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从“多维和谐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2019-01-27何则阴汪志强张飘月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何则阴 汪志强 张飘月

(1.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3.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党。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立足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勇于实践,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1]这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丰富内涵,其中,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建,是习近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而提出的重要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该理论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这一理论建树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建树指引中华民族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了路径。可以说,该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还展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与大国担当。

早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倡议。[2]迄今,经过多年来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倡导与实践,已赢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回应。对此,已取得共识。而对于习近平如何立足“和谐”视野,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中汲取营养,同时如何基于中国实践、世界实际,实现从多维和谐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构的思想脉络,则未见有人对此进行系统梳理与详细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结合国际国内实际,阐述了一系列有关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重大理论。正是这些有关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多维和谐论”思想的重要内容。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正式向全世界人民公开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这标志着“多维和谐论”已在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蜕变。习近平多维和谐论思想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借鉴与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当多维和谐论运用于全球治理时,就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与构建。从某种程度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维和谐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一、阐扬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多维和谐论

习近平多维和谐论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的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和谐宇宙论。习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和谐思想,进行了深刻研究、全面总结,并大为赞赏、极力推崇。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讲话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爱惜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城市又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性。[4]这突出了他对传统的尊重与重视。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讲话指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仍然是我们今天抓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5]因为,“自强”可以促和谐,“厚德”可以建和谐。可见,历史中的文化可以走入今天,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构建和谐。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的特色就在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与时创新,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6]并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宣讲传统文化。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教导共产党人如何宣讲传统文化。即重点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7]而习近平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深入研究、大力宣讲、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和谐精神,及其当代化与大众化。特别是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的心,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当代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做出了光辉榜样。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首先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初衷是促进世界和平。然后以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提倡“和而不同”为例,反复阐明世界文化当求“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以促进世界人民的幸福与和谐。习近平指出,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深明“和”之大义。如《左传》记载晏子讲,当将“水、火、酰、醢、盐、梅”多种物质相合,“烹鱼肉”,以求“如羹”之“和”;求动听韵律亦然,如果只是某个单一的声音,怎会悦耳呢?仅仅是白“水”,不可以出美味;仅仅是单音,不可能有和乐,故“声”有“一”至“九”种,分别为“气”“体”“类”“物”“声”“律”“音”“风”“歌”,它们相辅相成,从而以奏出和乐。[7]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他还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和谐思想。如个人层面“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社会层面“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国与国之间“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与宇宙之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有世代追求与传承“和”文化理念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9]

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饱含“和谐社会”的相关思想、实现方法与辩证法。如相关的思想有: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与天人合一等;追求和谐的方法有“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和谐论之中蕴含的辩证法有“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他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保持的是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关系;二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生命力;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具有修身与经世致用的作用。[10]总之,中国传统文化饱含有关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宇宙的思想。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带来新的贡献与启迪。

二、多维和谐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推进与发展

早在2005年,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结合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来看,习近平的多维和谐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推进与大力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改革开放,已经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12]中国的发展,让世人震惊。习近平总结经验时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3]毫无疑问,中国今天的成就,源于中国选择了一条科学的、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够在面临多种发展困难或危机的挑战下,选择一条正确而科学的发展道路,源于党的英明领导。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一系列和谐理念,与以和谐理念创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即多维和谐论,更值得我们总结、学习与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多维和谐论思想包括一系列新的理论贡献。可以指导国内建设、国际大国外交、参与世界治理的方方面面。在指导国内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理论建树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持正确义利观,提出“四个意识”,推进“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2016年1月29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习近平首次公开提出内容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14]习近平多维和谐论贡献与世界和谐和世界治理方面,主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和“一带一路”建设。[15]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多维和谐论之和谐社会建设,若着眼外交层面,就内在地包涵了和谐世界建设诉求。

习近平还特别提倡,共产党人要注重道德建设,与和谐的宗教关系建设。因为这些方面,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讲话指出,要注重道德建设,特别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16]因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提倡整个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指出只有通过长期的道德建设,我们才能建成一个和谐文明、充满希望的国度,才能让自古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展现出更为美好光彩的当代姿态。[17]立足个人层面,道德建设可以促进人际和谐;立足社会层面,道德践履可以奠定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固基石。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和谐的宗教关系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贯坚持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全民信教,为了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及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和谐社会建设,习近平还针对新时期的宗教关系及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刻阐述。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构建和谐的新时代的多维宗教关系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如要构建好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些关系都和谐了,才能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18]

