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发展探索

2019-01-24吴阳阳徐成立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阶段价值

王 维,吴阳阳,田 静,宋 玉,徐成立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活动,意在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同时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奥林匹克主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1]。从1894年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至今,“奥林匹克运动不只是局限于体育,更不只是局限于奥运会的竞技比赛,而是一种超越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和运动”[2]1,为全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发展和完善是其繁荣昌盛的不二法门,深入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演变,揭示其历史规律,对更加全面地认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现代奥林匹运动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不少,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理念、内涵、历史流变、弱化和异化等内容,研究的理论视角也涉及众多,但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少,更鲜有涉及到价值变迁内在动因的探讨。笔者参考马克思价值论和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变迁的历史必然性,从价值主体需要的视角归纳不同时代不同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价值,梳理现代奥林匹运动价值变迁的历史规律,以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借鉴。

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阶段划分及价值阐述

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的划分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对其进行梳理,有必要根据其发展特征的差异对其进行阶段划分。在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分层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背景将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段有助于把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变迁。事实上,不少学者对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段,如任海教授根据政治背景的不同,将奥林匹克运动分为探索、确立、发展和改革四个阶段;崔乐泉先生在其著作《奥林匹克运动通史》中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分为兴起、艰难探索、初步形成、曲折中发展、发展与危机、改革与创新和日臻完善等7个阶段;阿伦·古德曼根据奥运会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划分;约翰·卢卡斯以奥运会的特征为基准,将1984年前的奥运会细分为八个时期;雷蒙德·加夫纳等学者按照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任职进行分段[3]。本文参考阿尔弗雷德·塞恩关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划分,结合其发展的社会背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1984年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为分界点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分为形成阶段(1894—1945)、发展阶段(1945—1984)以及改革与创新阶段(1984至今)。

1.2 结构功能理论视角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阐述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己”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基于对人类学事实进行的全面功能分析,即确定所观察的事实在完整的文化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注重文化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文化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方式。他认为,社会文化现象最终根源于个人的那些长期存在和经常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等无不与某项确定的需求相对应,是人们为满足特定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他提出: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的假设,即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之中,任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被其他文化要素所取代的、必不可少的功能。”[5]那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必定有其特殊的价值,具体来说,是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这一特殊活动形式,以其本质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效应。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论,价值主体大致分为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相应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涵盖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

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表征

2.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的价值表征

19世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井喷式增长,这一时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顾拜旦先生对古代奥运会的憧憬下复兴并逐渐壮大,奥林匹克运动价值显现(图1)。

图1 现代奥林匹运动形成阶段的价值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的个体维度价值:休闲与交流的场所

18世纪60年代兴起、结束于19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在结束数千年低速发展的农业社会的同时,人的身体也被附着于机器,成为机器的奴隶,繁重的劳务活动造成人的畸形发展。同时,相对隔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沉重孤独感加速了人们渴求相互了解的需求。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不论劳动过度是事实还是想象,正是这一现象促成了田径比赛的诞生和成功。精彩绝伦的奥运比赛和开闭幕式表演不仅满足了人们渴望参与体育运动的想象,也抵消了人们长时间劳动所产生的紧张和不适,在社会上引起强大的反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1.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社会维度价值:区域间交流的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参与国家或地区最多的奥运会是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共28个,其中欧洲国家和地区最多(大洋洲以英国殖民地的身份参加,美洲也只有个别国家的少数项目参赛)。经过第一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和少数亚洲国家开始参加。拥有4.5亿人口的中国,1932年才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这一阶段的奥运会自身实力弱小,另外不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也难以支撑奥运会成为国际性盛会。虽然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一度被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利用,神圣的奥林匹克旗帜被玷污,但奥运会以“国际体育竞争”的形式,打破了当时欧洲各国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为认识和了解自己国家以外的文化、摆脱各自文化所带来的偏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价值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

这一时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受顾拜旦思想的影响,宗教、教育和文化的元素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图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教元素具体体现在奥运会的仪式上,如奥运火炬传递、升国旗、运动员宣誓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教育元素则体现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口号上,特别是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等原则,而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基本原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元素体现在其复兴的理论基础——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其在体育的认识、训练的科学化等方面的影响;政治元素是奥林匹克运动形成初期极力排斥的,然而却被战争无情地干预了;经济元素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表现在随着奥运会规模的增大,举办奥运会的成本越来越高;科技元素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通过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奥运会场馆的建设、比赛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及比赛设施的改善等。

