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电视转播的叙事结构探究
2019-01-24徐校飞毕仲春石媛媛
王 琼,徐校飞,李 征,毕仲春,石媛媛
(1.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2.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体育组,北京 102600)
NBA电视转播在促进美国篮球赛事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984年NBA第三任总裁大卫·斯特恩提出的“造星”策略,NBA电视的转播制作从此成为NBA“盛产”巨星的主要利器之一。随着制作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理念与细节,NBA电视转播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转播风格和特色而受到我国电视转播行业的追捧和模仿。比赛中无论是绚丽的场景画面展示、球员的细节与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赛“故事”的讲述,都如同让球迷欣赏了一部美国电影故事大片。这样“故事化”“英雄化”的体育赛事转播制作显然融入了叙事的因素。NBA电视转播在讲述比赛的制作过程中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这种融合了“叙事”艺术的赛事制作如何将叙事的相关理论应用在其操作之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叙事逻辑和叙事语法?作为体育赛事制作和转播的大国,我国体育电视传媒领域的相关学者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NBA电视转播制作的外部因素,而极少关注其制作的内部因素对电视转播的影响。本文通过探究NBA电视转播制作内部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语法,揭示其转播制作过程中各转播要素的叙事机制以及篮球运动规律与叙事画面呈现的逻辑关联,也为我国的电视转播的制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操经验。
1 研究方法
1.1 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NBA 2017—2018赛季82轮常规赛的比赛和4轮季后赛比赛录像的定性观察,发现NBA电视转播在画面呈现方面遵循一定的“讲故事”叙事原则,按照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语法对比赛完成精彩的讲述。随后对总决赛4场比赛的录像进行观察、整理,并对球员比赛数据、比赛画面切换逻辑、慢镜呈现时机、内容以及近景呈现数量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和评价,探索NBA电视转播在画面呈现中的比赛事件以及人物关系的逻辑结构关联和规律。
1.2 内容分析法
NBA总决赛电视转播制作为赛季最高水平,且比赛的连续性、激烈性可以更好地表现比赛中叙事的相关因素相关联的效果。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取NBA 2017—2018赛季4场总决赛的比赛录像,对转播内容进行客观定量的记录。研究过程中,按照前后一致分析的理念,通过Ingest 4.0系统对比赛画面进行精确标记,准确地记录NBA电视转播中球员在不同时间的近景、慢镜的画面。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球员的近景、慢镜出现次数、百分比以及球员其他数据等指标进行量化描述与分析,从微观层面揭示NBA电视转播的故事平面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形象塑造元素。
2 NBA电视转播的叙事结构表述
2.1 叙事的理论背景
