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百年演进与成果*

2019-01-26戴文宪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运工会工作工会

戴文宪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北京 100048)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于中国工会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当时最先进的理论传播到中国,催生了中国现代革命工会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萌发。自那时以来,它已经走过百年的光辉历程。在这百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艰辛探索,奋力开拓,矢志不移地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推向前进,使之在不断地克服和纠正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工会理论乃至战胜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斗争中,与时俱进地从产生、发展到走向成熟,成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思想动力指导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运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百年的发展演进历史,深刻思考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判明其继续前进的历史方位,这对于我们党和工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运动不断开创新局面,迈向新的更加伟大的辉煌,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从其萌发之时起,在长达百年的发展演进历程中,它的产生、发展到走向成熟,经历过若干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创建与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和主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党所领导下的革命工会工作者,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特别是工运原理于中国革命和工运的具体实际和实践,在倾心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在着力探索和开拓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工会运动发展道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总结革命工会运动的经验教训,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从萌发、产生到形成,从而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若干个具体时期和阶段,正是这些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展现了它的运行轨迹。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由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开始萌发和产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仔细了解、研读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并最终接受了它们,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工人劳动者问题。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如一声惊雷,唤醒了中国的工人阶级,他们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十分巨大的力量,这对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亦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更促使他们面向工人群众,努力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灌输马克思主义。为了做好上述工作,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著文,阐述他们关于工人问题的基本思想,其要点就是要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组织工人团体和用革命的手段即阶级战争手段进行斗争,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同一切旧的工会划清界限。当时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就较早提出要创建“产业组织”“同业联合”问题。李达明确提出:“应该组织劳动者团体(如工会之类)去和资本家对抗。团体越巩固,势力越大。”[1]谭平山则指出了工人团体应尽的三个职责:一是阶级竞争;二是增高全体工人地位及人格;三是改善全体工人的生活或境遇。[2]他们所阐述的这些重要思想,代表了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在中国组建革命工会的较高认识水平,可以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最初萌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开始把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作为基本任务,在着力将其推向前进的同时,也使党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探索及其成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形成了比较深刻系统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产生。在党成立后的最初两年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启发和组织工人群众创建革命工会的斗争中,首先碰到的一个从未碰到过的严峻课题,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形势、任务和工人群众组织的现状下,应当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创建工会。这是现实提出的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工运事业乃至革命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指导党发动工人群众组建工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对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特别是工运原理为指导,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以及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等重要文件中,对于上述问题比较集中地做出了回答,其基本思想和精粹之处在于:(1)坚持党对工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党在工会里要灌输阶级斗争精神,要派出党员到工会中去工作,以此保证工会不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不成为其他党派手中的玩物。(2)确立党同工会的正确关系,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一个致力于以打倒资产阶级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工会则是所有工人群众的有力组合,共产党可以比作一个人的头脑,全体工人便是人的身体。因此,党决不可不注意任何形式的工会运动,并要能适当的、诚实的和勇敢的率领这些工会运动。(3)揭示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保护工人利益,强调劳动者是创造各种的物品者,所以劳动者应该享受劳动者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这个事实便是真正工会的出发点。因此,工会本身就是保护工人切身利益和为工人利益而奋斗的机关。(4)明确工会的性质、任务与作用,强调工会应是一个阶级的、群众的工会,只要是赚工钱的工人都需加入工会;工会与行会不同,不能有雇主参加,工会是一个战斗的团体,不光是共济的机关;同时要对帮派工会、招牌工会进行组织上的改造,纯洁工会组织;工会应该努力做改良工人状况的运动,但又须使工会很快地向着打倒工人奴隶制的资本制度、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改造社会这个劳动运动的最终目的进行;工会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作用,用工会运动的实际经验作课程,努力教育工会会员,启发他们的阶级自觉。工会进行的劳动者的经济改良运动,必须进行为劳动立法之运动。(5)规定了工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强调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产业与地方工会,具体步骤上要先着眼于组织产业和工业企业的工会,然后再组织更广泛的产业组合;在工人进一步觉悟、发动,工厂与产业工会建立之后,再谋求各产业工会之间的联合和组建地方工会。(6)建立工会的教育与研究机构,强调要把建立工人学校作为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准备阶段,并应逐渐变为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学校的基本任务应当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强调要由各个产业部门的领导人、有觉悟的工人和党员组成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着力研究产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方法问题。(7)明晰中国工会与国际工会的关系,强调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工会,必须在赤色工会国际的旗帜下,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3-4]除上述七项内容外,在党所创建的革命工会章程中,还规定了工会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通过选举产生各级领导人以及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和纪律等。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会问题的这些基本思想,既从理论上对“创建什么样的工会”和“怎样创建工会”这一现实革命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同时又从实践的角度指出了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现实方法和路径,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科学体系。尽管其中尚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备之处,但它毕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第一块基石已经奠定,它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产生。