图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的社会结构功能

2.2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的价值表征

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的现代化浪潮,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使这一时期奥运会的发展速度极快,竞赛项目、参赛国家和人数也迅速膨胀:从121个大小项、59个参赛国家、4 099名参赛运动员的1948年伦敦奥运会,到221个竞赛项目、148个参赛国、6 797名参赛运动员的1984年莫斯科奥运会;奥运会的举办更是纳入了举办国的市政建设,标志着奥运会与社会的进一步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也逐渐深化(图3)。

2.2.1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个体维度价值:精神的标杆

2.2.1.1 推广体育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奥运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加强了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全球的传播。各国政府为了鼓励群众,尤其是青年参加体育运动,拿出数以百万计美元进行广告宣传和修建场地设施,不少国家还规定了体育节[6]。奥运会的迅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体育运动不在仅仅局限于精英人士或者职业运动员,老幼、妇孺和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也都卷入其中,体育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共识[7]。

图3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的价值

2.2.1.2 树立顽强拼搏精神 在这一阶段,运动员数量不断增加,奥运会的竞技水平也快速提高,体育超级明星在电视媒体的传播和渲染下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如美国的短跑明星罗伯特·莫罗、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娜迪亚·科马内奇和首次蝉联马拉松冠军的非洲长跑选手阿贝贝·贝基拉,这些榜样选手在赛场上展现的优美技术动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正如顾拜旦所说:“如果让人参加体育锻炼,就必须有人参加体育运动;要让人参加体育运动,就必须有人接受专门训练;要让人接受专门训练,就必须有人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8]优秀运动员很容易成为大众追逐和学习偶像,发挥其表率作用,形成示范效应,成为大众追逐和学习偶像,引导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培育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

2.2.2 奥运会发展阶段社会维度价值:促进社会平等,加强国际交流

2.2.2.1 性别平等 二战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女性不适宜参加剧烈身体活动的说法被科学训练所破除,女性的竞技成绩得到大幅提升,奥运会也开始鼓励女性参加。

女子项目的设立数和参赛的女运动员迅速增加,夏季奥运会女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的比例由1948年的9.5%上升到1976年的20.1%;男女运动员的比例数由8.7:1变为2.6:1,且每届都有新增的女子项目,从第14届1948年的5项至第21届的11项,小项从19项增至49项。在国际奥委会、联合国等各种国际力量的支持和推动下,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结束了长期被束缚和禁锢的境遇,加快了性别平等的进程,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和谐。

2.2.2.2 能力平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发组织的康复运动被认为是残疾人体育的雏形。1964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国必须相应地承办残疾人奥运会。奥运会大力支持和定期举行残奥会,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对帮助社会伤残人士恢复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有着极大的作用,更对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着莫大的贡献。

2.2.2.3 反对种族歧视,促进人类社会平等发展 1949年,修改后的《奥林匹克宪章》首次列入“不允许因肤色、宗教或政治原因对任何国家和个人产生歧视”的条款,从此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国际上反对种族歧视的先锋。

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南非奥委会对原始土著居民等黑色人种进行限制,代表团清一色的白人,粗暴地践踏了《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在国际奥委会的反对没有得到南非奥委会的任何回应之后,1964年,南非被取消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资格。1970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20届全会上,国际奧委会以35票同意、28票反对、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取消了对南非的承认,将南非奥委会驱逐出了奥林匹克运动[1]112。这一时期,取消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政权下的南非和罗得西亚进入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对种族歧视的道路上发出的最强声,是促进人类社会平等发展的直接体现。

2.2.2.4 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人民的相互交流,开启国际化进程 二战后,“冷战”格局形成,世界被分成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1920年到1945年之间,一直举办与奥运会相似的体育赛事,欲与奥运会分庭抗礼。1948年一部分东欧国家参加第14届伦敦奥运会,1951年苏联正式加入奥运会。1952年的挪威奥运会,苏联代表团向世人展示了其强大的体育实力,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一枝独秀的垄断地位。虽然此后的奥运会被两大阵营的政治力量所左右,成为“冷战”的又一个分战场,但奥运会也间接地促进了两大阵营的沟通和了解,成为增进不同意识形态人民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从1948年到1980年的9届奥运会,除了在欧洲和北美国家举办,同时扩大到了大洋洲和亚洲;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不仅第一次在南美洲举行,也是第三世界国家第一次举办奥运会。1979年,中国也恢复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地位,这一举措奠定了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化的坚实一步,对加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2.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功能理论分析

