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三重维度

2019-01-27李荣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干部建设

李荣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70周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重新站立。此后,经过三大改造,我们党带领人民顺利踏上了社会主义大道。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0年风雨历程,70年辉煌巨变,中国共产党不但与人民一起共同开拓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实现了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密切相关的。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腐败,先后提出了许多先进理论、开展了许多实践活动,总体上形成了廉政建设的三重维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过头来对这些尝试进行梳理,不仅有利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对新时代党的伟大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思想建设、制度构建和选人用人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进行了简要回顾,以期对当下的廉政研究以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所裨益。

一、打牢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直接而现实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相当一部分共产党员思想入党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教育的形式,为廉政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不断充实廉政思想教育的内容

1.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从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再到推进改革开放,党的理想信念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促进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的强大精神武器。党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立场、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理想信念就寓于这个精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中。其次,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表现为共产主义教育。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九十多年来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实现共产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人民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再次,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探索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人民大众的热切期盼,是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的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对个人与社会、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关系有了正确的把握,廉政建设的思想得到正本清源。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看家本领,其中包含的廉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纯洁性建设的指导方针。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既坚持、又发展,充实了廉政思想教育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有关廉政建设的思想。他们从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从这一论断出发,强调建设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3]。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形成了博大恢宏的廉政思想体系[4],涉及扩大民主、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干部管理等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5]。在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廉政理论具有了更多的问题指向。“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6]邓小平指出要用法制反腐,江泽民强调要“建立并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和党纪国法约束两道防线”[7],胡锦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了廉政建设理论,以此为指导,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3.深入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十分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营养,通过“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8]。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古人为立己树人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廉”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推崇“君子”的优良传统,这和“君子”身上所体现着的光明磊落、公平正义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促进“君子”在私利和公益之间进行正当取舍的,正是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廉洁从内心开始,古人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为铸就完美品格,古人形成了一套省察克己、慎独自律的修炼方法。作为一种评选标准,“廉”是古代社会官员选拔的主要根据之一。科举制度形成之前,官员的任用除世袭之外,多采用推荐的办法。而推选的根据主要是“孝”和“廉”,最为典型的察举孝廉制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成熟之后,“廉”成为事后监督的重要部分。官员的考核不仅要考察其才干,还要察其品行。此外,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也十分注重家风文化建设。历史上出现的清官廉吏,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清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积极弘扬、合理改造,为党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素材。

(二)持续丰富廉政思想教育的形式

1.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廉政素养。

“理论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和灵魂。”[9]重视对理论的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形式不断完善,且越来越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一,党组织开展的集体学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组织理论学习,“1959年冬至1960年春,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分别组织了读书小组”[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集体通过邀请专家讲课的形式学习科学、法律知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开始形成制度。2017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使全党的集体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其二,各级党校的培训学习。党校是党员、干部思想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校的层级,自上而下由中央、省、市、县等组成。中央党校每年都会召开培训班,各地的各级党校也进行专门的培训。党性教育是党校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党员形成思想上的认同与行动上的遵守。其三,借助新媒体进行网络学习。新媒体的发达为党员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特别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党员的个人学习逐渐由专门网站向客户端转变,这打破了党员学习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广大党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思想、查阅新内容,最近风行的“学习强国”就是新媒体在党的思想教育中的典型运用。

2.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廉政认知。

社会实践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加强思想教育,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一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了解民情民意的同时也受到了群众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为战胜三年困难,党中央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群众的社会调查不仅掌握了一手资料,还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锻炼了党的干部。2013年6月起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实践在新时代的继续。二是回顾党史国史的党性专题教育实践。这一类社会实践大多依托一定的红色资源来开展。革命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重访这些老建筑、老场所,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重温先辈的革命初心。我们党十分注意发挥红色资源对廉政建设的作用,因此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党性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这些教育基地,有的展示了党的光辉历程,以此来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有的展示了具有反思意义的贪腐大案要案,以此来警醒广大党员洁身自好远离红线。党性教育主题实践的开展,净化了党员干部的内心世界,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二、完善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基本工具,成熟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党内制度体系并积极推动反腐败国家立法,使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衔接程度日益紧密,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制度支撑。

(一)用制度规范权力

1.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促使广大党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党内法规是规范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活动和党员行为的重要依据,包括党章、办法、决定、条例等方面。党章在党内法规体系中具有统领作用,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意志和性质,是党内的根本大法。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到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共产党先后对党章进行了多次修改。党章的修改体现了党内法规的与时俱进,为广大党员尊崇党章、维护党章、践行党章创造了条件。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制订了一批与党建相关的规章制度,党的制度化水平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防止广大党员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裹挟,同时也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的驾驭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加快了法制化建设进程。“据统计,1978年到2011年,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比较重要的法规约有250部。”[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党又及时出台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十八大以来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12],全面从严治党步入法制化建设新时代。党内法规的建立健全有效促进了广大党员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廉政建设的制度效益正日益显现。