叙事就是讲述故事,进一步说是包含时间过程和事件演变。热奈特在广义的定义中认为叙事包括舞台叙述和影视叙事等多种表现形式[1],这是大家持有的普遍观点,也是热奈特所承认的。叙事学不仅被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还可应用在图像、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态的研究中。《重组话语频道》一书对包含体育节目的电视文本进行分析,指出“叙事”存在于所有节目的共同奥秘[2]。叙事是一种“话语”,作为电视体育节目的NBA电视转播,理所应当使用一种可视语言——镜头语言向观众叙述着比赛的故事。而在电视文本的创作过程中,叙述者需要将收集的素材,通过主观意识的加工,进行选择性的编排、取舍和再创造,最终形成观众可以解读的比赛文本。依据叙事学的观点,叙事主要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的结构等部分。通过观察NBA电视转播的画面叙事呈现,下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2 NBA转播叙事结构表述
对于篮球电视转播而言,电视中的画面、字幕、回放等因素是比赛被完美呈现的必要前提。而这些要素和“零部件”势必要通过一双无形的手来进行加工组装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进而达到对比赛的完美诠释。镜头语言作为叙事中的象形字,巧妙地将画面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井然按照一套隐形的叙事“语法”对比赛进行叙述,让电视画面中的篮球比赛变得更加激情澎湃、赏心悦目。
那么NBA电视转播中的内在叙事结构是怎样的?是如何实现叙事的呢?从叙事学的范畴出发,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叙事由两部分组成,如图1西摩·查特曼叙事结构平面图所示:一是故事(即内容或事件),二是话语,也就是表达内容的表达形式。简单地说,故事就是被描述的事件中的是什么(what),话语就是其中的如何(how)。所谓的叙事中的话语是指每一个叙事都是一个结构,都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平面(故事),一个是表达平面(话语)。首先聚焦表达平面-叙事的表达形式,它独立于任何特殊的表现,即因艺术种类而变化的表达之质料[3]。在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镜头或者小说中的一个词语,其中任一项都可以表现为一个单独的叙事陈述。那么在NBA电视转播中的一组镜头或是切换+慢镜+字幕的合三为一的或单独唯一的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叙事陈述。所以,我们按照叙事的结构将NBA电视转播的叙事结构分为内容平面(故事)和表达平面(话语)两个平面进行深入剖析。
2.3 NBA电视转播中的表达(话语)平面
2.3.1 真实作者-电视制作团
在文学理论中,作者与叙述者不容混淆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那么,在电视转播中,我们同样要对作者和叙述者进行区分。观众在观看NBA电视转播时,通过电视画面的呈现来感知故事叙述者的存在,但却不能把转播过程中的“叙述者”当成作者。而真实的作者是幕后制作团队,他们集体合作,将叙述的故事通过大叙述者呈现给观众。值得注意的是,NBA电视转播制作团队(比赛制作人、导播、回放导演、字幕导演、评论员、现场导演)会在赛前召开比赛电视转播会议,主要对收集的对阵双方的球员、球队、教练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比赛做故事脚本的设定,确保比赛故事的完整呈现。
图1 西摩·查特曼叙事结构平面图
2.3.2 大叙述者(大摄像师)[4]
谁在讲述比赛?麦茨提出了“大摄像师”叙事的理论,认为“大摄像师”(镜头)就是影视作品的大叙述者。无论作品以哪种形式对所叙述内容进行拍摄,“大摄像师”在场或多或少都是可以感知的[5]。如图2所示,从影视叙事理论视角出发,我们将NBA电视转播的叙事性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的叙事来源就是场面的调度和场景选取的联合工作。它是电视画面呈现的第一种形式,即画格与画格之间的组合,当然这也是呈现画面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它使在银幕上连续表现为一系列的运动,并产生第二层单元,即镜头,这也是摄像机的微观叙事。第二层面的叙事性建立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电视叙述者的介入将许多微观的“镜头叙事”组合在一起,通过蒙太奇的形式来表明阅读途径,最后呈现给观众。NBA电视转播的画面首先进行不同镜头的景别选取,然后通过运用蒙太奇组接法将球星与球员之间、球星与教练之间、球员与观众之间的镜头进行组合来表现叙事的话语,而这些画面的呈现与“大摄像师”对故事的暗中讲述是密不可分的。
