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自动增压和调控流量氧气枕的设计与应用

2019-01-25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血氧饱和度氧气

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常因检查、诊断和治疗随时需要进行院内转运[1]。临床目前在院内危重患者各种检查、诊断和治疗等转运途中,常使用传统的简易氧气枕(袋)供氧[2]。主要由于氧气枕在使用中有简易、便携等特点,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3]。但临床转运时,常用的传统简易氧气枕(袋)因充满氧气后呈圆筒状不易固定,滚动中容易发生脱管;或因大气压作用,在袋中余量较少时何时停止排氧是医护人员和患者难以察觉到的[4],此时需要医护人员挤压才能保证氧气的有效供应;氧气枕无流量调控阀门,护士反映塑料材质的调控开关很难调节,使氧气枕内氧气不能准确或连续供给[5]。特别是神经科重症监护患者在转运途中需要持续氧气吸入,氧气供给不足有加重脑缺氧症状的风险[6]。故本人结合临床实际,对简易氧气枕进行了设计革新,以确保患者在转运期间接受安全准确的氧疗[7]。本实用新型专利可自动增压和调控氧气流量,且在临床进行了试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结构

本实用新型专利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增压和可调控氧气流量的氧气枕,以解决袋内氧气难以自动输出时无需费用人力去挤压;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调控氧气的输出流量,达到安全、准确和便捷的优点。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结合具体图示,图1,2,进一步阐述。

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 资料与方法

2.1 革新方法

将新型氧气枕充满后枕内氧气量为40 L,患者外出时将输氧管连接双腔鼻氧管,并妥善固定。至于患者床尾(因新型氧气枕外罩为有机玻璃,可立于床面便于固定),此时打开连接着输氧管另一端的可调控阀门6,可控阀显示流量刻度为2 L/min。在所述外罩1 的上的四个角分别安装有弹簧2,在弹簧2 的下端连接有下压板3,当氧气袋输出过程中袋体的收缩使压缩袋中的弹簧开始有空间进行回弹。由弹簧回弹的力度推动下压板对氧气袋内氧气进行挤压,从而使袋内氧气无需人力就可以输出。

图2 可调控阀门结构示意图

2.2 患者资料

选取 2017年 9月—2018年 2月来我科 NCU 危重患者 160 例,男94 例、女66 例,年龄在58~82 岁,平均(64.35±10.41)岁。脑出血患者49 例,脑梗死患者85 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6 例。以上患者绝对卧床,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遵医嘱氧气吸入2 L/min,需到院内医技部门检查或治疗。排除维持生命、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将患者按照入NCU 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 例。

2.3 使用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使用普通氧气枕,充满后枕内氧气量为40 L。患者外出时将输氧管连接双腔鼻氧管,并妥善固定。因普通氧气袋充气后为圆筒状,只能至于患者床头,打开橡胶管上的流量调节器开关,连接氧气流量表(中心吸氧装置)调节氧流量约2 L/min,护士专人挤压。观察组使用新型氧气枕,充满后枕内氧气量为40 L,同普通氧气枕连接固定后,至于患者床尾(因新型氧气枕外罩为有机玻璃材质,可立于床面便于固定),调节可控阀门至氧流量为2 L/min,为验证可控调节阀流量表的正确性,再在输氧管前段连接氧气流量表,并调节氧流量约2 L/min,由护士专人陪护并观察流量变化。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2.4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运送途中均用便携式监护仪监护,由运送护士记录运送即刻和途中1,3,5,10,15 min 时的氧饱和度(SpO2)。(2)由运送护士通过两组患者使用氧气袋的方便程度、是否容易固定和氧流量稳定情况评估新型氧气袋的使用满意率。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两组患者在转运中氧气流量稳定性:即刻及1 min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99.02±1.81)%vs.(98.75±1.46)%、(98.56±1.83)%vs.(98.14±2.6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途中3、5、10 及15 min,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8.76±2.02)%vs.(97.62±2.82)、(98.09±2.37)%vs.(95.28±2.51)%、(98.10±2.17)%vs.(94.06±2.69)%、(97.68±2.32)%vs.(92.13±2.85)%。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79.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型氧气袋运送途中患者血氧饱和度普遍高于普通氧气袋使用组。患者氧疗的有效性(96.25%vs.86.25%,χ2=5.01,P=0.025)和护士满意度(90.0%vs.67.5%, χ2=4.80,P=0.028)进行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定经过技术革新重新设计的新型氧气枕,在临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可控性、准确性等优点。

4 讨论

邓曼丽及张伟丽等[8-9]的研究发现,使用氧气袋为转运患者供氧时,患者在转运途中SpO2降低的发生率高。故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平稳的血氧饱和度及过程中病情变化急救的需要,持续氧气吸入是保证成功转运的重要环节[10]。改良后的氧气枕克服了传统氧气枕在使用中的不足,在临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氧气需求中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可控性、准确性等优点。

新型氧气枕外设计有方型的有机玻璃外罩,可平稳放置在患者床尾,并妥善固定。避免转运中随意滚动和人力牵拉用力不均造成的氧气管分离。特别是在转运后期氧气枕储氧量逐渐减少的时候更是省时省力。

氧气浓度的掌握对纠正缺氧起着重要作用,每袋氧气充满后枕内氧气量为40 L,完全开放仅能提供4~8 min 的氧供,且传统的氧气袋需要有持续加压才能稳定供氧且氧流量无法计算[11]。一般按1~2 L/min 给氧,可保证氧浓度达25%,低于25%的氧浓度与空气中的氧含量相似,无治疗价值。内置的下压板可根据氧气枕储氧量进行性调整,此时氧气枕一直处于压力状态,保证氧气流量持续处于2 L/min,已予以患者有效的氧疗。

新型氧气枕在出气口处增加了氧气流量调控阀,并有氧流量刻度显示,且和氧流量表的监控同步,可精确氧流量的浓度。因传统氧气枕无持续外力的压迫,如果转运中仅靠不恒定外力作用,是不能保证氧气流量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对流量的控制精确,转运中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所需氧气浓度调节氧气流量,并估计氧气枕使用时限,必要时多备氧气枕。

新型氧枕的妥善固定和下压板自动增压导致的氧枕充盈,避免了人为挤压而产生精力的分散,可以保障医护陪同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专注率,以更多的精力用于患者转运中病情的观察,保证患者安全。

总之,对传统氧气枕的技术革新不仅使氧气枕可自动增压,同时对氧气流量进行了精细、科学的量化控制,保障了医护人员在转运中准确评估病情、落实安全措施、细致观察病情的能力,降低患者转运风险[12]。且体现了本护理行业护士在评判性思维中创新性的运用[13]。

猜你喜欢

血氧饱和度氧气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糖臬之吻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