(二)大革命时期

在大革命时期,革命形势任务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工会继续承担起工会理论探索创新的重大任务,着力地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工会认真总结吸取了“二七”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革命的客观环境和敌我力量的对比分析中,认识到同各革命阶级建立反帝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之重要。为此,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三大作出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正确决策。但是统一战线毕竟是一个新事物,且参加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都有自己不同的出发点,因此,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工会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方针政策、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并促使民族运动充分的革命化,这的确是一个事关重大的新问题。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由于当时党在思想理论认识和指导上存在偏差,且缺乏在统一战线中独立开展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革命工会运动实践中便产生了左右摇摆的现象,即要么恐怕联合战线的破裂而忽视工人阶级的利益,要么阶级斗争口号与要求过高,乃至妨碍了各阶级的联合阵线。除此之外,还有空喊口号而不能在日常的实际斗争中落实的情况。对这些存在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革命工会运动不能正确开展,而且也不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这引起了党和党领导的革命工会的高度重视与认真思考,在其后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中,都把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独立领导和开展革命工会运动与职工运动作为重要议题,并相应通过了许多重要的决议,如《中共扩大执委会工会运动问题议决案》(一九二四年五月)、中共四大《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共中央执委扩大会职工运动议决案》(一九二五年十月)、《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执委会职工运动议决案》(一九二六年七月)、以及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案等。在这些会议和文件中,中国共产党系统提出了关于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独立领导和开展工会运动的思想理论与方针策略,其基本思想和要点是:(1)坚持党对工会运动的领导权。重申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唯一的政治指导者,工人阶级要赢得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有强固的、群众的、独立的阶级组织,并在其中尽力发展我们自己党的组织,以增强党的基础和力量。(2)坚持开展党领导下的独立工会工作。强调要在国民党中发展劳动群众的左派势力,以使之特别的革命化。(3)坚持采取正确的策略。强调要领导群众主动力争工会的公开,力争工会的统一,提出适当的口号,领导群众的经济斗争。(4)坚持正确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强调产业的无产阶级是我们党的基础,中共不必帮助国民党在组织上渗入产业无产阶级,对于国民党的最好帮助,应该是由中共先组织革命工会,然后组织指挥这些工会帮助国民党所指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同时中共亦应警惕和反对国民党右派和其他各种反动势力在工会和职工运动中的反共分裂活动。[5]中国共产党的上述思想理论和斗争策略基本是正确的,它对指导革命统一战线条件下革命工会运动的统一和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形势的迅速到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革命时期,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工会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革命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因为党和工会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增强工会组织的严密性和实力,才有能力承担起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彻底地与敌人进行斗争。为此,党和工会积极开展了理论探索,力求为革命工会组织建立建设的实践提供更好的思想理论指导。在这一时期党和工会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文件中,如《中共扩大执委会工会问题议决案》(一九二四年五月)、中共四大《对于职工运动议决案》(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关于全国职工运动讨论会议决案》(一九二六年五月)、《中共中央第三次扩大执委会职工运动议决案》(一九二六年七月)、以及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有关决议案等,都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党和工会在加强革命工会组织建立、建设上的基本思想,其要点是:(1)明确工会内部党组织的性质、作用和领导关系。强调党与工会在组织上的联结,是经过工会里的党团。党团是工会中的中心,发挥在工会组织内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主张、决定工会斗争的政策与大政方针的作用,确保工会行动实际在党的指导之下。下级工会党团服从上级工会党团的领导。(2)明确了工会内部党组织与中央和地方党组织的关系。包括全国的或地方总工会的最高党团,有权对下级党团实施领导,但同时要向同级党组织汇报,或者直接通知各地党部,说清情况和要求,请其配合督促下级党团及支部执行。对于某一个地方的工作,最高党团应当派人与该地党部共同商定。党的职工运动委员会是决定职工运动的策略、指导职工运动一切活动的机关,但每次决定之工作方针策略,则应当由党部在各工厂支部做详细的解释,具体讨论其贯彻执行。(3)明确了党对工会的领导方式。强调党指导工人运动不在于包办工会机关,而在于能够不断地提出切合工人阶级实际的经济的政治的要求和党员确能为工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发挥工会共产主义学校作用,用工会工作和日常的斗争去教育工人群众,把过去用党团包办工会机关的工作转变为党员群众影响工会和工人群众的工会与职工运动。(4)明确了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地方总工会与产业工会的组织领导关系,确定实行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相结合的原则。规定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各产业总工会之最高领导机关,并有权直接指挥全国各产业总工会。各区总工会受全国总工会领导,并为各区产业工会之总的领导机关。各区总工会有权直接指挥所管辖之各产业工会。各区总工会与全国产业工会是协商合作关系,全国产业工会有权命令和指挥其下级产业工会,但无权命令和指挥各区总工会。各区产业工会既受各该区总工会之指挥,同时又受全国产业总工会之领导。至于产业工会之相互关系,则通过全国或各区总工会进行联络。(5)明确了工会组织建设的根本是夯实基层工会小组。强调工会小组是工会的基本组织,扩大这些小组,便是成立作坊地方工厂委员会的准备。小组承担培养训练工人之责,着力培养头脑清醒、做事勇敢、活动能力强的分子,打仗时成为有胆有识、能与敌人持久斗争的战士。[6]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工会的上述思想,抓住革命高潮形成时期革命工会组织内的党团、产业工会领导体制建设和工会小组建设这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正确的理论政策主张,科学回答了现实提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纠正了一些错误倾向,这就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组织建设的理论,而且有力指导了革命工会运动的壮大与发展。