图2 麦茨“大摄像师”的叙述结构图
2.3.3 次要叙述者
解说员的有声讲述与字幕呈现是次要叙述者的角色,如果没有解说员,篮球电视转播更像是一场早期的无声“电影”,是对现实发生事物的客观记录,是一串连续运动画面的组接,只有活动影像,不能自己发声。观众对比赛详细的进程、球队、明星、教练员和俱乐部的比赛故事脉络无从知晓。然而,篮球评论员解说的加入无疑让这场没有声音的“电影”变成有人叙述的情节故事大片。解说评论员更像是中国古代的说书人,他们往往以第三人称进行全知叙事:他们了解球队的整体战术体系、球员的技术特点;他们通过篮球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和技战术分析向观众介绍比赛的详细进程;他们运用诙谐幽默的对话向观众介绍鲜为人知的对战背景;他们通过自身对篮球的热情渲染出妙不可言的紧张气氛。所以,解说员就是NBA电视转播作为连接观众与比赛的重要叙述者。
作为比赛进程叙事的另一重要叙事元素——字幕,在叙事过程中成为比赛故事线的引领风标。比赛中,不同题材字幕的呈现引导观众梳理比赛的重点、解释比赛。需要强调的一点是,NBA电视转播中的解说员作为参与到创作比赛故事脚本的成员,他们与转播车上的工作岗位形成联系网,电视画面与字幕的呈现均与解说员相互配合,完成正常比赛故事的讲述。
2.3.4 视角与视觉的聚焦
在NBA电视转播中,观众常常可以感知数十个不同机位带来的不同视角与视觉体验。机位分布之广泛、布局之科学,形成立体与平面的视角与视觉组合,“大摄像师”可以从360度各个方位无死角进行相关比赛事件以及人物细节的刻画与描述。从NBA电视转播的机位设置来说,每场NBA电视转播中的总体视角(大全视角)为1号机,它是篮球比赛中最主要的核心视角,主要包含球场10个球员以及3个裁判;其他视角包括上帝视角(球馆正上方)、篮板下方的震撼视角、篮板后方的特殊视角、3号机的场地中心视角等等。这些视角的设置,可以让电视前的观众体会到现场不同座次观众观看比赛真实画面的视觉体验。例如,在NBA 2017—2018赛季总决赛第一场比赛中,勇士队外线大将三分投手克雷·汤普森因遭到对方球员犯规而扭伤脚踝,牵动场内场外千万球迷的心,此时“大摄像师”不断地从不同视角展示汤普森受伤瞬间的回放画面。即使汤普森下场回到更衣室,球员通道的摄像机也不断跟拍这位勇士队大将,观众可以从“一分为二”的屏幕上继续关注这位受伤球队的实时状况。所以,在NBA电视转播的叙事表达层面上,转播制作团队、“大摄像师”、次要叙述者的解说与字幕以及视角与视觉的聚焦共同组成了NBA电视转播的叙事表达平面,为观众理解比赛保驾护航。
2.4 NBA电视转播中叙事的内容平面
2.4.1 NBA电视转播中的事件
这一部分主要对NBA电视转播的叙事故事-事件中的人物关系进行详细剖析。首先,事件是故事与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事件。事件同时是行动和事故,二者都是状态的改变[6]。故事中的每一个事件只对自身提到的内容负责,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进行下去,事件与事件之间并无因果关联。由于篮球比赛的特殊性以及对抗、团队配合的特点,球员每一次得分、抢断、犯规以及失误等事件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名球员的原因而造成的,而是遵循着篮球运动的内在规律。通常情况下篮球比赛中每一个小事件的发生都会关联2~3名球员。而在每一个事件的内部,又有着人物之间特殊的关联。NBA电视转播通过呈现每一个事件的内部的人物关联向观众解释比赛的基本细节,为情节的跌宕做铺垫。为了便于理解,以图3线性事件排列示意图来说明其所表达的关系。以球员执行2次罚球犯规的事件语境为例:(1)犯规球员1-近景切换犯规球员1;(2)被侵球员2-近景切换被侵球员2;(3)被侵球员2执行两次罚球-切换罚球球员近景-半场罚球小全景。可以看到上述3组行动是关于球员犯规执行罚球的事件的镜头呈现,而人物关系为犯规球员与被犯规球员,向观众阐明整个事件的涉及球员以及犯规性质,是“大摄像师”按照一定时间顺序进行依次排列和呈现,期间并未加入其他除犯规事件以外的因果关联的因素。
图3线性事件排列图
2.4.2 NAB电视转播中的不同事件的人物逻辑关联
