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歌曲对古典诗词教学的辅助功用探析
2019-01-28舒耘华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舒耘华[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结晶,虽然时隔数千年,但仍然被人们以各种形式所传颂,尤其近几年来,在中国风歌曲中人们时时能触摸到古典诗词的倩影,感受到它的芬芳。在中国风歌曲打动人们情思的同时,如何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把当代流行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歌曲与诗词做一番“古今勾连”和“比较研究”,从而使古老甚至有些枯燥的诗词教学更能形式多样,与时俱进,为学生所喜爱,这是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仅对中国风歌曲对古典诗词教学的辅助功用进行探析,以资中文教学之用。
一、把中国风歌曲引入课堂,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辅助“课程思政”建设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他还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失去了根本。高校的古典诗词课程因其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中国风歌曲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介。以方文山、周杰伦、王力宏等为代表的音乐创作人大多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将民族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元素与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创作了中国风歌曲。曲风以民族乐器为主,歌词以化用古典诗词元素为主,唱腔偏向民族。在中国风歌曲中,包含了我们很熟悉的民族文化元素:“梅兰竹菊”“文房四宝”“戏腔唱法”、琵琶、二胡、鼓、古筝,等等,尤其是中国风歌曲的歌词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再是直白的描写和诉说,而是借助古典诗词句式、化用古代典故、古代传说、使用古典诗词意象、意境,给人委婉雅致的感觉,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听其歌曲,思上下五千年文化,如沐春风,温润内心。
正因为中国风歌曲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传唱“中国风”,对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09 年 7 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开心辞典》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受到观众好评;2018 年2 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的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用中国风歌曲弘扬传统文化,已然是趋势。如何把中国风歌曲和古典诗词教学有效结合,弘扬传统文化,辅助课程思政的建设,这是每一个中文教师都应该实践的课题。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课前十分钟的时间,根据授课内容播放相应的中国风歌曲,如讲授曹操可以播放《曹操》,讲授辛弃疾可以播放《辛弃疾》,讲授盛唐概括可以播放《龙的传人》,讲授柳永可以播放《清明雨上》《蝴蝶的时间》等,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激发情思,同时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此时此处,中国风歌曲俨然是一双能载着同学们飞翔的翅膀,带着他们翱翔于民族文化的天空。
二、中国风歌曲有利于拉近大学生与古典诗词的心理距离
中国风歌曲是当代流行歌曲,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流行歌曲、影视作品、通俗文学都属于流行文化。所以,把优秀的中国风歌曲引入课堂,就是把当今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课堂。在当前的各种文化中,流行文化始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具有时代性、新鲜性、时尚性的特点,这正是大学生所竞相追寻的。相对于流行文化来说,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虽然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但大学生学习起来却感觉到枯燥、呆板、不易理解。因此,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利用中国风歌曲架起学生与诗词的“语言共识”和“情感共识”的桥梁,既能满足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时尚元素的需求,又能缩短古典诗词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这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面对古典诗词,很少有“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他们感受更多地是机械地继承和接受,因此往往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动性,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基于此,笔者曾做过这样的插入:在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东风破》里的“瘦”字是从《醉花阴》词里的“瘦”字化用而来,但“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学生很难理解,而歌词“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里的“瘦”字却在他们面前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备受思念煎熬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种相思情感。伴随着歌曲忧伤的旋律,学生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有着相思情感的游子,沉浸其中。中国风歌曲的插入,使得学生拥有“亲自参与与掌握”的经历,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音乐、朝向诗词,试图认识它、感受它。在中国风歌曲面前,学生缩短了与古典诗词的心理距离,他们很快调动神经兴奋度,集中注意力,让自己在较长时间内以一种兴趣盎然的状态继续进行学习。
三、中国风歌曲歌词的古典化更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古典诗词
中小学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资源不断涌现,许多优秀的课外资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在这种方向指引下中文教学将加速对中国风歌曲的引入。
“中国风”歌曲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它的归类更倾向于根据歌词的涵义来划分。它将古典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新式唱法、新编歌曲、新概念相融合,从而产生独特的歌曲风格。单单就歌词而言,其语言的古典化以及内容的怀古化,都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让人们感觉品位不凡。中国风歌曲歌词的古典化主要表现在对古典诗词元素的运用上,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直接用古典诗词做歌词,在古典诗词上直接谱曲,如有邓丽君演唱的李煜的词《虞美人》《相见欢》,冯翰铭谱曲的杨慎的《临江仙》等;第二,把古典诗词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演绎,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就是张继《枫桥夜泊》的现代版;第三,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诗句来创作流行歌曲,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化用了苏轼的《卜算子》中的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古典诗词因素的化用使得中国风歌曲清新飘逸、韵味独特、雅俗共赏。课堂中,单纯节奏的诗词教学显得很枯燥,不能深入进行。加入流行音乐的成分,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例如,在讲授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之前,我做了插入中国风系列歌曲的试验:《红颜劫》《凤凰于飞》《菩萨蛮》,这三首歌曲都是电视剧《甄嬛传》里的歌曲,《红颜劫》歌词“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采用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五言和七言形式,委婉地叙述了爱恨交织的情感。《凤凰于飞》更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歌曲,歌词“凤凰于飞”出自《诗经》,“乱红飞花”“梧桐细雨”也都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笔者把这两首歌曲放出来之后,同学沸腾了。大学生的他们,正式追求时尚、追求新鲜的年龄,而《甄嬛传》正是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他们在课堂上兴奋地探讨这两首中国风歌曲的歌词特点、内容及情感,而笔者趁热开始播放第三首歌曲《菩萨蛮》并给同学们提出问题:《甄嬛传》的主题是什么?这部电视剧为什么会选用《菩萨蛮》这首宋词做主题曲?那么《菩萨蛮》的主题又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让同学们马上进入热议阶段,并很快得出答案:宋词《菩萨蛮》写女主人公华丽的服饰、娇艳的容颜、慵懒的姿态是为了衬托出她内心的孤独、青春的寂寞;把这首词直接谱曲用于《甄嬛传》是为了揭示深宫妃嫔们在华丽的物质外表下有颗孤寂的内心。三首中国风歌曲的承接播放,歌词中的古典诗词元素,提高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领悟、鉴赏能力,让同学们对枯燥的文学作品理解得更深、更透、更具体。
中国风歌曲是当今歌坛最为流行的音乐形式,也是青年人最喜爱、最易接受的流行元素。恰当把优秀的中国风歌曲引入中文教学课堂,运用流行歌曲解读经典诗词作品,把对诗词中的视觉感受拓展到听觉上,把被音乐的感染移植到领会诗歌的语言上,一定会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同学们探索民族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