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为例
2019-01-26杨健
杨 健
(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浙江舟山316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和重要指示。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鲜明主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治安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工程,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智慧”二字是高频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犯罪方式不断“变化”,公安机关面临“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严峻形势,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手段已经不能充分应对当前犯罪打防要求,构建现代警务体系下的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主要特征
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以警务信息化为核心,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视频技术等人工智能手段,整合联通各类社会要素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共享、可视可溯、智能分析等方式,实现警务一体化、互动化、高效化运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人力被动型向智能主动型转变的系统性工程。
(一)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1.创新现代警务模式的主攻方向。现代警务要求在遵循公安工作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完善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警务模式,以实现公安工作的持续高质发展。当前各地警务模式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与公安打防工作的深度融合方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精细化、防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慧化要求越来越高,坚持“防控优先”理念,以智慧警务为核心,进一步提升公安工作的精度、广度、深度和可持续性,已成为新一轮警务改革的主攻方向。
2.应对复杂治安形势的强力举措。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犯罪方式不断变化,大范围、跨区域、非接触、流动快已成为常态,犯罪手段的隐蔽化、职业化、智能化、产业化特征明显。特别是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诈骗等新型犯罪“打不胜打、防不胜防”。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频技术等人工智能手段的快速发展,用新型科技手段来提升智能预测预警预防水平,是公安机关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打防模式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
3.提升公安核心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公安机关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任务日趋繁重,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迫切需要向科技要警力、要效率。智慧警务利用前端感知体系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将信息占有优势转化为公安决策优势,实施治安精准预测预警预防,并通过科技手段将有价值信息传输给单警个体和服务主体,有效提升用警派警、打防管服的精准性、高效性,继而将科技手段优势转化为核心战斗力优势,实现从传统的“汗水警务”模式向新型智慧警务模式的转变,全面破解警力不足难题。
(二)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
1.前端感知广泛覆盖。广泛覆盖的前端信息感知网络是智慧警务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立体化、科学化布局建设,把以视频技术、物联网技术、MAC嗅探技术应用为主的智能前端感知设备全面覆盖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并与警务装备有机融合,从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采集海量信息,实现对各类城市治安要素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感知,为警务工作提供支撑。
2.信息数据互联共享。智慧警务改变了以往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零散存储利用的状况,打破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应用孤岛,通过建设大数据统一平台,将各类社会数据进行多网链接和互通访问,实现信息的统一汇聚、一体利用。通过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充实和丰富了可用警务资源数据库,加强了内外警务协同,实现了信息价值最大化。
