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北盐业古镇复兴途径探讨
——以巫溪宁厂古镇为

2019-01-23李渊冯维波

重庆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镇文化

李渊,冯维波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古镇作为我国自然和人文的一面镜子,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风俗文化相适应,成为我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构筑的文化结晶。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空心化”、“衰败”、“破坏”、“同质化”、“模仿”等词越来越频繁地被用在传统古镇上。如何让古镇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又能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成为业内的一个难题。对此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冯维波[1]用景观信息链理论探讨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魏小安[2]针对古镇开发问题提出直接结合、深化结合、高层次结合、全面整合等创新模式,其中深化结合主要指旅游和居住结合,以景观房地产为典型。应天煜[3]、李吉来[4]从古镇经济开发主体角度,刘杨[5]、陈思雨[6]从古镇经济开发管理者角度,郑群明[7]从居民角度提出对应的开发模式。

自古以来,盐对人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8]提出天下五味(酸、辣、甜、苦、咸),唯独盐会使人在长期缺少的情况下变得无精打采、手无缚鸡之力。中国井盐分布于甘肃、青海、江西、江苏、两湖等地,主要集中于川、云地区,四川(包括重庆)是全国最大的井盐产区。在过去,巫溪、开县、奉节、忠县、彭水等地均有盐场、盐作坊,在其开采、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因运盐产盐而兴的古镇和各类建筑。但随着海盐的内销,井盐逐渐没落,那些以盐业为支柱产业的古镇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并逐渐衰败。

1 渝东北盐业古镇概况

渝东北区域地处重庆、四川、陕西、湖北四省交界处,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被定位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川盐覆盖区主要是长江中上游地区[9]。在过去,川盐(含重庆)远销湖南、湖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形成了川鄂、川湘、川滇、川黔四条盐运主线路,称川盐古道。古道覆盖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破碎,道路艰险,在过去运输主要靠人力背负。运盐路途遥远,需经常在外过夜,于是古道沿线每隔一段距离搭建有草棚供运盐工人歇脚。井盐经济发展吸引各地商人来此分羹,最初用作盐工歇脚过夜的草棚逐渐发展为集镇。最为明显的是“川盐济楚”期间,大量徽商进入巴蜀地区经营盐业,同时带来了具有徽州风格的建筑文化和风俗文化,使沿线古镇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重庆境内井盐资源十分丰富,盐场众多,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地区,包括巫溪大宁盐场、忠县涂井盐场、奉节鱼腹古盐场、云阳云安盐场和彭水郁山盐场。制盐工人生产生活均围绕盐场进行,形成了宁厂古镇、涂井古镇、云安古镇、郁山古镇等产盐古镇。同时重庆又是山地占76%的山水之城,依靠河流运输形成了西沱、龚滩、大溪、洋渡、龙潭、大昌等盐运古镇。

2 古镇复兴途径

在如今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即使在乡下,一些现代化住宅也正逐渐替代缺陷日益显现的老式房屋。大量人口外流,留下满是岁月痕迹的古镇在原地自生自灭,不再充满生活气息。因此找回乡愁、复兴古镇、提升经济功能被提上议程。国内学者根据传统聚落区位和自身特点对古镇复兴进行了大量研究,毛长义[10]等运用区域共生思想研究古镇旅游驱动力,将古镇划分成“城郊型”、“近郊型”、“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古镇发展;冯淑华[11]从古镇景观入手,根据古镇区位提出以大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品牌旅游线路为依托三种提升模式;职晓晓[12]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在贫困区建立试验区以及将资源异地安置等四种扶贫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陈可石[13]等提出“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路径,分别是“生态”、“业态”、“文态”和“形态”。

