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9-01-27□文│辛文
□文│辛 文
自从人类诞生、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命运”一词便始终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关注点。无数杰出的人物穷其一生思索人类命运将何去何从,其间凝结出的思想智慧包含了各个国家、民族最优秀的价值观,同时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局限,将视角上升到了超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民族种性、性别老少的更为深刻的境界。[1]党的十八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于人类社会和整个世界剧烈发展变化的时代,审慎思考着中国和全人类的未来,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内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诞生于世界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之下,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在中国国内则有重塑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形象的要求倡导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面对如何深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其影响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这一问题,我们面临着传播上的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诞生于中国丰富且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中,吸收了众多先贤的伟大智慧,而道家的思想构成了其中超越的部分。当我们用审慎的眼光去研读道家思想中的重要经典《道德经》,不仅会发现其哲学视域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共通的理念,还会发现在“新世界主义”视域下其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即通过《道德经》进行国际对话交流的实践价值。
一、《道德经》哲学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读
在《道德经》哲学视域中,“道”是其中心思想,是万物何以生以及赖以生的最高存在,也是在此视域下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为本质的层次;“道”的一大特点是它以自然为法:“道法自然”,符合中国认识世界的新理念;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如何与人类社会相通、为何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形态,则需诉诸其“玄同”思想。
1.最高之“道”
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老子站在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立场思索着整个天下的命运,而并非局限在狭小的家或者国的概念中。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万物的本源,也是社会运行、人生行为的准则。《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其中,“道”是宇宙万物造化的本源,与道并行的“德”则是具体的、顺应道而产生的本然规律,也即人类社会所应该遵循的根本规律。老子将天人关系的脉络展现在人们眼前,以“法自然”“宗无为”为天人关系的根本,“以天道作为人士的准则或依据,对人事的把握以天道的自然法则为宗而验之于人事”。[3]可以说,老子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与世间万物、与最高之“道”是不可分割的,若人事能顺应天道,则万事将水到渠成、功遂自然,这符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脉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顺应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它不仅符合时代之情,更顺应现实之需,是应道而生、循道而成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道法自然”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如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率先提出了认识世界的新理念,其中包含的和平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文明交流观等理念皆顺从自然之性。以全球治理的生态观为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之一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尤其与道家思想中有机和谐的生态伦理原则相契合。道的本性乃“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就将人与自然共同纳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进行了肯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道家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新时代解读,并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使之符合新时代国情与世界潮流,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认识世界新理念中的生态观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一种整体的、兼容并蓄的眼光看待人类与自然,将两者贯为一体,其符合“道”运行的规律故可长久。
3.“玄同”
“玄同”在道家文化体系中是最为重要的思想理念之一,其名为同,实质上却是“混而不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段论述不仅具有极高的哲理性、为大家描绘了形而上层面的“道”的特点,同时还为世人指明了一条融会、超越世俗的修身处世之路。“道”“德”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玄同”则为人们追寻“道”“德”指明了境界。有人提出:“玄同之世”是社会政治的理想状态。掌握了“玄同”的特点可以达到“玄德”,能使人民返璞归真,让社会发展达到最为和顺的状态。[4]唐代著名道士成玄英在阐释老子 《道德经》时,将“玄”注解为“深邃之义,亦是不滞之名”,[5]“玄”的特点决定了“玄同”必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它自身的体系中不断发展深化、生生不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具有磅礴生机与深邃内涵,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修正、更新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等的桎梏,但绝不是预测整个世界都将趋于同质化,“共同”不代表相同,它强调的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促进世界各国协调发展、实现联合并包的“混而不同”状态。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道家“玄同”理念,是道家理想中社会政治形态的现实实践。
二、《道德经》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
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6]若无法达成文化上、思想上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难以实现,人类从科技、经济及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将越来越难以真正获益。只有真正具有深厚思想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文化才能够成为人们认识新时代的思维指导——中华传统经典《道德经》中无疑蕴藏着大智慧,前文已在《道德经》哲学视域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进行了解读。但仅仅发掘其思想价值并不足够,如何将《道德经》推广于世界、在《道德经》视域下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话交流,是如今必须面对的实践问题。