2.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要求党员干部在法律框架下用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的腐败治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权力主导向制度主导的转变。新政权成立初期,我国惩治贪污腐败工作多是靠着国家领导人自上而下的意志传达和群众自下而上的运动开展,这和我国新政甫定、法制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新中国反贪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虽然履行了一定形式的法律程序并召开了公审大会,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权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大规模疾风暴雨式革命时代渐行渐远,加之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靠集中的群众运动反腐已不合时宜,领导人也更倾向于借助法律法规治理腐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13]之后,反腐败国家立法进程加快。2018年3月,依据《宪法》修正案制定的《监察法》获得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通过。新施行的《监察法》把党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法律形式呈现出来,为我国今后的廉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扩大了监督范围,集中了反腐力量,对确保所有公职人员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用权、推进反腐败法制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廉政法制探索与反腐败法治实践表明,法制化道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廉洁政治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实现廉政建设的长久化、科学化。

3.重视纪律建设,发挥纪律对党员的约束作用。

纪律是党内法规的组成部分,党的纪律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特别的意义。“纪律是党的生命”[14],更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优良作风、实现廉洁政治的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纪律要求。凭借着严明的纪律,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的望志路走向北平的长安街,从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数不足500万到如今的9000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不利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问题,中央出台了若干与纪律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规定和指示。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全党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中共十二大重新把“党的纪律”一章列入党章以来,党的纪律随着党章的修改而逐渐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7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综合性纪律建设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过十八大以来的两次修订,尤其是经过2018年的修订,对党员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结构和内容上得到优化。纪律处分条例是党内的“刑法”,一旦有党员违反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就会受到它的惩治,这种惩治,对犯过错误的同志而言是一种惩罚,让他们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对那些游走在错误边缘的人来说是一种警戒,让他们真正懂得“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因此,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不仅满足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式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挽救和保护了党员干部免受违纪恶果的侵害。

(二)用制度监督权力

1.设置专门监督机构。

党员的纪律遵守情况和义务履行情况需要专门机构来监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各项活动规模的扩大,党的监督体制也开始进入建立、调整与改革的时代。1949年11月,为保证党能够在和平时期完成经济建设的新任务,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以后,对不守规矩的党员进行了严肃查处,对犯有错误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坚决惩处和清理,在正风肃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设立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中共八大之后,监察委员会实行“双重领导”,即党委领导监委,上级监委领导下级监委。1962年9月,根据八届十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始实行“派驻制度”。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及其“派驻制度”的实行是党在特定时期建立的监督体制。改革开放之后,党内监督体制重新焕发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渐次步入正轨,从而为新时期廉政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廉政建设实践需要,对党的监督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2018年设立的监察委员会与纪律检查委员会共同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的全部监督。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立对掌权、用权者形成了有效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违纪违法人员的严肃追责,有效震慑了权力腐败。它的存在不但促进了党员、干部责任与义务的履行,也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2.用好巡视监督利剑。

党组织及其成员的违纪违法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在巡视中发现的。巡视制度是指“派出巡视党组织,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巡视机构按照规定的巡视条例对所属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自上而下监督的制度”[15]。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腐败斗争中的一柄利剑。早在1928年,中国共产党就正式确立了巡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巡视制度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巡视制度建设再次开启。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对有关问题进行监督检查。2003年12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把巡视制度确立为党内的重要监督制度,标志着新时期巡视制度的初步形成;2009年7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对党巡视制度以具体法规的形式进行确立,标志着新时期巡视制度的正式形成;2015年8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新时代巡视制度的成熟。时代在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也在变,党的巡视制度也随时代的变革实现了自身的与时俱进。新时代巡视制度继续在管党治党中发挥重要作用。斩断那些不利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利益链条,必须立足在党的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基础上,积极把握巡视形势,更新巡视理论,创新巡视方法,使巡视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逐渐实现巡视工作灵活的动态调整与变革。

3.探索党外监督制度。

“我国的党外监督从本质上讲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具体体现为宪法法律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的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等等。”[16]廉政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是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廉政建设从来没有脱离过群众。新中国成立后,为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给予了群众充分信任。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三反”斗争必须大张旗鼓进行的指示中指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要“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张旗鼓地进行”[17]。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廉政建设中继续坚持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 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8]。广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下,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对那些违法乱纪分子进行了积极的检举揭发。进入新时代,网络的互联互通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人们对政治这一敏感类话题更为关注。同时,人们对执政党的建设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对贪污腐败行为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19]。因此,依托新资源“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20]也就势在必行了。

三、严把廉政建设的选人用人关口

人是实践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政治参与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国家机器运转、组织制度执行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70年来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党员干部的准入关、升降关,为党的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1.德才兼备是共产党一向的用人标准。