此外,如何应对革命高潮时期出现的革命危机,这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工会不得不勇于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这一挑战化解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但遗憾的是,党和革命工会在探索和解决这一重大紧迫问题时,却发生了理论政策指导上的严重失误,其后果就是导致挽救革命危机的行动归于失败。1927年4月,正当北伐军胜利挺进上海之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开背叛革命,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镇压工人运动,这使原本大好的革命形势骤然出现了危机。为应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分别于1927年的4月和6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集中商讨如何挽救中国革命这一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然而,从会议的内容和通过的决议看,其理论和政策措施多有与会议中心议题不相符合或矛盾之处。比如,两个大会都愤而声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背叛、对工农的屠杀,但却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甚至仍对通过妥协使汪精卫等人留在革命阵营内抱有幻想;再比如,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限制工农发展,放弃工人武装,幻想以妥协换取统一战线的维持,反而助长蒋介石反动气焰的右倾错误,但却没有彻底结束陈独秀右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对夺取革命领导权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还比如,在形势判断上,把蒋介石的背叛看作是整个中国资产阶级的背叛,因而在总体上仍没有改变妥协方针的情况下,在工人运动方面却提出了一些带有“左”的色彩的方针政策与经济要求,因而损害了统一战线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反而给资产阶级政客和大资产阶级镇压革命运动、破坏共产党和工会形象提供了借口;又比如,两个大会都认识到了加强和掌握革命工人武装的重要性,但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闭幕的当天,陈独秀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就决定公开解散工人纠察队。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党在思想理论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误,即片面认为,应当承认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工农武装应服从国民党之管理与训练。同时对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能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尽管两个大会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认识和主张,但由于陈独秀右倾路线的压制,根本无法贯彻执行,两个大会并没有完成挽救中国革命的任务,相反,其一些错误政策主张的实施,却在客观上促使了汪精卫等人的气焰更加嚣张,加速了大革命的最后失败,其中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革命的形势任务也必然发生变化。此时党和革命工会遇到的新问题,就是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探索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发展道路和工会运动发展道路,使中国革命运动和工会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重新扬起胜利的风帆。对这一问题的正确探索和解决,既需要也应当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如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认清形势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正确的工会运动方针和策略,这对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革命工会都是严峻的考验,它至少要回答清楚下述问题:即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总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在现阶段革命低潮时期,党和工会如何既能避开敌人的残酷打击,又能领导工人群众继续进行斗争,也就是要解决秘密工作的党、工会与公开合法活动的工人群众组织的关系,使两者既要严格区分,又要有密切的联系;如何对待国民党的御用工会,如何对待国民党的劳工政策及黄色工会;如何利用哪怕很少的一点合法手段等等。这些都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新形势下革命运动和工会运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对这些新课题的破解和科学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党和革命工会在探索和开创新的革命运动和工会运动发展道路时,却发生了思想理论指导上的严重错误,因而使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曲折状态。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的转折意义在于,它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进行武装反抗斗争的总方针,给大革命失败后的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复兴革命的希望和继续斗争的大方向。但是,会议受到共产国际的“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

