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本主义下研究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9-01-25陈晨
陈 晨
随着学术资本主义与高校创业研究的深入,探讨研究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愈发重要。早在20世纪末就已引发关于学术资本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如今国内外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近两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呼声高涨,但我国研究生创业成果率还不足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10%),可见拥有大部分学术资本的研究生,其学术资本转化速率严重不足,故对我国研究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迫在眉睫。
一、研究背景及假设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997年,希拉·斯劳特和拉里·莱斯利联合出版了《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书中将学术资本主义界定为“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类市场活动”,此观点以资源依附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个体和组织为了保证长久存在与发展,可以通过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以谋求新的资源,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目前许多高校的学术行为和活动不再是单纯地仅为研究服务的纯学术导向,而更多地向着外部市场导向的实用性研究和创业活动转变。
进入21世纪,各大高校不再被动地依靠市场,而是主动地投入到学术资本主义活动中,频繁地展开了以利益为导向的相关活动,与产业界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依附关系。2004年,斯劳特和加里·罗兹以新经济为背景,从新的知识流、大学内的间隙组织、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中介组织和拓展的大学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重新定义了学术资本主义。
国内学者殷朝晖[1][2]等从学术资本主义角度详细分析了上述四个方面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乃至研究生创业的影响,并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提出相关对策。在我国众多学校中也开始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服务部等间隙组织,同时许多高校也依托当地政府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孵化器、创业空间等中介组织,以期促进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采用研究假设、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学术资本视域下研究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中,女研究生人数略多于男研究生人数,但是在创业中男性占绝大多数比重,女研究生的家庭更多倾向女子寻求风险小、稳定性高的工作;[3]家庭生活经济水平偏低,来自农村及乡镇的研究生独立动手能力强、创新想法多,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创业来实现自我人身价值,谋求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在研究生就读期间由导师带领参与项目或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相比于文科生拥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如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这样的优势使得理工科学生创业热情更高;参加过部分创业比赛、创业论坛抑或是家人亲朋好友有创业经历的学生在外界环境的鼓励下更容易产生创业想法,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研究生的性别、专业、家庭背景、创业经历对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
高校研究生正处于半学校半社会的接触状态,其未来道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校内的政策因素和环境氛围。因此,与创业相关的校内间隙组织如校研究生会、校创业服务部、校创业学院、各学院研工办、导师及其实验室等在学生是否创业方面扮演直接影响的角色,学校大力支持研究生创业、完善研究生创业政策并提供创业基金、导师支持研究生创业并同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利益,这都将极大地推动研究生创业激情。故本研究提出假设2:校内间隙组织对研究生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
校外的部分中介组织如创业园、创客空间、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等,通过协调大学、非营利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生的创业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网络,建立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协作互动机制,进一步地促进了知识生产和运用的转化,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本研究提出假设3:校外中介组织对研究生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
二、问卷设计、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问卷总体设计
(二)数据来源
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华中四所“211”大学的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研对象主要为在校研究生,问卷采用纸质版和电子形式版同时发放,最终共收集375份问卷,有效问卷360份,其中189分来自电子版,171份来自纸质版。样本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被调查者基本特征信息
表2-2 被调查者的创业实际行动
其中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评价分类表见表2-3,将每位被调查者的自我评分按照“差(0分)”“中(1分)”“良(2分)”“优(3分)”进行统计总分,其中创业素质高于18分为“高”,否则为“低”;创业能力高于16分为“高”,否则为“低”。
表2-3 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分类表
续表
对于校内间隙组织的影响,我们根据校内与创业发展各环节有关的参与组织以及其所负责的相关工作,分成了如下几类,并按照“不重要(0分)”“相对重要(1分)”“重要(2分)”“很重要(3分)”和“非常重要(4分)”进行重要程度评分,设计的问题影响因素表如表2-4所示。
表2-4 校内间隙组织影响因素分类表