3.情报预测高效智能。面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的信息数据,传统的研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警务需求。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根据各类警务需求,建立智能计算应用模型,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指向化高速处理分析,产生研判情报产品,用数据信息定向寻踪、精准布防、夯实基础、严密管控,最大限度地缩短人工摸排分析时间,为科学预测预警预防提供强力支撑。
4.警务模式一体多能。智慧警务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开放的、一体的,将公安机关警务资源与治安防控资源按照防控布局和作用功能进行整合重组,构成一个目标统一、相互支撑、互促互联的有机整体,实施扁平化高效指挥,实现解放基层警力和提升防控效能的双赢。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警务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拓展警务服务功能,积极回应各类社会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定海区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以下简称“定海公安”)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发展大势,抢抓科技强警战略机遇,着眼宏观布局,聚焦精准目标,层次梯度推进,不断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注入智慧因子,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全域智建:科学架构“科技铁桶”
近年来,定海公安针对海岛地理位置特点,结合“云上公安、智能防控”战略,纵深推进“科技铁桶”升级建设。
1.全面厚实智能防墙。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建设为技防设施建设基础,全面推进视频监控资源增点扩面、加密补盲,在定海全区建设高清视频治安监控1487路(另有7台高空鹰眼),通过“店安工程”“社会联网”等工作,集成沿街店面、农村、场所、企业等监控5000余路,实现了城区主要道路和治安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农村乡镇重要路段视频监控基本覆盖。同时,全面布建物联网基站761个、人脸识别装置193套、智能卡口79个、MAC嗅探508套,对全区18.23万辆电动自行车进行了物联网智能防盗备案登记,基本建成了以中心城区防控圈为主体,以进出定海四周边界点为策应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智能感知系统,有力提升了身份甄别、即时预警、基础管理、打击破案和服务群众等工作质效。
2.深度应用现代科技。依托舟山市公安局平台,组建信息应用专班,不断创新研发实战应用模型,组织开展“全警信息化应用能力大提升”活动,对全区公安机关中层干部和青年民警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手段在侦查破案、基础管控等工作中的使用率、普及率、产出率。全区发案数由2016年的7720余起下降至2018年的5740余起,下降幅度达25.7%,其中刑事案件降幅达33.6%,传统侵财案件下降幅度达41.9%,刑事案件破案率上升13个百分点。特别是2017年1月14日,借助严密防控体系,及时查控破获一起跨宁波、定海两地故意杀害2人并抛尸一案,相关做法受到浙江省公安厅贺电表扬。
(二)岛域智理:区块联建“科技管控岛”
2018年以来,定海公安将辖区第一大岛、全市第一工业大镇金塘镇作为岛域智慧治理的标杆工程,实施“科技管控岛”建设,把岛屿天然地理短板转化为岛域治安防控优势。
1.岛域一体设计。推动将“科技管控岛”建设纳入金塘镇城市发展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04.8万元,突破区域局限,整合岛上两所两队警力,联合城管、运管、海事等职能部门,聚合社会保安、社区义工等岛上社会力量,建立联勤联动勤务机制;跳出岛屿局限,强化与宁波镇海、高速交警的信息互通、协作互助,加强边界管控、合作打击;建成集指挥调度、信息研判、视频巡控、合成作战、监督管理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全岛警务情指联勤室,推动传统警务向数据警务转型升级。
2.多维立体布局。按照“布点、管线、控面、联网”的建设思路,实施全岛“98765”工程(即9个进出点、8处治安复杂区域、7条主干线、6类治安复杂行业、5大防控区),布建安装物联网、智能卡口、MAC嗅探、人像识别、人证票合验等智能设施150余套。同时,推动岛内治安监控资源共享,整合金塘岛交通、水利、民宗、旅游等部门的监控102个,村社监控112个,“店安工程”监控185个,密织点线覆盖、岛内成网、互通互联的全岛智能感知防控体系,可日均采集基础信息13.3万条,自动比对率达94.6%。
3.聚焦服务实战。依托各类前端感知设备,探索建立基础管控漏洞预警机制,实现岛域出入人员、车辆等基础信息的全息掌控。以综合指挥室专业应用团队为主要力量,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手段开展情报搜集、案件侦破,全面提升驾驭治安、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2018年,通过智能卡控直接抓获逃犯7人,拦截法院临控对象15人,全岛刑事、治案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48.5%、29.69%,特别是传统侵财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3.54%。
(三)社村智管:试点推广“智安小区”
2018年以来,针对城区老旧居民小区多、基础条件差、治安防控弱等问题,以全市最大开放式小区西园为试点,深入推进治安防控体系精细化建设,全面开启居民小区智慧安防新局面。试点运行以来,该小区总体发案同比下降51.3%,盗窃、诈骗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5.8%,特别是“两车一瓶”案件同比下降61.2%。