这一阶段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形成期更大,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如图4所示。政治要素的影响表现在“冷战”对奥运会举办和参与的影响,经济要素的影响则体现在举办城市经济负担的加重,科技和经济、文化的联系愈加紧密,全球经济的发展让奥运会的参与国家和人数越来越多,媒体技术的发达让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愈加广泛。而此时科技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在于奥运会对科技的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和科技关系的日益紧密,如除了促进奥运会项目测量和裁决的精准化外,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逐渐增强,但也出现了负面效果,如兴奋剂的使用。

这一时期的宗教元素和形成时期相比不再鲜明,而与教育的联系体现在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会举办国对青少年体育的推广。此外,国际奥委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显示出奥运会对环境的影响和国际奥委会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

图4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功能

2.3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与创新阶段价值表征

在100多年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成为一个标志着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活动,在当代社会文化现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文化体系,它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引力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获取精华和有益的养分,为自身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力量。”[9]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为盛大的体育赛事活动,站在了国际社会的广阔舞台,其价值也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和发展。

2.3.1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与创新阶段个体维度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1.1 推动大众体育的普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水平不断飙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大幅缩水,长期的运动不足和营养过剩使得诸如肥胖、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病大规模出现。奥运会通过其强大的号召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满足人健康的需求。如1994年乌拉圭举行的第5届世界大众体育大会提出“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和平、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的口号[10]。

2.3.1.2 感官上的愉悦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深了人们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求,而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有着特殊的价值。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强健的体魄、绝美的动作、娴熟的配合、紧张激烈的比赛无一不刺激着人们的大脑,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其他艺术种类所无法取代的。同时作为全球文化盛典的奥运会,展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 2008 名太极拳表演者一边打着太极一边转圈时,仍能保持着圆形的队伍结构,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已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奇观[11]。

2.3.1.3 精神价值的追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意地突出国家标识,如1908年开始实行的开幕式按国家入场,为冠军升国旗、奏国歌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个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各国奥运健儿在赛场的奋力拼搏所获得的优异表现,不仅唤醒了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对个人形成与社会、国家发展利益相一致的正确价值观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2.3.2 奥运会改革与创新阶段社会维度价值:建立公平和谐的社会

2.3.2.1 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时期全球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奥林匹克运动也紧跟历史潮流,把保护环境列为迈向第三个千年的历史使命。早在20世纪70年代,奥运会就已注重环境保护,1991年修改《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认真关心的条件下举行”;1992年国际奥委会签署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宣言;1996年将环境保护列入奥林匹克运动的任务之一,要求申办城市认真考虑环境问题。奥林匹克运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宣言,对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唤醒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2.3.2.2 化解民族矛盾的场所 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48届全会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奥运会期间实行“奥林匹克休战”的决议。1995年,联合国161个成员国再次号召在次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原则[12]。2003年联合国再次通过国际奥委会推行的奥运期间全球停火的协议,2004年奥运会举办国希腊的死敌土耳其率先签订协约,确保奥运会期间的安保问题。虽然奥运会并没有真正化解民族矛盾,但间接促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运动员平等地参与到奥运会的大家庭中,以增进彼此了解,为友谊的深化和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窗口。如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朝鲜和韩国两国的运动员以同举一面队旗的形式入场,即举世闻名的“朝鲜半岛模式”,这是两国在国际大型活动中首次联合亮相,成为奥林匹克为化解民族矛盾做出贡献的经典之作。

2.3.2.3 国际平等交流的舞台 1984年,中国实现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并取得15枚金牌,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重返奥运会赛场,预示着奥林匹克运动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的意识形态冲突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造成冲击的历史宣告结束。虽然1996年的百年奥运盛典不太圆满,但是这届奥运会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之间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参与金牌分配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增多,中国香港和厄瓜多尔都首次夺得奥运会金牌,来自亚非拉美的国家收获60多枚金牌,夺得金牌的第三集团国家已经超过40个。奥运会金牌榜“贫富不均”现状的改变,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参与与崛起,标志着全球体育格局朝着平等化的方向发展,而奥林匹克运动更是成为推动国际平等交流的重要力量。

2.3.2.4 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可少,而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推动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为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碰撞、全球五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1994年奥运会成立百年纪念会上就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在经历一个世纪之后,重新确认它对加强国际理解与和平所承担的义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增加文明世界、国家、个人之间的对话,以消除偏见,促进相互了解,寻求人类的共同特点。”[13]2000年的国际论坛再次强调,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着单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运动的任务应该是加强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14]。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得蕴含着独特魅力、流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中国文化。奥运会名副其实成为全球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交流的大熔炉。

