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探析*

2019-01-26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劳模弘扬工匠

乔 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工会学院,北京 100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先后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的热门词语之一,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活动也与日俱增。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在很多企业中都在评工匠,与之相应产生了大国工匠、省市工匠以及企业工匠。因此,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探究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大力宣传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思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尊敬劳动模范,用劳模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在2019年3月22日举行的全国工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研讨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职工文体活动,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1]

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的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2]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时第一次提出劳动精神,即“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3]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4]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继续强调“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的同时,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即“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并再次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5]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6]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特别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7]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这么重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落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此后,“中国梦”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过去的站起来、富起来,到新时代的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中国梦。但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引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梦想属于每一个人,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干、敢于追梦。说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劳动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成为当今时代的社会焦点并为亿万职工瞩目和敬仰。2018年12月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授予的100名“改革先锋”,就是我国亿万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中不仅有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企业家,更有优秀的工人代表,譬如巨晓林、郭明义、许振超,等等。这些“改革先锋”尤其其中的工人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他们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无穷的精神动力。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9]可见,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王永玺教授曾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中国文明都是世界第一,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鼻祖留给我们的文化智慧,譬如老子、孔子、墨子,等等。后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把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给“丢”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0]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既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三)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18年世界500强名单中,我国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20家,与美国相比仅差6家,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大而不强。在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上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大国工匠高凤林认为,“人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人品决定产品。”从表面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缺乏全球竞争力,实际上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缺乏全球竞争力。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并提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的目标以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具体措施。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文化一定有知识。因为,文化除了包括知识,还有理想、信念、习惯等更加丰富的内涵。知识教人做事,文化教人做人,做事先做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目标就是有文化的要求。我国不缺少“知识人”,大学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我国更需要能把民族振兴和国家强大作为自己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人”。譬如,我国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铁人王进喜,影响了几代产业工人,他就是“文化人”。尽管他没有读过几天书,不是所谓的“知识人”,但他“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担当和大境界不仅成就了一代工人英雄王进喜,也影响和孕育了不计其数的铁人式工人,为我国创造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基础。而拥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很多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学术研究“喊口号”的多,有实质内容的少;玩“文字游戏”的多,做深入“学理”思考的少;“引经据典”找所谓学术依据的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少;等等。这些研究不仅不能把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而且会给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造成很多困惑。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从而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劳模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劳模精神总结为24字,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字为我们科学理解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指导。但24字的含义不是一字一字的去理解,而是理解24字组成的六个词语的含义。在这六个词语中,爱岗敬业是本分,争创一流是追求,艰苦奋斗是作风,勇于创新是使命,淡泊名利是境界,甘于奉献是修为。做一个守本分、有追求、讲作风、担使命、有境界、有修为的人,是每一位劳模的精神风范,更是每一位劳动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从本分上讲,爱岗敬业中的“爱”和“敬”就是一种本分。一个不热爱自己岗位的人很难在岗位上有所成绩,一个连自己职业都不尊敬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一定意义上讲,不是一个人成就了岗位和职业,而是岗位和职业成就了一个人。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而在于一个人如何在岗位上甘于奉献。从追求上讲,一个没有远大目标和追求的人,一个碌碌无为而无所成就的人,最终必然被企业和社会淘汰。争创一流不仅是一个人立足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基石。从作风上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每一位奋斗者尤其是年轻人都应有的工作作风。从使命上讲,勇于创新才会有旺盛的职业生命力。生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不仅是生命体的使命,是每一位劳动者的使命,更是每一位劳模的使命。从境界上来讲,淡泊名利才会让一个人不为名利所累,心无旁骛地追求做事的最高境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孙志宝是一名环卫工人,在北京开化粪池汽车,走街串巷清理化粪池,一个月工资也就5000元左右。他曾说:“我如果为了钱,一天也不会坚持的!全国劳模的荣誉不是用金钱能够换来的。我更看重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修为上讲,甘于奉献的人看重的不是自己能够得到多少价值,而是自己能够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不能老是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更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成功是结果,有价值才是原因。成功是对自己而言的,有价值是对他人和社会而言的。

