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劳动观的辩证维度探析*

2019-01-26刘睿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人类

张 雷,刘睿博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劳动的伟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回答了关于劳动实践、劳动主体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含了多种辩证关系,形成了习近平劳动观。正确理解习近平劳动观,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劳动,更加科学地进行劳动实践;有利于国家与社会正确对待劳动、劳动者,在社会上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在肯定劳动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的同时,强调劳动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任何国家与民族一刻也离不开劳动,否则就会灭亡。劳动者的劳动是国家与社会存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心怀国家的先进劳动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迎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若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更加重视劳动的创造作用,更加明确劳动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并强调要“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2]这是对劳动之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集中概括,是对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对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伟大意义的集中表达,强调了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人民群众劳动实践的历史创造作用。当今,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节点上,人民的劳动实践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离开了人民的劳动实践,一切目标和理想都将成为空谈。离开了人民的生产创造,国家、社会哪怕一步也很难前进。工人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通过人民的劳动才能实现,中国梦也只有通过人民的劳动才能梦想成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毋庸置疑,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动力。

那么,劳动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为劳动主体即劳动者又带来了什么呢?劳动者的劳动是单纯的奉献而一无所获吗?首先,劳动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主要手段。马克思对劳动之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意义有过深刻论述,他提出人类生存与历史产生的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这就揭示了生产实践活动对于人类生存的独特意义,体现了劳动作为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手段,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确地从劳动主体的立场出发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4]明确指出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劳动者个人积累财富、实现幸福生活的积极意义,从劳动主体的角度阐明了劳动多方面的价值。个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劳动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为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前提;为劳动者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开辟了道路,为劳动者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劳动是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锻炼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观点,重视劳动为人类带来精神愉悦及劳动对于人类精神的塑造作用,阐述了劳动对于主体的多重意义。在肯定劳动在物质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同时,强调劳动为劳动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历练与享受。他认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5]他还勉励人民要培养孩子们对于劳动和创造的热爱,使下一代在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中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是精神财富与意志品质不是仅仅通过人脑的纯粹思维活动产生的,而是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得来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人的特殊认识是精神财富与意志品质的原料,而劳动者人脑的思维活动则是对已有原料的加工过程。如果抛开了劳动实践,人的精神享受与意志塑造将完全依靠于灌输与说教。这不仅仅把人的精神活动贬低为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过程,更是完全忽视、抹杀了人的思考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因此,劳动者的精神财富与意志品质产生的前提只能是其自身的劳动实践。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根本方式,更是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是劳动者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劳动不仅为劳动者带来了物质上的财富与满足,更为劳动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锻炼了劳动者意志,塑造了劳动者独特的品格,为劳动者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劳动还是劳动者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关系,而这样的社会关系不是由别的产生的,而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的。在这种意义上,劳动是个人现实性实现的唯一手段,是个人在国家中得以存在、得以发展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刻论述了劳动者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内在关系。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6]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呼吁劳动,也为我国劳动人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平凡的劳动者只要拥有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的精神,就一定会在国家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群体中每个人的贡献,而每个劳动者个人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国家提供空间。通过劳动,劳动者将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之中,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劳动者在通过劳动促进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前进,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也为劳动者实现个人梦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国梦与劳动者的个人梦就是这样通过劳动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也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而实现了辩证统一。

因此,理解习近平劳动观,就是要厘清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对于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劳动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就是要在强调劳动者的劳动对于国家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帮助劳动者认识到劳动对于其自身的独特意义;就是要看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同时个人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国家的保障;就是要求劳动者“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7]认识到劳动不仅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更是劳动者个人通往理想生活的阳光大道;认识到劳动不仅始终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途径;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劳动者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方式。

二、在重视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理论学习活动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创造人类社会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人类社会,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历史,使人类的交往扩展到全球。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8]他又一次强调了劳动实践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突出作用,体现了劳动对于人类文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项令人赞叹的成就是不经过人类的双手而完成的,也没有一个璀璨夺目的文明是脱离了人类劳动而建立的。人类世界所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前进的每一小步都是劳动伟大意义的确证。

