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的实践思考*
2019-01-28刘莲莲
□文│刘莲莲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新闻舆论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方向,“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队伍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作风面貌的高标准和严要求”,[2]是新闻舆论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大量应用,带来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普及,移动视频直播、网络电台、知识社区等新平台快速崛起,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不断增强“四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扎实蹲点 夯实“脚力”
精彩鲜活、向上向善的故事,是“互联网+”时代一条新闻能否传得快、传得开的关键。忽视对新闻实践的感受,仅仅注重表达技巧,这样采编出来的新闻往往缺乏吸引人、感染人的特性。能不能发现故事、讲好故事,关键看能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键是看有没有“脚力”。“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3]只有不断夯实“脚力”,才能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掌握社会发展现状、发现生动典型,并且观察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报道接地气、有生气,才能够吸引人、启发人、引导人。1927年,毛泽东用32天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湖南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民运动情况后,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准确反映了当时湖南乃至中国农民运动的基本情况,回应了当时一部分人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与诽谤。[4]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建立在他从1935年7月起,历时10多个月、途经近50个县市的调查基础之上,向读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5]
增强“脚力”,要勤走基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6月11日至8月18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中,1300余名记者累计跨越16000余公里,追随当年红军长征步伐进行实地采访,播发了10000余篇报道,[6]这些报道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增强“脚力”,贵在走得实、走得远、走得久,要求新闻工作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服务单位和生产生活一线,迈开腿,俯下身,察实情,通过扎实的“蹲点”采访,获取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用带有泥土气息的话语提高新闻的亲和力,用发生在基层群众的身边事提高新闻的引导力。
增强“脚力”,要聚焦群众,到群众中去。近年来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开展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工作者夯实“脚力”的重要实践。各媒体经过扎实的调查和采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笔端聚焦一线职工和普通百姓,让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跃然纸上,由此产生了一批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报道。2019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的《脱贫攻坚看海雀》就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和调查研究的结果。诸如“斗笠田”和“薄产田”等生动故事是新闻工作者在与基层群众“闲谈”中获得的,这样的故事增加了整篇报道的感染力。
增强“脚力”,要心到情到。能不能发现故事、讲好故事,首先要看有没有用心用情。这种心、情,是真挚的百姓情怀和淳朴的人民本色。2019年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了《别样的相聚》系列,其中的收官之作《相约在零点37分》,报道了春节期间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的铁路情侣郝康和雷杰短暂的1分52秒的感人相聚故事。该则新闻2月10日在《新闻联播》播出后迅速引爆网络,当晚长时间位居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名,仅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达到2.2亿次。[7]这则新闻之所以被各大媒体转发刷屏,就在于记者的用心用情。群众欢乐着什么,忧患着什么,感动着什么,记者都感同身受。怀着这样的情怀采写出来的新闻,才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二、深刻洞察 增强“眼力”
“互联网+”时代,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思想碰撞、观点激辩、气氛活跃,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眼力”。尤其是在“信息超载”的时代,能不能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披沙拣金、从过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关键还得看新闻工作者的“眼力”。“眼力”,是从日常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报道题材的能力,具体体现为新闻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和新闻敏感。“眼力”首先是一种洞察力。洞察力,不是站在城头观风景,而是要睁开锐眼观察火热实践,将个案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下考量,洞悉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社会因素。“眼力”其次是一种判断力。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鉴别新闻素材和判断社会热点现象的能力,“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也不能“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8]
“眼力”的差异决定着新闻报道品质的好坏。如何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眼力”?如何让“眼力”广深精微?见微知著,新闻个案才能具备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在面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些现象和问题是个人问题还是公共议题。如果只是个人问题,那么对它进行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有限;如果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相当一部分人共同面临的困境,那么这就是公共议题,值得新闻工作者深入探讨。《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郑海鸥2018年8~9月对王继才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正是记者的深刻洞察,使得王继才从一个离群索居32年的“怪人”变为守岛卫国的模范人物。[9]平凡的人和事放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才具有了时代意义。从现象看到本质,从个人经历中透析出时代精神,这样的报道也才富有穿透力。
窥一斑可见全豹,新闻现象背后的因素才能逐渐浮出水面。借助这种洞察力,新闻工作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只有具备这种透过现象看到实质的能力,新闻工作者才能深刻洞察,也才能具有“眼力”,才能客观理性地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珠江晚报》稿件《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的成功,正是记者注意到港珠澳大桥在对接过程中出现一定偏差并进行二次精准对接背后所体现出的中国制造精益求精精神及其对“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这一核心新闻含金量,[10]从而在海量报道中脱颖而出,独家报道了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伟大创举。
“眼力”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制新闻乃至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持续的理性思考。一方面要追溯它们产生的历史过程,同时又要将其放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才能慢慢得到增强。“好眼力”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看得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得准”和“看得深”。
三、掌握新知识 丰富“脑力”