3 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北部,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距县城约10km。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2002年被列为重庆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由张家涧等6个自然村组成,因地形限制,建筑均布置在临河数米高的位置,顺河沿峭壁呈带状,俗称“七里半边街”。根据冯维波著作《山地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基于经管信息链视角》中构建的山地民居景观信息图谱,宁厂古镇属于山地河谷型-条带-层叠式传统聚落。建筑多为木石结构,中心街区木架脚柱多为“吊脚楼”,有穿斗式也有井干式。建筑平面呈矩形和“L”型,建筑高度小,多为坡屋顶配以小青瓦。宁厂古镇的形成与发展得力于宝源山盐泉,享有“上古盐都”的称号。《山海经》中这样形容宁厂:“巫载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这样的盛况随着海盐提炼技术提高而慢慢消失,海盐内销促使宁厂盐业衰落。1992年,宁厂盐灶均停止生产。随着宁厂古镇最后一根烟囱倒下,商业凋敝,人口外迁。昔日兴盛的古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4 宁厂古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厂古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若任其废弃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政府等有关部门对此也做了多次尝试,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对古镇发展进行规划,但终究没有完全实施或者只停留在纸上。通过实地考察,古镇至今处于半开发状态,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4.1 居住功能缺陷日益明显,居民对古镇认同感下降

在过去,宁厂古镇基础设施等主要为盐业服务,功能单调,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与之形成矛盾并逐渐加剧,大部分居民迁出古镇在县城定居。曾经供居民休息、娱乐、祭祀等的公共场所和建筑因常年闲置显得破败不堪(图1)。

4.2 支柱产业衰落,缺乏经济活力

古镇地处偏远的高山峡谷中,地势险要,缺少耕地,农业不发达,宝源山盐泉成为古镇主要经济支柱(图2)。海盐内销给古镇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支柱产业衰落。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受县城的辐射作用较弱,使得古镇经济发展难上加难。

图1 危房(作者自摄)

图2 盐泉(作者自摄)

4.3 公共空间缺失

古镇地理位置特殊,布局局限性大,呈带状分段式布局,公共空间较少(图3)。经济支柱的丧失使得公共空间本就缺少的古镇越发显得不协调。

图3 古镇远景(作者自摄)

4.4 资金短缺

对于古盐业遗址类的复兴,不管是在开发上还是保护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古镇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各级财政每年拨付的古镇保护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宁厂古镇产业支持有限,因此古镇发展缓慢。

4.5 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归咎于制盐技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宁厂采用燃烧薪柴熬卤。生产扩大对薪柴的需求增加,过量伐木导致古镇周围山体不稳,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后随着巫溪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需要,从大宁河大量开采石沙,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5 宁厂古镇经济功能提升建议

5.1 合理规划,正确保护

古镇开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政府严格监督以及专家、学者充分认识宁厂古镇开发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对古镇进行正确保护。宁厂古镇属于盐业古镇,目前遗留不少食盐生产遗址。此前各类规划中都提到了对古镇进行保护,但终究只是笼统地谈到保护,对保护的核心对象认识较为模糊。古镇是当地居民的家,古镇保护不仅仅是建筑保护,还包括古镇生活氛围的保护。既不能把古镇放在“保温箱”保护起来,也不能放任其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流失掉,而是应该进行差别保护。首先根据古镇建筑保护价值将古镇建筑保护分为核心保护、一般保护和协调保护。核心保护类建筑包括盐厂三车间、火神庙等,仅针对破损部分进行修缮,严格禁止对其随意改造。一般保护类建筑主要是指古镇内住宅,禁止随意改造外观和立面,包括材料、色彩、屋顶形式,内部布置可根据生活需要进行更新。协调保护类建筑包括已经修建或者即将修建的新建筑,要求整体形态上需要与原古镇建筑相适宜。其次是对古镇内的居民进行保护。经济支柱丧失、人口外流是宁厂古镇荒废的主要原因。只对古镇建筑进行保护只是保护了一个外壳,壳里面的最脆弱的部分——人则被忽视。

5.2 完善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机制,吸引人才回流

原住居民是古镇的 “活”的标志,而外来人才则是古镇“活”的助推力。留住居民、吸引外来人才的前提是古镇有值得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优势条件。首先,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当前生活质量高低有很大影响,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才能保障古镇居民和外来人才日常生活需要。其次,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流入古镇,包括解决人才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安家问题等等。

5.3 拓展融资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在古镇保护与建设中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还要对古镇居民给予适当补贴。可通过民建筹资、社会捐款等方式增加古镇资金投入。同时与市内或省内高校长期合作,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并给予合理的补助,确保古镇在开发和经营中具有相应人才储备。

表1 宁厂古镇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简表(作者自绘)

6 复兴路径

古镇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文化遗产被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查阅文献,在借鉴其他学者对盐业古镇文化遗产进行的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宁厂古镇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将其列表如下(表1)。从表1可看出,宁厂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若任其荒废实属可惜。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能够为古镇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6.1 挖掘特色、自主创新——宁厂古镇文化体验游

