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取暖
2019-01-27文丨母宗美
文丨■ 母宗美
我出生在黔北的小山村,儿时的记忆中,冬天的取暖工具是烤火炉。老家住在煤矿地区,烧的都是煤块,我们的烤火炉又叫“煤火箱”。烤火炉底座的炉桥是几根并排的铁条,铁条之间间隔两指左右的距离,利于燃完的灰烬漏下去。记得儿时冬日的早上,妈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根火钳把炉子下面的煤灰全部掏出来,风就从四个方向通向炉火的底部,炉火因为通风的缘故燃得旺旺的。没过多久,整个屋子也暖洋洋的了。
煤火箱这种取暖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也很暖和,缺点是灰太多,轻轻一动就灰尘满屋飞。若是不开窗通风,还容易造成二氧化碳中毒。
好在没过几年,有一种名叫“北京炉”的新式炉子就取代了煤火箱。北京炉是一种生铁铸成的圆桌形炉子,下边有专门收集煤灰的铁灰箱,配有自动捅火钳,只要握住手柄用力一推一拉,燃完的灰烬就簌簌漏到灰箱里。
北京炉一般安在屋子靠窗位置,炉子靠近窗户的一方由铁皮烟囱伸出去,煤烟和灰尘就通过烟囱出去了,晚上睡觉即使关严门窗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既暖和又卫生安全。而且在上面烤洋芋红苕啥的,也很方便。寒冷的冬日里,一家人围坐在炉子四周,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聊着家常,别提多安逸了。
不过,北京炉不太好生火,也爱熄。而且因为底座不高,腿放不上去,只能曲着腿,让人很不舒服。还有就是传热与恒温效果不尽如人意,用妈妈的话说,火太大烤出火斑斑,火太小又浑身凉冰冰。因此,北京炉没用几年就被另一种炉子——回风炉替代了。
回风炉除了桌面是正方形外,和北京炉差不多,只是比北京炉高大,铁板材质也比北京炉好许多。它的面板有红黑两种颜色,上面光滑如镜,容易擦洗。
依稀记得我家安装第一个回风炉的情景,那是岁末的一个赶场天,爸爸临出门时说,快过年了,咱家也买个温暖的回风炉回来,好红红火火过大年。
我们姐弟几个兴奋地在家等啊等啊等,妈妈眼见天快黑了,便让我们拿着手电筒去接。
我们沿着马路一直走到大沟桥那里,这才接到爸爸。他一见我们,嘴里一个劲儿地嗔怪我们黑灯瞎火不该跑来接,几个小孩晚上出门不安全云云。但是,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我依稀看得见爸爸脸上豆大的汗珠以及掩饰不住的欣喜之情。爸爸说,因为快过年了,买炉子的人特别多,街上仅有的一家回风炉店被围得水泄不通。等到下午,总算抢到一个了。
自从回风炉走进家门,便成了我们冬日取暖的必备工具。无论是烤火烤衣物,还是在上面煮饭炒菜烧水,都十分方便。
回风炉的中间有三个火圈,而且分两层。把里外几个火圈取下或盖上就能控制火力的大小。把里层的火圈全部盖上,把红苕顺着炉膛内空隙平台绕上一圈,盖好上面的炉盖,就静等香喷喷的红苕出炉了。
我们还喜欢在炉盖上炒瓜子花生,炒好了便往几边扒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天或者看电视,真是其乐融融啊!
回风炉还可以晾烤衣物,晚上,我们把袜子放在炉子下面的栏杆上烘着,第二天起来穿时,暖暖的,很舒服。老家冬天湿冷,厚衣服洗了一周都干不了。于是,爸爸在回风炉上方支起一根竹竿,每晚封火睡觉时,只要把湿衣服挂上去,第二天起床衣服就干了。妈妈还会装一锑壶水放在炉子上,早上起来洗脸,十分方便。
可以说,回风炉是我家用得最称心的一款取暖工具。迄今为止,我家的回风炉总共换了三四个,款式虽然还是正方形,但随着的材质的改良,传热保温效果也越来越好。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电暖炉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电暖炉取暖方式简单,无需添煤,更不需要收拾煤灰,也没有灰尘的污染。于是,一部分人家的回风炉被电暖炉取而代之。
后来,又出现了电热桌,插上电打开开关,桌子四条腿就会散发热量,很暖和。电热桌中间也能加热煮火锅烤红苕等食物,功能几乎和回风炉差不多,大有取代回风炉的趋势。
再后来,空调流行。它外观好看,有挂式、立式之分,功率有二匹三匹之分。不见明火,只出暖风暖气,安全又洁净!真是人在屋里坐,犹如沐浴阳光中。
忆往思今,变的是取暖方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取暖方式的变迁,承载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代表着时代的步伐坚定而奋进,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