1.顶层设计多元共建。以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形式推动“智安小区”建设,将“智安小区”建设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项目纳入“智慧定海”建设主体框架,制定三年实施计划并出台专项指导意见,从顶层搭建“政府主导、综治牵头、公安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采取“区级财政+街道配套+社会力量”的资金运作模式,以“上级公安业务部门+科技公司”的专业技术力量为支撑,实现从启动到验收全程把关闭环。
2.打造地域性样板工程。对西园小区实施电子化内外结网筑墙,在小区外围主要出入口安装车辆、人脸识别系统,筑起无形外墙;在小区内部安装高清探头、MAC采集、电瓶车物联网以及智能门禁等系统,将感知触角伸向小区角角落落,构建无形内网,累计安装各类设备184套。研发了集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手机识别、电瓶车防盗、智能巡更、公共视频、商家监控、警务APP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智管平台,实现了要素信息高度互联互享。依托西园警务室打造了集信息采集、报警接待、求助咨询、“最多跑一次”、联勤联巡、心防宣传、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智慧治理的中枢大脑,实现了小区人、车、房、手机等信息的全时空感知。
3.智能警务助推智慧治理。通过前端感知系统形成的多个信息采集虚拟截面,自动采集所有进出小区的人、车、手机等动静态数据,全面即时掌握流动人口、重点人员、高危人员信息,小区流动人口新登同比上升108%,重点人员管控率达100%,基础管控效率大大提高。利用智管平台对小区治安警情进行实时分析研判,对嫌疑人、目标车辆、目标手机等信息进行实时碰撞比对和前端感知布控,达到了智能巡防、触网报警、轨迹追踪的效果,为侦查破案提供最后一公里落地支撑,快速破获各类案件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在智管平台中预留接入端口,增加智慧政务、智慧家居、智慧物业等子项目,让社区服务更智能、更丰富、更便捷。目前,已为小区内孤寡老人、易走失人员安装一键报警器123只,发放智能定位手环155只,找回走失人员20人次。
(四)单元智防:延伸探索“智慧内保”
2018年以来,探索实施“智慧内保”战略布局,进一步细化以“智安商圈”“智安校园”“智安工地”等为重点的最小细胞单元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
1.建设“智安校园”。以辖区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为试点,依托专职民警驻校警务机制,深化“智安校园”建设。建设以校园进出通道、教学区、宿舍区为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入侵报警、访客登记查验系统等智能防控网络,通过“天翼”对讲系统将学校216名保安纳入全区社会保安联防联勤平台,改造或新增校园警务室(点)78个,指导成立内保组织12个,安装“一键式”报警系统106处,实现涉校警情快速响应、前科重点人员隔离禁闯。2018年,试点学校零发案。
2.建设“智安商圈”。以定海区文化广场商圈为试点,升级完善广场外围主干道车辆卡口、高清监控、MAC嗅探、物联网等前段感知设备,架设立体式电子围墙,实现人车动态全感知,可疑情况早预警。推进警务服务站2.0版升级建设,加装视频专网和报警联网设施,在广场进出口、开放区域、商圈内人流密集区域分别安装自动升降防冲撞装置、视频对讲报警装置、人脸抓拍系统等设备,有效提升了商圈反恐防暴、防盗反扒等快速反应和精准防控能力。
3.建设“智安工地”。深化“项目警务定制”机制,2019年,以册子岛大皇山山矿项目为试点,着力建设全市民爆从业单位作业示范点。在矿区外围周界区、办公生活区、爆破作业区,安装脉冲电子围栏、人证比对访客登记、闯入一键报警、车辆识别、人脸识别、门禁准入、车辆物联网、高空鹰眼视频监控、安全帽芯片感应九大系统,实现科技合围、全程智管。试点以来,项目工地安全事故零发生。此外,还在金塘西堠工业园建设了“智安园区”,在双桥建设了三农“智安市场”,形成全面开花、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三、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参与主体认知偏差
部分党政职能部门对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治安防控建设主要是公安的职责,参与协作的动力不强。公安层面,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仍沿袭传统警务工作模式,治安防控还停留在依靠人海战术上,主动借助科技手段研究探索新型智慧化打防模式的力度还不够。
(二)顶层规划设计相对滞后
目前的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缺少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各地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运行模式。基层公安机关对各类社会数据的联通共享仍未完全实现,技术设施的可兼容性、可升级性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和专业验收标准,存在重复开发建设的现象,围绕建设应用的考核制度也不尽合理。
(三)建设目标指向性不强
对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配套设施建设片面追求高、新、全的问题。应用平台建设过于依赖技术公司,缺乏足够的实战论证,部分应用平台可操作性、稳定性较差,功能重叠,基层的应用获得感不强。
(四)建设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轻应用的现象,资源有效利用、应用深挖不足,投入产出回报率不高。而且,随着系统数据的储存量增加,日常管理维护跟进滞后,出现后台存储不足、数据冗余、运行缓慢等问题。
(五)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
后期资金保障相对不足,系统升级换代跟不上,易产生“代级差”,影响打防管控质效。基层公安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警务需求。缺乏系统的、长期的制度支撑,建设的连续性不足,尚处于被动建设、浅层应用阶段。另外,对已有数据信息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完善。
