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马拉松风潮的自我超越致趣解析及其启示
2019-01-24唐佳兴
唐佳兴,刘 平
(1.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近年来,在大众体育领域刮起的一阵马拉松风潮成为红极一时的社会文化现象,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致趣因素驱使着人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在表面上看来非常枯燥而又累人的运动呢?本研究旨在揭示传统竞技马拉松向当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主导广大爱好者参与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大众化马拉松运动提供新的视角,并对大众化马拉松运动的更好发展提出几点实用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竞技领域马拉松运动向社会化马拉松转型的文化动因以及主导当代社会化马拉松参与者的核心价值取向,调查对象为2017年沈阳马拉松比赛普通参与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检索与运动项目软式化、体育价值观和马拉松运动相关的书籍2本、学术期刊30篇,其中主要参考24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类比法、分析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当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的软式化发展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主导普通爱好者参与马拉松的核心价值观。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马拉松爱好者参赛价值观调查问卷》,并于2017年9月24日对参与沈阳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普通参赛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92%。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众化马拉松运动
马拉松运动以距离超长、动作形式单一、参与者承受极大身心负荷为特点,曾一度被认为是仅由专业运动员参与、不适宜普通人从事的运动项目之一。可是,近年来由国际马拉松赛事掀起的一阵遍地开花似的“马拉松”热打破了这一观点。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统计见表1。根据运动项目广义进化的理论,作为一项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传统竞技运动项目,马拉松是在“软式化”发展即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创新中得以提高社会适应度,实现空前发展的。为何在常人看来如此普通且无趣的跑步运动能够从众多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最好的运动项目,吸引数万人参与其中呢?笔者认为,运动价值观的流变是其软式化的根本原因。记者在对海南马拉松参赛选手的采访中,多名选手在简单描述自己的运动成绩与表现后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跑步快乐”。那么,仅仅是从字面理解的“运动快乐”的运动价值观就足以造就无数忠实的马拉松“真跑者”吗?笔者认为,自我超越致趣才是其核心价值观。
表1 近年来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与参与人数统计
2.2 运动项目软式化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运动项目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的。竞技运动项目的“软式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营造运动项目的多元化社会存在形态,从普及体育文化、拓展项目功能的角度来提高项目的适应性,即提高参加某运动项目的“体育人口”数量[1]。笔者认为,一个运动项目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系统,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积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适时增加项目社会存在形态以及拓展项目形式,从而提高该项目的社会适应度即提高直接参与该项目的人口数量,这个过程称之为运动项目的软式化。根据广义进化论的观点,社会文化单一性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只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因此运动项目软式化的核心是运动项目文化的多样化创新。通过多样性创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马拉松的软式化过程就是适应当前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的形势而出现的。
2.3 大众化马拉松运动的“软式化”
2.3.1 项目社会存在形态的转化
抛除马拉松的历史起源不谈,就马拉松成为一个运动项目并以人类社会文化形式存在于社会中而言,其最初形态是竞技体育领域的奥运会田径项目之一。竞技体育注定是精英者的游戏,普通人难以企及,可如今各地纷纷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参赛者都是普通的业余体育爱好者,这实际上是马拉松运动从竞技体育社会形态“软式化”为大众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使得该项目“体育人口”增加,社会适应度提高的结果。
2.3.2 项目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以及负荷轻松化
马拉松运动的最初形式是42.195公里的长跑以及半程马拉松跑,在社会化马拉松赛事中出现了5公里、10公里马拉松、“The color run”等形式多样的马拉松运动,降低了马拉松赛事的参与门槛,减少了长跑运动形式单一、身心负荷大给人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及普通人难以承受的负荷量,增加了长跑运动的趣味性,迎合了更多人的文化需求,使得更多人得以参与并享受其中,这是当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的形式软式化。