通过观察NBA 2017—2018赛季82轮常规赛1 000多场比赛的录像,笔者发现NBA电视转播在对每一个事件的画面呈现过程中,其人物关系不仅包括多组二元对立关系,还涉及以二元关系为基础延伸出多元关系的人物与事件的联系。按照篮球比赛的规则,我们将比赛划分为“活球”状态和“死球”状态,且在遵循篮球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将比赛中涉及教练、球员事件的画面呈现进行逻辑关系划分。
2.4.2.1 活球状态事件的发生与人物关系呈现 从表1可以看出得分后(除罚球外)展现比赛中相应的事件人物关系:在活球期间主要发生的事件为球员得分、球员攻防1对1、盖帽、抢断、抢断快攻、关键得分等。在得分事件中,NBA电视转播的画面镜头语言一共涉及2名球员:得分球员+助攻球员,他们共同努力完成一次进攻,呈现出因果互助的关系;对于盖帽、抢断事件的发生,镜头语言主要以呈现盖帽、抢断的一个人物为主,但在影响比赛走势的关键封盖以及抢断的事件中,常常涉及两名人物:抢断球员与被抢断球员、盖帽球员与被封盖球员,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因果对立;对于关键得分,镜头语言通过展现观众欢呼雀跃的气氛以及得分球员近景来完成对本事件的阐述;在球队连续投篮不中的事件中,镜头语言将聚焦教练员以及连续投篮不中的球员,通过这样的方式向观众暗示教练员将要采取相应措施(换人或是暂停)来解决比分落后的问题,他们之间是因果互助的关系。
表1 NBA电视转播中活球状态下主要事件的二维逻辑关系
2.4.2.2 死球状态下事件的发生与人物关系呈现 从表2可以看出,NBA比赛中“死球”时的事件主要包括犯规、违例、球员上下场、以及暂停。此时事件人物的呈现严格按照篮球比赛的运动规律,在不同的犯规、违例、换人、暂停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死球”状态时,事件人物关系的呈现也根据发生“死球”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事件的人物关系可以是双向的(画面呈现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也可以是单向的,在此将其加以细分。从表2可以看出在犯规不罚球事件中,镜头语言最多可以呈现3名球员的关系,包括犯规球员近景、被侵球员近景以及关键协防球员近景。这样的语境设置不仅是篮球技战术中协防与漏防球员的配合的展现,且更好地向观众解释犯规球员与协防球员共同合作完成对进攻球员的限制;在违例事件中,NBA比赛中发生最为频繁的情况为进攻24 s违例、带球走、传接球出界失误、球员运球出界失误、球员投篮三不沾出界等失误。在球员自身造成失误的事件中,镜头语言呈现违例的当事球员近景或加违例球队教练近景来完成事件的画面呈现,为观众呈现出教练无奈表情与球员表现之间的关联;当出现换人事件时,通常情况下画面呈现同一球队换上球员与换下球员近景。但当双方关键球员上下场换人时,会出现对阵球队关键球员上下场的近景对比,为观众设定出潜在的对抗语境。在暂停事件中,画面呈现申请暂停一方球队下场小全景-双方球队重点球员下场近景;在其他特殊情况的事件中,例如比赛冲突、争议判罚录像回看时,画面会完整地将事件的事发经过进行呈现,球员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较为复杂,不仅有因果对立关系也有因果联系的关系。
表2 NBA比赛中非罚球的死球状态下主要事件的二维逻辑关系
2.4.3 NBA电视转播中的情节设定
什么是情节?传统上人们说一个故事的诸事件构成了一个叫做情节的序列。亚里士多德把“情节”定义为事件的安排。故事中的事件通过话语即呈现的方法转化为情节。我们来看一个文本的例子,E.M.福斯特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仅是一个故事(单纯时间顺序);国王死了,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死就是一个“情节”(因果关系的加入)[7]。相比于事件来说,情节也是一个一个事件的叙述,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故事的叙述链条里,事件是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发生,没有因果关联。而在情节里事件虽然保持着时间的联系,但是因果关系却让时间先后的顺序模糊化。例如,通常在NBA比赛进行到距离比赛还剩下5 s,主队落后客队1分/2分,主队暂停后的多个事件中,NBA电视转播会按照以下顺序对镜头语言进行情节设置:暂停后将镜头首先对准申请暂停主教练近景-球员替补席教练布置战术小全景-暂停期间重点球员精彩表现集锦回放-暂停结束后球员上场时镜头对准球队重点球员或三分投手或本场比赛投篮命中率较高的球员近景-比赛重新开始发界外球大全景。下面对此场景情节链条中的事件进行分析:
(1)申请暂停的主队教练-主教练布置战术以及指定执行战术的球员。(2)镜头对准关键球员1/关键三分投手2(能否扭转比赛的关键)-产生悬念和思考谁来投最后一球;与镜头(1)因果关联。(3) 接着用回放和字幕配合的方式回放关键球员得分的精彩瞬间-比赛悬念升级,教练的战术布置是否与回放的关键球员有关:关键球员1在本场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回放(以往比赛绝杀慢放)/三分投手以往比赛的绝杀慢放画面,最后呈现球员数据;与事件(1)(2)因果关联。(4)回顾结束,球员上场镜头继续对准关键球员1/关键球员2-悬念保持。(5)对方球队关键防守球员1/关键防守球员2- 让观众猜测谁来防守最后一球、是否可以防守成功-吊足观众胃口,带领观众进行思考。从上述5个事件来说,镜头文本信息更加复杂和充满悬念。从(1)(2)(3)(4)(5)可以看出,他们分别为情节作出贡献,使情节中的每个事件对另外4个事件负责任,制造神秘,带领观众思考。在NBA比赛中,电视转播真正的作者为比赛设置故事脚本,根据联盟的宣传理念和主题思想对比赛中的“英雄”球员进行重点刻画,对比赛的主要故事主要事件进行强调聚焦,将已发生的比赛的事件进行有序的排列,最终构成NBA电视转播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设置也堪称NBA电视转播的叙事经典,如此对事件的重新组合安排,不仅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也超越了地点的分割,事件之间的联系具有更强的逻辑性。
2.4.3.1 核心事件的强调推动情节发展 叙事事件不仅有联结逻辑,并且还有等级逻辑。在经典叙事中,有主要事件也有次要事件,而主要事件是可能性事件链条的一部分,次要事件则有着不同的结构。巴特认为主要事件(核心)是推动情节并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它们在朝事件前进的方向上引发问题的关键,他们是结构点上的枢纽或者关键节点,是行为进入一条甚至更多路径的分叉点。核心的剃除,就不可能不破坏叙事的逻辑。在NBA电视转播呈现之前,转播制作团队会对比赛进行赛前分析以及赛中故事主线预设(storyline),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呈现比赛的核心人物与事件,进而更好地诠释与刻画球员的英雄形象,而这一点也是NBA电视转播的独特之处。NBA 2017—2018年总决赛勇士队主场迎战骑士队的比赛中,核心球员、核心球员事件不仅成为获胜球队的关键因素,且电视画面在对比赛核心事件的呈现中通过弱化甚至省略次要事件的表现手法,不断强化观众对核心故事主线、故事“英雄”的认知,帮助观众找出比赛故事本身的关键节点,完成“阅读”。
但是,如果忽略比赛的核心人物或事件,比赛故事的走向与逻辑性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比赛画面就会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是乏味,降低观众的欣赏欲望。次要情节事件从属于核心事件,它可以被弱化甚至被去除而不会扰乱情节的逻辑。而核心事件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地放大,次要事件更多地起到说明、填充以及衬托核心的作用。图4为西摩·查特曼核心从属关系图,圆圈代表完整的叙事团块,核心即每个圆圈顶部的小方块,诸核心由一条竖线联系起来,来表示故事逻辑的主要方向,斜线表示可能发展的故事路径。圆点是从属,竖线上的圆点是遵循故事的普通次序;线外的带箭头的圆点,是对核心的预叙或对早先核心的回溯。对于NBA电视转播的叙事来说,核心与从属的关系更为明显地呈现在电视画面中。通过对总决赛比赛录像的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赛前、赛中以及赛后电视画面通过对核心球员的的近景与回放的重复呈现达到对关键球员的形象塑造。虽然比赛中的偶然事件以及其他次要事件不断出现并对比赛故事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真实叙述者通过对画面切换与回放的掌控继续让核心事件成为故事的主要方向。
图4 西摩·查特曼核心与从属图
