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2019-01-24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标识语专座指代

郑 雅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一、标识语

标识语,又名公示语,社会标志语,属于社会管理用语范畴,是应用于社会公共场合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涵盖范围很广,凡在公共场合张贴或印刷的旨在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宣传和服务语言标牌或标语都可归于标识语范畴。[1](P90)标识语是公开和面对大众,告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2](P22)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标识语是一种通过有效的言语手段说服他人的艺术,也是语言活动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标识语按照其实现的功能划分,主要有指示功能(咨询服务)、提示功能(告知)、限制功能以及强制功能。[3](P83)标识语一般是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等。

二、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简·奥斯汀最先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主要研究话语的意义,赛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塞尔认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直接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而是会用一种曲折的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时听话的一方需要揣测说话者的实际意图,做出正确的反应。[4](P114)在以往的分析中常用会话原则的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来分析会话含义。如,说话者想让听话者把窗户关了,我们并不总是用直接的命令语气,而是会说“The window is open.”听话者接收到讯息,结合当时的语境,便能立刻知道说话者是想让他把窗户关起来。语用学研究注重研究语言的所传达的最佳交际效果,但是没有阐述言语行为之间为何可以以此代彼。[5](P40)此外,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阐述间接言语行为又相互矛盾。[6](P93)

在此基础上,Panther和Thornburg(1997)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言语行为转喻,并认为转喻有助于间接实施许诺、提议、请求、建议等言语行为。[7](P12)说话者可以通过阐述言语行为的某一属性来实施该言语行为。Panther和Thornburg(1999)提出“事态场境(State-of-affairs scenario)理论”事态包括状态、事件、过程和行为。他们将一个言语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场境(Action Scenario),它是由几个时段或细节子动作构成。场境一般包括前时段(theBEFORE),即受话者能够做某事或发话者想让受话者做某事。核心段(the CORE)和结果段(the RESULT)发话者把做该事的义务交给受话者或受话者有义务做某事。后时段(theAFTER),即受话者将做某事。每个时段都可以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或言语行为。如前面的例子“Thewindowisopen.”该行为场景呈现的是一个前时段,说话者想让受话者把窗户关起来,并且受话者也能够把窗户关起来。此行为场景的核心段和结果段分别是说话者把关窗户的义务交给了受话者,受话者也承担了关窗户的义务。其后时段则为受话者把窗户关起来了。因此在该行为场景中,前时段转喻地代表了整个言语行为场景。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间接言语分析强调语义的语境性,而事态场景视角下的间接言语行为则强调言语的阶段性以及各个阶段所呈现的言语事件。事态场景理论在间接言语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以言传义的整个过程,但是两种视角都只关注到言语行为的发话者和受话者,并未真正考虑到整个言语行为语境中的其他事体。这些研究都以线性、动态认识为基础,缺乏事件场景要素中的层级性和静态性分析。[8](P240)为了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事件域认知模型应运而生。

三、事件域认知模型

王寅提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一个基本事件域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即行为(Action)和事体(Thing)。[9](P18)行为又包括静态性行为和动态性行为(如存在、处于、判断等)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子动作构成。一个事体也是由诸多个体构成,事体可包括人、事体、工具等实体,也可以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事体又可以具备典型性或分类性特征,由下一层级体现。一个事件域的若干因素以层级的关系体现出来,第一层级主要包括动作和事体两个要素;第二层级分别体现两个层级的子要素;第三层级体现子要素的典型性特征或分类。在事件域认知模型的主要体验基础是转喻,正因为转喻作为其机制,事件域中的某一子动作A1指代另一子动作A2或者指代整个事件域。即用一个言语行为代表了另一个言语行为。其理论为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结合语境有意识地选取某个特征要素来做出行为选择。[10](P25)ECM的基本思想如图:

Chart1 事件域认知模型图(王寅,2007)

如分析会话:

A:Where isthe steak?

B The dog looksvery happy.

Chart2 牛排的去向

从事件域认知模型来看,牛排去向事件域中,说话者B用事体B1狗以及狗的特性C1指代了整个事件。因此该事件域的解读是牛排的去向是被狗吃了。如在“吃饭”这个事件域中,可以包含一系列的行为A1,A2(做菜、摆菜、盛饭等等)以及相关的事体B1,B2(如吃饭的人、米饭、餐具等等)。我们既可以用某个动作A来表示整个事件域,如“做菜”来指代整个事件域“吃饭”,当然还可以用个别的事体B,如“米饭”或“餐具”来表示整个事件域。同样,事件域认知模型也可以用来阐述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为标识语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四、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一)指示性标识语。通常来说,指示性标识语常见于服务设施设备上。如最常见的“卫生间”“售票厅”“储物柜”等等。就以“图书馆”为例,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合,此标识语不仅告诉读者图书馆这样的一个建筑物,而且还有在图书馆这样的场合中应注意的行为规范。

