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大学是否有更好的科研表现?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01-25翁秋怡

大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双一流一流

翁秋怡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确定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

2017年1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通过以“世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最终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阶段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双一流”建设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绩效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表现如何,是否获得了更多资源?产出方面是否有较大的优势,以及绩效如何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对2006-2015年跨期十年的数据研究,实证回答这些问题。

一、前言

高校是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责任。“双一流”高校作为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的领头羊,更是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国家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注重大学和学科协调并进,建设一流大学首先是建设一流学科,而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因此,研究“双一流”高校的科研发展趋势以及科研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讨论效率,是为了衡量资源的使用是否获得了有效配置。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效率是指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各种资源与产出的最优状态。[1]国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进行了高校效率的研究,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参数方法—随机边界法(SFA)和非参数估计—数据包络分析(DEA)。参数方法需要设定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非参数估计不需要设定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形式,但参数估计的优势体现在可以解释模型中的噪声项,研究传统的假设检验。Ahn等较早地使用DEA的方法研究学校效率,他们使用DEA方法评价高等教育领域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的相对效率;[1]Athanassopoulos等对英国45所高校进行分类效率评价;[2]John和Donald分别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测算公立学校效率。[3]成刚、孙志军运用参数法(SFA)和非参数法(DEA)较为系统地对高校效率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存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持续开展我国的高校绩效评价研究,将直属高校作为绩效评价观测对象并予以追踪研究、比较分析,不断完善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5][6]

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过去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时期,“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学校投入和产出趋势,并使用随机前沿的方法分别计算两类不同学校的科研效率,尝试回答与其他高校相比在既定的投入和产出中,“双一流”高校是否有更好的科研表现和更高的科研绩效。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的使用数据来自《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06-2015)》以及教育部等官方网站,数据跨时10年,学校数为72所,后文中所涉及的高校均指教育部直属高校。这期间高校的发展经历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研究高校效率的变化趋势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回顾,也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支持。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有42所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除重庆大学以外,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也均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世界一流大学界定为“双一流”高校,其他非“双一流”直属高校为“非双一流”高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前沿模型。随机前沿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常见形式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前者假定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是固定的,后者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基本模型为:

两边取对数:

更一般的随机前沿模型可写为:

本研究中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其具体包含:专任教师数、行政人员数、教辅及工勤人员数、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财政经费拨款、事业收入、实验室面积、图书馆面积、教室面积、图书册数。

科研产出具体包含:出版专著数;SCI期刊论文数;EI期刊论文数;SSCI期刊论文数;CSSCI期刊论文数;研究成果采纳数;当量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当量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奖数;

通过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进行测算后,计算TE值,即高校的科研技术效率。计算公式显示如下:

三、科研表现趋势分析

科研表现主要从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学术奖励和学科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将基于2006-2015年的数据,呈现“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科研表现变化趋势。

(一)论文和著作发表

图3-1显示了“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的论文发表变化趋势,两类学校的论文发表总数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差异主要体现在SCI和SSCI的论文发表。论文发表总数上,“双一流”高校的论文发表数(7,555篇)远高于非“双一流”高校(2,635篇),相差接近3倍,非“双一流”高校的论文发表年增长率为4.5%,“双一流”高校为3.7%。

两类学校的SCI论文发表呈上升趋势,“双一流”高校的SCI论文发表增长幅度较大,2015年达到3,942篇,其发表量为非“双一流”高校(859篇)的5倍左右。总体上,“双一流”高校的SCI论文发表年均增长率为13.6%,非“双一流”高校为17.7%。SSCI论文发表方面,两类学校总体呈上升趋势,“双一流”高校的SCI论文发表增长幅度较大,2006年为16篇,2015年达到176篇,非“双一流”高校2006年为1篇,2015年达到38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两类学校的CSSCI论文发表量变化不大,2008-2010年间处于发表高峰,随后保持在860篇左右,回落至2008年之前的水平。相较之下,非“双一流”高校的CSSCI论文发表基本呈现缓慢增长,从188篇增长至260篇左右。

图3-1 “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论文发表数(篇)

“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近年来的学术著作发表基本稳定。“双一流”高校的年均发表数为123本,非“双一流”高校为52本。2018年,“双一流”高校的学术著作发表128本,非“双一流”高校为54本。

