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区域高等教育比较分析
2019-01-25刘文权
刘文权
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合作发展机遇,比较分析中俄两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总结趋同性与差异性,对促进两国区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两国建立教育双边合作机制,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俄区域高校数量分布
1.中国高校区域分布
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合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1]从普通高等学校省域分布来看,江苏省普通高校数量最多达167所,广东以151所次之,山东以145所位居全国第三位;而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高校数量则偏少,分别以19所、19所、12所和7所居于全国后四位。
2.俄罗斯高校区域分布
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数据显示,2016年俄罗斯联邦共有高校818所,分校840所,其中高校分布最多的三个联邦主体分别是莫斯科市(179所)、圣彼得堡市(71所)、莫斯科州(29所),有46个联邦主体高校数量不足5所,其中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没有高校。俄罗斯很多高校在本地或者异地设有分校,从分校数量分布情况看,分校数量最多的是莫斯科州(53所),其次为克拉斯诺达尔州(40所)和罗斯托夫州(35所),马里埃尔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和涅涅茨自治区没有分校。
(二)中俄优质高校区域分布
1.中国优质高校区域分布
全国共有“211工程”大学116所(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按照两个校区计算),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北京市(26所),其次为江苏省(11所)和上海市(10所)。全国“985工程”大学共计39所,分布于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以8所位居全国首位,上海(4所)次之,湖南和陕西(3所)同列第三位。从最新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类与B类,分别为36所和6所,A类36所高校与B类的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此前均为 “985工程”大学,省域分布与“985工程”大学一致,B类首次加入位于河南省的郑州大学、云南省的云南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新疆大学。
2.俄罗斯优质高校区域分布
近几年,俄罗斯联邦先后制定实施了多个高等教育项目:“联邦大学”计划、国立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支柱型高校、“5-100”项目等,大幅提升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联邦大学是由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以区域重点大学为基础联合区域其他院校拨款组建而成。联邦大学平均分布在10个联邦主体,每个联邦主体设1所联邦大学。
(2)国立研究型大学是俄罗斯联邦政府为促进教育与科学融合发展,驱动科技创新而设立的高校称谓。国立研究型大学共计29所,主要分布在13个联邦主体内。
(3)2013年5月俄罗斯政府启动了“5-100”项目,即:2020年前,确保至少5所俄罗斯高校进入世界前100名,从而打造世界级俄罗斯教育。“5-100”项目高校共计21所,分布在13个联邦主体,这些高校是俄罗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坚力量。
(4)地方支柱型高校是为支持俄罗斯联邦区域发展,通过整合现有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而设立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高校。地方支柱型高校共计33所,主要分布在31个联邦主体内,其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最多为3所,其余均为1所。地方支柱型高校遴选主动权在于地方行政部门,而非联邦教育机构。[2]财政支持是通过公开竞赛的方式获得,2016-2017年,经过两轮竞赛,共有19所地方支柱型高校获得联邦财政支持,14所发展方案获得地方财政支持(法律援助和咨询由教育与科学部负责)。[3]
(三)中俄区域高等教育规模
1.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规模
从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来看,2016年各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招生规模最大的三个省分别是山东省(55.52万)、河南省(55.01万)、广东省(53.98万),招生规模小于10万的省域共有5个,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22万)、海南省(5.32万)、宁夏回族自治区(3.24万)、青海省(1.91万)和西藏自治区(1.01万)。
从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来看,全国超过百万在校生规模的省份共有11个,其中山东省(199.59万)居首位,广东省(189.29万)次之,河南省(187.48万)位列第三位;而青海省(6.19万)和西藏自治区(3.5万)在校生规模不足10万人。
从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看,2016年毕业生数排在全国前三位的省域分别是:山东省(58.43万)、广东省(53.39万)和河南省(51.5万),毕业生数不足10万人的省域共计5个,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5万)、海南省(5.19万)、宁夏回族自治区(3.25万)、青海省(1.53万)和西藏自治区(0.91万),居全国后五位。
2.俄罗斯区域高等教育规模
根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数据显示,俄罗斯联邦2016年本科共计招生115.78万人,在校生439.95万人,毕业生(专家)116.11万人。从本科招生规模来看,莫斯科市招生人数最多,达到20.1万人,其次是圣彼得堡市8.62万人,鞑靼斯坦共和国(3.97万)排名第三,有53个联邦主体招生数不到1万人,其中马加丹州(821人)、阿尔泰共和国(778人)、犹太自治区(433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305人)、楚科奇自治区(36人)和涅涅茨自治区(0人)招生规模不足1000人。
从本科在校生规模来看,在校生规模超过10万的联邦主体共计10个,其中莫斯科市(73.6万)第一,圣彼得堡(29.34万)第二,鞑靼斯坦共和国(15.3万)第三;有14个联邦主体在校生规模不足1万人,其中楚科奇自治区在校生数仅为287人,涅涅茨自治区(0人)。
从本科(专家)毕业生情况来看,毕业生数超过3万人的联邦主体共有6个,其中最多的是莫斯科市(21.91万),其次为圣彼得堡市(7.84万),第三位是鞑靼斯坦共和国 (4.04万),毕业生数不足万人的联邦主体有53个,其中马加丹州(952人)、犹太自治区(887人)、阿尔泰共和国(716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246人)、楚科奇自治区(136人)和涅涅茨自治区(0人)毕业生数则不足1000人。
(四)中俄高校专任教师区域分布
1.中国专任教师区域情况
