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创新探析*
2019-01-28汪全莉陈瑞祥
□文│汪全莉 陈瑞祥
时下我国云阅读APP市场发展方兴未艾,网易、当当等云阅读智能移动终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大放异彩并获得可观效益。当当云阅读品牌升级后首个“双11”,销售额增速超过200%,累计用户已超400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阅读社区。[1]当当云阅读 “双11”告捷有力地证明了云阅读模式已被市场广泛认可,也表明人们乐于享受云阅读APP所带来的便利化知识服务。与大众云阅读APP的亮眼业绩相比,我国学术期刊APP发展却略显苍白,既无傲人的销售业绩,也无可与之相媲美的用户规模。据北京马格泰克(Magtech)公司的数据显示:自该公司“核心学术期刊APP”2013年10月25日进入苹果应用商店并开始计数以来,截至2016年12月31日,总下载次数为7928113篇次。[2]从其报表中可发现,核心学术期刊已占据下载榜单前列,其他5万多种学术期刊的下载量不容乐观,可见学术期刊APP在学术传播方面仍显乏力。如何创新学术期刊APP,化解学术期刊资源冗余问题,既是促进学术期刊APP稳健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驱动我国科教成果惠及大众的战略引擎。
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APP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教知识最便捷的渠道,尤其是拥有完善的产品逻辑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将为学术期刊在数字阅读市场的扎根立足提供坚实保障。就现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的运营态势而言,其在内容、平台、技术、营销等接触维度方面相较于同类APP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现有云阅读逻辑与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科教文化需要仍难以匹配。因此,提升自身耦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力,更加主动拥抱云阅读模式,朝更新型、深刻的方向发展,进而赢得用户和市场已成为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加快转型升级的燃眉之急。
一、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概述
从学术期刊云阅读APP的数据格式、服务模式、功能模块及触发路径等维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以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为基础,以云阅读平台或云端服务模式为依托,以学术期刊数据库基本功能移动化为条件,以资源聚合、数据挖掘、情报研判为路径的学术期刊数字阅读APP。因其具有“云”的特殊基因,使其可在任意网络场景访问学术资源池,开展快速、按需和精准的知识服务获取行为。
目前学界对学术期刊APP研究主要围绕平台定位、内容构建、版权建设等方面。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切入,如钱筠指出应依托APP广告扩充其盈利模式,[3]戚义娇等认为须应用先进技术,[4]姚戈等提出要重视资源的开放获取[5]等。但基本处于构想阶段,仍缺乏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且众多研究基本是从传统学术期刊APP如手机知网APP或单独学科APP入手,对整合型学术期刊云阅读APP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将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发展现状及成长困境,提出采用刊网融合的互惠共赢机制、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一体化内容形态、依据内容质量根本性变革收费机制等途径,以寻求有效破解其发展瓶颈。
二、学术期刊云阅读APP现状分析
学术期刊APP在云阅读市场中鏖战多年却鲜有佳绩,主要是学术期刊APP在其内容特色、平台整合、前沿技术以及灵活营销方面的创新能力仍有待强化,使其较难突破现有发展瓶颈获得更大进步。
1.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内容逐步分化
我国学术期刊资源虽然丰富,但优质学术期刊占比不高,加之资本愈发向知识服务领域倾斜,可能导致优质学术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核心内容薄弱。
优质内容拥有量是衡量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核心学术期刊数量基本保持在较稳定区间,却被众多学术期刊APP竞相追逐,优质内容日渐紧缺。通过对全球学术快报APP和中文期刊助手APP的网络数据库中属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的期刊资源进行统计,截至2018年9月,全球学术快报共有11124种期刊(包含1956种核心期刊在内),其中核心期刊占比为有17.58%;而中文期刊助手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共有包括1973种核心期刊在内的14631种期刊,占比则为13.49%。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尚未形成规模,由此暴露出稀缺的优质学术期刊与繁多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之间的供需矛盾。
资本涌进使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平台“遍地开花”。全球学术快报、中文期刊助手等新兴学术期刊APP大多将注意力投向核心学术期刊,致力于夺取学术期刊的资源高地。同时部分优质学术期刊实施独家授权、网络首发等合作形式,推高平台对学术资源竞争的热度。通过对全球学术快报网络数据库的统计发现,截至2018年9月,其已拥有包括694种核心期刊在内的868种学术期刊网络首发权,915种核心期刊独家授权。独家授权、网络首发、优先发布等形式会造成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加入学术期刊资源争夺战,版权费用被人为拉高,单一云阅读APP无力承受较为高昂的版权费用,使学术期刊被不同云阅读APP分散化拥有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影响平台内容的聚合度。