NBA 2017—2018赛季总决赛,詹姆斯、库里与杜兰特作为两支球队的核心球员,他们在场上表现成为球队是否赢球的关键,与之相关的事件我们称之为核心事件。如图5、图6所示,呈现了NBA 2017—2018赛季4场总决赛骑士队与勇士队全部球员的近景和慢镜次数与出场时间的三维立体关系。从图5勇士队球员的相应数据也可以看出库里与杜兰特在球队的核心地位,虽然球队另一员大将格林上场时间均多于二者,但在近景与慢镜次数的呈现方面却远落后于库里与杜兰特,核心球员的核心事件近景与慢镜的多次呈现成为NBA电视转播对球队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从图6可以直观地看出,詹姆斯无论在近景还是慢镜呈现次数均领先于其他球员,虽然詹姆斯与乐福的上场时间相差无几,但球队第二得分手乐福的相应数据却与詹姆斯相差甚远,更加直观地展示了核心球员以及事件在NBA电视转播中的重要性。
除了利用球员的慢镜与近景切换的总次数来说明NBA电视转播中核心事件与次要事件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外,笔者还将两队球员近景次数进行了细化统计。从图7、图8可以看出球员在比赛“死球”时期替补席的出镜次数、其他“死球”时期的出镜次数、“活球”时期替补席出镜次数以及“活球”时期得分后关键球员的出境次数。图7勇士队球员近景呈现次数细化图中可以看出球队核心球员库里、杜兰特在“死球”时期的出镜次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球员,表明在比赛的“死球”状态下,画面更多地给到关键的核心球员。对于“死球”阶段替补席近景次数的呈现,更能说明故事“主角”的重点呈现,库里依旧位列榜首。从“活球” 阶段得分后镜头近景次数的呈现也可以看出库里、杜兰特继续领跑球队。这里要说明的是,篮球比赛是连续性的,电视转播始终要遵循连续性这一客观规律,得分后对球员的近景呈现需要按照篮球的运动规律进行切换,在攻守转换较快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球员近景切换。除非关键球员与关键得分的发生,画面才会对其进行得分后的近景切换。对于库里与杜兰特在“活球”状态下的出镜呈现,是对核心球员关键作用的强调。从图8可以看出,詹姆斯在任何时期的近景次数,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着球队榜首,突出了詹姆斯在球队绝对核心的领导地位。
图5 NAB勇士队球员近景与慢镜关系三维立体图
图6 NAB骑士队球员近景与慢镜关系三维立体图
图7 勇士队球员近景细化图
注:1.死球替补席:比赛在死球的状态下,球员在替补席时(非篮球场上)的出镜画面;2.死球其他:比赛在死球的状态下,包括违例、犯规、换人、暂停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球员在球场上的出镜画面;3.活球替补席:比赛在活球的状态下,球员在替补席(非篮球场上)的出镜画面;4.活球得分后:比赛在活球的状态下,球员得分后(得分、助攻)的出镜画面。
图8 骑士队球员近景细化图
NBA电视转播中,真实作者通过省略和弱化比赛中其他从属事件来达到对球队核心球员、核心事件的形象塑造的目的,从而潜移默化带领观众聚焦比赛的故事情节中,让他们读懂比赛并被预先设定的故事所吸引。NBA电视转播的这种现象的发生印证了叙事学中的通过强调核心事件而弱化其他次要事件来表现故事的主旨的次要从属核心的情节关系理论。
2.4.3.2 事件的悬念与惊奇引领故事情节的跌宕 什么是悬念?什么是惊奇?人们在很早以前已经对二者做出了区分,且这两个术语与情节的核心与从属这一对概念有着微妙的关系。笔者认为在篮球比赛中,悬念是观众观看比赛时对比赛胜负不确定性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痛苦与愉悦的一种奇特混合过程;而惊奇是一种短时的心理状态,是突然的、意外的情绪体验。NBA电视转播制作者通过篮球比赛本身的不确定性,巧妙合理地通过电视画面建立起一种让观众无法忍受的紧张感和震撼感。当然有人会说,比赛本身就是激烈和悬念的代名词,即使不通过电视观看,观众同样可以在现场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场观众仅能从一种全景视角观看全景比赛,不能观看到放大的比赛细节与球员表情,更不能多角度感受比赛的震撼。观众只能选择性地观看主观意识下的“核心”与“从属”。相比于再加工、再创作的NAB电视画面的艺术呈现,缺少了多角度、多细节、多视点的震撼以及电影戏剧化核心的描写和故事的再读。
