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共建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关系初

2019-01-23龙彬司方慧

重庆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镇区小城镇城乡

龙彬,司方慧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深入,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脱节、城乡差距大等问题的重要发展策略。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看,城乡统筹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原则,特色小城镇1培育是通过发展连城接乡的小城镇,达到疏解大城市功能的同时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目的,而乡村振兴则确立了广大乡村地区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作用。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针对的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两个环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抓手。但目前,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关于两者协调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还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关系进行探讨,试图探索出两者协同共建的发展思路,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1 美丽乡村及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概述

1.1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及发展历程

为缓解愈加严峻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至今已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但是,城乡依然存在较大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差距,导致农村空心化进一步加剧。因此,自2008年起,浙江等地自发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升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中央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全国性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紧接着,各地政府陆续推出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若干意见。以重庆为例,重庆市建委(现住建委)牵头编制了《重庆市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导则》,将村庄美、田园美、生活美作为其核心内涵,具体设立规划引领、设施完善、环境宜居、村景交融、产业提升、乡风和谐的目标[1]。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而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及组织振兴的核心内涵。

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历程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城乡统筹背景下,为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地区的重要方式,从2005年至今,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部分村庄的空心村、老人农业、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2]。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调整,以应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 特色小城镇内涵及发展历程

“特色小镇”这一概念于2014年产生于浙江,到2016年受到广泛关注。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全国上下掀起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表1)。

随着浙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逐渐出现了两种小镇模式:一种是“非镇非区”的特色小镇,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不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另一种是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特色小城镇。两者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掘自身优势,定位特色产业,加深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为最终目标[3]。

特色小城镇向来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连城接乡的作用,其发展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但目前,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成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特色小城镇建设多以镇区为核心关注点,对镇域范围内的整体联动作用考虑较少,存在重镇区、轻镇域的问题;另一方面,特色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战略思考,与相邻区位空间、周边经济体等之间的互补、交换、竞合关系思虑不足[4],存在重个体,轻区域的问题。因此,为充分发挥特色小城镇城乡过渡节点的作用,将其放在整个城镇体系中进行研究,以城带乡,协同共赢,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表1 特色小镇相关文件

2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关系

2.1 目标统一性

通过对美丽乡村及特色小城镇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可发现两者的发展目标是统一的。在政策引导方面,两者都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在建设目标方面,两者都需要找准产业发展定位,以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为主要发展路线,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从而聚合多种功能,促进各类功能的有机统一[5]。

2.2 空间一体性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虽然发展重点不同,但两者的发展空间是存在一体性的(图1)。首先,特色小城镇发展是以镇区为增长极,广大乡村地区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基底,所以,两者在空间上是有重叠部分的,可以以点为主规划,也可以联片谋划、共同规划、协调推进。

图1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空间关系

其次,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都是各地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的空间节点与聚落重点,是构成科学村镇体系的关键。在行政管理系统中,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上下级之间的行政联系,因此,两者之间的管理空间是一体的。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制度改革,对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的共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3 发展协调性

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是特色小城镇建设,两者都是民生工程,都是在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村镇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挖掘和改造的过程[6]。就当前发展阶段而言,以同样的标准建设小城镇与乡村显然是不实际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可以在县域层面,针对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及建设标准,形成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格局。

③以“忄”(同“心”)为形符的字:忆、忏、悔、忧、悲、愉、悦;这些字都跟心有关,“忆、忏、悔”表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忧、悲、愉、悦”指的是不同的心情。

3 创新——协同关系之发展

3.1 村镇体系新形式

3.1.1县域层面统筹

中国农村地域空间包含乡(镇)和建制村两个行政管理层级,即乡(镇)域地理空间、村域地理空间[7]。这两个行政层级均属县级管辖,县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政区,具有基本经济单元的性质。因此,在进行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建设时,可通过县域层面进行整体统筹,在产业发展方向、公共服务配置标准等方面,分别对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在两者互相促进的同时,错位发展,实现共赢。

3.1.2特色小城镇平台

过去的村镇体系呈现 “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模式,这种体系是由行政关系引导的,建制镇在其中仅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基层空间。但随着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潮的出现,小城镇发展情况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的村镇体系将逐渐成长为“城区-特色小城镇-乡村”的新体系。

