的出版营销渠道和出版信息反馈机制,能够根据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心理期待等创新文学出版内容,确保本国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学市场上的话语权。然而,我国翻译出版机构在从市场规律、受众需要角度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方面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海外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要。[4]

3.文学出版的作品甄选方式落后

文学出版的内容及资源是出版话语权的重要构成因素,只有当文学出版物内容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主题、文化意味等能够吸引国外读者,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首要前提是提高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吸引西方读者的眼球。然而,国人多将中国文学走出去看作翻译和出版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大力向西方读者推介《红楼梦》《三国演义》《唐诗》《边城》《围城》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但是这种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并未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审美习惯等,所以,中国文学出版往往难以与海外读者在文化认同、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共鸣,影响走出去的效果。

三、借鉴、创新: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建构之路

中国文学出版能不能走出去与中国文学出版机构的出版理念、运作机制、翻译策略、创新能力等密切相关,只有以符合海外读者阅读习惯、社会心理、审美取向的方式将具有思想先进性、内容民族性、价值合理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出去,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思想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

1.创新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理念

文学出版走出去并不是简单地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目的语,还涉及海外文学市场开拓、海外读者接受程度、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等方面因素。应当创新中国文学出版理念,建立海外文学市场信息收集机制,将海外文学市场开拓、海外读者阅读需要调查等置于重要地位,从译入国的文化背景、价值信仰、社会习俗、历史传统等考察中国文学作品译介活动,选择符合海外读者阅读需要的中国文学作品,以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学翻译,以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可见,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中,不能全文逐字地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而应当对不符合海外阅读期待的内容或章节进行适当修改,在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时莫言就说过“按照你的方式去翻译、去删减,甚至你要改写也可以”。[5]

2.创新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机制

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问题上,国内专家学者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将中国文学出版问题归结为翻译质量差、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其实这些都是混淆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所以,应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运行机制和商业模式,以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中建构中国的文学话语权。比如,应当完善文学出版运行机制,培育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在学习大型国际出版集团的先进经验中培育国内出版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应当大力推动文学经纪业、文学出版翻译业、版权代理业等文学出版产业的发展,培育完整的文学出版产业链,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应当加强中国出版品牌建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不断提高中国出版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应当建立国内外译者共同参与的中国文学出版翻译机制,由国内外译者共同确定翻译对象、翻译策略、翻译方式等,提高中国文学出版的海外认同度。

3.建立中国文学作品出版甄选机制

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海外读者对中华文化不甚了解的客观事实,将海外读者愿意看、能看懂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海外。中国网络文学、中国都市生活小说等是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不错选择,可以以中国网络文学出版走出去为突破口推动中国文学国际话语权建构。此外,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谨慎对待中国主流精英文学对外传播活动,不可一厢情愿地推动中国主流文学出版走出去。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例,在中国国内路遥、陈忠实、刘震云等作家都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却只有莫言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莫言作品可译性很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偏好。所以,应当将文学出版内容创新作为文学出版话语权建构的重要途径,引导国内作家创作优秀的、民族性的文学作品,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读者心中的地位,为中国文学出版话语权建构创造良好条件。

4.借鉴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成功经验

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出去,主要在于以仙侠类、武侠类为主的中国网络小说与西方魔幻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能够拉近作品与海外读者之间的距离,迎合海外读者的审美偏好、阅读期待等;中国网络文学是内容浅显、通俗易懂的,国外读者不需要太多的文化背景就能够轻松阅读。所以,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以海外读者的接受度为文学翻译出版的评价因素,循序渐进地引导海外读者接受中国文学,在大众文学出版走出去中建构中国文学的国际话语权。比如可以找寻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当代都市生活文学、武侠文学等为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在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有较多的理解和接受后,再逐步推进中国主流文学出版走出去。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应该创新中国文学出版理念,优化中国文学出版运行机制,培育中国文学出版的海外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学出版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

猜你喜欢

话语权文学作品建构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