2.3.3 新的比赛文化及竞技氛围的“软式化”
曾几何时,参赛代表与代表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比赛就是优秀者的舞台,他们代表普通水平运动者进行竞技角逐,这是长期的竞技体育陈旧比赛文化观念给人留下的深刻烙印。在“休闲时代”背景下,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群本位向人本位转变”“人人的体育运动——人人的体育比赛”这种新的比赛文化,当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新的比赛文化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其次,竞技体育中马拉松运动的竞技氛围是非常严肃紧张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参赛选手们在顶着巨大的奖牌和舆论压力下参加比赛,这样的竞技氛围显然不适合大众体育。当代的社会化马拉松运动尽管也存在竞技成分,但是整体上的竞赛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更适应大众体育运动文化。因此这种符合大众体育的“软式化”比赛文化与竞技氛围使马拉松运动得以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
2.3.4 竞技运动价值观的“软式化”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竞技运动中的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参与某一竞技运动项目给人带来的作用与功能所进行的价值判断。马拉松在作为竞技运动项目之一时,以“勇夺第一、金牌至上”为指导思想和参赛理念,其价值评价体系是运动成绩与名次,“运动制胜”是竞技体育领域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作为社会化的马拉松赛事,这一价值观在“快乐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社会环境下显得不合时宜。研究表明,参与马拉松的绝大多数人是抱着“运动快乐”“运动成就自我”的价值观参与马拉松比赛的。竞技运动文化价值观的“软式化”使得马拉松项目更适应大众体育中的体育价值观和价值评价体系,从而提高了项目本身的社会适应度。
2.4 当代马拉松运动价值观的流变
2.4.1 竞技体育领域下的马拉松运动价值观
马拉松作为竞技体育田径运动中的一个项目,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下,其价值观必然是“勇攀巅峰,金牌至上”,即运动制胜。运动制胜理念是在竞技体育观、金牌至上观指导下的运动理念,在竞技体育领域这是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就是为了参加竞技体育比赛,参加比赛就是为了拿金牌,拿第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成为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也不是好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奋斗,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也给竞技体育附上了功利性和竞争残酷性的标签。运动制胜包括两个方面:1)战胜对手;2)战胜自我,打破记录,追求卓越。前者居于主要地位,一位比赛成绩远低于世界纪录或赛会历史成绩的奥运冠军丝毫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尊敬与崇拜。运动制胜就是要赢,而最终的冠军却只有一个,虽然运动制胜也是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人们的运动兴趣,但其与生俱来的排他性、竞争残酷性注定其不会成为大众体育领域下的主流运动价值观。
2.4.2 大众体育领域下的马拉松运动价值观
“休闲时代”要求业余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从而达到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增进国民幸福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这就要求大众体育领域下的马拉松运动要以“运动快乐”,即运动致趣为价值观。运动致趣是相对于运动制胜而言的,运动致趣着眼于体育活动本身和游戏比赛过程给人带来快乐,成为人们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心理动机从而达到健身娱乐、放松身心的目的。运动致趣不过分强调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性、严谨性,不过分拘泥于单个技术动作是否完全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等科学规律及是否能产生最大的技术效益;运动致趣更强调学以致用,在游戏比赛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运动技术与运动能力,更为看重游戏比赛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戏剧性给人带来的快乐和趣味,不过分强调比赛结果。运动致趣不是抛弃运动制胜,体育运动或游戏本身就以其内在的竞争性及胜败不确定性而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只是在运动致趣的运动理念下,制胜只是致趣的一种手段和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娱乐感和趣味感,主要致趣点还是来自运动过程本身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在大众体育、休闲体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对于竞技体育单纯的运动制胜理念,运动致趣这一运动理念和价值观显然更符合群众体育的价值诉求。
2.5 主导马拉松运动的价值观——自我超越致趣
2.5.1 自我超越致趣理念及其合理性分析
