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因素与中国智慧
——以中国文化和图书出版交流为例

2019-01-27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71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专题班课题组

中国出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交流

□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71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专题班课题组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首倡这一理念并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世界各国人民应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发展需要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放眼世界,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实际,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活愿景。它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体现了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为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行动方案,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所体现出的历史担当和时代责任。

思想文化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人类诞生之日即与文化紧密相连。虽然对什么是文化,不同研究者一直有不同的定义,但无论文化有多少定义,有一点却十分明晰,即文化是“人化”,文化的核心在人,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什么是文化》中所做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由此,与人相关联的一切活动皆离不开文化因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发展的社会组织构架,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文化因素还必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为中国共产党及其最高领导人所倡导,构建理念必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其文化因素中也必然会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从而彰显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事关全人类发展命运的宏伟蓝图构想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文化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和双重贡献。本文将以出版文化为例,探析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如何更好发挥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巨大独特作用。

一、努力寻求文化认同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魂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重要性的深刻论述。这也突出体现了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巨大凝聚和推动作用。文化之于国家、民族的作用如此,对由多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组成、宏观架构远高于国家、民族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如此。只有对参与共同体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魂魄,也才能产生同命共运,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一个对文化的认知和态度问题,这方面,中国文化及其对待不同文化的诸多理念是智慧的,是可资借鉴的。

1.重视多样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特性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局面,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其中以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时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曾造就中国文化的高潮和高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新中国一直遵从的文艺方针,对繁荣新中国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已经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这也使文化的发展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事实上,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没有停滞过。以作为文化载体的出版业为例,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几乎都办有面向世界的图书展览会,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英国的伦敦书展等世界前三位的三大书展,每年都吸引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图书进行展示和版权贸易,成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的大平台。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在《糖史》这部著作中,通过考察非常普通的蔗糖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交流,提出民族无论大小,都对世界文化作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世界文化本质上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文明的多样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文化的平等、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流动。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化,更离不开多样文化。只有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百花园,其流动着的文化才会充满活力,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创新发展,进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灵魂性的凝聚力量。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的那样:“文明交流借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大家庭,需要容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化态度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塑造文化的灵魂作用。

2.注重先进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但凡人类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即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扬弃,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建构这一世界美好图景,这是中国文化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创新与发展。这需要我们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髓,通过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国际意义,进行传承并加以弘扬和超越。

优秀文化方能塑造高尚魂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仅中国文化需要扬弃,其他国家及各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扬弃,进而通过不断集聚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但糟粕文化,如国与国交往中的强权文化、霸权文化,包括当下甚嚣尘上的“零和博弈”和“保护主义”思维等,都是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格格不入的负面文化,对其一定要及时加以清理和改造,因为一个开放、包容、平等的共同体文化对新的文化生成起到加速、融通、创新的积极作用;反之,封闭、狭隘、非平等的文化则会加剧不同文化的冲突,既不能各美其美,也不能美人之美,更无法美美与共。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增加相互了解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文化魂魄提供了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冲突概率也随之大大增加。这其中只有优秀文化间才会相互包容、相向前行。由此,只有在共同体中进一步彰显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才能以其凝聚力和灵魂性引领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实践。

3.推动认同性: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和主体性,并不等于文化上自我封闭和盲目排外。相反,中国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张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以中国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开放包容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利用全球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来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的确,纵观当今世界,文化不同,有以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也有历史上曾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西方文化;制度不同,有美国等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宗教不同,有基督教文化,有伊斯兰教文化,有佛教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今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世界阐释,也是对中国文化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核心作用和认同价值的自信强调。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交流环境和交流机制有利于世界各国尊重彼此文化差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认同,凝聚共识,在“求同存异”中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魂魄。

二、积极促进文化交流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长筋骨

既然文化认同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此重要,那么,怎样促进文化的认同则值得很好研究。要实现文化认同,唯一的路径就是积极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各国的文化只有在交流互动中才能得到相互认同,共同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筋骨。

促进文化的交流,既是一个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绝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而是在交流中有所创新发展或发掘出其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特质的文化系统通过交往,融合成既继承某种初始文化共有特质,又有着自身特点的新的文化系统。一句话,文化交流的背后有一个文化发展问题。有发展就要有发展理念,而同样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基本方略之一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经过中国当代社会实践检验的先进的发展理念,其必然也适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文化发展。

1.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着重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的事业”,其本身就是中国及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舞台上“开辟未来、善于创新”的生动体现。当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化的创新,就是要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把文化冲突因素消解掉,把优秀文化聚合起来,在“量变”基础上寻求“质变”。特别是在文化所拥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的自我保护特性的背景下,通过“革故鼎新”“返本开新”,使文化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的柔性力量。

2.协调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就世界范围而言,注重文化的凝聚力量以及它对经济、政治的协调作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都开始把文化视为创意经济的源泉和政治稳定的保证,有的甚至还把文化的繁荣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一文中,把文化的繁荣视为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被视为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建、共享、共治的大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内涵,在同一平台上,协调理顺内涵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等等矛盾,处理好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

3.绿色

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绿色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被打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发掘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坚持适度原则开发、利用自然,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构建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另一方面,发掘和倡导绿色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中能够治愈种种偏狭思想,担当起人类文化建设的责任。特别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那些多元文化特别是落后文化中包含的不和谐因素,及时加以消解,使文化的交流始终处于绿色和谐状态。