对于校外中介组织,主要从其能为在校大学生能提供相应帮助及促进措施方面分析其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独立于高校与政府的中介机构自身造血缓慢,对研究生创业的支持“有心无力”,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中介机构自身也应强化职能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创业后勤服务,降低创业机会成本,充当好研究生、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相关影响因素及重要程度的调研表如表2-5所示。
表2-5 校外中介组织影响因素分类表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在研究分析过程中,将“被调查者的创业实际行动”中的四类根据研究生创业意愿分为“高”和“低”两类,作为模型分析中的因变量,其中完全没有想法为“低”,其余为“高”;个人背景、校内间隙组织和校外中介组织中的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其中对于校内间隙组织和校外中介组织中的重要程度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为“高”,小于3分的为“低”,各自变量的定义和赋值见表3-1。
表3-1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自变量表
对上述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类描述后,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生创业意愿进行计量分析。如表2-2所示,从总的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中对于创业“完全没有想法”的占比达到53.3%,表明高校研究生群体对于创业没有强烈的意愿,其中“有想法未准备”的占比达到31.9%,说明在近年创业政策的推动和鼓励下,部分研究生在求学阶段对创业抱有一定的创新型想法,潜在创业者的群体正在逐渐扩大,而高校研究生中创业所占的比例相对于部分文献中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有明显增加,说明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升,逐渐掌握了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创业的热情。
(一)个人背景影响分析
以“研究生创业意愿”因变量,针对表3-1中所涉及的与个人背景相关的13个影响因素,进行二元回归后的结果如表3-2所示。
首先,数据分析主要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数据中的价值,更好地位教学服务。大数据时代,高职教师也要重视从网络平台中获取资源和信息,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计划,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
表3-2 研究生创业意愿个人背景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表
从表3-2中可以看出,性别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测,表明在研究生中男性的创业意愿是女性的40多倍。一方面,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促进男性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而迫使女性在未来道路上选择更加稳定轻松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生阶段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大多数研究生逐渐掌握了技术型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原先本科期间对创业的期望距离。这种对于创业成功认识的逐渐接近,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部分男性研究生中的创业想法,形成了较为积极的创业态度,而研究生阶段的女性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具有极小的创业意愿。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创业,但该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在于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但市场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方面薄弱造成对社会市场认识不足,创业兴趣低下。
被调查者的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也显著影响着创业意愿,其中研究生的创业可能性是博士生的约15倍。大部分博士生年龄较大,创业激情不足,也正处于组建家庭阶段,受这些因素影响,更倾向于寻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导致博士生的创业意愿很小;农村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更高,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恶劣,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强、更能吃苦耐劳,因此通过创业改变家庭命运的意愿越强烈。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未来创业的可能性更高,如亲朋好友中有创业的学生受到他人的熏陶和鼓励,其创业可能性是同类学生的13.1倍。学生阶段参加过创业相关类比赛的其创业意愿是未参加过的9.4倍,可见创业经历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了创业流程、创业资源、创业风险,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创业可能性。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较高者的创业意愿更高,其中创业能力高的学生的创业意愿是低创业能力的3.73倍。但创业素质这一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研究生自身创业素质较高,但自身某一或某些方面创业能力的不足致使其没有足够的信心创业,降低了创业意愿。分析可知假设1得到部分检验。
(二)校内间隙组织影响分析
以“研究生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对表2-4中校内间隙组织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研究生创业意愿校内间隙组织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表
从表3-3中可以看出,在11项影响因素中有A、D、E、F、G、H、I七项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显然校内间隙组织对研究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其中A、D、E、F、H五项的EXP值较高,可知校内对创业方面的影响主要在于创业团队交流会、大学生创业基金、0元专利转让政策、资金及时报销、人才交流及招募等。其中学校内部建立创业基金将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的创业激情,有了初创基金的保障,学生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业公司建设中。同时0元专利转让政策的实施将更大地激发“技术型”创业公司的崛起,大部分文科类学生缺乏技术支撑在创业道路上止步不前,也有的学生对某一市场了解深入,有想法但没有相关的技术力量,这一政策将有效地弥补创业团队“硬实力”的缺失,有利于提升更多研究生的创业兴趣。大部分创业团队开始于校内创业比赛及活动,其大部分资金资助来源于校内基金和比赛奖励,因此资助资金能否及时报销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创业公司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创业者的意愿。校内研会创业部、各学院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定期组织创业团队交流会、人才招募等有利于创业者组建合适的创业团队、积累交流创业经验甚至规避创业风险等。被调查研究生所处学校校内有上述活动和措施的其创业意愿明显高于没有创业支持措施的。由数据分析可知假设2得到检验。