1.《道德经》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国内传播
我国的思想家和领导人对《道德经》多有推崇,毛泽东1949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引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引用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习近平主席也常在讲话中引用《道德经》,如第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单论《道德经》的注本,在清代之前便有上百种之多。近代人也从未停止对《道德经》的研究,并且研究的对象与范畴大为扩大。除了对经典的注释,学者们的研究更是扩展至传播学、管理学、生态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据对《道德经》研究各领域的考察,随着国内《道德经》思想的发展与扩散,其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在逐渐为大家所理解与接受。
就传播学领域而言,研究《道德经》中的传播学思想是近年来逐渐热门的领域。有人从“虚静无为”“谦下不争”“道莅天下”和“道法自然”四个层面的传播关维度解读《道德经》,认为其“传播思想对于构建传播学中的中国话语和弥补西方传播学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有人从《道德经》的和谐修身价值出发,提出“和谐”是其价值旨归,和谐的道德观、义利观、荣辱观、审美观、幸福观等五观具有重要的传播学价值。[8]在生态伦理学方面,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道家的生态智慧,尤其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充斥着生态危机的现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9]而在《道德经》视域下探讨管理学时,则早已有人认识到在其宏大严密的哲学体系之下,把“争”与“不争”、“为”与“无为”高度统一起来,在认识对立转化规律的哲学基础下发展出方法论层次的实践启示。[10]
不论学者们从何种角度对《道德经》进行研究,如今关于重视人类命运和发展前途、将中国和世界共同纳入研究范围已然成为越发清晰明了的趋势。在《道德经》视域下进行的研究,“和谐”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伴随着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越来越在思想领域与实践领域表现出来。
2.《道德经》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国际传播
《道德经》的巨大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的质询中引用了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援引“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德经》“像永不枯竭的泉井,载满宝藏”;莱布尼茨认为老子思想和《周易》思想是人类最高的科学。据统计,《道德经》是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被翻译成超过百国文字并广为传播。
《道德经》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早从18世纪就开始日渐广泛,是20世纪以来受到欧美学者极高关注度的一本著作。时至今日,翻译、再版、阐释《道德经》的热度在国际社会甚至有增无减,这与当今世界对社会发展、国际关系普遍的疑虑息息相关。当代美国,作家韦恩·W·戴尔所著的《道德经》对自己思想启发的书籍颇为畅销,他以“道”为人的根源与依据,因任“自然”,以和谐为美,[11]他的阐释也反映着当代美国民众对脱离紧张俗世生活、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对全面自由、和谐生活的渴望。西班牙媒体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解读《道德经》,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老子道法自然、宁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事的人生准则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心态,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当下正处于环境危机、经济危机、价值观危机的人们找到精神的避风港”,是“一剂疗治心灵创伤的良药”。[12]在德国,汉学家通过东西哲学的对比,对《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全面解读《道德经》中所涵盖的多种主题:人性、道德、欲望、宇宙、生死、情感等,对道家独特的战争观进行了总结,[13]阐释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中,《道德经》告诉人们的独特思想美丽,以及关于政治、战争哲学的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可能。
《道德经》在国际社会中以这样一种被多元解读、广泛推广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人们在接受《道德经》里思想智慧的同时,不也正在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影响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呼吁,以及其平等互助、和谐发展、尊重差异、兼容并蓄的思想原则,正随着老子《道德经》思想在国际社会中的广泛传播逐渐深入人心。
三、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国内和国外学者对诸多领域、对象的理解解读具有共通性——对于“道”及普遍规律的尊重与认可、对“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思想的推崇、对“混而不同”和谐之治社会的期盼——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因为它们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语言”。我们重视、阐明《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不仅因为被其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所打动,更因为看重其化理论为实践指导的重要现实价值,以之作为认识与改造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为中国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共同文化背景。
西方社会以基督教经典《圣经》作为对话交流、普遍沟通的思想工具,其在中国的传播也有赖于以教义经典作为基础,以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方式逐渐融入群众的生活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德经》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色彩,随着世界距离的拉近、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其中深刻的哲理与辩证思想在东西方学者的翻译、解读、传播过程中必将逐渐为群众所接受,成为新时代中国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对话交流的重要媒介。
“道”的概念、“道法自然”的本性以及“玄同”的重要理念构成了《道德经》思想的哲学内涵,深深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化为其中重要的文化支持。因此,理解老子《道德经》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我们要从理念上升至文化背景,最后落脚于“对话交流”的现实实践,毕竟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