此后,我们党先后发生了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这三次“左”倾错误的共同点就是坚持“城市中心论”,不顾革命的低潮现状和城市中敌强我弱的特点,要求工会工作以夺取政权为中心,不断地暴动,其结果是使仅存下来的一些革命的工人、工会力量,又受到了沉重的损失。三次“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根源在于:第一,他们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运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愿意也没有深入研究中国工运的实际,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强调城市中心论,总是企图靠人数相对少的中国工人阶级进行城市暴动,在短期内赢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并就此采取了一系列冒险主义的做法,轻视农民的斗争,不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他们错误地判断形势,否认革命处于低潮,因而不懂得、也不愿意采取退却的方针,认识不到隐蔽精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在行动上总是盲目地去冒险。第三,他们坚持秘密的、脱离群众的、第二党式的赤色工会为唯一形式,反对利用合法、半合法的工人组织,反对利用黄色工会和任何可以公开存在的群众组织形式。在斗争方式上,他们拒绝从白区的工运实际和特点出发,只能照搬国际的一套。三次“左”倾路线和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对“左”倾路线的贯彻,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发展中的严重曲折。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三次“左”倾错误并非完全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相反,正是在抵制、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党和革命工会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和主张,如党的六大《职工运动决议案》规定,现在工人运动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在党及职工会的周围。其途径是组织工人开展好日常的经济斗争,满足工人日常的经济要求,但要加强对群众罢工的引导,要顾及主客观条件,采取慎重的态度与方法,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更反对强迫罢工、个人恐怖等极端方法。决议案还认为,反动工会有群众便须加入去争取群众,同时要想法创造出某种合法半合法的组织来。[7]这些都扭转了过去工运总任务就是进攻,普遍地组织工人暴动的错误方针。再如,党的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职工运动决议案》,也对忽视经济斗争和群众日常斗争等错误策略和主张作了纠正。限于当时的形势及党和革命工会的认识水平,尽管这些纠“左”的努力显得并不彻底,但是对限制“左”倾错误的发展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这里还应强调的是刘少奇关于白区工运的正确策略思想对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刘少奇是我党著名的工运领袖,1936年3月以后,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期间,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从根本上转变了党的白区工作,做了大量艰苦的实际工作和出色的理论工作。在这一时期,刘少奇先后发表了10多篇重要著作,其中阐述了如下重要工运思想:第一,正确估计城市工运形式。强调在中心城市和大的产业中心是敌强我弱,因此,在形势条件都不很有利的情况下,避开和敌人做决定胜负的斗争应是最好选择。第二,规定了工运的任务和方针。强调党领导白区工人运动的总方针和具体任务就是争取群众,积聚力量,为将来决定胜负的斗争做准备。第三,提出了开展城市工运的理论。强调正确处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第四,阐明了工运斗争策略。如必须千方百计去争取胜利,对于完全没有胜利把握的斗争,应该停止;在客观环境不利于继续进行斗争时,应适可而止;在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对我不利的情况下,要有系统地组织防御和退却,暂时避免和敌人决斗,以准备将来革命的进攻和决斗;充分利用合法、半合法形式,争取团结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等等。刘少奇关于白区和工运理论与策略思想的提出,凝练了白区工作和工运工作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其内在规律,深刻系统地批判了在白区工作和工运中的“左”倾错误,正确地解决了白区工作和工运的方针策略。它的提出和实施在理论上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新贡献,在实践上则是党的白区工作和工运工作由错误转向正确轨道的重要标志。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党和苏区工会对苏区工会问题的探索及其重要成果。如所周知,党的“八七”会议以后,党和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从城市移向农村,走上了开辟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乡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由此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了苏维埃红色区域,简称苏区。那么在苏区,工会理论和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工会工作如何开展,这对中国共产党和苏区工会都是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其内涵的深刻性在于:无产阶级怎样领导农民革命战争,革命战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怎样取得,苏区经济怎样发展,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怎样改善,苏区工会及其工作怎样壮大发展,这引起了苏区党和工会及其领袖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他们努力从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中汲取营养,努力从苏区工运的实际实践中寻求答案,做了许多创新性探索和创造性贡献。由于这些探索及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会对认识和解决人民政权条件下工会问题的首次尝试,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就绝不仅限于苏区,它对以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乃至建国后的工会运动都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和苏区工会对苏区工会问题的探索和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正确处理好工人日常经济利益与工人阶级总任务的关系,即苏区工会运动必须服从与服务于苏区党的中心任务,坚持把工人群众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这是苏区制定工运方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正确处理好苏区党政工及工会与国有企业行政的关系,即要明确工会在苏区政权体系和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党与工会的关系,强调党是工会的领导者,但党必须充分注意尊重工会组织的独立性,为发挥工会独特作用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党联系工人群众的纽带、苏维埃政权的柱石和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关于工会与苏维埃政府的关系,苏区工会与苏维埃政府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但由于二者的性质不同,绝不能互相替代,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工会的正确做法就是要在维护工人阶级日常利益、满足工人日常经济文化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吸引和组织最广大的工人群众积极投身于苏区的各项建设和军事斗争。关于工会与苏维埃国有企业行政的关系,由于国有企业行政与职工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工会首先要组织职工完成生产任务,参与企业管理;又要帮助、监督企业行政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法令政策,保护工人利益,改善工人生活,企业行政则应支持工会开展工作,并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正确处理苏区工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这是苏区工会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工会的基础是工人群众,两者关系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密切联系工人群众,把工会建成为工人群众认可的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和苏区工会对苏区工会问题的探索与成果十分丰富,它涉及到苏区人民政权下工会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一系列基本规律问题,从而开创了探索人民政权下工会理论问题的先河,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一个创造性发展。

(四)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革命工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号召和团结全民族共同抗战,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为此,党和工会不仅要制定出抗战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的总任务和方针政策,而且要针对抗战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具体的任务和方针政策。因此,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工会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掀起抗战高潮。在新形势下,怎样发挥工人阶级和革命工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急需明确抗战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为此,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8月)、《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示草案》(1937年10月)和《中央关于开展职工运动与“五一”工作的决定》(1939年4月)等重要文件中,作了集中阐述,其基本思想是:第一,关于指导思想。强调工人运动、工会运动应当以争取抗战胜利为基本原则,由此出发确定自己的斗争方法和方式,总原则就是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下,充分利用合法斗争方式,发动和组织工人,独立自主地开展人民大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其具体内容包括:①普遍组织或转变某些合法组织为合法的统一战线的人民参战团体。包括尽可能利用和制造一切机会建立合法群众团体,及打入到受国民党控制的黄色工会,将它转变为工人的群众团体。②开展符合抗战利益的、以民主和合法形式进行的改善工人生活的工作。③打破国民党的“包办”“统制”政策,强调在国统区从事工人运动的共产党员应当参加虽是国民党包办、但有群众的抗战组织,做争取其中的群众积极参加抗日的工作。第二,关于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的基本方针与任务。强调中国工人阶级过去、现在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锋,组织工人阶级并发挥其力量到最大限度,是争取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党在工人运动中应坚持统一战线方针,与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团体联合,组织工人积极参加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同时注意解决工人的各方面利益问题,壮大抗战建国的力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执行不同的任务。在敌人占领的大城市,要重视加强产业工人的工作,包括善于隐蔽和积蓄力量,动员大部分工人参加农村的游击战争,和农民结成亲密关系,壮大工会组织,支持抗日政权,团结其他抗日党派领导的工人团体等。要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的领导职工运动的部门,发展工厂党支部及对工人党员、工人干部的教育培养,各地党组织要经常向党中央报告职工运动情况。[8-10]中共中央的上述指导思想和工运方针任务,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工运领域的体现,它总结了抗战初期工人运动与工会运动的基本经验,完全适应国共合作后全民族抗战的新形势,符合一切抗日的党派、团体共同抗日救国的意愿,它的贯彻实施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清除了“左”倾关门主义的束缚和影响,从小圈子走向了与一切工人团体联合抗战的广阔天地。