总之,习近平的多维和谐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推进与发展。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阐述的多维和谐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多维和谐论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习近平在世界范围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构想,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日益成熟与完善时,习近平多维和谐论就实现了向面向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过渡与升华。

三、多维和谐论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多维和谐论思想内在包含有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各个层面、各个维度之间的和谐理念。多维和谐论用于指导中国当代的建设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中国共产党处理外交事务,就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从2013年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至今,(1)习近平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文献资料检索截至2019年8月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已经形成。并且,其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地坚持与发展。习近平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两篇发言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想与实践思路。而在这两次讲话之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宣明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使命、决心与方法。他指出,当代要进一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责任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坚持和谐世界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享。[21]习近平提出这一伟大构想,并非凭空臆想,而是他基于对当代世界的具体问题、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深刻分析之后做出的。

事实上,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深入分析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状态,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和谐理念、和谐思维,可以为世界人民带去启发与新策。习近平在《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讲话中指出,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但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地区冲突、难民危机、贫困、失业、贫富差距、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2]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申,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世界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多变性。他分析,虽然100多年的近现代史过去了,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最好的办法是追求“合作”,促进“共赢”。“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23]面对以上种种当代世界危机,习近平认为,只有中国方略,方可济度世界。对此,习近平从多维和谐论出发,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实现“共赢共享”。他指出要在全人类提倡,从政治上构建和谐的多边关系(含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平等与国国和谐共治)、世界安全方面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经济上构建同舟共济的合作共赢格局、文化上坚持和异并美的交流互鉴、生活与发展方式上坚持绿色低碳模式,以建成“和而不同”的多边共和的、没有恐怖主义肆掠或难民大潮盲流的普遍安全的、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文化多样与包容的、清洁与美丽的五大世界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多维和谐论在世界范围的运用与发展,也是习近平多维和谐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1.构建国与国平等共治与和谐共享的多边政治命运共同体

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首先强调,要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主权平等是多边政治世界能够建立的基础。主权平等要求,每个国家的内政不容他国干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其主权与尊严都必须得到尊重。包括自己做主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等。

其次,习近平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经验为例,分析国与国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一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现在,中国已经与90多个国家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还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中国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与不同国力层次的国家,都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比如:与美国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构建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伙伴关系;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与周边国家构建互利合作关系;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与非洲国家构建共谋发展的伙伴关系;与拉美国家推动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建立的,既独立自主又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值得世界各国构建和谐借鉴。

第三,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与国共治。新时期,在坚持主权平等的前提下,各国享有权利、机会、规则等多方面的平等。构建世界多边政治,构建世界政治命运共同体,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倡导多边外交,构建民主化的国际关系;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只有这样,才可能建成和谐与安宁的世界政治命运共同体。正所谓“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而中国人民愿意为此做出贡献。因为,中国人相信,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多边和谐共治休戚与共。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此,我们也能看出,习近平时时都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与规划,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同时,习近平也时时不忘作为大国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即“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进一步的灵活运用。无疑,只有主权问题解决了,“国”的概念与实体才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共治才有可能,多边和谐的政治命运共同体也才有可能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构建多边和谐的政治命运共同体,其次更需要构建全球合力反恐与统战的普遍安全的世界命运共同体。

2.构建全球合力反恐与统战的普遍安全的世界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的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我们,人类始终面临着战火的威胁。面对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欧洲、北非、中东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应当坚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反恐统一战线。因为,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安全因素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国家的威胁或挑战。对此,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和谐世界。不仅要有目标,而且要有正确的方法。因此,面对当代世界安全威胁变得日益复杂化与综合化的情况来看,一国单打独斗反对暴力或战争,力量是微弱的,是不行的;而迷信武力,纯粹用军事手段来解决这类问题就更不行。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合作、共同、综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命运共同体。为的是齐心协力,各国团结奋斗,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共同解救被枪炮驱赶的民众,共同保护被战火烧灼的妇女儿童,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让人人享有安宁幸福。也只有各国共同参与,才能为世界人民共同撑起安全伞。同时,抓普遍安全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标本兼治体现了现象与本质共重。这是一种体现辩证法的和谐思想。比如,杜绝难民大潮盲流为“标”,其根本方法化解地缘冲突为“本”。中国,虽然没有介入任何形式的地缘冲突事件,但自愿无偿提供2亿元人民币开展新的人道援助,以帮助叙利亚难民与流离失所者,为构建普遍安全的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世界层面的决心与诚意。