新闻报道,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思考、判断和辨识三大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其中思考能力是基础,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作出清晰的判断,进而辨识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脑力”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和理论思考的能力,思考能力怎么样,实际上与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分析和阐释社会现象和问题往往需要借助相关的理论来进行;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往往决定着新闻报道的立场。“任何新闻宣传都是为一定的党派和社会团体服务的,都是他们经济政治利益的集中反映。”[11]从这个意义上看,要丰富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应当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掌握新知识,提高报道的思想性。当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大局意识,赋予报道以时代感。通过学习,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新闻工作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是为了让新闻报道与时俱进,从而保证新闻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和中国现实。“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2]新华社的深度报道《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将中国的脱贫攻坚工程置于全世界贫困问题的高度加以阐释,赋予报道以全球性视野。[13]
二是熟悉新领域,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不同专业领域的新规律和新知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针对性和解释性报道。国家政策信息的传递以及医学、经济、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修养。倘若缺乏这类理论知识,必然导致报道中过多依赖专业概念,无法准确、生动地将信息传递给普通群众。因此,持续不断地更新专业领域的知识,方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脑力”,这也是新闻工作者进行解释性报道的基本条件。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一等奖的《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围绕着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问题展开报道,代码、勒索病毒(wannacry)等网络词汇频频亮相,[14]这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正是因为掌握了网络空间中的专业术语,新闻工作者才能以如此浅显易懂的方式将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是坚持“问题意识”,强化报道的针对性。丰富新闻工作者的“脑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发问,进而分析和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本质,甚至通过新闻报道推进问题的解决。换言之,发现问题,不仅要反映问题表象,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刻思考并把握问题本质,抓住要害找出规律,唯有如此,报道才能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富有说服力和穿透力。中国新闻社《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通过“过年回谁家”这一看似寻常的问题对两岸夫妻选择在大陆过年的现象进行报道,一方面体现出大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两岸跨海婚恋”现象越来越普遍,按惯例回我国台湾地区过年逐渐转变为陪妻子在“娘家过年”,另一方面提炼出了“两岸一家亲”的观点,赋予一篇常规报道以不寻常的意味。[15]这篇报道的成功正是源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一个日常问题的发问和思考。
四、创新表达 提升“笔力”
“脚力”上的奔波、“眼力”上的洞察、“脑力”上的思考,最终要靠笔力来体现。“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日益呈现出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准确了解受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以此磨砺“笔力”,使新闻传播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接受心理合拍对路,做到知识同构,情感共振。
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平等交流的方式、百姓生活式的语言风格更易于为受众接受。增强“笔力”,要大力倡导“短、实、新”的文风,多一些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多一些深入浅出、自然朴实,让报道吸引人、打动人、传得开、传得远。如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国资小新”等,善用短句、短段、短标题,聚年轻人人气,接互联网地气。要避免“高大全”的写作方式,多采访鲜活人物,多报道生动故事,多用群众语言,少些抽象概念和空洞口号,避免居高临下、呆板说教。以群众和用户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报道方式,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新兴技术丰富报道手段,实现新闻可视化,赋予报道以形象直观的特质。近期《人民日报》开设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采用数字可视化的手段,将全国各省市的居民收入、经济结构、交通建设、社会事业等诸方面的变化以直观的图表加以呈现,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新闻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借助多样化、多元化表现手法,使新闻报道图文并茂,实现内容产品从静态到动态、从抽象到直观、从平面到立体的升级,满足“互联网+”时代多终端化传播的要求和多元化体验的需求。此外,要对大数据新闻技术保持敏感性。据国际记者中心(ICFJ)对全球130个国家的2700余位记者或新闻编辑室管理者的调查显示,数据分析手段在新闻编辑室中的使用率只占45%,尤其是数据挖掘、网页编程等高级数字技术的使用更少;而超过一半的一线记者在入职前没有任何数字媒体从业经验。[16]新闻工作者要提升“笔力”,同样需要在掌握数据挖掘等高级数字技术上下功夫。
五、结语
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新闻工作者本领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具体要求。其中,“脚力”是新闻工作者展开新闻实践的基础;“眼力”是关键,决定着新闻工作者的层次水平以及新闻报道品质的高低;“脑力”是根本,关乎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方向和立场,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笔力”是载体,关系到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得以清晰的呈现,它决定着新闻报道是否能为一般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脚踏实地练内功,扎扎实实强“四力”。
注释:
[1]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蔡名照.坚持守正创新 增强履职本领 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在2018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记者,2019(1)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88
[4]王建国.《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曲折问世[J].炎黄春秋,2018(7)
[5]赵妍.《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2)
[6]共产党人信仰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重要指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9/c_1124894776.htm
[7]晏琴. 从“爆款”《相约在零点37分》谈后期编辑的重要性——2019年《新春走基层》侧记[J]. 电视研究,2019 (3)
[8]毛泽东选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3-444
[9]郑海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个不能少[J].青年记者,2018(31)
[10]陈新年,廖明山. 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N]. 珠江晚报,2017-05-11
[11]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10
[12]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13]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3/c_1121475837.htm
[14]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第五空间——隐秘的威胁》公示[EB/OL].http://www.pingjiang.zgjx.cn/NewsAwardingSys/WksPublicsubmittedAction/todetails.do?id=8a899010636ed84901636f10b25d0021
[15]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EB/OL].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8/02-21/8451449.shtml
[16]全球编辑部技术报告:调查了2700+名媒体人,发现仍有巨大数字鸿沟[EB/OL].https://36kr.com/p/513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