当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成为其政策的主导方面,它不但剥夺了工人抗日救国的一切自由,而且残酷迫害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工运干部,摧残工人运动和一切抗日民主运动。针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发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总方针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具体策略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并据此要求工人运动的工作方针进行相应的变化,即要从抗战初期轰轰裂裂的工作方式,迅速转为深入群众,埋头苦干,认真细致地在工人群众中进行组织工作、教育工作和争取改善生活的工作。在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上,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中央的上述思想、方针和策略不仅适用于国统区,也适用于沦陷区。为了指导沦陷区的党组织和工运干部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十六字方针,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于1941年4月对敌后大城市的群众工作专门作出指示,强调沦陷区党组织的巩固与加强,基本的问题是要正确理解隐蔽政策,即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让党组织能得到社会的掩护,真正融于广大群众之中。二是用巧妙的方式方法和恰当的形式把工人组织起来。三是领导群众斗争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基本上不去主动组织,必要参加时,应以隐蔽、不暴露为原则,不因某种因素而盲动。[11]中共中央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及上述内容上的丰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国统区、沦陷区工人运动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上的成熟,在它的正确指导下,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工人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工会对人民政权下工会问题的探索取得重要成果。首先是集中精力,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整风,从而在思想根源上彻底肃清了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中“左”倾思想的残余,并改正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做法。其次是加强了对人民政权下公营工厂工会问题的研究。在整风中,党、政府和工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专门探讨人民政权下公营工厂的性质、工人劳动的性质、工会的方针任务,以及改善党政工关系的基本原则。通过清“左”,提高觉悟,总结经验教训,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公营工厂的公有性质、工人生产和劳动带有光荣的义务性质、公营工厂工会的基本方针任务就是配合行政搞好生产,同时开展好职工教育和关心职工生活等。工厂党政工三方面都要以步调一致搞好生产为原则,去改善三方面的关系。在公营工厂管理体制上,改变了过去苏区时期公营工厂实行的“三人团”领导体制,代之以工厂厂长的“一元化”管理,这就从体制上克服了三权鼎立的根源,这些探讨和成果,都大大丰富了党和工会关于公营企业工会问题的理论,并卓有成效地指导了公营工厂工会的实践。除此之外,在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以及在有利于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去正确制定和执行劳动政策,调整好工人阶级和各抗战阶级之间关系等方面,也取得重要理论政策成果。

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革命工会在抗战时期对工会理论的探讨和创造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五)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工会统领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准备。在这个总任务下,党在不同的地区制定了相区别的方针任务,指导了不同地区工运的正确开展,体现了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工运思想的新高度和驾驭工运全局的高超斗争策略,其中特别是解放区工会问题的探索及其成果对未来新中国工会问题的探索更具重要意义。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工运思想的新发展,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高境界。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抉择。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为引领时代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及时地、高瞻远瞩地为她所领导的政治力量和广大群众指明奋斗方向。有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对于目前时局宣言》,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12]根据这一方针,中国工人阶级把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建设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作为工人运动的基本方针任务。同时针对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具体情况的不同,规定了各自不同的具体任务。对前者就是要领导工人群众开展争取生存权利,改善生活待遇的经济斗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政治斗争。同时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工人运动实行的高压政策,应继续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运方针。在斗争方式方法上,仍需贯彻以往在白区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策略方针。对后者就是要加强工会建设,提高工人觉悟,组织工人群众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持民主政权,建设和巩固解放区,增强自卫战争的力量,同时支援国统区工人的斗争。解放区工运的具体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具体方针同时也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总方针。中共中央确定的上述工运方针任务,既符合客观实际,又高瞻远瞩,正确有力地指导了解放战争中各个地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正确开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始终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行的巩固的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区的经济建设、政权巩固和支援前方等工作全力以赴,对工会和职工问题高度重视,同解放区工会一道作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新成果,从而再度丰富发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突出以生产为中心的解放区职工运动和工会工作方针。解放区的职工运动完全是在一种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在那里,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国营公营企业的主人,即使是在私人企业中仍有劳资对抗,但由于职工们政治上、社会上和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的主人翁地位,就保障了职工们可以不致受到压迫和过分剥削。因此,不论公私经济的发展,都有益于工人阶级,有益于解放区的巩固壮大,有益于支援革命战争。由于解放区这一切新的条件,决定了解放区的职工运动和工会工作必须把生产置于突出地位,并以此为中心来确定解放区全新的职工运动和工会工作方针。第二,提出了依靠工人群众把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的公营企业,实行企业管理民主化的思想和方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使大批城市和工矿企业回到人民手中,那么,如何改造原有的官僚资本企业为新型的人民的公营企业,实行企业管理的民主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工会面临的新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城市工矿企业中阶级状况的实际,明确提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群众改造旧的官僚资本企业为新型的人民的公营企业,实行企业管理民主化的思想和方针,这一思想和方针在指导改造旧企业、创办新企业和开展这些企业中的工会工作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第三,在工会组织建设中,提出了公营企业的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重要思想,要求工会干部要向那些有管理知识、有科技知识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乃至资本家学习。公营企业中的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人虽有分工的不同,但都是企业中的劳动者,而且他们具有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组织企业生产和工程技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理应把他们划入工人阶级范畴,准予吸收其加入工会。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有利于工会干部学习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也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解放区工会问题的探索中取得的上述创新性成果,体现了革命转变时期的特点,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瑰宝,也为日后的继续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初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成果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初创时期是指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结束,伴随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的曲折,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也呈现出曲折状态。但无论是成就和曲折都对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建和奠基起到开创性作用。在此时期中,党和工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着力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开展工会工作的问题,力图开拓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工会运动发展道路。然而,在“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严重干扰下,探索出现过一些挫折,但党和工会并没有退缩,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矢志不移地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及工会事业推向前进,并在探索社会主义工会理论问题上获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添加了新内容,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曲折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具体时期和阶段,即新中国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十年建设时期,以及“文革”时期。