悬念与惊奇二者互为补充,在叙事中可以通过复杂的方式共同作用。事件陈述链条可以自惊奇进入悬念模式,然后扭转结束,反转另一个开端,扭转结束意味着预期的落空-进入另一种惊奇,反转开端意味着惊奇的出乎意料-进入另一种悬念。NBA 2017—2018赛季季后赛第一轮,骑士队主场迎战步行者队绝杀抢七拿下比赛。半决赛中,骑士队又凭借詹姆斯一己之力在抢七大战中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斩落马下。观众对比赛的心理状态可以描述为期待-失望-低落-欣喜-悬念-惊奇-悬念-兴奋-期待……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球队的核心球员的对抗与奇兵的出现都成为了扭转比赛的关键点。而NBA电视转播中的画面呈现更是抓住此矛盾的主要核心,围绕人物对比赛进行故事的讲述,多角度、多细节、多层次将比赛放大,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与悬念的深度丛生。
2.5 NBA电视转播的叙事时间
任何叙事中的时间有阅读-时间,也有情节-时间,NBA电视转播叙事也不例外。西摩·查特曼更愿意把它们区分为话语-时间-细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和故事时间,即叙事中主旨时间的时间[8]。NBA电视转播不同于其他叙事事件,比赛未开始,叙事已经开始,它先于比赛的事件,晚于比赛结束的时间。
首先,事件发生的时间的顺序。顺序即蒙太奇的组接,包括事件发生以后切换人物的顺序、慢动作呈现与切换的结合的顺序。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正常的序列和“错时”的序列。正常序列故事与话语序列相同(1234)。错时序列被分为两种:一种是闪回[9](2134-视听的倒叙,另一种是闪进,即话语跳到中间事件之后的事件上去[10]。在NBA电视转播中,主要运用错时序列的闪回(因为比赛不同于电影,无法预知接下来比赛的事件以及比赛结果)。通过录像观察,总结出闪回场景主要发生在赛中,包含部分赛前和赛后的时间段。
赛前,NBA电视转播通过对对阵双方球员上一场比赛、上赛季以及上个系列赛的表现进行整理和回顾,让观众提前预知故事主线,激发观看兴趣;赛后,对关键球员进球、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球(压哨球)、决杀球进行多维度闪回,多角度画面呈现为观众展示精彩进球的更多细节,达到回味、阐明比赛故事情节的目的。赛中,NBA电视转播闪回的次数较多,一般在“死球“时(犯规、违例、暂停、节间)进行闪回讲述。通过慢动机器对精彩进球、争议犯规等事件进行更为细化和逻辑性的展示。如表3所示(比赛开始后的闪回事件):比赛中事件的闪回时机主要包括“死球”状态和 “活球”状态。在“死球”状态下,细分闪回时机为暂停、违例、换人、争议等状态,闪回回顾的内容为本场比赛和历史比赛的慢镜画面,在不同“死球”性质状态下,根据比赛的进程相应对比赛时的细节、球员的精彩表现(主要为核心球员)进行闪回,目的在于对比赛细节的解惑答疑、核心球员的形象塑造、精彩时刻的再回味以及对故事主旨的渲染。在活球状态下,闪回事件主要为中场时对教练员的采访画面、关键球员比赛中受伤退场的画面。通过画中画的操作方式将屏幕分为两个观看,为观众呈现非比赛场上的意外事件以及教练的中场休息采访的内容,丰富比赛故事。
其次,比赛的叙事时长。时长涉及读出叙事所花费的时间与故事本身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热奈特认为:“文学的叙事节奏主要分为4种:暂停、场面、概述和省略”。用热奈特的公式来表示为(叙事时间为TR,故事时间为TH):暂停的情形为TR=n,TH=0,因此TR∞>TH;场面的情形为TR=TH;概述的情形为TR
表3 NBA电视转播中事件闪回时机与闪回事件一览表(比赛开始后)
3 结语
法国人热情地创造了“叙事学”这一词语,文学家们除了单纯倾向于思考文字媒介,电影、电视、舞剧的叙事学研究让这些人工制品的某些亚层次有更多相同之处。而NBA电视转播则是捕捉到了亚层次的相同之处,同时又闪耀异彩。在NBA电视转播的叙事表达(话语)层面上,其在画面的呈现中隐藏着的多位“叙述者”为观众梳理比赛的故事主线;在叙事的内容层面上,NBA电视转播针对不同的比赛事件设定画面分镜头,让比赛故事的叙述更加清晰明了;更重要的是,NBA电视转播在画面呈现中不仅遵循篮球运动规律,且通过重主要轻次要的方式紧紧围绕比赛的核心事件、核心人物对比赛的情节进行有目的的安排,强调明星球员的形象刻画。NBA电视转播独特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机械化技术性操作,其为我国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