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四困学生”家访工作机制探析
2019-01-28吴雄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吴雄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贯穿教育始终。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四困”情况,即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和就业困难,处理这四类学生群体的问题关键在于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因此开展卓有长效的家访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家访的“三结合”原则
家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关心和制约作用的良好教育环境,实现“家校双赢”的局面,因此家访不是为了“家访”去家访,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而开展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一,与提升家访队伍的工作能力相结合。家访结束后,撰写家访工作总结和访谈报告,将家访活动上升到科学化思考,争取通过家访活动使自身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第二,与提升学校知名度相结合。通过家访,搭建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与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相结合。专业介绍和就业前进分析是家访的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家长更多的了解专业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家访的路径设计
(一)充实家访队伍,构建互动机制,确保家访工作有效运行
1.扩充家访队伍,形成家访工作合力。吸纳学校各方力量加入到家访队伍中来,逐渐形成以辅导员为主、专任教师以及学生骨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家访队伍,只有上下合力,才能真正将“全员育人”理念落到实处,助推家访工作顺利开展,避免家访工作流于形式。
2.精心组织,重视家访对象的甄选,提高家访工作有效性。围绕家访目标和主题甄选家访对象,走访调查以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四类学生家庭为主要走访对象,把家庭走访与解决“四困”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促进“四困”学生综合发展相结合,综合考虑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等因素,提高家访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根据学生需要,拓宽家访内容,确定家访工作主题
走访要以“四困”学生为主要对象,同时对四类学生要各有侧重,从而达到精准帮扶。
1.以关爱为导向,给经济困难学生送去慰问。在家访过程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收入来源和当地政府部门的资助情况,合理利用资助体系,因地制宜地提供帮扶。
2.以关注为导向,探访心理困难学生家庭。走访心理困难、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家庭,重点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情况,向心理困难学生家庭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学生家庭积极互动,及时疏导、提早预防,营造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3.以促学风为导向,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走访学业困难学生家庭,介绍学校及专业发展前景,反馈学生学习成绩,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和学校管理办法,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4.以促就业为导向,推动就业困难学生快就业、好就业。走访就业困难学生家庭,主要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就业政策,分析国家、行业的就业形势,说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家庭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就业教育工作中来,推动学生早就业、快就业,为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的条件。
(三)多方联动,构建多渠道家访方式,扩大家访工作覆盖面
1.实地走访,与 “四困”学生家庭面对面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全面、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和家长的教育期望,拉近心理距离,有目标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校”、“家庭”双向发力,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2.“电访”和“网访”,实现与“四困”学生的远程沟通。一般,“四困”学生人数多,分布地域广,很难做到一户户实地走访,因而电话访谈(“电访”)和网络访谈(“网访”)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电访”和“网访”,老师可以及时的将学生的变现快速、准确的反馈给家长,有效的规避了时间、空间上的制约,有效的弥补实地走访的短板和漏洞,实现“四困”学生访谈的全覆盖。
三、高校家访存在的问题
(一)家访专项经费的预算与实际支出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家访经费的支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经费一般涉及到家访人员赴外地的交通、食宿以及走访困难学生的慰问品、困难生补助等必要的开支,加之目前高校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很多的项目无法从学校的正常渠道报销,很多家访中所带的慰问品均有工作人员自己承担。因此,各高校普遍存在家访专项经费不足,预算超支等共性问题,这也致使很多偏远地区的实地家访或者调研都难以真正落实,进而缩小了对经济困难学生家访的覆盖面。
(二)对家访工作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家”“校”双方存在认识上的落差
家访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和家庭,家访的过程实质上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但这种过程的进行并不一定是对等的,一方面家访工作者本身能力的不足可能影响家访工作的效果,作为高校的教育者,一般习惯的将学校内的教育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甚至是唯一的主题,但家访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但作为高校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视。另一方面家长对家访工作的认识可能也只停留在表面上,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往往被忽视,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家访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家访工作技巧有待进一步加强,增强活动效果
家访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需要科学的路径设计,更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学校和家庭本身就不是一种对等的社会关系,家长普遍担心学生在家庭中的问题会给家访的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一般不会开诚布公地与家访工作者交流,没有家庭的有效配合,家访工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在家访过程中,提升学生、家长的信任程度至关重要,在具体的过程中,家访需要根据访谈环境和内容进行合理、适当的调整。
四、加强家访效果的措施
(一)确定适宜的家访主题、时间和地点
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学生父母的情况,是顺利开展家访工作的前提,在家访前必须要与学生深入交流,就家访的内容、时间与地点反复沟通,确保家访达到预期目的。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企事业单位职员,那么家访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家长考虑,尽量不要选择工作日时间进行家访。
(二)与时俱进更新家访内容
家访时间不宜太长,一般维持在30分钟以内,在此期间,家访工作者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还需了解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家访工作者要把握好走访的契机,把学校的新方针、政策讲解给家长,让家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争取做到“家”“校”合力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根据具体案例适当家访形式
鉴于“四困”学生的特殊性,同时学生可能来自多个省份,因此在家访工作中,家访工作人员要采用多种家访:对于距离较近且需高度关注的学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必须采用实地走访的形式;对于省外的学生,可以利用“电访”和“网访”等手段在固定的时间与家长保持沟通,但须提前准备好访谈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