Chart3 图书馆

图书馆这个指示性标识语可以看作是一个事件域模型,在这个模型下,与图书馆相关的事体除了固有的器件设备外还包括行事者,主要是两类:读者和工作人员。行为也因事体的不同而不同,作为读者则是阅读,查阅等;而作为工作人员主要是办公。图书馆这个标识既是给路人指明方向,同时也是在告诉来者这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所代表的事件:读者学习或工作人员办公。此处用图书馆指代了整个事件域行为,因此其所传递的间接言语行为则可以是此处为图书馆或入馆不得喧哗。从事件域模型的分析标识语图书馆,我们可以看出对其的层层剖析,注重要素之间的关联,并呈现出该事件域的特点,有利于行事者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传达的间接言语行为,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二)提示性标识语。环境保护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不论是垃圾的回收利用亦或是对动植物的保护。我们常会看到诸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塑料制品”等等。这些看起来简短的名词短语其内涵却远远超过其字面意思。标识语“塑料制品”告诉人们该物质的材料成分,但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测,制造商可能想告诉消费者垃圾回收的时候,应该归入可回收利用品;塑料制品不能乘热水;或不可循环利用等等。此处用整个事件中的一个事体要素代替了整个事件。当游客看到“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首先了解到其代表是一个特殊的地点,在保护栖息地方面,其还蕴含着请游客不要踏入栖息地或不要破坏栖息地;而从个人安全方面,也告诫人们不要靠近野生动物,以免危及人身安全。在认知域事件模型下解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事体要素的特征作为凸显部分代表整个事件,用一种言语行为代表了另一种言语行为。

Chart4 栖息地

在栖息地这个事件域下,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栖息地本身所包含的事体如包括各种各样的生物,适于生长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的活动,工作人员等等。行为则包括不同事体所带来的不同行为,动植物主要是在此居住,活动,而工作人员则是饲养动物,管理栖息地。在这个事件域不同的事体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因而就会传达不同间接言语行为,所以栖息地这个提示性标识语不仅是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还传达其所包含的间接言语行为。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请注意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此处有猛兽出入,不得擅自闯入;入园观看请注意人身财产安全等。

(三)限制性标识语。限制性标识语的目的是限制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中很常见的标识语如:军用车专用道的,爱心专座,军人窗口,学生窗口等等,它与指示性和提示性标识语的不同在于其通过对普通大众进行约束而突出对特殊群体的照顾。限制性标识语的指令性较弱,其约束力在于社会道德。爱心专座蕴含的是希望大众对特殊群体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如不要占坐爱心专座;主动让出座位等等。爱心专座则事体指代整个事件。

Chart5 爱心专座

限制性标识语爱心专座是用来委婉地限制人们占座的行为。在这个事件域模型下,其所包含的事体则主要是座位和人群,而这里的人群可以分为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老幼病残孕等人士)两个行事事体以及其对应的占座、礼让和就座的行为。当乘客看到爱心专座这个标识语时,其实它所传达的是一种限制性间接言语行为即除非你是特殊人群,否则请不要在爱心专座上就座,这里只是委婉地用爱心来对普通人群进行道德约束。所以,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爱心专座折射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是:请不要占座或请主动让座来展现你的爱心。限制性标识语其间接言语行为阐释常常体现其所附带的约束力。

(四)强制性标识语。最常见的强制性标识语都是以“禁止......”或“严禁......”出现在大众面前来体现其命令性和不可抗拒性,语气比指示性、提示性和限制性标识语强很多。常见的还有“不得倾倒垃圾”“只收可回收利用物”“下水道只接受雨水”等等。旅游观光景点的强制性标识语也随处可见。

如恐怖屋游客行为守则:“不得碰触表演者,表演者不会侵犯游客;禁止饮食和吸烟;携带好容易滑落的物体;禁止抱着儿童;可能对十三岁以下儿童造成惊吓;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或摄影”。虽然只是短句,但恐怖屋这个事件域下包含众多的强制性言语行为,辅助管理者约束游客的行为。恐怖屋列出的种种行为守则是以该事件域的行为代替了整个事件本身。但是其事体如恐怖屋各摆设,恐怖屋内的表演者和游客也是显而易见。该事件域的认知解读其一是规范游客的行为,为保证其财产、人身安全而做出强制性约束;其二是在于保护恐怖屋内部景点设置,对游客可能存在的触碰行为,携带零食进行禁止。

Chart6 恐怖屋

恐怖屋行为守则中,通过事件域模型图可以看出,整个事件域下可能出现的行为和事体都是用来传达与之相关的间接言语行为。守则对游客的一系列行为进行约束,而其约束的背后所要传达的就是确保游客的安全以及保护观光区的原貌。

结语

认知视角域模型视角下的标识语分析关注到了标识语阐述的整个事件域下可能发生的行为以及该事件域行为所包含的所有可能的事体。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型图,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事件域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层级呈现出来的特点,为动态理解标识语提供一种可能。事件域模型下的标识语言语行为分析侧重还原事件最原始的面貌,从认知的角度的阐释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也是人类理解客观世界的体现。在面对标识语所传达的多个事件域中进行选择,并作出恰当地行为。同时,借鉴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标识语间接言语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结合语境翻译标识语,避免标识语字对字机械地转换。事件域模型下的间接言语行为分析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笔者涉及语料有限,只做了尝试性的探讨,未来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

猜你喜欢

标识语专座指代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为“英烈遗属专座”点赞
无视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浅析城市标识语的汉英翻译
青岛市沿海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问题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公共标识语的英译现状及翻译对策
让“爱心”专座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