6.1.1文物参观

古镇现存有大量与盐业相关的历史建筑,涉及到引卤、熬卤、运盐、盐商、盐民等方方面面。包括古盐井、古建筑群、盐道遗址、桥头溪码头、盐卤分孔遗址、龙君庙遗址、古栈道遗址、三厂遗址,以及位于中心街上的江西、山西会馆等。古镇受巫文化影响较深的当属庵观寺庙,包括观音阁、万寿宫、吴王庙等。可对文物进行合理修缮,对外开放。

6.1.2复苏传统节庆活动

古镇非物质文化可以分为生产民俗、祭祀民俗和饮食民俗[10]。除开全国各地一年一度春节庆典以外,古镇还会通过庙会、行业节庆、民俗节庆等庆祝。包括绞虹节(十月初五)、龙会、火神会(夏历二月十五日)、财神会(夏历三月十日)、猎神会等节日。虽然复苏传统节庆活动是重现古镇活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复苏绞虹节等大型节庆活动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古镇把复兴小型节庆活动作为卖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并提供一些附加产品。在拉动古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传承古镇传统文化。

6.1.3博物馆建设

古镇由6个自然村组成,以张家涧为中心,地势较为开阔。宁厂古镇可在张家涧修建文化博物馆,借鉴重庆三峡博物馆设立主题分馆,展示宁厂古镇的巫文化、盐文化和民俗文化。

一是盐文化主题馆。首先,陈列制盐工具,包括铁锅、方锅、平锅、牢盆、开针、大铁枕等,再配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向游客普及产盐知识;然后,与雕刻工艺品工作室合作,设计生动有趣的盐雕工艺品并在博物馆陈列。最后,宁厂古镇制盐停产才过去26年,当年参与制盐的退休工人还有很多健在。可对其进行采访,邀其向游客展示制盐过程或者讲述宁厂制盐故事。

二是巫文化主题馆。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灵山十巫”和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性特色文化。巫文化不仅涉及人类社会生产还涉及精神认知领域,影响着民族、民俗、教育、法律、宗教等多方面。据考证,宝源山生产盐泉和“神仙不死药”丹砂,唐尧时期建立了巫咸国,巫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巴文化,“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等作为巫文化历史遗存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向游客展示“巫文化”,或者陈列“灵山十巫”的雕像。

6.1.4特色盐文化旅游产品

熬盐、运卤、运盐无不涉及到宁厂古镇的方方面面。到目前为止,宁厂古镇还处于半开发甚至没有开发的状态,泉盐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遗留下的一些与盐有关的祭祀建筑亦或是戏台楼阁因为盐业的衰败遭到废弃。因此,宁厂古镇可以在修复公共历史建筑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开发,将盐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可以招纳一批创意设计人才入驻古镇,设计盐雕、盐画,开展创意盐产品体验活动。

6.1.5休闲疗养

盐水中有大量人体所需物质,用盐水沐浴、泡脚有益于身体健康。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宝源山盐泉至今还在流淌,盐水除流入龙君庙外后溪岸边一简陋的大水池外,其余都排到河里,看着甚是浪费。只见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水池里面泡澡、游泳,周围没有多余的配套设施。古镇没有相应的住宿设施,前来古镇游览的游客均返回县城过夜。

宁厂古镇深处高山峡谷中,临眺大宁河,绿树葱葱、流水潺潺,加上宝源山盐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个休闲疗养的好去处。在这里可打造一个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反的慢节奏小镇情调,吸引游客驱车前往住上一段放松身心的日子。但到目前为止,宁厂古镇缺乏住宿配套设施,去古镇游览的游客均返回县城过夜,如何让游客留下来成为一大问题。张家涧是宁厂古镇较为开阔的区域,可在此修建盐主题酒店,将部分盐泉引流入酒店,推出养生盐浴和理疗SPA。

7 结语

本文详述了巫溪宁厂古镇的盐文化历史及其衰败不兴的现状,通过全面分析,总结了古镇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复兴的建议。此个案既有助于宁厂古镇相关管理和建设人员工作参考,同时也可为其他同类古镇或小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照。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古镇之旅
谁远谁近?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