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2019-01-25

大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基尼系数教育经费

胡 姝

我国各省各地区教育经费差异较大,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影响着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欧盟将教育公平分为入学公平、就学条件公平和学业成就公平。其中,就学条件可由生均经费、师生比、生均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指标度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总量的逐年提高,进入后4%时代,高职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也稳步增长,全国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由2009年的11,908元增至2016年的20,414元,增幅超过70%,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1]然而,各地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增长态势不一,并进一步激化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本文将“生均经费”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一种代理变量,用以分析当前省际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分配的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与市场遵循效率优先相比,政府更应秉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以自身财力和经济实力为支撑,为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努力缩小地区间学校就学条件的差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遵循以收定支的财务逻辑,其中政府对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及其他经费投入是教育经费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支出状况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在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差异上的努力程度。那么,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支出差异如何?政府在这种差异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哪些因素是导致高职院校经费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将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一、研究现状

教育经费差异问题是教育财政公平论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少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不同的分析对象出发,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分别聚焦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多以省为主要分析单位。

在义务教育上,一些研究对省际经费差异做出了详细分析,[2][3][4]并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原因,[5]少数研究以县和学校为单位分析教育经费差异。[6][7][8]研究者得出的普遍结论为,90年代以来义务教育支出差异逐渐扩大,政府转移支付仍不完善。在高中阶段教育上,不少研究关注地区间的差异,[9][10]也有研究者发现相较于地区间的差异,高中教育支出的区域内部、校际间差异更突出,[11]高中教育校际差异主要源自生均财政性收入差异而非事业费收入差异,地区财政性经费分布不平等是导致高中教育经费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高等教育上,多数研究以省际为分析单位,[12][13]也有研究将以学校类型为分析单位,[14]探讨高等教育学校经费的差异。得出的普遍结论为,我国地域性高等教育差异较大,与属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度量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的常用指标有多种: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赛尔系数等。本文将采用基尼系数探索我国地方普通高职高专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基尼系数的分解。根据基尼系数分解的思想,如果生均教育经费由不同部分构成,那么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可以将总经费基尼系数分解成这些构成部分。[16]设Gf是f教育经费支出类别的集中率(基尼系数),uf和u分别为f类别经费支出和总生均经费支出,wf=uf/u为f类别生均支出在总生均支出中的比重,Gf是f类别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G是总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那么(wf *Gf)/G就是f类别经费支出对总经费支出差异的贡献率。

(二)研究模型

我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支出包括事业费和基建费,事业费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由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组成;公用部分由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组成。据此,笔者考量影响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支出相关因素,建立计量模型呈现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生均费用及其差异的。

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Y代表各省生均经费支出,X1为各省人均财政支出,X2为各省人均工资,X3为各省每万人口中的专科在校生数,D1为东部地区虚拟变量,D2为中部地区虚拟变量,u为随机扰动项。

(三)数据及基本统计量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样本量为248。变量定义及基本统计量如下。

表2-1 变量定义及基本统计量

因变量:各省生均经费支出。2009-2016年,各省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支出的平均值为14,929.33元,其中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最小值为7,602.41元,最大值达56,895.76元。

自变量:各省人均财政支出和每万人口中的专科在校生学生数。各省人均财政支出的平均值为8,311.95元,其中,人均财政支出的最小值是3,062.89元,最大值达47,975.23元。各省每万人口中的专科在校生数平均值为69.96人,其中,最小值为20.08人,最大值为122.41人。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虚拟变量—所在地区。以西部地区为基准变量,分别设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两个虚拟变量。

(四)研究结果

1.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表2-2显示了2009-2016年我国分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变动状况。在过去的八年里,生均经费支出基尼系数先略有上升至2011年的高位(0.465),而后逐年下跌,但从2014年开始再次缓慢上升,并于2016年达到了近期的历史最高点(0.473),各省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差异进一步扩大。

纵观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基建费基尼系数的变化状况。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一,生均事业费的省际差异变化状况呈现出于生均事业费一致逻辑,基尼系数近三年以来逐年扩大,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高点,整体差异程度微低于生均经费;其二,生均基建支出的基尼系数远远高于生均事业支出的基尼系数,波动幅度也较大,于2014年升至0.639,而后逐年回落到2016年的历史相对较低位置0.498。按照胡耀宗(2012)关于教育投入基尼系数的投入标准判断,[17]省际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远远高于0.3的差距巨大警戒线,生均基建费差异更是过大。

表2-2 2009-2016年分地区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经费支出基尼系数

前文提到关于基尼系数的分解思路,对此,如表2-3所示,笔者以2009年的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生均经费支出为例,呈现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基建费对生均经费的贡献率分析结果。2009年,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生均事业费对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为93%,生均基建费对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为7%。需要指出的是,两者贡献率之和有可能大于100%,基尼系数分解不同于泰尔系数,其各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包含各成分的交叉项(交叉贡献率)。