任用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廉政建设的关键,只有选拔、培养出尽可能多的德才兼备党员、干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依据德才兼备选用人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用人观。毛泽东将德才兼备形象化为“又红又专”,“红”主要是指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专”是指党员干部业务的专业化、专门化。为使党的干部担当起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提拔一批德才兼备的积极分子担任各种领导职务”[21]。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巩固改革开放成果,邓小平指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22]。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既重能力又重德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特别是要重视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真正使品德端正的人受到褒奖和重用,使品德低下的人受到批评和教育”[23]。德才兼备者来自群众,他的行为又会影响群众。党风带动政风、民风,党员修德、社会重德、人人敬德。把德才兼备者选进党的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厚植社会基础、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

2.“德”是共产党选人用人的前提。

共产党人的“德”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无产阶级价值观,其评判的标准“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的状况”[24]。作为政治原则,“德”是这个政党组织的整体追求,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5]。作为品质素养,“德”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追求,广大党员是党的各项政策和主张的具体代表者和真正实践者。胡锦涛指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26]。“德”在廉政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私德不严必然行为放纵、难抵诱惑,很容易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公德缺乏必然以权谋私、不敢担当,极容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党的历史上所出现的贪腐分子,因为少了思想的自律,缺了道德的约束,终成阶下囚。因此,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德”在党的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把它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它总是按照最严格的要求把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积极分子选进党的队伍、选进党的领导岗位。“德才兼备,才干固然要有,但德还是第一。”[27]党章明确要求,对党员的发展“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8]。2019年3月起新施行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对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并特别指出要“深入考察道德品行,加强对工作时间之外表现的考察,注重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情况”[29]。

2.“才”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基本素养。

共产党人的“才”体现在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与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智慧和才能上,它“包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主要是指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政治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30]。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的党,无论是出于领导广大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还是出于加强自身建设的目的,都离不开一定的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是在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的不懈努力中实现的。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3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更加需要专业技术性人才。一时间,崇尚科学、崇尚技术、崇尚人才蔚然成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也很注重真才实学,十分注意“把优秀的、懂技术业务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32]。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和支持也推动了党的廉政建设,为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做出了贡献。70年来,党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廉政建设有了诸多可供选择的高质量方案,相关制度更加完善,廉政建设依据顶层设计有序进行,政策执行上有了更高的效率,廉政建设的成本缩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减少,为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

1.五湖四海是人才来源广泛的象征。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把人才聚集到中国共产党周围,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谋划策。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航者,吸收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的队伍不仅关系党的自身建设,也关系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下,既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筛选人才,又以伯乐的慧眼和胸怀不拘一格识别人才,确保了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党的组织。改革开放前,党从工人、农民的队伍里提拔了大量无产阶级干部,他们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人才选拔上依然主张“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学历、身份等的限制,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最大限度地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3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34]。敞开大门选人才,必须坚决反对那种近亲繁殖式的人员选拔。任人唯亲往往伴随着利益输送、权钱交易,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腐败群案、窝案,这样就严重违背了党的廉政建设初衷,破坏了党内团结。中国共产党历来都主张大范围视域下的任人唯贤,反对小圈子文化里的任人唯亲。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持。共产党的大门,永远都为有志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敞开着。

2.任人唯贤需要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就是要大胆提拔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者,使他们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一番作为。一是打通能上能下的人才升降通道。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是廉政建设的源头活水。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就认识到“必须在干部工作方面逐步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使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制度”[35]。人才升降机制不健全,好的干部长期得不到重用,无法施展才能,可能会使其走向另一个极端;为非作恶者不及时清理会使其更加膨胀,为害一方,对党的威信形成极大的破坏。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及时提拔能者、辞退庸者、清理劣者,把清正廉洁、奉公守法的好干部选上去,把那些为官不为、胡作非为的干部筛下来。二是创设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健康的人才成长机制是清廉政治的肥沃土壤。适宜的环境并不是没有挫折的坦途大路,而是一种能使党员干部精神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升的环境。古人所讲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加大反腐败力度,净化党内生态,就是为了创设良好的环境。廉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种环境。它净化了党的组织,修复了政治生态,为党员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并且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36]。

结语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使命,“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37]。为此,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通过加大反腐力度、增强作风改善力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随着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党的社会基础随着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而更加牢固。目前中国共产党仍然面对“四大考验”、面临“四大危险”,党的廉政建设任务依旧长期而艰巨。为确保这支代表人民利益的队伍永不变色,也为了使这支伟大、光荣、正确的队伍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在围绕“思想”“制度”“用人”三条主线进行党的建设基础上,更加深入推进廉政理论和实践探索,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政治主导,完善外部监督,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创廉政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干部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