毋庸讳言,奥林匹克运动在各个维度的价值始终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化,社会背景的转变,价值主体需求的发展,自身结构的不断完善,而发生着变迁(图5)。

图5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与创新阶段的价值

2.3.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与创新阶段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

这一阶段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发展速度更快了,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也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作用的增大而增强,如图6所示。自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运营让奥运会开始盈利后,经济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2003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推行的奥运会全球停火协议显示了奥运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这一时期鲜明的特点是随着科技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科技与各要素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样,奥林匹克运动对科技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图6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与创新阶段的社会结构功能

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价值的变化规律

3.1 从单一到综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多元化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价值与社会不同主体的需要不可分割,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价值主体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也走上了多层次的发展道路,其不同维度的价值功能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变。

对个体而言,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形成阶段仅仅扮演着提供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和放松的角色,希望通过体育运动,使全世界的青年友好相处,达到身心均衡发展。为此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提出了体育运动应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重要思想,1906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艺术、文学和运动协商会议,通过了在大型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增加诗歌比赛或适当的艺术表演的决议。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对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价值也显露无疑。而在其发展阶段,促进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以强健体魄,培育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其个体价值的主要目标。1919年“体育运动,人人参与”[15]的口号,推动社会大众广泛参加体育运动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个体价值的最好诠释。在改革和创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的需求,而且传播了参与体育运动对于保持健康,获得较高生活满足感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为各自国家加油呐喊、欢笑流泪时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

对社会而言,奥林匹克运动形成阶段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为其未来的繁荣壮大奠定了基础,更是满足了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对“公平竞争”的追求。在其发展阶段,完善奥运会的组织与制度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心任务,其价值的焦点也由追求个体全面发展的微观层面过渡到推动社会民主、公平竞争的宏观层面。正如顾拜旦所言,个体体育教育学的宗旨,在于将体育行为孕育的品质,延伸到个体的所有行动中;由此类推,社会体育教育学的目的,在于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机制,运用于公众生活之中[16]。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结合的广泛开展,在改革与创新阶段,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冷战时期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来协调和缓和,奥运会适时地成为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交流、消除偏见和误解的舞台。冷战结束后,奥林匹克运动在缓解多元文化冲突、种族主义蔓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全球问题上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 从独立到依赖:科学技术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发展

每一次的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飙升,价值主体的需要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就会随之发展。

兴起于18世纪3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摆脱了艰苦低效的手工生产,另一方面受制于资本主义的剥削,社会大众长时间地与机器相伴,劳动过度和渴望休闲娱乐使得体育运动在社会中开始流行,“在一个繁忙的社会中,只有体育运动既能创造力量又能起到极大的镇定作用”[17],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促进人全面发展价值产生的土壤。

以电力发电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直接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逐步完善,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生成。从1912年瑞典奥运会首次试用了电动计时和终点摄影设备,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运动场上出现的大屏幕记分牌,再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闭路电视第一次被用来转播奥运会,约有370多万人观看了比赛的实况,并首次采用电影的形式完整记录奥运会。科技革命为奥林匹克运动鼓励大众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价值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五项原则“参与、竞争、公正、友谊、奋斗”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也充分反映了科技革命对现代化人才的现实需求,为社会公平竞争树立了标杆,奥林匹克运动的群体社会价值也得以实现。

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和普及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人类从“电气化时代”开始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奥林匹克运动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后,科技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依赖力量,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和深化。首先,在科技的保障下体育运动的参与方式、训练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社会大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等个人层面价值才能基本实现,“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才能取得共识。其次,在科技的帮助下,残疾人体育得到迅速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体育运动,人人参与”旨在促进社会平等的群体社会价值也得以更好地实现,比如著名的“刀锋战士”,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才能依靠“假肢”跑出和正常运动员同一水平的运动成绩。而奥林匹克运动在促进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沟通和了解、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等人类社会维度的价值只有依靠科技才有可能实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向世人所展现的绚烂多彩、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东方文化,没有最新的数码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由此可知,奥运会的百年历程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没有工业革命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革命,奥运会就不可能发生;没有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奥运会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影响[18]。科技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伴始终,发展到现在,奥运会越来越成为最新科技展示的舞台和窗口,而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必然会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4 结语

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变迁必须将其置于其发展阶段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宏观背景中,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发展是研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必须始终坚持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变迁是人类社会不断实践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价值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奥林匹克运动价值发展到如今,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科技革命就没有繁盛的奥林匹克运动。那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悄然到来的今天,如何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保护生态和树立人类可持续发展等人类社会层面的价值,就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大命题。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阶段价值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