劳模精神在我国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劳模精神是劳模之所以成为劳模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从这个定义讲,劳模精神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劳模是创造和展现劳模精神的主体。劳模精神是以劳模为主体形成的精神风范和价值理念。劳模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是广大劳动者的榜样。弘扬劳模精神就是在广大劳动者群体中开展学劳模的活动。一方面学习劳模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理解劳模精神的内涵,从而激发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在学习劳模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次,劳模精神的价值在于揭示劳模的成功秘诀。劳模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劳模能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在平凡的岗位有不平凡的表现的思想根源和内在动力。很多劳模的岗位极其普通,工作条件极其艰苦,可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最终“修成正果”,做出了极其不平凡的业绩,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劳模精神是他们“修成正果”的思想根源。

最后,劳模精神体现了一种人生境界。劳模精神不仅反映了劳模群体的工作态度,更体现了劳模群体的人生信念。与其说他们是用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不如说是他们通过工作修炼自己的人格和充实自己的人生。2014年获得中宣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出的中国十大最美职工之首的全国劳模吴吉林,早在2008年被诊断为淋巴癌晚期,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的生命又延续了10多年。吴吉林在后续的10多年生命中,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活不出生命的长度,那就活出它的宽度和厚度。

(二)劳动精神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学习劳动精神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参考。关于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精神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指明了方向。他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12]对于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劳动和劳动者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劳动角度看,劳动精神是源头精神、诚实精神、创造精神、勤快精神和崇高精神。源头精神是指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是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诚实精神是指劳动的态度要诚实、认真、投入,不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因为只有诚实劳动才会实现美好梦想,破解各种难题,铸就生命辉煌。创造精神是指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创造了生命本身。勤快精神是指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收获多多。俗话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崇高精神是指只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才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精神体现了尊重劳动、发展劳动、热爱劳动等方面的精神风貌。尊重劳动的实质就是尊重劳动者,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尤其是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这也要求每一位劳动者尊重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发展劳动就是要为劳动者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机会和平台,实现劳动者的发展权,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热爱劳动就是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崇尚劳模,让每一个劳动者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动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精神的主体是劳动者。只有拥有劳动精神并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劳动者,才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广大普通劳动者尤其产业工人应该受到尊重。过去,很多人都盼望有一个工人身份;可现在工人身份的吸引力却大大下降。大国工匠李斌在2016年“两会”期间向习近平总书记反映指出,社会上很少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工人。这也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劳动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不参加劳动的人很难产生劳动精神。反之,劳动者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体验劳动的甘甜、锤炼劳动的性格、增强劳动的毅力、端正劳动的态度、树立劳动的信心。培养劳动精神也应该在劳动过程中完成。譬如,学校的劳动课、企业的劳动竞赛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和职工的劳动精神而设立和开展的。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把绝大多数时间和资源都用在了应试教育的课程上,而忽略甚至放弃了劳动教育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劳动精神。而企业的劳动竞赛有时是为了竞赛而竞赛,偏离了劳动精神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不缺少劳动能手甚至劳动高手,缺少的是热爱劳动并能以劳动为荣的劳动者。

最后,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的目的。劳动精神反映了劳动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尤其是美好人生。人世间的一切几乎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可以创造财富更可以创造幸福;可以实现梦想、破解难题更可以成就生命甚至可以创造出文明。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劳动的最终意义在于成就人。现实中,一些人不仅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甚至是仅仅为了发财致富,从而远离了劳动的本意,结果出现唯利是图甚至好逸恶劳的不良社会现象。弘扬劳动精神是为了正确认识劳动的目的,回归劳动的本源,让每一位劳动者学会在劳动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只有在劳动中才会感受到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会生发出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劳动精神的价值,更是劳动的价值。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写入工匠精神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出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近年我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词语,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常出现工匠精神。现在,研究工匠精神的文献多如牛毛。但是,多数文献都是从“如何做”角度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譬如,工匠精神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等等。还有的学者把劳模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内容纳入工匠精神的范畴。这些研究混淆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未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要求,说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是等同的。我们应该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一方面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认识到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相比所体现出的特色。

弘扬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缺乏足够的全球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就是为了应对新常态的挑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全球竞争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职工素质工程。从大国工匠到各地方、企业工匠的选树工作就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工匠精神不只是产业工人才有的精神,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拥有。工匠精神要求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