图3-2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学术著作数(本)

(二)研究成果及奖励

1.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奖

2006-2015年,“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当量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份上下波动,两类学校的变化趋势几乎相反。“双一流”高校的省部级研究与发展成果奖近年来保持在50项左右,非“双一流”高校为20项左右。

2.研究报告采纳数

2006-2015年,“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研究报告采纳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双一流”高校2008年和2009年有较大的提升,近年来每年保持在50项左右。相较之下,非“双一流”高校2008-2010年三年有所下降,2012年之后提升较大,2015年达到28项。

图3-3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当量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图(项)

图3-4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研究报告 采纳数(项)

(三)学科发展

ESI前1%学科衡量高校的国际学科发展水平,“双一流”高校代表了国家高校的较高水平,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2006-2015年间,“双一流”高校的ESI前1%学科均值为7,从2006年的4.4提升至2015年的9.8。相较之下,非“双一流”高校实现了从0到1-2的进展,2015年达到1.8。

图3-5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ESI前1%学科数

四、科研投入趋势分析

高校科研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教师、经费以及相关办学条件的投入。本文将分别从教师投入、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三个方面对比“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投入变化趋势。

(一)教师投入

1.教师总量

2006-2015年,两类学校的专任教师数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和2.2%。相较之下,2014年之后,两类学校的行政教师有所减少,“双一流”高校行政教师年均增长为0,非“双一流”高校的年均增长率为负数。研究与发展全时教师增加相对较多,两类学校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和4.6%。

表4-1 “双一流”和非一流高校教师数(人)

2.生师比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显著提升,2006年“双一流”高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40.8%,非“双一流”高校为26.8%。到2005年,二者的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72.4%和60%。两类学校的生师比基本相当,基本在20左右。个别年份如2007年、2008年和2011年相对较高,达到21。

图4-1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师生比和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3.专任教师与行政教师比例

2006-2015年,非“双一流”高校的专任教师与行政教师比例均值为4,“双一流”高校这一比例为3.4。两类高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5年之前相对稳定,2015年之后有较大提升。相较之下,“双一流”高校的行政教师配比略高于非“双一流”高校。

图4-2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专任教师与行政教师比例

(二)经费投入

1.生均财政性经费

两类学校的生均财政性拨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二者的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双一流”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从2006年的12,628元提升至2015年的40,074元,年均增长率为13.7%。非“双一流”直属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2006年为12,144元,2015年为34,964元,年均增长率为12.5%。

图4-3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财政性拨款(元)

2.生均科研经费

两类学校的生均科研经费基本呈上升趋势,但二者的差距呈现增大的趋势。2014年,“双一流”高校的生均科研经费为21,363元,非“双一流”高校为7,810元,前者几乎为后者的3倍。

图4-4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科研经费收入(元)

3.生均事业收入

“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生均事业收入基本相当,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2014年之后,“双一流”高校的生均事业收入有较大的提升,2015年达到34,468元,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的19,498元。

图4-5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事业收入(元)

(三)办学条件投入

1.生均图书馆面积和图书册

2006-2015年,两类学校的图书馆面积基本呈缓慢上升趋势。“双一流”高校的生均图书馆面积为1.15平米,生均图书藏书量为66册。非“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面积为1.19平米,生均图书藏书量为80册。

图4-6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图书馆面积图(平米/人)

图4-7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 图书册数(册)

2.生均教室面积和实验室面积

2006-2015年,两类学校的生均教室面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稳定,“双一流”高校的生均教室面积为2.42平米,非“双一流”高校为3.36平米。相较之下,两生均实验室面积变化趋势波动较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双一流”高校的生均实验室面积为5.6平米,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的3.6平米。

表4-2 “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生均教室和实验室面积(平米/人)

五、科研产出效率分析

(一)科研产出效率

前文中分别呈现了“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科研表现和投入变化趋势。我们将基于学校的投入和产出,进一步使用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计算学校的科研效率。其中,学校的科研产出为多指标,包含学校的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学术奖励和社会服务。本研究中,将采用许长青对“双一流”大学监测和评估的指标权重设定,[7]我们将本文中所涉及的指标与其一文中进行对应,并换算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学位论文的权重为18.8%,学术著作的权重为17.8%,学术奖励的权重为52.8%,科研社会服务的权重为10.6%。

