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推动感悟的深化
2019-01-26欧阳火木
摘 要:感悟是阅读教学模式之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学习的起点。提升学生的感悟水平,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推动感悟的深化,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四个“引导”着手,即:引导潜心涵泳;引导联系语境;引导丰富想象;引导切己体察。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引导;深化
“在读中悟,以读促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要避免剥夺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获取客观知识的权利和途径,因此,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阅读教学在于死记硬背,紧咬文本,缺乏创新活力;而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需要在应用文本的基础上,读思结合,着重培养语感。此时,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调动者与组织人,需推动感悟的深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热情,挖掘其精神内涵。
一、 引导潜心涵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最能接近文本信息的途径,小学阶段已接触到多种形式的读:精读、略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根据篇幅的大小与文章性质确定读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一堂课的组成往往是多方面的,朗读的方式也不该单一,更忌讳有口无心。所谓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多读,多想,多悟。教师在明确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不能撒手不管,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课文畅谈交心,让潜在的情感在师者的引导下迸发,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感悟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卡罗纳》这一课时,执教者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关注细节,紧扣卡罗纳的动作与神情,字里行间感受卡罗纳痛失母亲后的悲伤;换位思考,感受卡罗纳在失去母亲后最需要的东西;围绕文中老师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这是世间最难以忍受的不幸,力所能及地为这不幸的同龄人给予鼓励;以及最后作者的母亲推开自己时的恍然大悟,体验真诚的关爱与理解……学生意识到面对遭受不幸的朋友要给予安慰与帮助之外,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此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进行拓展,举例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这种教育性的文章,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感化下加深,对其精神层面的影响更是巨大的。
二、 引导联系语境
语感的培养依赖语境,感悟是对文本解析后的思维建构以及直觉发生的主观收获,是读者的主观洞察与涵泳。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选而来,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丰富内涵,因此,创设真实且灵动的语言情境,对文章精神的把握以及内涵的深入了解极其重要,对于文本更是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灵活变通对学生加以引导,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师机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在教学《渔歌子》这一古诗词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都认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句中的“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衬托出一幅渔翁在江南水乡中怡然自得的垂钓画面,意境十足。但若仔细查阅资料,了解张志和的生平背景后,便能得知这诗中奥妙。张志和少年得志,荣宠之际,不料因事得罪朝廷被贬,历时虽短,却至此看破官场,退仕隐居,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还,特作《渔父歌》召其回来,张志和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逍遥的隐居生活。所以《渔歌子》不单单是一首普通田园诗,而是在秀丽的风光美景中表现诗人内心的内心世界,寄托诗人自己的淡泊、爱自然、更爱自由的情怀。这样深入了解之后,学生感悟到的不会是空洞的几行文字,而能吟诗意情,将诗内化为情感,抓到精髓。
三、 引导丰富想象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在人类不同年龄阶段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为丰富。在阅读感悟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想象,给学生的地位插上想象的翅膀更是一种行为艺术,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错误时加以纠正引导,其他的留给他们尽情创造、感悟、畅谈即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生将文本的感知转为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引发主体的情感,便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优美句段为文章美景取名,学生纯真稚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反复朗读,读中感悟,感受乡下人家独特、恬静、迷人的田园诗境,想象美丽的乡村画面,让想象附着更多语用色彩。此时教师适当拓展,练笔延伸,抓住身边最平常的东西,通过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加以润色,在想象中引导提升,将心目中最独特的画面用具体的文字表现,感悟文本的美好意境,学生的阅读感悟个性化了,阅读教学得到具体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一举多得。
四、 引导切己体察
阅读教学模式多样,学生的学情也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小学生年纪偏小,生活阅历浅显,对于文章的信息捕捉不够到位,因此,学习上难免出现一些障碍。作为语文老师,此时需要创设情境,留心观察,将学生日常发生的生活实际存储起来并在必要时依据经验提取,积极有效的互动,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体悟到的真情实感,如此一来,对开展阅读教学的帮助也极为有效。
例如,教师在讲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1+1>2”原理是本文重点,若是根据书中所介绍的亚里士多德的发现与伽利略原理学生很难理解,但此时,教师如果能借助學生所熟悉的教学工具,如橡皮擦来演示(要有一定重量),并展开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动手,便能发现绑在一起的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下落的速度与伽利略实验相悖逆,从而让学生懂得,伽利略原理并非权威,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我们所信奉的。到了这里,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得到了一些认知,获得了感悟,这比教师在课堂上重复的讲解来得真实有效。
当然,感悟不能占据阅读教学的全部,教师一味地提问,无止尽地重复“读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绪空洞,课堂效率降低,教师适时引导,有效点拨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的帮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需要学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一步步地建构,而不是广泛地停留于表面,留下断层。
参考文献:
[1]陈明霞.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感悟[J].语文天地,2015(6).
[2]王玲.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甘肃教育,2015(7).
[3]俞成.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宁夏教育,2015(1).
作者简介:
欧阳火木,福建省龙海市,龙海市程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