4.开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其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和自我更新再创造的能力。中国文化是包容的,更是开放的。开放的理念长期以来都扎根于中国文化兼收并蓄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正是一个不断吸收和接纳新文化,不断进行新的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文化对外辐射、对内吸纳的新纪元,让世界逐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和风采。英国著名作家H·G·威尔斯因此在《世界简史》中把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概括为“开放”“包容”“探索”。更为重要的是,开放的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吞噬,反而通过借鉴外来文化极大丰富了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意涵决定其观念的形成需要开放、包容、平等的文化交流环境作支撑。开放、包容、平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要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开放的文化心态和交流环境必将使世界各国主动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交流融汇中,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进行对话,共商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等问题,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设尤其重要。

5.共享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是核心,“共同”是关键,共同的后面是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归根结底是要构建世界各国平衡发展、利益共享的新型国际社会发展模式。文化成果共享能够使共同体成员达成文化意义上的获得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精气神,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世界,共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而共赢共享恰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核心所在。

三、切实推动文化交融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

一个国家有国家文化,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文化是政治共同体一体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形式无一例外都要以文化作为巩固稳定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文化才能把不同的个人、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联结起来,形成稳定和最难以割舍的命运共同体。

尽管社会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人类价值理念与追求有着多元性和差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不断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常常促使不同文化群体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观念,进而形成大家共同参与协商的共同组织,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面临复杂挑战和困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包容各自已有的文化,也必须形成大家共同认同的共同体文化。

如前所述,文化的交流可以使不同文化能够相互了解,尊重彼此文化差异,而文化的交融则会使不同文化在保存各自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共性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必须是各个国家平等交流对话的结果,平等的文化交流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公共性和全球代表性。

既然保障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交融是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那么,对于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的中华文化而言,如何通过交流对话找寻和不同文明间共同的文化因子,谋求价值观的共同点,进而在与全世界优秀文化的交融中真正把全世界人类牢固地维系在命运共同体中?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1.造出来,形成文化产品

产品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是通过诸多形式的产品来体现的,如图书、戏剧、舞蹈、电影等等,因此,产品是记录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的基础,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离开产品这一载体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文化源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的孕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不对今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价值意义,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核心文化、引领文化。发掘中国文化意义巨大、工程巨大,这需要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有国际视野,以全人类为考量,扑下身子,精益求精,认真研究、深度发掘,打造众多文化精品。用优秀文化产品全面揭示中国文化,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的需要。这其中,只有优秀文化产品才会受广大读者欢迎,进而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和展现中国智慧的重任。如作为图书精品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语种的版本,2018年海外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并持续刷新纪录,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当然,这里的文化产品除了图书、电影等具体形态的产品,还包括了如“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上合组织媒体峰会”以及“一带一路”众多人文交流项目等公共文化产品。

2.走出去,强化交流互鉴

从文化因素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认同程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既然根植于中国文化因素之中,那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强化它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则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并非易事,这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努力。一是政府推动,让文化走出去。包括推动文化艺术交流,举办文化艺术节、文化年、观光年、语言年等活动;推动教育交流,如通过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和教育交流;推动媒体交流,倡导并组织媒体交流交往,宣传介绍中国文化及发展概况,等等。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图书出版为文化载体的走出去交流活动,开展多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从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以来,中国已先后成为近20个国际书展的主宾国。二是企业贸易,把文化带出去。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走出去也把中国文化带出去。如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近年来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大受欢迎;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已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达450多家,据《2017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输出版权13816项,同比增长24.1%,其中图书版权输出由2013年的7305种增长到2017年的10670种。三是社会参与,使文化走进去。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还需要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加强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格局,特别是夯实民间交流合作,通过借助多边经济贸易投资等多层次多领域交流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通过“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断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让社会方方面面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和共同体文化的建设者。

3.融进去,成为价值引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够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就是因为这一理念能够使世界获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社会前进方向,因而也为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带来更多契机。因此,中国文化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进而要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其对外传播就绝不是简单的信息和内容的输入,而要看其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理解、共鸣和认同,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产品的内容往往源于特定文化,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讲故事是人类社会的通行传播形态,通过讲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要十分重视产品内容,而且还要格外注重产品形式,要用外国读者听得懂、听得顺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这就要求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不断革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语言,实现从“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最终让中国文化变频为共同体共同文化。

4.请进来,善于吸收外来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文化也需要请进来。有请进来文化滋养的中国文化才会更加健康强劲地走出去,这也是体现中国文化本身的辩证法。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向世界上一些优秀的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对待自身和不同文化的这种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使中国文化能够在发展中不断超越。同时,注重吸收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这使得以中国文化为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特征。还是以出版为例,近百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中国全面、系统、准确地梳理翻译出版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经典,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借鉴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现在从古希腊到当代世界各学科、各学派的重要经典和代表作几乎都有中译本。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当代政治学术著作丛书》《国际政治关系丛书》等,中国每年新引进出版国外图书版权达1.7万多种,有不少图书的英文版与中文版做到了同时出版。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同时也让中国更加接近国际舞台中央。“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有日益自信的中国文化作支撑,有中国智慧的贡献,有中国方案的推动,相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必将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交流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如此交流,太暖!
命运的更迭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