表2-3 2009年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生均经费基尼系数分解结果

依据同样的分解思路,笔者对2009-2016年,地方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费支出差异来源进行了剖析,图2-1反映了省际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差异来源状况,主要表现的是生均事业费对生均经费基尼系数的贡献水平。2009-2016年,我国普通高职院校生均事业费所占比重较大,其对整体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贡献水平从2009年的93%升至2015年的99%,而后回落至2016年的93%,总体维持在90%以上,这表明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各省生均事业费。

图2-1 2009-2016年我国高职院校生均事业费对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

2.生均经费差异的影响因素

我国高职院校生均事业费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笔者通过考量影响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相关因素,建立计量模型,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表2-4 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表2-4的回归结果表明各省人均从财政收入、人均工资、高职院校学生密度(每万人口中专科在校生数)是影响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第(1)列回归模型包含一个解释变量——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对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各省人均财政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增加0.57个百分点;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为0.60,人均财政收入解释了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差异的60%。考虑到各地区人均工资差异导致高校人员费支出不同,第(2)列回归模型包含了两个解释变量——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工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工资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各省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工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分别增加0.23和0.69个百分点。由于各省高职院校学生相对量存在差异,学生密度越高(每万人口中专科在校生数越大),受制于财政约束的生均经费费支出则更少,因此,第(3)列回归模型加入了学生密度这一解释变量,结果显示,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工资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影响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学生数占总人口比对生均经费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每万人口中专科在校生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降低0.14个百分点。为研究东中西地区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是否存在差异,第(4)列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以西部地区为基底的东部和中部两个虚拟变量,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虚拟变量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比西部地区高出0.11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各解释变量逐步加入并回归,拟合优度判定系数(R2)逐渐增大,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工资、高职院校学生密度(每万人口中专科在校生数)、以及地区虚拟变量解释了各省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差异的76%,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对2009-2016年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结构、省际差异状况以及造成生均经费数量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如下:

第一,2009-2016年,我国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到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经费达到了20,414元。然而,伴随着生均经费突破两万元大关,各省教育经费分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近年来,省际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差异状况逐渐扩大,生均经费支出基尼系数由2009年的0.448增至2016年的0.473,远高于警戒值。

第二,生均教育经费由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对省际高职院校经费分化的来源主体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生均事业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较大,其对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也相对更高,贡献率从2009年的93%升至2015年的99%,而后回落93%,总体维持在90%以上。因此省际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分化主要来源于各省事业费的差异变大,尽管近年来各省事业费差异有缩小之势,但生均事业费却在波动中逐渐扩大。

第三,本研究对各地区教育经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工资、高职院校学生密度(每万人口中专科在校生数)以及所属地区等因素是影响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经费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人均财政支出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提供高职高专教育资源上的努力程度,人均工资代表各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学生密度反映学生争夺教育资源的难易程度。结果显示,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工资越高,高职院校学生占比越低、普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支出越大;东部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显著的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和西区地区的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存在显著差异。

⑤强化防汛抗洪基础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松花江洪水调度方案、重要防洪工程调度方案、城市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和黑龙江干流洪水防御方案,修订完善各级防汛抗洪应急预案等,增强方案预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政策建议

200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进行改革,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构成比例和基础标准更加合理,根据学科特点、财力和物价水平等变化动态调整基础定额,教育事业费在更加科学的水平上变化。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大调整,原属于教育基建费的不少项目调整至事业费门类以下。然而各地区高职院校生均事业费以及生均经费差异仍有扩大之势,并远高于0.3的差异警戒线。为缩小我国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生均经费差距,应努力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发展地区经济,逐步提高人均工资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供给地方教育经费提供坚实基础;第二,各地区生均事业费和基建费拨款应考虑地区普通高校学生比重,对普通高校学生比重较高的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第三,坚持和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在弥补西部地区财政缺口的同时,也努力缩小中部地区教育经费稍显落后的差距。

注释:

[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2017.

[2]孙蚌珠,陈雪娟,余向华.论财政分权背景下义务教育地区差异与财政责任的再配置—基于省级义务教育经费数据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9,(3):23-32.

[3]陈朗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12):8-13.

[4][17]夏雪.地区经济分类下义务教育经费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80-85.

[5][12]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44-48.

[6]王蓉.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A].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2):34-40.

[8]孙志军,杜育红,李婷婷.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增量效果与分配效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83-100+190-191.

[9]沈百福.我国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学费的地区差异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9-11+8.

[10]李亚勍.公办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9,25(6):16-20.

[11]王善迈.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3]孙剑萍,汤兆平.基于GINI系数的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4):63-65.

[14]鲍威,刘艳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19):1-7.

[15][16]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财政差异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36-40.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基尼系数教育经费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中国人的收入差距被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