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磁器口后街概念规划为

2019-01-23莫文静

重庆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磁器街巷文脉

莫文静

(重庆博建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

0 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记录城市发展与演变的特殊文化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兴衰与历史变迁。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失去了经济竞争力而逐渐衰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少城市通过历史街区的更新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往一些只注重经济效益提升或者物质空间的简单复制的街区更新,造成街区历史风貌和城市文脉遭到极大破坏。在注重城市文脉传承的今天,历史街区的更新不应只是简单地关注经济增长,更应该注重街区物质空间和精神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域文脉传承的角度,以重庆磁器口后街概念规划为例,探讨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规划背景及街区文脉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嘉陵江畔,距沙坪坝区中心3km,辖区面积1.18km2。磁器口历史悠久,其鲜明的文化烙印和极具巴渝地域特色的建筑遗存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自明朝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以来,磁器口的商贸和文化繁荣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1]。随着产业转移与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磁器口逐渐走向衰落。2000年起由政府主导对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与整治工作,街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后街片区位于磁器口西北部,北临凤凰溪,南接磁童路,西近地铁1号线和212国道,东临磁器口正街,主要范围在磁器口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区内,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图1)。作为磁器口历史街区的一部分,后街片区在山水环境、民风民俗、建筑风貌等方面与老街有很强的延续性,展示着极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空间肌理疏密有致、街巷纵横贯通、建筑随形就势,具有典型的巴渝山地空间环境特色。此外,街区沙磁文化、民俗文化、抗战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图1 后街区位与磁器口保护区划分图

以政府主导的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已有10余年,但过去的保护与整治重点主要集中在磁器口核心保护区内,即与正街、横街、宝轮寺等相邻的区域,经多年整治,目前拥有较好的物质空间形态和人文环境,呈现着一幅游人如织的景象。后街片区主要位于风貌协调区内,如今却面临着街巷格局完整性缺失,整体风貌遭受破坏的境况。同时,还面临着开放空间不足,场所缺乏活力,建筑质量较差,安全度较低,业态活力欠佳,产业层次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图2)。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亟待改善。

图2 核心保护区与后街的现状空间环境对比

《沙磁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的提出,将极大推动后街片区的更新升级。“沙磁文化产业带”,东以嘉陵江为界,西临歌乐山一带,北至凤凰溪,南到凤凰山、劳动路片区,规划总面积达3.8km2,将重点布局以嘉陵江滨江带、古镇核心片区、凤凰溪片区、凤凰山片区及陵园片区为主的“一带四片区”。作为“沙磁文化产业带”中古镇核心片区的重点区域,后街片区率先启动了城市更新,以期推动磁器口古镇从单一的观光度假向休闲文化旅游的转变,引领重庆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片效应。

2 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理念

后街片区整体定位为继承和发扬沙磁文化的排头兵,通过对磁器口后街片区的更新,延伸磁器口核心街区活力、改善后街片区活力不足的现状,整体提升磁器口传统风貌的影响力。更新规划主要坚持以下设计理念。

2.1 一体化发展理念

强化紧邻磁器口老街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磁器口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价值,整合现有资源,将磁器口后街和老街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行统一打造,倡导磁器口片区新老街一体化发展。老街重在整体保护、提升品质、疏导交通,后街重在文脉传承、产业互补、均衡发展。此外,还应坚持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一体化,在关注街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关注街区的文化复兴与传承。

2.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历史街区更新不仅是建筑与居住环境的改善与升级,让住在里面的人变成街区的主人才是更新的价值所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即街区更新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城市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2]。在推动历史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鼓励公众表达并争取在街区更新中的利益和生存空间[3],充分尊重和落实当地居民的改造需求,践行人本主义思想,更有利于激发城市活力。

2.3 可持续发展理念

协调好街区更新与发展的矛盾,将街区更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升级、居住条件改善相结合。在街区更新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材料技术、生态环境等的可持续设计,通过改造利用废弃闲置物业、采用生态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贯彻有效的生态处理方式,不仅节约造价,还能达到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目标[4]。

3 基于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更新策略

图3 规划总平面图

依托后街片区的整体空间环境,在尊重街区历史人文环境的基础上,从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配套提升三方面提出基于文脉传承的更新策略,以期将后街片区打造成具有历史地域文脉特色的空间场所。

3.1 空间规划策略:注重物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磁器口后街的更新规划应首先注重对物质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在对原始街巷肌理和节点空间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梳理有文脉价值的空间场所,形成街、巷、院三级空间结构,完成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图3)。