从专任教师数量上看,2016年,全国共有专任教师160.16万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7.39万人,正高级职称20.21万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21%。有四个省份专任教师总数超过10万人,分别是江苏省(10.98万)、山东省(10.77万)、河南省(10.27万)和广东省(10.12万),分列全国前四位,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则不足万人。
从职称上来看,拥有副高级专任教师最多的三个省份依次是江苏省(3.72万)、山东省(3.05万)、湖北省(2.71万)。相比之下,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则不足5000人。拥有正高级专任教师最多的是北京市(1.99万),江苏省(1.46万)次之,广东省(1.30万)第三。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拥有正高级专任教师的人数则较少,例如山西省(0.29万),内蒙古自治区(0.27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14万),海南省(0.11万),青海省(0.08万),西藏自治区仅为0.02万人。
从副高级职称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来看,全国共有4个省市比例超过50%,北京市(63.00%)、青海省(51.16%)、上海市(51.06%)和黑龙江省(50.21%),比例在40%-50%的省域有16个,余下11个省份比例在33%-39%之间。
2.俄罗斯专任教师区域情况
根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俄罗斯各联邦主体拥有专任教师总数为26.1万人,其中副教授9.46万人,教授2.85万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14%。拥有专任教师数最多的联邦主体是莫斯科市(4.96万),其次为圣彼得堡市(2.3万),其他联邦主体专任教师人数均不足万人,其中少数联邦主体更是不足百人,犹太自治区93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58人,楚科奇自治区仅为4人,涅涅茨自治区0人。
拥有副教授最多的联邦主体是莫斯科市(1.59万),圣彼得堡市(8,006人)居第二位,第三、第四位依次是罗斯托夫州(3,086人)和鞑靼斯坦共和国(3,038人),不足1,000人的有58个联邦主体,其中堪察加边疆区、图瓦共和国、萨哈林州、马加丹州、犹太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均不足百人;教授级专任教师最多的联邦主体是莫斯科市(7,065人)、第二是圣彼得堡市(3,095人),其余83个联邦主体均不足1,000人,其中图瓦共和国、萨哈林州、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马加丹州、堪察加边疆区、楚科奇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更是不足10人。
从副教授职称以上所占专任教师比例来看,坦波夫州比例最高,为62.12%,印古什共和国(61.63%)次之,犹太自治区(61.29%)第三,阿尔泰共和国(60.00%)第四,俄罗斯联邦有8个联邦主体低于30%,除涅涅茨自治区没有高校外,最低的为萨哈林州(25.18%)。
(五)中俄外国留学生省域分布
1.来华留学生省域分布情况
2016年我国31个省域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合计招收了44.28万名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美国、泰国等2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21万人,占来华生总数的47.42%(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4]
从来华留学生省域分布来看,根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显示,排在全国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市7.72万人(学历生3.91万,非学历3.81万)、上海市5.99万人(学历生1.91万,非学历4.08万)、江苏省3.22万人(学历生1.7万,非学历1.53万)、浙江省3.01万人(学历生1.4万,非学历1.53万)和天津市2.66万(学历生6,780人,非学历1.98万)。相比之下。宁夏回族自治区(795人)、青海省(787人)、山西省(761人)和西藏自治区(19人)的来华留学生数不足1,000人。
图1-1 来华留学生省域分布图(人)
2.俄罗斯外国留学生省域分布情况
根据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统计数据,莫斯科市外国留学生最多,达到5.93万人,占到留学生总数的25%,其次为圣彼得堡市,人数达到2.3万,比例为9.7%,排名第三的为鄂木斯克州,人数达到1.13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4.8%。相比之下,库尔斯克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和图拉州外国留学生人数则相对较少,不足3000人,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1.3%。(图1-2)
图1-2 2015年俄罗斯各区域外国留学生数量分布情况(人)
二、中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同性与差异性研究
(一)中俄两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1.区域高校数量分布不均衡
中俄两国都存在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中国高校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东部和中部地区,而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西部省区则较少。俄罗斯高校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的经济发达城市和联邦主体,例如: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和莫斯科州的主体高校总数占了全俄罗斯的34%,还有46个联邦主体高校数量不足5所,甚至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3个联邦主体没有主体高校。两国的高校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集中倾向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方面高校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办学成本和社会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受区域人口、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点等因素影响。
2.高等教育规模区域差异性较大