(三)校外中介组织影响分析
以“研究生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对表2-5中校外中介组织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 研究生创业意愿校外中介组织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表
从表3-4可以看出,校外中介组织中A、C、G、H四项影响因素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校外中介组织对在校研究生的创业意愿也有显著影响。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大部分创业者的经济还未独立,在面对创业中众多资源的缺乏时,他们只能求助于亲朋好友。特别是对于出身寒门的优秀学子,更是得不到支持,产生退缩之心,校外中介组织若能在创业成立阶段建立天使初创资金并实施一系列协助创业团队寻求投资者的活动,创业者的意愿会更高。在校创业者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是创业公司地址和区域的问题,中介组织中的孵化园、创业园等若能减免创业公司租金及部分日常运转费用,将增加在校研究生的创业意愿。中介组织同时应加大对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解读及宣传,有利于创业者更好地把握创业方向、合理地利用创业资源,增大创业成功率,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研究生走上创业的道路。由此,假设3得到检验。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生整体创业意愿不强。调查表明53.3%的学生对于创业完全没有想法,仅14.7%的学生正在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大学生创业意愿达40%-50%还有一定差距,更加凸显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实行创新创业性教育的必要性,引领社会逐渐迈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个人背景中的性别、创业经历、创业能力等对创业意愿有强烈影响。在研究生高等教育群体中,受社会观念影响,男性学生经济更加独立,风险承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女性学生。有过创业经历以及通过周边人了解过创业的,创业知识更加完备,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创业过程中的各类能力,社会技能和人脉基础更加庞大,所表现出来的创业意愿更强,创业行为动机更强。
校内间隙组织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校研究生正处于从学校迈向社会的阶段,在学校内部的所见所闻对研究生未来道路的选择和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内积极组织创业相关活动及比赛,合理有效地解决创业初期资金、人才等问题有利于极大地提升创业热情,促使潜在的创业群体即有想法还未实施的学生投入到创业建设中去。
校外中介组织对创业意愿产生一定影响。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从学校过渡进入社会,逐步建设自己的创业团队,在创业公司雏形建设完成后,中介组织对创业公司的长远发展将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如何有效解决公司融资问题、如何配置创业资源以及如何选择市场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创业成功率。如果创业团队在起步发展中就受挫失败,必然打击创业积极性,创业行为力弱。失败的例子越多对其他未创业者的不良影响越大,反之,成功的例子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创业建设中,社会整体创业意愿越强。
(二)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研究生个人而言,应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不应被“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所束缚。正如皮亚杰所说:“女孩能接纳创新,也更容易与创新行为形成某种和谐。”[4]很多女性研究生本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但受到外部影响,未能实现创新创业的实际转化,故研究生应突破性别、年龄、家庭等外在因素,不自我设限,扩大信息获取渠道,主动培养市场敏锐性,规避学术风险和家庭风险,提高创业主动性。
第二,对于高校,首先,应从心理层面引导研究生正视创业教育,正确处理学术和创业的关系,使创业教育深入家庭,弱化影响研究生创业的家庭干扰因素。其次,转变研究生就业观念,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走向创业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应根据研究生的创业动机区别对待不同的创业模式,精准扶持创业。同时完善其校内间隙组织的职能,高校应设立单独职能部门,简化手续,拓宽渠道,使问题反馈更直接,间隙组织不仅为研究生创业提供咨询、报销等日常服务,还应分阶段追踪、反馈各团队发展情况,明晰并细化追责审查制度,提高间隙组织效率。
第三,对于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第三方中介机构,组建更完善的创业基金培育项目,加强社会信息网络建设。既然创业研究生身兼“学术人”和“经济人”角色,在创业过程中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从学校获得的创业资金相当有限,那么社会中介组织应主动承担起帮助创业研究生实现学术资本转换速率的社会责任。同时,社会中介组织应强化职能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创业后勤服务,发挥好研究生、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降低研究生创业的机会成本,避免创业失败恐慌。对有创业经验的研究生群体提供备用流动资金的投入和合作渠道的拓展,对无创业经验的研究生群体提供相对稳定和日常创业开支和前沿的创业政策分析,从而实现对广大创业研究生提供精准帮扶,提高创业成功率。
注释:
[1]殷朝晖,雷丽.学术资本主义对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14,(4):40-42.
[2]殷朝晖,雷丽.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研究生创业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5):23-28.
[3]熊彤,熊国钺.基于激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1,(6):47-49.
[4]Piaget J.The Moral Judgement of the Child[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