有记者在对马拉松爱好者采访时问道,“为什么喜欢跑马拉松?”其答道:“跑步使我感到快乐。”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难道仅仅是运动制胜向运动致趣这一价值观的转变就成就了风靡全球的“马拉松热”并塑造了无数热情忠实的“真跑者”吗?笔者认为,真正吸引大众参与马拉松这一极具特点的运动项目的核心价值观来自——自我超越致趣。自我超越致趣理念是运动制胜理念与运动致趣理念在一定层面上交叉融合(图1)而产生的一种运动理念。自我超越致趣是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和表现,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获得乐趣以及自我成就感的体育活动致趣方式。自我超越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运动成绩或运动表现的绝对提高;相反,一点小小的进步,一次坚强的意志表现,旁人一声鼓励的呐喊,运动过程本身给人带来了快乐,都可以成为运动参与者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的物质来源。正如一位马拉松冠军当接受记者提问获得冠军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时所说,“我爱跑步,因为每一步都是看得见的进步。”人的本性就存在一种竞争性,希望自己鹤立鸡群,脱颖而出,但由于社会客观现实的诸多因素,大多数人常常难以实现这一愿想。但是人们依然可以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追求进步,而这在多数情况下反而更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更加具有教育性;因此无论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还是大众体育,自我超越都有其现实基础和实际意义。在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性运动项目如马拉松中,自我超越致趣是参与者长期从事该类项目并获得快乐的一大心理动因。
图1 自我超越致趣结构
2.5.2 马拉松运动自我超越致趣的客观性分析
2.5.2.1 竞技运动项目的自在逻辑 竞技运动项目的自在逻辑就好比一只“看不见的手”,令所有参赛的任何群体或个体都无一例外地争取最好名次。无论是战胜对手还是超越自己,只要身临比赛当中,都会努力拼争,顽强地坚持,不由自主地争取较好成绩,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谦虚和谦让[2]。这是人类在体育活动情景中的本性使然。马拉松这样一项竞技运动项目,虽然是在一定的软式化发展下在大众体育领域兴起的,但是作为一项运动赛事,同场竞技依然是该项目的自在属性和吸引无数人参与其中的“强力磁石”。试想一下,一场没有竞争、没有拼争氛围的体育活动怎么可能称为体育赛事从而吸引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参与其中,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经久不衰之势呢?然而,几万人同时参与的马拉松运动,最终的冠军却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体会到最终胜利的喜悦的,难道那些参赛选手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当中获得运动乐趣而成为“真跑者”的吗?与对手的竞争注定不会是广大马拉松爱好者的主流价值取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获得乐趣与成就感,即自我超越致趣才是人们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核心价值观。
2.5.2.2 马拉松项目本身特点 现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是田径运动中的一项,类属于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性项目。距离长、负荷量大、动作形式单一、对人生理心理素质要求高、参赛人数多、业余选手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等是社会化马拉松运动的特点。如表2所示,相比于对抗类和表现难美类运动项目,马拉松长跑运动由于其项目本身技术特点,很难使参与者体会到由项目运动本身的技战术丰富性、对抗性、韵律性和创新性带来的运动乐趣,其致趣因素相对较少。如表3所示,参与其他几项竞赛性质的运动,其对手数量相对较少,胜率相对较大,使得其致趣因素更多地可以来自于战胜对手;而参与马拉松竞赛,其对手数量过于庞大,比赛胜率过小,使得参与者将战胜对手作为致趣点的可能性变小。这两点就决定了参加此项运动的绝大多数人是以参与运动、享受过程、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为目的和致趣点的。这样一项累人又枯燥、竞争无比激烈的运动何以使参赛者感受到身心愉悦,吸引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参与其中呢?笔者认为,在一定国际影响与社会传媒的影响下,真正吸引人们参与到这项运动的核心内部动机来自自我超越致趣。
表2 马拉松运动与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其他几项运动致趣因素对比分析
表3 马拉松运动与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其他几项运动比赛胜率对比分析
2.5.2.3 对马拉松参赛者运动价值观的调查 根据表4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有效问卷中,秉持战胜自我运动价值观的达到了33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2.2%,秉持战胜对手和两者皆非的人数为29人(7.8%),说明绝大多数普通参赛者是秉持着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运动价值观参与马拉松运动,调查结果与笔者的逻辑分析不谋而合。
表4 沈阳马拉松参赛者运动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N=368)