(一)新中国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中国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时期。在此时期中,党领导工会和工人阶级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为通过“一化三改”走向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党和工会开始了对工人阶级居于领导地位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这一探索既取得了积极成果,也出现了曲折,给党和工会带来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鲜明地提出了开展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工人阶级执掌国家政权,使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要求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移向城市,从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转向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目标的和平建设,这就意味着党和工会的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必须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而其核心首先是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因此,党适时地、鲜明地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思想,恰是顺应了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实现转折的需要,它对统一党和工会的思想、明确工作方向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是这一时期中党和工会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工会问题探索的首要成果。第二,党和工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其实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即开始在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探索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工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那时的环境条件显然不能与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掌握了整个国家政权的情况同日而语,在探索工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广度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该说,直到这时党和工会才真正有条件开始进入全面深入探索与解决人民政权下(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党内直接领导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著名领导人刘少奇、李立三、邓子恢和赖若愚等人,从中国国情和工会会情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率先开始了对工人阶级执掌国家政权条件下工会理论政策问题的探讨,并在诸如国营企业内部矛盾及处理方法,工会存在的客观基础,以及工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工会与党、政府及企业行政几方面的关系,工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政策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后来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为其继续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党和工会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一开始就出现了曲折。刘少奇、李立三、邓子恢等领导人,从新中国工会工作的客观实际和实践出发提出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在党内引起了争论,这既表明他们的探索抓住了工会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同时也表明了党对工会问题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由于党对工会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结果是李立三及与他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受到不公正的错误批判。这一“左”倾错误的发生,中断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工会理论问题和工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正常探讨,同时也给工会实际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受到第一次挫折。“左”倾错误的发生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下,如何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毕竟是一个新问题,党和工会都是刚刚开始探索,还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因此,在建国初期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党的全局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基本正确的情况下,工会领域尚且发生“左”的局部性错误,这就预示着社会主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也决非坦途,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工会工作者,团结带领工人群众以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去奋力开拓,并努力避免和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才能不断推进,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十年建设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是指1957年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会、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党和工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领导、动员和组织工人阶级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问题的中心是探索和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包括工运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阔步发展。对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会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凝聚全党和全会的智慧进行了艰辛的开拓性探索,这一探索既取得积极成果,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因而使十年建设时期党和工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问题的认识,进而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曲折中前进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中,社会主义工会问题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第一,强调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运方针。从1957年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帷幕即已展开。此时,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建立起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新中国已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处于转折时期的党、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新使命,就是集中精力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把新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抓住机遇,在一系列重要文件、讲话中着重强调并深刻阐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如1956年党的八大就作出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正确判断,由此决定了党、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着眼点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党的工作重点,即是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八大致词时阐述了当前工人阶级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掀起新的生产高潮,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努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新的国家计划而斗争。[13]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工会八大重申了工会七大制定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方针,号召工人阶级要团结全国人民,勤劳节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此后,在中共中央指示和中国工会八大精神指引下,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开展多项活动,全身心地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证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以生产为中心的工运方针是正确的。第二,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探索工会在其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情况下,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会有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出来,比较集中地表现为群众与领导他们的党和政府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善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尤其是工会工作的主题。对此党和工会都高度重视。中共中央于1957年3、4月间相继发出《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的几个重要问题的通知》《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等,1958年4月又作《对于黑龙江省委“关于工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及实行业务改革的报告”的批示》。1957年2月,毛泽东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又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代中央拟《关于鞍钢宪法的指示》。这些文件、讲话对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深刻分析,对其基本矛盾、特点和规律做了深刻揭示,特别是关于正确认识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内部矛盾的理论、方针和方法极具创见,同时着重强调要研究工人阶级问题,发挥工会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尤其是工人阶级内部矛盾中的协调作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些基本思想,是中共八大以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工运发展道路的新成果。它为党和工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开辟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党对工运领域“左”倾错误的纠正及其局限性。在十年建设时期,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和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产生了骄傲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党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重大失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同时,党还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正确分析,在思想政治上也出现了“左”的偏差。在工会系统,全总第三次党组扩大会议对赖若愚的错误批判,“工会消亡风”以及工会纳入城市人民公社等错误的发生,给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带来了严重危害。“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方面来说,一是党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全局性的失误,这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到工运领域;二是党和工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基本理论的认识出现偏差,尤其是出现了全总第三次党组扩大会议中的错误;三是党和工会内部骄傲自满情绪急剧滋长,个人崇拜、依靠权力行事和主观武断的作风日涨,正常民主生活制度受到严重破坏。三点归一,从根本上说,还是党对如何领导和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会工作,在理论上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尽管在挫折面前,党和工会已认识到“左”倾危害的严重性,但由于纠“左”始终是在肯定成绩为主和不能全盘否定的指导思想和前提下进行,因而纠“左”并不彻底,这为日后发生更为严重的“左”倾失误埋下了祸根。