四、推进智慧导向下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树牢三个理念,凝聚智慧防控共识,解决思想层面问题
1.树牢防控优先理念。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下的犯罪打防,尚需深层破局,由原来的“发现打击、被动应对”向“源头防控、主动处置”转变,真正做到治之于未乱、防范于未然。
2.树牢数据制胜理念。大数据是公安工作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传统的凭经验靠直觉的粗放警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警务工作需要,要积极向以数据情报为导向的智慧警务模式转变,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理念和应用氛围。
3.树牢以用促建理念。要切忌不顾自身实际和警务需要的盲目跟风、求全求新建设,要根据实战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地布局技防设备、研发系统平台,重点要在深度应用、提升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二)依靠三种力量,理顺共建责任体系,解决主体层面问题
1.依靠上级公安力量。上级公安机关要发挥顶层规划、长远谋划、业务指导的作用,加强外部交流和内部调研,积极推动省域、市域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数据标准、考核标准的统一制定、一体实施。
2.依靠党委政府力量。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将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大局来谋划,以民生实事项目的形式,落实建设主体,保障专项资金,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统筹共建的良好局面。
3.依靠群众社会力量。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倾听基层群众、社会组织、企业团体的声音,回应广大群众的需求。探索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参与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相关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三)优化三层布局,梯次推进精细建设,解决结构层面问题
1.全域覆盖建设。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围绕各类社会治安要素,全域性、一体化布建全息感知设备,打造“网上+网下”“平面+立体”的智能防控体系,联通整合各类社会信息数据,高标准筑牢智慧防控的根基。
2.区块增强建设。在全域布局基础上,对地理界限较为清晰,人口、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块,如金塘岛、长白岛等人口较多的离岸岛域,新港、小沙等企业密集的工业园区等,以连片规划、组团建设的形式,打造相对独立的增强版智防体系。
3.单元精细建设。以居民小区为重点,辐射延伸学校医院、市场商圈、港口码头、项目工地等,深入推进治安防控体系精细化建设,通过加密前端感知、搭建智能管控平台、联通单警设备、整合社会群防群治力量,打通侦查破案、动态管控、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突出三项主业,提升核心战斗能力,解决应用层面问题
1.智能指挥调度。依托上级“云上公安”平台和大情报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本级情指行一体化作战机制,构建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做强“公安大脑”中枢。坚持实战引领、情报主导、数据驱动,整合警种职能,建设战时平时一体、常态实体运行的合成作战机制,切实发挥最大合成作战效用。
2.智能基础管控。依托前端感知体系,结合移动警务设备和网格化平台,形成基础信息多元采集格局,并确保全面、鲜活、可用。建立健全覆盖重点人员、场所、行业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对辖区治安的即时分析研判和定向巡控指导,提升对基层基础的全时空精准管控力。
3.智能警务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智慧警务系统,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行“指尖警务”,通过数据网上流转、一站合成办理,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让服务更精准,让群众更受益。同时,接入外部防控数据资源,融合智能物业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主动性。
(五)加强三个支撑,促进良性持续发展,解决制度层面问题
1.加强创新研发技术支撑。智能平台的功能拓展,应用模型的创新研发,是保持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高活力、高效能的基础,公安机关要深度聚焦实战需要,用好各类资源,研发不同用途的应用模型,实现能用好用管用的长远目标。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支撑。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实战应用水平的提升。要加强全警应用氛围,强化信息化应用培训力度,提升应用攻坚能力。
3.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支撑。要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明确使用主体责任,通过强化数据分级加密、使用授权、日志管理、可疑阻断以及执法数据全流程监管等措施,实现数据的规范、安全、有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