在新的村镇体系中,特色小城镇将逐渐成长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文化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8]。通过特色小城镇作为发展核心,带动周边乡村形成区域联动,形成发展集群。

3.2 产业发展新思路

3.2.1产业联动融合

产业发展是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目标,特色小城镇又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但是,通过总结近几年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不难发现,目前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以镇区为主,对乡村地区产业引导作用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应注重特色小城镇镇区及乡村地区产业联动,将乡村地区作为产业发展基底,镇区作为增长极,以此来助推镇域范围的产业发展。

产业布局,互相成链。产业布局方面,在确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可以以镇域为单位,完成整个区域的产业布局。通过镇区与乡村的结合互动,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以新疆库尔德宁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例,依托该镇种植贝母的传统,在镇域形成“产+销”的产业布局。乡村地区作为主要的贝母生产基地,通过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模式,提升贝母品质及产量,并通过就近的贝母加工作坊,完成贝母粗加工。同时,镇区作为主要贝母及相关衍生产业的基地,以贝母展示及相关产品销售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此在特色小城镇范围内,完成一三产业的联动,形成完整的贝母产业链,在促进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同时,链补周边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3.2.2新兴产业融入

大多数乡村地区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但传统农业存在经济价值低、销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可以通过加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度,以此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9]。采用“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利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集采摘、加工、包装、成品、销售为一体,不但解决目前农产品外销的压力,而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就业保障,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另外,通过将物流业、金融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延伸到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城市与农村物流速度,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

3.3 公共服务新标准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下乡,乡村人口入镇,必然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与人口结构。针对此变化,应以“统一规划,靶向目标”为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与人口结构、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此来提升镇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人们对交通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3.1道路设施统一规划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从区域经济情况发展来看,交通设施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交通设施的提升不仅能够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特色小城镇及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镇区及镇域,在进行道路设施建设时,应首先对上层道路交通条件进行分析,将镇域交通纳入区域交通网络中,形成快速交通入镇的交通格局,有利于特色小城镇建设接收周边城市外溢的资源及产业。

另外,在镇域层面,应建立镇区与乡村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进行镇村公共交通升级改造,设置涉及全域的公交线路,有利于农村享受城镇公共产品和服务辐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自身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的缺陷,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美丽乡村建设[9]。

3.3.2教育医疗靶向目标

基础教育,优化补充。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也是公共服务的提升,以达到吸引人口就地城镇化的目的。就教育资源来讲,目前,乡镇基础教育资源及水平均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小城镇人口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而特色小城镇的产业增长极作用,必定会吸引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其中以青壮年为主。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需要小城镇的教育配置做出一定的调整以满足小城镇及乡村中小学生教育需求。笔者认为,一方面应以镇区为主要教育资源集中地,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升级,提升教育硬件及师资水平,解决镇区及周边乡村学生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应按照新的人口规模配置基础教育设施及学前教育设施,通过增设校车、餐厅等服务设施免除小城镇就业人口的后顾之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医疗设施,扩展服务。医疗服务水平低也是农村吸引力弱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提升医疗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可针对地方产业结构进行部分功能的扩展提升。以库尔德宁特色小城镇为例,当地贝母种植产业有一定基础,结合贝母养生的特性,可以一定程度地发展康体养生产业。这类特色产业可作为医疗设施的扩展,对医疗体系进行补充,丰富当地医疗层次。城中的旅游人口为养生吸引到此处,利用当地养生医疗进行短暂的调理;本地人口一般的疾病可以到基础医院,享受到头疼感冒不出村,拍片化验不出镇的医疗服务水平。以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结构变化为主要原因,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做出协同调整,以此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提升全民幸福指数。

4 结语

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催生出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们有着统一的目标,在空间上存在连续性,能够协调发展,两者的协同关系为两者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两者之间协同性的应用,创新村镇体系,将特色小城镇作为村镇发展的综合平台;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将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形成区域联动,融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外,整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特色小城镇与美丽乡村绝不是两个不相关的建设目标,通过对两者协同关系的利用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镇区小城镇城乡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关于化工产业发展型乡镇镇区规划编制思考
——以东至县香隅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