(三)“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使我们党、国家、工人阶级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也使中国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持续长达十年的“文革”,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也是党和工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问题认识与实践出现最严重失误的时期。“文革”这场灾难给党、工会和工人阶级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即第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文革”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惨痛教训之一,即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样的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正是这个错误理论把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带入歧途。事实从反面再次告诉人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搞革命如此,搞建设也是如此。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好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推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必须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彻底地克服“左”的倾向。“文革”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惨痛教训之二,即它是建国以来工运领域“左”倾错误长期积累、发展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的结果。建国以来,工运领域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左”倾错误,即全总党组第一次扩大会议、第三次扩大会议和“文革”。就前两次来说,本来其间都曾出现过纠正的机会,但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且根深蒂固,因而使机会稍纵即逝,其结果就是“左”的错误愈演愈烈。事实证明,对于“左”的错误倾向,必须及时彻底地予以纠正,否则一时地姑息,必引大祸。第三,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必须加强对党和工会干部乃至广大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努力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及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文革”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惨痛教训之三,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深刻认识,急切希望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搞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在方法上则是阶级斗争、群众运动,这些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做法,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工运事业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和工会干部及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工运发展规律,认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和严重危害,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克服盲目急躁心态,学会用科学方法搞建设,既积极进取,又扎实稳妥,惟有如此,才能挖掘掉“左”倾错误的社会根源,避免重犯“左”的错误。第四,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开展必须不断加强和健全党和工会内部的民主制度。“文革”时期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惨痛教训之四,就是党和工会内部的民主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民主生活制度的被破坏,不仅是“左”倾错误的表现特征,而且是它产生的根源。因此,要正确开展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避免“左”倾错误的重新发生,就必须不断地健全、完善党和工会内部的民主制度,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这样才有利于铲除“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避免“左”的错误再次发生。总之,“文革”时期虽是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遭受破坏、工运理论被颠倒的时期,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促使党和工会深刻反思、重新奋起的准备期。事实上,如果没有“文革”的惨痛教训,就没有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开拓及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的坏事变成了好事。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成果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为此,工人阶级和工会干部欢欣鼓舞,热切期望工会各方面工作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工运事业能够开创新局面。在其后的两年中,党中央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纠正“文革”时期被“四人帮”颠倒了的工运理论是非,力图端正工运发展轨道。然而,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拨乱反正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且还出现了工会工作的徘徊局面。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要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工运事业推向前进,还必须排除各种障碍,进行新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壮举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的34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运实践34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一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的取得,彰显出这一时期工运理论的辉煌。在34年的历程中,党和工会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不断迎接新挑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推向新阶段,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工会及其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事实充分说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没有这样的理论也要把它创造出来,去更好地指导实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具体时期和阶段,即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时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进的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一)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时期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至1988年10月中国工会十一大召开,这10年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期。