3.构建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与共同繁荣的经济命运共同体

一个国家拥有了主权,实现了和平与安全,就有了为发展生产力构建与之相适的生产关系的政治与国安基础。虽然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有反作用的。解放生产力的、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肯定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将直接推动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以“同舟共济”比喻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存有的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如同共摇一艘船,各国要劲往一处使,力朝一个向,才能建成一个合作共赢与共同繁荣的经济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向世人介绍,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勤劳、互助与和谐。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虽然一方面在物质方面实现了富足、富有,物质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南北差距巨大,贫困与饥饿依然严重,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在世界范围内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如果仍然奉行对立的发展观,即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发展观,结果必然是虽封上了他家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因为,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已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愿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宽广胸怀,以靠自己努力奋斗、勤俭节约积累起来的经济财富,无私支持世界人民。习近平倡导“一带一路”,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现世界的共赢与共享发展。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大批早期项目已经开始收获成绩。如中国支持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已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许多公共产品。中国致力于构建中国与世界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习近平向世界人民自豪地宣称,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后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外帮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24]

正所谓,一国好,不算好;国与国都好,才是真的好。

4.构建和异并美的文化互鉴与多样包容的文化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当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互相借鉴、宽容并存。同时,他多次建议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于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命运共同体。如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话指出,“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他倡导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共建共享,促进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5]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世界文明当效仿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思想,以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同进步,以促进世界人民的幸福与安康。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最后,他对不同文明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互鉴,提出了几大原则:一是要认同文明的多彩与多样;二是提倡文明平等,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傲慢与偏见会障碍文明的交流或互鉴;三是提倡不同的文明与文化之间要具有包容性,只有包容才能让一种文明吐故纳新,并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26]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谐世界建设方面有丰富的文化传统资源,自古提倡亲邻友好、四海一家、协和万邦等,爱和平、促和谐的思想。它们可以贡献与和谐世界的文化命运共同体建设。如:有“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亲邻友好的思想;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一家的思想等。在这次讲话中,他指出,推动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构建美丽世界、幸福世界、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要坚持几大原则:第一,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与文化;第二,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第四,要正确进行文化的学习与互鉴。要尊重每一种文明,因文明皆具独特性;因不同文明各具个性,文明还具平等性。文化的个性,也成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任何有个性的、多样性的文化,都离不开来自它传统的滋养。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可以让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要善于发掘不同民族文化超时代、超国度的精华,以造福于当代世界人民。正因为不同文化各有特色,人类应当互相学习,在文化方面互学互鉴。当然,和谐世界文化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27]

习近平指出,不同的文化,各有所长。文化只有差异与地域之分,没有高下或优劣之分。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与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民俗等,孕育了各个不同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应该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精髓,引领世界各国文化,走向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文化发展之路,以构建一个多样而包容的文化世界。习近平在此充分肯定了坚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促进和异并美的文化互鉴与多样包容的文化命运共同体世界的重大意义。

为了促进世界和谐的实现,习近平还鼓励各级干部学习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既要学习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要了解世界优秀文化。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化、现代社会化、大众化,让传统文化走入我们今天的建设生活中;同时要挖掘、发挥融合了传统与当代的中国先进文化,予以推广,造福世界人民。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世界文化,都要注重学习与继承方法。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无论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遗产,还是世界文化的优秀成分,都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在“科学的扬弃”之后“为我所用。”[28]鼓励各级干部学习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这是充分调动国内中坚力量,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协力构建世界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之一。

5.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与美丽清洁的世界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正如中国古人提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一样,当代中国倡导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以共同推动、协定实施《巴黎协定》为己任,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寻求中国与世界范围内的永续发展之路。[29] [30]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美丽的中国、美丽的世界,也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美丽的物质空间基础。

习近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多维和谐关系出发,阐发了人与世界和谐的含义与建构,构建了五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实现了从多维和谐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建构。多维和谐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之间是既独立又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独立的。多维和谐论源于中国传统的和谐理论,源于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源于大国外交的责任、视野、理论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强调,世界各国人民要站在人类立场高度,共同构建一个尊重主权的、和平安全的、经济繁荣的、文化互鉴的、生态和谐的人人共享的美丽的世界命运共同体。二者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多维和谐论侧重于中国内务,但可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侧重于站在世界、人类的高度,思考与推进世界的发展。但同时可以从世界回视中国。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支持、促进中国的多维和谐建设。所以,他们二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的、紧密联系的关系。总之,中国构建多维和谐离不开世界的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国的和谐。正所谓“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31]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五大和谐世界理论,将指引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促进和谐的多边政治、普遍安全、共同繁荣、文化包容、自然美丽的五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实现。而中国自2013年就倡导并实践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主要实践方式。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