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D法的重庆滨水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2019-01-23王菁王雪松覃琳卢星宇赵双

重庆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崖洞驳岸滨水

王菁,王雪松,覃琳,卢星宇,赵双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与内陆平原城市相比,重庆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江畔、湖滨的滨水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不仅作为水陆之交的原生性生态过渡,承担着城市在地性景观的展示功能,还是一个兼具公共性、开放性的特殊区域,维系着自然与城市人群的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意识的提升,赋予滨水空间生命力被提上城市建设的日程[1]。但目前尚无对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感知的定量评价,导致在规划时难以制定出较为系统的活力提升策略。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使用者的感知出发,发现影响滨水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对策打下基础。

1 重庆滨水空间活力评价研究设计

通过对涉及滨水题材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研究发现,“滨水”是一个很广泛的界定。滨海、滨湖、滨河甚至湿地环境等都可以作为滨水的范畴。城市滨水空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本文中涉及到的城市滨水空间主要是湖滨、河滨的水际线、陆域的范畴,以城市道路为分界。

1.1 数据采集

选取重庆市区内的6个滨水空间:珊瑚坝、南滨公园、洪崖洞码头滨水休闲区、彩云湖、鹅岭公园莲池和虎溪缙湖作为研究样本(图1),这些空间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驳岸类型、景观效果、功能种类,以及交通易达性、设施完善度、生态良好性等(图2)。

图1 研究样本位置图

图2 调查样本实景图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获取数据资料。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获取使用者对滨水空间的感知,观察法用于观察记录滨水空间的基本信息。在每个滨水空间实地发放足量问卷,均衡地域覆盖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人群,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1.2 分析工具

1.2.1适用于环境认知研究的SD分析法

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又名语义分析法,是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将语言作为尺度测定心理感受的方法,可将知觉感受具体分级、量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SD法被越来越多地用在建筑、景观和规划设计对环境认知的研究上,如利用SD法定量研究人们对于城市和街道空间的印象,对不同街道空间活力感知的评价等[2]。

重庆滨水岸线多样化,每一处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氛围,给停留和行进于其中者带来不同的感知体会,通过SD法刻画体验者的心理感知和滨水空间物理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希望将主观感受抽象化后有利于设计者深化对滨水环境的认知,落实人本主义设计思想[3]。

1.2.2 SD法的分析过程

SD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选取与描述研究对象有关的且词义相反的形容词对,并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筛选,每个形容词对应一个中性因子。结合对滨水空间设计要素的分析[4-5]、探讨和筛选以及SD分析法的中性因子选择方式,该研究将中性因子划分为可达性、功能丰富度、热闹度、景观美感度、水体清洁度、岸线活泼度、个性度、绿化程度、设施完善度、亲水度十个中性因子,它们对应10组双极形容词对,分别为:方便的-不便的、丰富的-单调的、热闹的-冷清的、优美的-丑陋的、清洁的-污浊的、活泼的-呆板的、特色的-平庸的、高的-低的、齐全的-欠缺的、亲近的-远离的。每个评价因子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功能丰富度与岸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以及该区域组织公共活动的频率、种类有关;亲水度受驳岸与水面距离、水面可达性、亲水设施数量影响;热闹度与驳岸停留的行人数量、行人的活动类型有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双极尺度的反义词对被划分为 5或7个刻度,根据一般人能够不混淆处理的感觉量级小于8个的原则[6],将评价尺度选择设置成7级评价尺度,即“很差、差、较差、一般、较好、好、很好”,7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赋予数值 -3、-2、-1、0、1、2、3,以便后续定量分析。

SD评价依照相应步骤有序实施。首先,由每个被访者对所在的滨水空间的各项因子打分,得到单个样本的评分结果分布;其次,将各驳岸问卷的结果加和平均汇总,得到该驳岸各项因子的平均分值;最后,依据平均分值绘制出该驳岸的SD法评价折线图。得分在±0水平线以上的因子,属性较好;得分在±0水平线以下的因子,属性较差。

2 滨水空间活力评价结果

表1 SD评价结果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得到6个滨水空间的评价分值结果(表1),并绘制出相应的活力评价折线图(图3)。

图3 SD曲线图

各地点评价曲线的波动幅度有显著差异。彩云湖、莲池、缙湖的曲线较平稳,南滨公园、珊瑚坝、洪崖洞码头休闲区波动幅度较大,珊瑚坝波动幅度最突出,是研究范围中最有特色的地点。

大多被测滨水空间的各项评价因子得分都在0以上,属性较好。曲线较平稳的彩云湖与缙湖所有因子得分均高于0,活力偏高;除莲湖除水质有待提升外,其余各项因子的表现均较好。洪崖洞码头休闲区各项得分则基本在0水平线以下,推测其空间活力较差。

归纳每个形容词组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地点,得出六个滨水空间给被测者的综合突出印象(表2)。

表2 各滨水空间评价的突出印象

3 滨水空间活力因子相关性分析

3.1 因子相关性等级划分

为进一步探究上述10个活力因子对滨水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我们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发放回收共计60份问卷,让被访者对活力因子进行从1—10的重要性位次的排序,根据各因子的排序情况,划分各因子的影响程度等级。等级划分为三级:强相关、中相关、弱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强相关活力因子包括功能丰富度、水体清洁度、可达性和景观美感度;中相关活力因子包括亲水度、个性度和绿化程度;弱相关活力因子包括设施完善度、热闹度和岸线活泼度。本文的因子分析部分聚焦在滨水空间中与人的感受联系最紧密的强相关因子上,对中相关和弱相关活力因子不进行深入分析。