那么,劳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呢?人类的劳动是否是简单的机械的动作重复呢?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9]由此可见,人脑中的活动是人高于动物的重要表现,人的意识是人之所以超越动物的重要因素。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反应和机械的重复,而拥有意识的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与复制,而是头脑中的思维、意识、理论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在劳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人脑就已经对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有了预先判断,劳动也是依照着这些判断而开展,力求使劳动成果符合人的预期与需求。科学理论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一方面,人类的劳动实践是它产生的根本条件。人类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特殊的经验认识,这种经验认识又经过人脑抽象思维活动的加工上升成一般理论。另一方面,凝结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理论一经形成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指导着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反作用,并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中转化为具有现实性的物质,检验自身真理性,展现自身科学性,促进自身发展。人类实践活动与随之形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循环中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理论对于劳动者个人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已经发觉“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10]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数量与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及其发展空间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世界与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辩证分析了科学理论与劳动实践的内在关系,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理论与人类劳动实践的认识,更加明确地指出了科学理论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更加重视我国劳动者队伍的建设,注重提升劳动者的理论学习能力。他提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11]这使得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在当代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他还勉励我国劳动者要努力学习多方面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汲取营养,为劳动者提高自身劳动能力提供了具体方案,为劳动者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我国若想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就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这个着力点。必须加强劳动者队伍建设,帮助劳动者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强调劳动者劳动实践活动伟大意义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理论对于劳动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更加明确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帮助劳动者认识到科学理论对于劳动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把握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国家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国家中的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决定着我国的前途与命运。广大劳动者应在认识到劳动实践伟大创造作用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树立高度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理论学习活动,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要吸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武装头脑,并通过劳动实践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出人类社会的新成果、新辉煌,展现人的伟大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提倡劳动者艰苦奋斗的同时,要求党委和政府给予劳动者充分保障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面临着巨大考验,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屡屡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并形成了如“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时时刻刻鼓舞着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我们党历来重视艰苦奋斗对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伟大意义。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就要求全党应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并教育全国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时期,艰苦奋斗仍然是党克服困难,保持前进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始终强调要抓紧艰苦奋斗的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艰苦奋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现代化是一个需要付出百倍努力的艰苦创业的历史过程,如果放弃了艰苦奋斗,国家与民族是毫无希望的。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还指明了艰苦奋斗对于民族、国家、政党的意义。认为离开艰苦奋斗,民族、国家与政党都难以进步。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极大改善。这是否说明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深化了党对艰苦奋斗的认识,赋予了艰苦奋斗更加深刻的内涵。他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数代人的坚持与长期的实践活动之中,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手段。他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12]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艰苦奋斗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历久弥新的特点,阐述了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宝贵精神品质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党和国家在新的挑战中克难制胜提供了重要法宝。事物的发展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无论是物质匮乏的过去还是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今天,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总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考验。丧失了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难以渡过难关,继续向前。伟大事业需要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伟大梦想需要广大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只要劳动者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不懈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能够成功,党的伟大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但是,鼓励劳动者艰苦奋斗不是使劳动成为劳动者外化的活动,不是片面的夸大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而置物质条件的决定性作用于不顾,不是歪曲劳动的本来意义而使劳动成为瘟疫一样使人逃避的活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3]可见,劳动本质上是人能动的自觉活动,是符合劳动者本身意志的活动,其主体是人,劳动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鼓励劳动者艰苦奋斗首先要明确劳动者处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关注劳动者的合理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把人民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他尤其重视对劳动者的保障问题,重视劳动者通过劳动自身所获得的成果与发展。他明确指出了党和政府所应关注的问题,所应发挥的职能,提出党和政府应该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时刻重视劳动者群体的就业、培训、保障、卫生、分配等方面的问题,要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努力完善制度,使劳动者真正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劳动、全面发展。国家的发展由劳动者推动,国家发展的成果也理应由劳动者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党委与政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再一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关注。这就为党和政府做好劳动者的劳动保障工作,正确对待劳动者,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扫清劳动者参与劳动、参与发展的障碍提供了方法,为劳动者个人权益的维护、劳动者个人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让劳动者劳动的有尊严、有快乐、有回报、有发展。