2.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平台趋于离散
学术期刊云阅读APP趋于离散,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一开始以CAJ命名])云阅读APP、全球学术快报APP、中文期刊助手APP等都是基于云端模式打造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根据平台学术期刊所属范围划分,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主要分为两类:精领域期刊APP和泛领域期刊APP。其中预印本数据库(arXiv)、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等精耕单一领域的学术期刊APP逐渐受到追捧。据数字出版产业趋势分析:行业垂直领域第三方学术期刊平台将大量涌现。[6]这表明未来云阅读APP可能数倍于今,将使现有学术期刊资源和用户被更多云阅读APP瓜分,从而弱化现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对内容和用户的聚拢效应。
不同学术期刊云阅读APP采用的数字化格式并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且互斥的平台障碍设置消耗了用户的时间与精力,降低了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使用黏性,这些负面效应的沉淀极可能引发情绪化卸载行为。例如,全球学术快报APP很多学术期刊是电子出版(EPUB)格式,而中文期刊助手APP是便携式文档格式(PDF),CAJ云阅读APP是CAJ格式等,转换不同格式需用户加装其他应用程序。如此,则可能令用户产生负面情绪而卸载该APP,降低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使用寿命,影响其用户的规模性增长和利润。
3.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技术略显不足
云阅读APP相较其他阅读APP有着较大优越性。在内容载体方面,云阅读APP支持多元化载体呈现;在用户界面方面,云阅读APP注重提升用户体验。然而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因在这两方面的技术应用不够到位而受用户诟病,技术贫乏事实显露无遗。
一方面,基于“云环境”的阅读APP应该能够适应用户获取知识服务的时间、地点等场景变化,因此云阅读APP大都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内容载体更加全面,解决环境变化与载体不足的矛盾。然而国内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基本仅能提供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文图形式,没有充分运用媒体技术对学术期刊资源进行垂直深耕,使其内容呈现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对用户阅读习惯等主观因素洞悉不足,体现出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在阅读延伸的深度上仍有待强化。
另一方面,打造云阅读模式的出发点之一在于精准的用户需求脉络,所以云阅读APP在用户体验方面下了大功夫。而国内现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主要是从学术期刊的定位出发对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改造,忽视自身同时还具备APP的特点,所以对用户体验技术应用不足,导致用户体验更新跟不上用户需求增长。例如,全球学术快报APP的用户界面虽然应用了定制推送、分享、评论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但尚未建立起学术论坛、互动社区等交互性结构,用户体验技术应用不充分制约其发展高度,使其无法完全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技术层面,学术期刊云阅读APP还有提升空间。
4.学术期刊云阅读APP营销偏向保守
价格调控对学术期刊这类知识沉淀度、时效性强的产品的市场销售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期刊的价值却被人为统一,按页数赋予同样价格。例如, CAJ云阅读APP制定的流量计费标准表规定:常规期刊数字出版物0.5元/页,独家数字出版物1元/页。[7]而当当云阅读等APP则会根据市场销售状况适时调整价格。这暴露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在价格调控方面滞后于市场,在价格营销方面忽视用户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从而削弱营销策略在刺激用户购买欲望方面的影响力。
国内学术期刊云阅读APP通过平台自制的价格表固化收费标准取代市场决定价格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学术期刊APP所拥有资源并非相同,用户在付费购买时,应当依据质量筛选和价格比较两方面加以衡量。单一、保守的应用内按页收费方法,降低其付费机制在用户购买知识服务方面的吸引力,从而减弱用户的活跃程度和使用黏性。
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创新途径
虽然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伴随着知识服务发展的深化,可从四个方面创新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发展途径。
1.开发优质学术内容,使核心内容特色化
打造“刊网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平台的内容竞争力。由于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在市场运营及数字化方面能力偏弱,主要通过第三方学术期刊平台售卖网络学术资源,这为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创造较好的外部内容环境。而刊网融合模式在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与学术期刊出版机构明确各自运营战略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将促使双方出版与传播优势耦合化。出版机构可通过云阅读知识服务商集约化、规范化的学术期刊新型数字出版流程,推进自身内容数字化。云阅读服务商则可运用其技术与分销优势,与出版机构达成学术资源版权共享、纸电同步或全面网络化发行等合作形式。刊网融合的明确分工将促使双方业务重心合理配置,有利保证出版机构对学术内容的加工编排质量,强化平台优质内容聚合度。