2.5.2.4 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综合影响 1)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寻求自我释放。参与马拉松长跑运动的人群以中青年居多,而中青年是承受社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工作紧张、时间紧张、人际关系紧张等给现代中青年人士带来了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在全民健身与休闲体育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人们保持或促进身体健康、休闲娱乐与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跑步运动以其经济性、技术门槛低、简便易行、活动场所灵活多样等特点成为人们选择参与的一大运动项目,加之近些年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宣传,马拉松长跑运动成为了部分人群为之喜爱并长期从事的体育活动。一双跑鞋、一副耳机,自由地跑在城市街道或广场公园,即可抛却生活中的一切负面情绪,在以多跑一步、多坚持一秒的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跑步运动及马拉松比赛中体会快乐与成就感,体会自我超越带来的身心愉悦、自豪与满足。
2)社会竞争激烈,寻求心理平衡。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催促着人们不断向前,各种世界观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人们对人生目的与成功的定义趋于多样而又简单化。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奖励在驱使人们不断奋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最终成功的终归是少数。而其余人的成功体验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人们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中寻求快乐与满足、自信与骄傲、成就与自我实现。在马拉松运动中更是如此,数万人参与比赛,而最终的冠军却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只能从自我层面获得快乐与成就感。或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像参与马拉松实现自我超越致趣这样的心理体验来达到对在工作或生活中得到的心理落差的平衡。
3)现代化社交手段与大众传媒。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现代化社交手段与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交往方式。每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每多跑一公里,每提高一分钟成绩或在跑步训练和比赛中产生的感想与启发等自我超越的表现都能被现代化社交手段和大众传媒放大,在与他人分享得到赞扬时给参与者带来快乐与成就感,同时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以一个简单的朋友圈动态为例,一位马拉松跑者在朋友圈发布自己的跑步距离和所用时间并附上“坚持就是胜利”,“迈出一小步,前进一大步”的文字,在得到朋友的点赞和评论,甚至是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后,会给运动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成就感,并对人们之间的互相认识和交往产生积极的效果。
2.6 社会化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启示
2.6.1 赛事内容与形式的进一步“软式化”
根据运动项目软式化的相关理论,当代社会化马拉松运动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运动文化多样化创新,以提高项目社会适应度。马拉松长跑运动可以在比赛距离、运动负荷、竞赛方式、赛道文化、比赛氛围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增加马拉松长跑运动的趣味性和亲民性,降低马拉松运动的参赛门槛,无论是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爱好者还是运动能力薄弱的普通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赛事中体会跑步的乐趣,感受马拉松运动的精神与文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以及思想与意志品质教育的目的。
2.6.2 细化竞赛组别
在现有的社会化马拉松运动中,除男女分组和项目分组外,并未进行其他形式的分组,这使得专业运动员、业余爱好者以及普通参与者同场竞技,在一个水平上竞争。虽然广大爱好者都是秉持自我超越致趣的价值观参与其中的,但是若能跟水平相近的选手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参与者的运动动机和拼搏精神,更有利于参与者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竞争氛围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因此,马拉松赛事可以根据年龄、运动成绩等细化竞赛组别,使更多普通参与者在竞争中体验超越自我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赛事社会适应度。
2.6.3 记录每位参赛者的进步
社会化马拉松赛事不仅应聚焦优胜者的成绩和运动经历,更应该关注普通参与者在赛事中的成长与进步。赛会应该建立有关普通参赛者信息的数据库,记录每一位参与者的运动成绩与运动表现,更有利于普通参赛者了解自己的现实状态与水平,从而建立明确的参赛目标,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会长跑运动带来的乐趣。此外,大众传媒镜头中应留下更多“平民英雄”的身影,使普通参与者的成长点滴能够得到媒体的放大与认可,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参与马拉松运动的热情。
3 结论
1)大众化马拉松运动是经过“运动项目软式化”后才得以提高社会适应度,使广大普通爱好者参与其中的。
2)运动价值观的“软式化”是马拉松运动项目软式化的核心。
3)综合马拉松运动负荷极大、动作形式单一的特点,在实证资料佐证的基础上得出自我超越致趣是马拉松运动的核心致趣要素,也是广大参与者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4)赛事内容与形式的进一步软式化、细化竞赛组别、记录每位参赛者的进步是促使马拉松赛事更好发展的、基于运动项目软式化和自我超越致趣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