从两国区域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规模来看,区域间的差异问题很突出。以两国在校生为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主要是人口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例如2016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最多的山东省(199.59万),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总数的7.40%,第二的广东省(189.29万)所占比例为7.02%,河南省(187.48万)占6.95%,江苏省(174.58万)占6.48%,四个省份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占到了全国的27.86%,在校生数量最多的广东省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32倍和57倍;俄罗斯各联邦主体间高等教育规模差异亦是如此,本科在校生规模最大的莫斯科市(73.63万),占全俄罗斯本科在校生规模的比例为16.74%,圣彼得堡市(29.34万)为6.67%,两座城市的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到了全国的23.41%,在校生数量最多的莫斯科市比楚科奇自治区(287人)高出2,565倍(涅涅茨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为0),区域差异较大。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区域文化、人口数量、招生政策、人均GDP、师资力量、高校布局等。从招生政策来讲,两国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实施的是高等教育招生宏观政策管理,即根据高校办学条件、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等指标,对各省域实施计划招生,因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主要是人口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俄罗斯实施的是国家统一考试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方式,即考生可以自由申报5所高校,每所高校3个专业,并没有实施招生计划管理,导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聚集了全俄罗斯23.41%的在校生规模。
3.外国留学生区域分布过于集中
留学生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国际或区域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中俄两国政府都在积极增强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高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地位,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我国早在2010年就颁布了《留学中国计划》,目的是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5]俄罗斯在2017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了《教育出口》优先方案,目标是实现俄罗斯高校全日制外国留学生总数从2017年的22万人提高到2025年的71万人,俄罗斯教育机构的在线教育外国听众从110万增加到350万。[6]从两国外国留学生选择的目的地来看,来华留学生多聚集在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这四个省市是外国留学生来华首选目的地,2016年共招收外国留学生19.95万人,占留学生总数的45.05%;俄罗斯外国留学生多聚集在欧洲部分的联邦主体,亚洲部分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位于欧洲部分的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为外国留学生首选目的地,共招收外国留学生8.23万人,占俄罗斯外国留学生总数的34.7%。由此看来,两国外国留学生都较集中在首都、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分布不均衡问题在两国同时存在,这与区域文化、教育质量、地理优势、气候特点、性价比等因素有关。
(二)中俄两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1.俄罗斯优质高校类型多、重复建设少,中国优质高校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中俄两国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着力建设了很多类型高校,俄罗斯联邦包括“5-100”项目、《联邦大学》计划、《国立研究型大学》项目、《地方支柱型高校》项目等,我国包括“211工程” “985工程”和“双一流大学”等。俄罗斯联邦“5-100”项目入围高校合计21所,分布在13个联邦主体内,联邦大学共计10所,平均分布在10个联邦主体内,地方支柱型高校33所,分布在31个联邦主体内,国立研究型大学29所,分布在13个联邦主体内,这些高校分布在俄罗斯联邦52个联邦主体内,除了“5-100”项目和《国立研究型大学》项目入围高校个别重复外,其他均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我国“211工程”大学共计116所,“985工程”大学共计39所,入围“世界一流大学”高校42所,值得注意的是39所“985工程”大学均为“211工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A类36所高校与B类的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均为 “985工程”大学。可见,我国优质类高校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2.中国专任教师数量较多,但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却低于俄罗斯
高校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在某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属于高层次人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所占比例关系着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乃至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专任教师总数远超俄罗斯联邦专任教师数,2016年两国专任教师总数分别为160.16万人和26.10万人,从区域角度来看,即使我国专任教师总数最低的西藏,在俄罗斯联邦85个联邦主体内也排在第32位。但是,从副教授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来看,我国占比低于俄罗斯,2016年俄罗斯副教授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47.14%,我国为42.21%。从区域角度来看,副教授以上职称比例超过60%的省域,我国只有北京(63.00%),俄罗斯有4个联邦主体:坦波夫州(62.12%)、印古什共和国(61.63%)、犹太自治区(61.29%)和阿尔泰共和国(60.00%);达到50%-60%比例的我国有3个省市(青海、上海和黑龙江),占全国省份总数不到10%,而俄罗斯多达23个联邦主体,占全俄罗斯联邦主体数的27%;40%-50%比例的我国省域有16个,占全国省份总数的53%,俄罗斯有50个联邦主体,占俄罗斯联邦主体的59%;低于40%的我国有11个省份,俄罗斯只有8个联邦主体。可见,无论是从两国平均数值,还是从区域角度来看,俄罗斯副教授职称以上人数所占比例均高于我国,这也是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中俄两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启示与建议