高校科研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显示如表5-1,“双一流”高校的科研产出显示高于非“双一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和研究与发展全时教师数对高校的科研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增加1%,学校的科研产出提高0.8%,研究与发展全时教师数增加1%,科研产出提高0.2%。经费收入和事业费支出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不显著,实验室面积和教师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反,图书馆面积的影响为负数。

基于SFA的估计结果计算“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2006-2015年的科研效率,总体上,“双一流”高校在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效率为0.911,非“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为0.914,基本都接近效率前沿面效率1。两类高校的科研效率在不同年份略有差异,2006年最为接近1。2014年有所下降,两类学校的科研效率都相对较低。总体上,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当。[8]

表5-1 高校科研产出的随机前沿分析

表5-2 2006年-2015年“双一流”和非“双一流”高校科研效率

(二)科研效率影响分析

我们分别从高校的教师结构、经费投入结构以及生均办学条件三个方面,进一步讨论学校科研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教师结构包括师生比、学校专任教师与行政教师的比例,专任教师与教辅人员的比例,经费投入结构包括财政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3。

研究结果显示,“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并无显著差异,教师结构方面,生师比对高校的科研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师比越高的学校科研效率相对更高,而专任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以及专任教师与教辅人员比例,二者对科研效率的影响不大。生均教室面积对学校的科研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反,生均图书馆面积有负向影响。经费收入结构中,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越高,学校的科研效率相对越高,事业收入比例对科研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表5-3 科研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六、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过去十多年中的投入和科研产出的变化趋势,并使用随机效应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两类学校的科研产出效率。

研究发现:第一,“双一流”高校在过去十多年中的科研表现更好,尤其是SSCI和SCI论文的发表远高于非“双一流”高校。除论文发表之外,“双一流”高校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省部级科学研究奖以及ESI的1%学科数也有明显的优势,研究报告采纳采纳数也相对较高。“双一流”高校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第二,“双一流”高校的教师配备相对更多,经费投入相对略高,办学条件方面二者差别不大。两类学校的专任教师和研究与发展人员不断增加,行政教师有所减少。“双一流”高校行政教师配比略高于非“双一流”高校。经费投入方面,两类学校基本都呈上升趋势,“双一流”大学的生均财政性经费高于非“双一流”高校,二者的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相较之下,两类学校的生均科研经费差距呈现增大的趋势,生均事业收入基本相当。办学条件方面,“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办学条件基本相当。“双一流”高校的生均实验室面积略高于非“双一流”高校,但在图书馆生均藏书量、生均教室面积等指标上,非“双一流”高校的条件略高于“双一流”高校。

第三,使用SFA方法分析的科研产出及效率,结果发现“双一流”高校的科研产出显著高于非“双一流”高校,学校的教师投入是影响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师投入,学校的实验室和教室条件也对科研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基本都接近前沿面,并且两类学校的科研效率无显著差异,学校的生师比、生均教师面积以及财政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对学校的科研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本研究回顾了“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在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投入、产出和效率的趋势,以期为两类学校在未来更好地提升科研水平和效率提供经验支持。“双一流”学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在科研成果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双一流”高校的ESI前1%学科数还很少,未来仍需努力。非“双一流”高校在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以及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此外,本研究对高校科研表现的衡量我们多使用绝对数量来衡量,尽管期刊划分有SCI、SSCI、CSSCI和EI几个类别,由于数据的限制,研究中缺少对科研产出质量更细致的衡量,如论文的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等,期待未来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Ahn T,Charnes A,Cooper W.W.Some Statistical and DEA Evaluations of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8(6): 259-269.

[2]Athanassopoulos A D,Shale E.Assess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K by the Mea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ducation Economics,1997,5(2):117-134.

[3]John R,Donald F.V.Assessing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chools Using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Frontier Regression[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9(3):321-331.

[4]成刚,孙志军.我国高校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4):1079-1104.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R].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

[6]袁振国,张男星,孙继红.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3,(10):55-64.

[7]许长青.“双一流”大学:一个基于AHP理论的分析框架[J].教育经济评论,2018,(4):26-44

[8]翁秋怡.我国高校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效率趋势研究——以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81-86.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十三五”回顾系列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