3.2 强相关活力因子分析

3.2.1功能丰富度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购物、餐饮、放风筝、棋牌等功能,使空间使用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能够参与休闲活动。丰富的功能,增强了滨水空间的吸引力和粘滞力。

例如南滨公园在功能丰富度上有着最好的表现。公园滨水步道旁,酒吧热闹喧哗;景观喷泉中,孩子奔跑嬉戏;公园旁的购物中心功能俱全,人群集聚。而功能丰富度上得分最低的洪崖洞码头,热闹度得分也最低,休闲区几乎只有钓鱼和玩水这两种活动。

3.2.2水体清洁度

区别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依托“水”这一自然资源,滨水空间成为都市人与自然对话的纽带。清洁的水体为植物生长、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这种宜人的自然环境同样吸引人前往。

例如水体清洁度1.75的国家湿地公园彩云湖,吸引大量市民旅游踏青、休闲度假。周围住区的居民将其作为晨练、运动的主要场所。而莲池的水缺乏流动性,富营养化而发绿,虽位于鹅岭公园中,但停留性活动发生频率较低。

3.2.3可达性

滨水空间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可达性影响。可达性反映了居民使用滨水空间的方便程度,影响着居民实际享用情况。可达性与步行距离、公共交通线路数量、停车设施布置有关。可达性越高,聚集的人数越多,滨水空间活力越强。

从评价得分结果来看,可达性得分为前三的南滨公园、彩云湖、虎溪缙湖,其热闹度也排名前三。便捷的交通为滨水空间活力的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珊瑚坝虽拥有重庆历史记忆与空间特色,但因停车不便、难以到达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较低的空间活力。

3.2.4景观美感度

优美的景观是人群被吸引的重要原因。这里的景观,包括了人工景观,如长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映衬着江水的山城景象,也包括自然景观,如彩云湖畔层次丰富的树丛和生动的岸线。

SD曲线最稳定的两地点:彩云湖、缙湖,景观美感度得分分别为2.05、1.75,均拥有优美的环境。而热闹度最低的洪崖洞码头,江对岸的景象与码头上道路所见并无二致,岸边植物杂乱,空间沉闷缺乏生机。

4 结语

SD法感知研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公众群体对城市空间的心理感受,有助于推动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逐渐转向以市场为主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操作模式。来自于6个不同滨水样本空间的SD感知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比和参照,从中辨析出重要的设计特性。

(1)良好的交通可达性。两极分化的SD数据揭示大众对可达性反应敏感。设计时应梳理交通流线,重视与临近地块的联系,若周边为直流道路,宜用天桥、地下通道等联通;仔细考量滨水空间的边界设计,设置足够多的出入口;规划设计步行、自行车、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出入道路,方便各种交通方式的使用者到达。比如改善洪崖洞码头休闲区可达性低的方案:将城市原有的路网形态向水边延伸,形成与城市内部密切统一的滨水地区。

(2)多样化的功能组织。同样是江边,南滨公园的空间活力远高于功能单一的珊瑚坝和洪崖洞码头休闲区,这一结果反映人们心理上更亲近于有多种功能聚集和活动混合的空间。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创造提供支持停留的功能,挖掘空间原有特色,合理配置、混合组织相适应的多种功能,打造一个丰富的、活泼的,充满乐趣的滨水空间。如在更接近自然的湖泊、湿地公园则适合组织垂钓、锻炼、放风筝、休闲等活动的功能;在城市中公共性较强的滨江空间规划滨水公园、滨水广场和滨水区走廊,设置适合购物、餐饮、演出活动的功能,如调研样本洪崖洞休闲区的活力提升方案可结合洪崖洞打造多层次旅游休闲带,打造“立体式空中步行街”,增加功能丰富性。

(3)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水体清洁度和景观美感度成为强活力相关因子,影响程度等级高于亲水度、个性度、热闹度等指标是该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当前重庆居民对环境的感知已上升到注重生态功能和空间品质的层次。浑浊的水体、缺少视觉美感的景观环境无法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愉悦,空间活力大大降低。规划设计时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水环境管理。重视污水治理,设置绿色缓冲带或生态滤水带提升进水水质;利用沉淀池或湿地净化水质,或采用曝氧、生物膜等方式促进水体自净。鼓励生态水岸设计,采用自然软质驳岸、生态硬质驳岸等多种驳岸类型,通过其载留过滤作用以及水体自净作用保证清洁的水体条件。如其他指标水平较好的调研样本鹅岭莲池,可通过曝氧等设计改善水质,通过从底部吸水,上部喷水的循环,形成了上下的对流,落下的水还将空气送入水中,使池水成为活水,防止水质的恶化,达到提升空间活力的目的。二是做好自然景观设计 (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和人文景观(小品、构筑物、设施等)设计。设计自然景观时可借鉴自然中的形态,构造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塑造灵动柔和的水畔,引入丰富的动植物群落。设计人文景观时,宜先了解各滨水空间的背景基础,基于各自的独特性,如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进行提炼和再创造。优美的景观是滨水空间吸引力的核心要义。

重庆多江多河多湖泊多湿地,岸线漫长且多样化,滨水空间逐渐成为重庆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引入SD法评价滨水空间活力是一个新的尝试,具有挖掘群体心理倾向的潜力,有利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将以人为本落在实处。

猜你喜欢

崖洞驳岸滨水
刘俊
美丽的洪崖洞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洪崖洞这个超级网红是如何炼成的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何永智:洪崖洞这个超级网红是如何炼成的?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