加强特色学术期刊资源开发,巩固平台内容竞争力。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可直接与学术专家签订法律合约,运用薪酬、奖励机制鼓励专家将学术版权出售或委托给平台;通过扶助计划引导学术专家挖掘优质内容并将其发布在平台上,让读者与学者、学者与学者近距离接触。例如,据万方数据网站显示,通过自建学术圈,为平台认证学者提供资金补助和在线交流等定制服务,截至2018年9月,其学术圈专家学者已累计为平台提供了20726573篇学术论文。而全球学术快报、中文期刊助手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虽已架构人物或学者动态模块,但其功能仅限于学术成果展示,较难激励学者为平台提供优质内容。因此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可考虑通过建构平台学术圈汇聚学者资源,筑牢特色内容优势。
2.构建端口融合生态,使平台衔接无界化
架构网络接入宽泛化平台,保障其使用长久性。平台过多会分散潜在用户注意力,降低其生命周期,因而构建集群化学术期刊云阅读平台是有长远前景的。据研究表明:集群化发展成为学术期刊增强实力、推动转型、提升品牌的重要途径。[8]一方面,统一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平台应满足不同终端接入,使用户可利用多种设备进行无界阅读。以亚马逊的跨平台同步(Whispersync)阅读服务为例,用户在手机或苹果平板电脑(iPad)、金读(Kindle)等设备上都可进行阅读。这种服务节约用户时间和精力,减少发生情绪化卸载可能性。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可在原有云同步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允许多种终端接入的无界平台,增强其聚拢效应。另一方面,依靠行业组织共享数据格式,增强平台使用兼容性。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数据格式互不兼容,使文本转换费时耗力,不利于平台长远发展,因此需通过行业力量推动学术期刊平台数据格式兼容化。通过这两方面鼓励学术期刊云阅读APP构建宽泛化、聚拢化、共享化的学术服务新生态,使平台因无界化而更加稳定。
3.应用前沿体验技术,使技术支撑充盈化
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充溢技术,不仅需使用户体验个性化更加牢固,还需借鉴同模式APP的支撑技术。通过筑牢这两个层面的强度,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促进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发展的作用。
开发学术问答服务,满足用户个性需求。云阅读APP相比传统APP的竞争重心表现为“精准知识服务”,[9]而打造知识问答社区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切入点。知识问答社区即架构连接学者与用户的枢纽,让学者在平台及时回应用户疑难。目前,国内外有知乎实时语音问答(Live)、有问、在线知识市场(Quora)等实时问答APP。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既能解决用户个性化学术困惑,也能经由用户提问为学者增加研究思路,有利于提升用户及学者对平台的忠诚度与黏度。
提升用户体验技术,适应环境变化需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研究表明: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成为资讯服务平台的核心竞争力。[10]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感应环境变化采取对应行为,从而赢得效益的应用软件。人工智能覆盖面极广,囊括了智能推理、机器视觉、人工智能(AI)艺术、智能搜索、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11]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可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不受场景局限的知识服务平台。如,建立社交化用户在线交流社区,增加平台社交性质和流量汇入;垂直开发学术期刊,打造视阅听一体化数字阅读形式;捕捉社会需求潮流,开发“学术+短视频”“学术+直播”等学习形态。通过建立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核心的学术期刊云阅读APP以缓解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足。
4.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使营销策略灵活化
现有学术期刊云阅读APP的价格调控落后、付费模式单一问题使其营销策略僵化,限制其盈利能力,因而需革新这两个营销环节。
根据市场调节要素打造新型价格机制,调控价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时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12]这表明市场化价格反应机制是被肯定的。首先,对学术期刊的内容价值和使用实效准确定位,评估其符合市场的合理价格区间;其次,自身作为知识服务售卖方要正确把握所拥有学术期刊的价格尺度;最后,充分考虑买方对于学术期刊的价值判断和价格预估。通过打造连接商品、卖方、买方三个市场要素的价格反应体系,创新营销策略。
采用多元化知识付费模式促进用户消费增长。目前被学术期刊APP大量运用的下载全篇论文阅读付费的模式,[13]模式单一、价格高昂,用户与消费增长缓慢。我国云阅读APP市场付费模式呈现多样化,除了按单本单篇收费,还有按时间的包月、包季度、包年模式,租阅模式,折扣促销,打包统销等系列付费模式,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用户的知识获取需求,推动学术资源的去库存化。因此,学术期刊云阅读APP应充分借鉴其他付费模式,激发存量学术期刊资源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