因此,我们认为,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工匠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工匠精神的主体是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不是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工匠,但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工匠精神。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生命的“发光体”,点亮自己,照亮别人。工匠精神的主体是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平凡工作中干出不平凡业绩,从而彰显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个人成天想什么、干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一个人的工作成就了他的人生。每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事件,而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必然事件。因此,既然来世上一趟,每一位劳动者就应该活出个样子来,干出个样子来,让自己的生命之光灿烂如花。这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人生态度和工作境界。

其次,工匠精神是激发劳动者潜能的内在动力。工匠精神激发的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内在潜能和劳动热情,释放的是每一位劳动者的生命激情和创造活力。阿里巴巴集团的董文红从一名前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高管。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之后,她成了亿万富婆。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人不能老是以打工仔的心态打工,否则他永远都是打工仔。一个人要以老板的心态打工。这与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异曲同工。一个人要想有非凡成就,就必须自我加压和自我激励。一个上进的人,谁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反之,一个不上进的人,上帝也帮不了他。工匠精神让每一位劳动者都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充分调动每一位劳动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自己成就自己的精神。

最后,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追求极致的精神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激励每一位劳动者永远处在永不满足、不知足的工作状态。这种不满足、不知足主要是指对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对自己进步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工匠精神去工作的劳动者才有可能拥有高超的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工匠精神才会让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及其技术之所以能有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的产品及其技术的精度近乎完美。这种近乎完美的精度就是他们的技术工人永无止境地追求工匠精神所带来的。大国工匠高凤林能在火箭发动机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完成操作,也几乎突破了人类的“极限”。所以,有人将工匠精神称作极限精神。

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很少单独被提出,一般是两个或三个一起出现。譬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就是将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两个一起提出,即“引导广大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则是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个一起提出,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理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我们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的引导,厘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有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特别是对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存在的各种评工匠活动,权衡工匠的评比标准和劳模的评比标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关系

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从主体上看,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模群体,劳动精神的主体是所有劳动者,而劳模群体是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杰出代表,也是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劳模的本意就是劳动者的模范。劳模群体是劳动者群体中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模精神也是劳动精神的一部分。劳动精神是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劳模必须有的精神。做劳动者不合格,做劳模更不可能。没有劳动精神,也很难有劳模精神。所以,劳动精神应该成为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也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二者同时存在方向和基础的关系。劳模精神是方向,劳动精神是基础。

(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外力和内力的关系。劳模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是影响和引领每一位劳动者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外力。劳模精神从外部影响每一位劳动者学先进、做先进。工匠精神则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是激发和激励每一位劳动者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的内力。工匠精神从内部唤醒每一位劳动者不断成为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是超越别人的精神,因为他们就是超越了很多劳动者脱颖而出的。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神,世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一切。工匠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自己的“劳模”,劳模精神是让劳动者成为别人的“劳模”。做不成自己的“劳模”,也很难成为别人的“劳模”。工匠精神点亮了自己的生命,劳模精神则照亮了别人的生命。

(三)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关系

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的共性,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揭示了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的个性,是成就优秀劳动者的必要条件。个性不仅是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所说的劳动者的个性主要是指劳动者在自我超越过程中彰显出的个人优势及其精神状态,也就是工匠精神。换句话讲,没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很难有出色的成就和骄人的业绩。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也是成就杰出劳动者的根源。当然,如果工匠精神成就的劳动者不仅大大超越了过去的自己,也大大超越了别人,在企业、行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为优秀的劳动者。那么,他就会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最终就会成为劳模。那么劳模精神也随之产生。这时候三个精神就都出现了。

(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关系

很多文件一般都是按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排序的。但从他们的内涵来看,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排序显示出三者逐步递进的逻辑。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3]劳动精神是成为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成为更加优秀的人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成为影响别人的人的精神。成为人、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就是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党和国家大力呼吁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热爱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更要成为更加优秀的劳动者,甚至成为广大劳动者群体中的佼佼者和大家学习的榜样。我国要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者,更需要大量更加优秀的劳动者乃至楷模式的劳动者。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工匠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