(一)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高等教育公平,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一是积极鼓励优质高等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办学。通过向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输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多元化,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二是加强高校评估监测,实施高校退出机制,提高办学绩效。通过对高校办学情况实施科学监测,对连续数年不合格高校,实施合并、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办学效益,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水平;三是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地方高校合作发展联盟。中俄两国地方高校要充分整合区域内、区域间地方高校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长效合作机制,发挥各校在制度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二)完善培训、职称评审与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打造一支规模稳定、德行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优良高校教师队伍是中俄两国重要任务之一。加强两国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主要有:一是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全面加强教师业务、岗位、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师德修养水平等。二是优化职称评审与管理制度。高校应科学制定职称评审要求,避免唯学位论、论文论和论资排辈,提高师德表现和教学业绩的比重,同时根据学科和教学任务需求,动态调整院系、学科职称比例。三是推进绩效考核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断优化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探索高校教师退出机制。推进高校编制管理工作改革,逐渐打破高校教师终身身份,对连续考核不及格的教师、副教授和教授实施末位淘汰制度,从而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僵化、只进不出、缺乏工作活力的问题。
(三)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区域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开拓国际化发展路径和渠道,提升国际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对接国外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区域的交通、地缘、人才、科技、历史、文化等优势,积极寻求国际教育合作。二是积极探索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在没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考虑“租赁办学”“垫资办学”等多种形式。三是完善政策法规,优化留学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招生、签证、实习、学历互认、工作许可等方面的限制,给予留学生相应便利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就读; 从区域内高校来讲,除了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外,还应尽可能研制英语等多语种教学大纲,提供双语教学和多元的国家化教育服务。
(四)突出办学特色,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共赢,特色办学成为关键环节。一是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区域高等学校要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发展模式,根据区域经济产业机构、行业特点、支柱产业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以区域经济特色为依托打造优势学科,充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二是政策引领,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地方政府要努力发挥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通过出台扶持性政策,激励高校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三是依托企业,形成优势互补。通过对接企业,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区域高等学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企业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可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结语
2016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要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即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和俄罗斯是重要邻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通过了解两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趋同性与差异性,可以增进区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中俄两国可在平等、理解、包容、共赢的基础上,共享优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在教育政策、合作办学、短期访学、师资培训、生师交流互换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注释:
[1]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教育部[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2018-8-9.
[2]21世纪俄罗斯教育发展.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A];面向21世纪中俄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项目论文集[C].2017,(9):114,116.
[3]Oпopныe yнивepcитeты Poccии[EB/OL].http:// fl agshipuniversity.ntf.ru/project.2018-8-9.
[4]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教育部[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8-8-8.
[5]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9/28/content_1711971.htm.2018-8-8.
[6]O пpиopитeтнoм пpoeктe «Экcпopт oбpaзoвaния».[EB/OL].Пoдpoбнee нa caйтe:http://government.ru/info/27864/#.20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