其次,对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不仅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也是劳动者进行劳动实践,创造价值的物质前提。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凭空创造,其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便是拥有生产资料,这也表明,劳动根本上是物质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准确把握了劳动与保障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号召劳动者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强调物质条件对劳动者劳动实践活动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党和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充足的劳动保障。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热情关心劳模、先进人物等劳动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14]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为劳动者的劳动实践提供支持,扫清障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推动社会进步。此外,人类的活动依赖于自身的身体机能,并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党和政府还应起到良好的服务作用,努力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努力使工作环境有益于劳动者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劳动者对未来有信心、有期盼,使劳动者的劳动不受干扰,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使劳动者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追求人生幸福,实现理想。

最后,党和政府在重视劳动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应关注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劳动是受劳动主体意识影响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者体现自身意志,实现理想抱负的手段。劳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主观意识活动。当前,关注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就是要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培育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工人阶级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引导劳动者正确认识劳动、正确对待劳动;使劳动者真正将劳动作为实现目标,创造未来的必然选择;使劳动者真正将艰苦奋斗作为宝贵品质而长期坚持、自觉发扬,推动国家建设,实现自身理想抱负,让广大劳动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出彩。

综上所述,理解习近平劳动观,要求必须正确认识艰苦奋斗与劳动保障的辩证关系。劳动者的艰苦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创造出充分的物质条件,这正是国家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的物质基础。同时党和政府所提供的劳动保障提升了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了劳动者的精神需要,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水平得到了提高,劳动者个人得到了发展,这些又进一步促使劳动者主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为国家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时,劳动者的劳动才不是损害自身的劳动,而是使自身得到发展的本质活动;劳动者的劳动才不是异己的劳动,而是劳动者实现人生幸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方式。国家才是人民的国家,社会的发展才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

四、鼓励劳动者淡泊名利的同时,要求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

自古以来,淡泊名利就是我国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高尚的精神品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种豁达的心境,是热爱生活,有所追求而不注重虚名与个人私利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是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内心信念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劳动者,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不为名利、不求回报,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5]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今天提倡向劳动者、向劳动模范学习,不但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要学习他们为了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更要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但是,鼓励劳动者淡泊名利不是否认劳动的伟大作用,不是否定劳动者为国家与社会作出的杰出贡献。马克思认为:“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6]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赞美工人,认为工人通过劳动使自身形象变得坚实,并向人类放射出了人类崇高精神之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功绩由全社会共享,为全社会带来了幸福;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高尚品质与伟大精神滋养了数代人的灵魂。因此,劳动者理应受到社会中每个人的尊重。尊重劳动者的实质就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始终保持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多次接见先进劳动模范代表,并时常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强调,要在党内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胡锦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要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但是,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使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上有了传播的可乘之机。受此影响,有些人表现出崇拜资本、追求利益的同时,对于劳动以及劳动者甚至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轻视劳动、蔑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正之风。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劳动光荣、劳动者值得全社会尊重的观点,否定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小部分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心理。回答了在当代如何对待劳动、如何对待劳动者的问题,肯定了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再一次明确地表达了党对劳动、劳动者的根本态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方位上,我们第一次如此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第一次面临着如此复杂多变的局势。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坚持独立自主意味着坚持把劳动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重视劳动、崇尚劳动。要紧紧依靠劳动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作用,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

淡泊名利是劳动者的高尚品质,是劳动者不忘初心、实现梦想、成就伟大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尊重劳动者的重要原因。作为劳动者,要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并坚定信仰,淡泊名利,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价值,作出贡献。马克思认为,人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得到自身的确证。对于劳动者及其劳动的尊重是人民发自内心对劳动伟大意义的认同以及对劳动者个人品质以及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是劳动者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劳动者满足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在鼓励劳动者保持淡泊名利的劳动本色的同时,“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17]要为全国人民明确劳动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教育人民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8]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气,使全社会通过劳动形成合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人类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