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保障的精彩在未来

2019-01-25夏育文

中国社会保障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改革开放

■文/本刊记者 夏育文

2018年12月23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2.18讲话精神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与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刻感悟,纵横畅谈,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中国社会保障的精彩在未来。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关键是要总结好发展经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关键是要总结好这一时期留下的宝贵经验,并用以指导中国的未来发展。已经实践证明的基本经验有9条,其中5条是一以贯之的经验,4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的。

坚持改革开放是首要经验。是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激发了亿万人民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而成就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广泛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日益紧密地融入全球化进程,进而获得了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维新创新,才能不断修正错误并朝着正确的目标与方向继续迈进。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发生的重大变化都客观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正在走向成熟、定型,我国完全可能为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独特且重大的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40年前,是民生维艰的局面亟待改变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40年来,是民生持续得到大幅度改善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具体落实到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和提升民生质量上。

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与极强的执行力。改革开放之初即提出“三步走”战略,后又形成“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持续近40年,未来还将通过更多的五年规划继续推进国家发展。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奉献精神。从全国各地“白+黑”“五+二”式的工作方式到亿万劳动者为改善自己生存境遇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从自下而上的各种改革探索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涌现出来的中国智慧,构成了我国不断走向民富国强的真正奥秘。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立的4条新经验包括:严格治吏、铁腕反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建设法治中国;统筹推进、全面发展;在尊重历史、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虽然时代发展进程中还会遭遇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复杂变化,但只要珍视上述基本经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从亲历者、实践者、见证者的视角,梳理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六大亮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改革开放40年,是社会保障制度从改革配件到国之重器的发展轨迹。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理念的进步弥足珍贵。我国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制度基础:国民社会保障权益逐步确立。二是制度框架:权责逐步清晰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制度设计:互助共济思维逐步渗入。四是制度运行:治理理念与规则走向现代化。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深化社会保障改革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立法。就社会保障法而言,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骨干立法尚未制定。考虑到社会保障事业牵涉面广,利益格局复杂,法律权威不够,执法力量薄弱,再加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及新业态、新兴产业结构等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的社会立法必须走阶段式、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但立法技术、立法理论、制度构建和顶层设计均面临巨大挑战,任重道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我国的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的目标,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当前要以维护公平性、普惠性、均等化作为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要义,关键工作包括制度整合与一体化、提高统筹层次、多层次发展、医疗扶贫、从管理走向治理、支付方式改革与“三医联动”、促进分级诊疗、促进健康管理的发展等。进入新时期,面临着“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转变的需求,解决好也应当是医保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我国近年的社会保障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的建设之路。福利国家不等于福利供给的政府化,也不等于福利的行政化。国家的责任是把福利国家建设的目标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动员社会力量,联合个人和家庭形成合力。我们有以社会救助为主的基本社会安全网,有基本的收入保障计划,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老年、失业、工伤、疾病、生育风险的应对,我们已经有了较好的架构,只是广度深度还不够。

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构建“美好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定位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制度和国家治理之重器,发挥减少不平等,促进社会整合和实现友好型社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规范政府、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责任关系。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共责的基础上,强调个人责任为先,将个人必须“各尽所能”确定为首要原则,激发个人和社会活力,实现公正平等和包容性发展的治理目标。

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面向未来,需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障理论建设。在社会保障理念基础上,应该摆脱西方国家的“公平”基础,引入“公正”概念,寻求更加公正的社会保障理论基础,让社会保障成为社会公正的推进器,而不是以规则的公平掩盖结果(待遇)的效率。■

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走的是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这种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改革方略,不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方法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中的生动体现。

杰出的成就。在党的集中领导下,仅用20多年时间就基本建立起以基本保险为主体、多层次保障为补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杰出成就”。

丰富的经验。中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众多经验,其中最核心经验是,在遵循社会保障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持立足国情、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之路。

深刻的教益。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加上我国国情复杂,出现某些偏颇、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举措,也是在所难免、可以理解的。只要正确面对、认真总结,亦可转化为深刻的教益。

珍贵的启示。无论是解决人民的基本保障问题,还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都是关键一招。一言以蔽之,出路在改革、根本在制度、关键在治理。

神圣的使命。从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体系,从全面改革到全面建成,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逻辑使然和必然趋势,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从民生概念演进看民生发展逻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童星认为,我国40年来的社会保障既不是按照“劳动权益说”,也不是按照“国民权力说”发展的,而是依据民生需要的走向循序渐进的。“民生”如同“小康”一样,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话语”。从“民生”概念的演进中,可以发现40年来我国民生发展的逻辑。

改革开放40年,党的民生理念日益清晰,新时代的民生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但在2004年以前,我们还没有正式提出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概念,尽管非常重视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问题,也是把它们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中。然而,同样是保障就业,放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建设的话语中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当可以用机器替代人手、机器人替代劳动者的时候,按照经济建设的思路就会毫不犹豫地促成或实施这种替代,因为这有利于经济增长和资本增值,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升。可是在社会建设的思路看来,就业是“民生之本”或“最大的民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机器替代人力,只有在招收不到劳工,或者由于使用人工去从事某些劳务有害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有悖人道时,才应毫不犹豫地促成这种替代。

梳理“民生理念与民生实务”“民生领域与民生建设”“民生狭义与民生广义”“民生实事与民生方略”这4对“民生”概念的联系与发展,可以发现由虚到实、由窄到宽、由低到高的演进。其体现出民生发展的逻辑可概括为5点:一是确立民生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将民生理念可操作化为民生事务,确定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五大领域,即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和养老;三是为解决“民生五难”,努力推进民生建设七项内容,以实现“民生五有”或“民生七有”;四是在民生建设中不仅提供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和养老等准公共物品(服务),而且覆盖提供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等纯公共物品(服务)的社会治理,狭义民生扩展到了广义民生;五是民生建设由为民办实事上升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略”,进而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民生改革开放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