这10年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在拨乱反正、恢复整顿中蓬勃发展、走向振兴的10年,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从曲折发展中走向坦途的10年。在这10年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及艰巨复杂的各项改革任务,使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关键时期,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领导,及时地提出了适应改革形势发展需要和符合工运自身发展规律的工运指导思想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中国工会勇于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把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提高到新水平,推向新阶段,其视野的广度、领域的宽度、工作的深度、改革的力度,以及成效的显著,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无可比拟的。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宽广舞台上,在探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党和工会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问题的认识及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如下新特点、新成就:其一,大胆拨乱反正,彻底地纠正和肃清长期以来受“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影响所造成的严重消极后果,特别是纠正了把工会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说成是“工团主义”,把工会按照其自身性质,履行好“两个维护”职能,说成是“经济主义”的错误认识,明确重申了工会坚持自身性质和在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必要性,既要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又要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及对政府及企事业行政的合作、参与和监督等重大原则问题。这十分清楚地表明党和工会通过拨乱反正,明辨了工运理论是非,端正了工运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和工会新时期工运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其二,依据历史经验,把握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彰显工会自身特色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此确立工运方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历史,总结、反思、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最根本的就是要彻底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指导,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制定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体现工会工作自身特色的正确工运方针。唯有如此,才能指引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这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其三,坚持改革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和改革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决定了我们党一贯坚持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注重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支持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及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并进一步调整了党政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会的地位,为工会在改革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创造条件。其四,在改革实践探索中,工会自身改革的基本框架清晰了,包括以维护职能打头的四项社会职能的明确,立足改革和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维护职工利益相统一的工作方针的制定,注重基层工会活力和群众化、民主化的工作重点,以及强调独立自主、充分民主、职工信赖和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改革目标和团结广大职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方向、目的等。为此,要理顺工会与党、工会与政府及企事业行政的关系,使工会能够依法独立自主地活动,同时改革工会的组织制度、干部管理制度、转变工会的活动方式。这个基本框架的提出,既深刻汲取了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经验教训,又纳入了新时期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成功经验与丰厚积累,它是在党的正确思想指导下,由党、工会及广大职工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晶,也是党和工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总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进入新时期的最初10年,是中国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高歌猛进并取得辉煌成就的10年,也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10年。它继往开来,实现了新时期工会工作、工人运动和工会理论的伟大转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发展史和中国工运史上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进时期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进时期是指从1988年10月至2002年10月,即处于世纪之交的14年。这14年是中国工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着力开拓奋进并取得辉煌业绩的14年,也是世纪之交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14年。在这14年中,党和工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呈现出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和成果:即一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其核心是邓小平理论包括其中的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在我国工运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重视理论建设是党领导工会、工人运动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工运事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越是情况复杂,越是任务艰巨,就越要加强理论建设,只有以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才能辨清方向,指引并保证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贯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从确立之日起,就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科学概括和阐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包括其中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重申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一贯方针和不可动摇的根本政治原则,强调依靠工人阶级就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并就此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新形势,做出了一系列深刻、精辟的新论述,要求全党、工人阶级和工会都要以邓小平理论包括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理论作武装,确立起这个理论在工运中的指导地位,用以指导工运领域的一切工作。这就不仅解决了20世纪末、而且也是21世纪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行动指南问题,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高度重视工会的法制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工会都强调要加强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建设,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最根本的。但这还不完善,还应当强调工会的法制化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使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从工会自身情况看,第一,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维护者本身首先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实际情况看,忽视工会地位、弱化工会作用,不愿拨工会经费,侵占工会财产,甚至借企业改制随意撤并工会组织的现象,仍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第二,工会履行维护职责的重点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而这些权益必须要有法律作规定,工会的维护必须依法来进行,否则维护就要落空。所以,无论从工会的内外环境看,加强法制建设都是势在必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这就为工会的法制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而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指导下,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及其在贯彻执行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则标志着工会法制化建设的加强。以上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和成果,是世纪之交14年中党和工会在工运领域、特别是工运理论上取得的最新、最重要、也是最重大的进展,反映了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工会的发展道路中,党和工会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工会工作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新进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指自党的十六大起,以后的10年间,工人阶级和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作用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此期间,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务和实施理论指导与路径,并号召为实现上述目标努力奋斗。中国工会紧紧围绕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时代主题,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展现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上述党和工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提出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指明了方向。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高度重视,表明了工人阶级的国家领导阶级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动摇、削弱和改变的坚定态度,要求工会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在组织引导和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做好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是新世纪新形势下党的工运理论的新进展。10年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工运发展的新情况,给工会工作带来诸多新问题,为了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更好指导工会工作的开展,党和工会都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建设,着力以理论创新为引领,带动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各级工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一些事关工运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抓住不放,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在大调研中把握问题,在理论研究中探索破题。因而在发展方向、工作方针、维权理念、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劳动关系等方面都有新论述,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等。这些都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工会维权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党中央领导下和科学理论指引下,工会理论创新上取得的重大发展。它不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藏,而且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为其继续发展开辟道路。

四、迈向并进入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

迈向并进入新时代,是指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起,经过2017年党的十九大至今,并且新时代还在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工运事业开始迈向并进入新时代。在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前,党、工人阶级、工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党、工会和工人阶级要推进历史任务的完成必须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必须及时正确回答在迈向并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这一时代之问。因此,新时代工会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就集中围绕着回答实践提出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而展开。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两次代表大会,即十八大和十九大,及时指明了迈向新时代的方向、任务和各项工作部署,向工人阶级、工会和全国人民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特别是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战略安排,更是增添了极大的鼓舞力量。贯彻党的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中国工会十六大、十七大都强调了要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在奔小康、实现中国梦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包括工运事业推向新时代。伟大实践是伟大理论产生的源泉。回顾党的十八大和工会十六大以来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其中最突出的重要成就就是工会理论在创新上取得了更新、更大的提升。这集中体现在工会十七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运重要论述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阐述,以及工会十六大对党的十六大和工会十四大以来十年工会工作的主要经验的总结、形成六条基本经验,都是这一时期重大工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从新时代的视角,对工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新的解读,形成了系统的、辩证的科学体系,在党的领导、增强三性和维权服务等关键问题上,观点都十分鲜明。这一科学理论使我们党和工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传承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运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新的工运实践也必然在指导新时代工运实践中发挥真理的力量和重大指导作用。在新时代,以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坚实指导和支撑,必将在实践上推动工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而在理论上也必将不断谱写新篇章,再次创造出工运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

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百年演进波澜壮阔、成果无比璀璨,它生动真实地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指导并与中国工运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发展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工会、工人阶级的探索精神和共同奋斗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的变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任务,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广阔天地。考察和熟知中国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产生发展的昨天和今天,就可预见,它的明天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这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会和工人阶级应有的坚定的理论自信。

猜你喜欢

工运工会工作工会
数读·工会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衡阳市:传承水口山工运精神,汲取砥砺奋进力量
工会动态
常宁:弘扬工运精神,打造发展高地
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
浅谈新时代工会工作
前进吧!中国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