3.1.1保持街巷格局的完整性

街巷是历史街区的空间骨架,保持街巷格局的完整性,是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举措,设计应保持并强化后街街巷空间肌理特征及街巷格局的完整性。结合场地地形疏通现有街巷体系,打破地形限制,新增若干步行通道,让后街与老街形成网络化的街巷格局,改变老街传统的单线尽端式商业游逛路线,缓解老街的旅游拥堵现象。

其次,保持幸福街、横街等重要街巷两侧现存历史建筑及传统院落的界面延续性,保持重要历史街巷原有的线形走向、宽度以及尺度比例。为了延续磁器口传统街道空间的尺度感,同时满足建筑消防及退距要求,主要街道宽度控制在10~12m之间,次要巷道宽度控制在6~8m之间,街道两侧建筑以两层、三层为主,形成良好的街道高宽比值。

3.1.2空间营造延续场地文脉

项目立足于磁器口地域建筑文化,注重对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文脉提取。在保持原有开敞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新增入口广场、戏台空间、山顶广场等具有特殊历史记忆的空间节点,通过线性的街道串联若干放大的节点广场,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氛围。

在院落空间塑造上,采用灵活的尺寸以适应不同的场地环境(图4)。作坊式商业院落较小,开间控制在6~8m,进深为16~20m,院落中心设置小天井以满足对自然的追求;主力店商业院落较大,开间控制在12~20m,进深为18~25m,院落中心设置较大的庭院空间以契合自然。对于场地宽裕的地方设置两进及以上的院落,地形高差较大的场地,可借鉴山地特色的台院处理手法,通过筑台、错叠等方式,利用院落联系不同标高,顺应地形的同时丰富庭院竖向空间的形态[5]。

3.1.3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利用

对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与利用是延续历史文脉、活化历史资源的重要举措。设计注重保护后街的整体山水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按照分级保护方式对其加以保护性利用。保护传统山地街巷体系,保护自然坡地、景观崖线、古树名木等环境要素;保留厂房烟囱、防空洞等历史构筑物,通过空间塑造、产业植入等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图4 不同尺度的院落空间塑造

对于场地内的重要历史建筑,采用分级保护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图5),通过空间重组和功能置换能使老建筑焕发新的活力。保护场地内3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原址保护性修缮后活化其功能;保护2处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按照原建筑面积原址原貌重建;对于一类传统风貌建筑,保留原建筑并按照原工艺原材质修缮加固;对于二类传统风貌建筑,在新建建筑中保留其风格、材质和风貌等元素。

图5 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

3.2 建筑设计策略: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2.1地域建筑设计手法运用

在建筑空间形态塑造上,充分借鉴传统山地建筑处理手法,利用台、挑、吊、架等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把握建筑的体量尺度,利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大体量建筑进行分解。充分借鉴巴渝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处理手法,通过错落有致的屋面组合和不同材质创造出与地域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形态(图6)。

图6 与地域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形态

在装饰特色的提炼运用上,注重地域装饰题材与寓意的运用,采用动物形象如蝙蝠、鱼,植物形象如竹、莲花等,通过寓意或象征手法,赋予建筑强烈的文化属性;色彩上与老街整体协调,采用深灰色屋面、浅色墙面及木色装饰等形成一种平淡素雅之美;质感肌理则主要通过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来塑造,如木装板拼贴的凹凸肌理、青石板打磨的纹路等,通过这些手法可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效果。

3.2.2地域适宜建筑技术运用

对地域适宜建筑技术的借鉴运用,首先应对地方材料进行合理利用。项目采用传统地方材料与现代材料并置的方式,将巴渝地区盛产的砖、毛石和木材与现代的玻璃、钢材等融合运用,以达到经济适用、与街区环境互融共生的特点。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拆除建筑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搀和切断的秸秆作纤维,加入水泥等,制作成环保的再生砖进行建设。

其次是对传统构造技术的借鉴与运用,与老街相接的传统风貌区在外部形态上尽量与传统建筑保持一致,设计上对其主体空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但在视线易触及的地方,如建筑外廊、暴露的山墙等处则采用木构架,通过巧妙的构造处理,将木构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此外,还可利用钢材模拟木结构的构造处理,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现代感十足的建筑。

3.3 配套提升策略:生活与产业配套的提档升级

3.3.1生活配套设施的现代化

作为具有传统山地特色的历史街区,后街存在着居住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等问题。此次更新规划应注重对后街的生活配套设施进行现代化设计,提升使用者的生活品质。对于大部分新建建筑,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比较容易实施,而对于部分改造民居建筑,应在保持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采光通风条件,增设宽敞明亮的现代起居室及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起居室、厨房、卫生间采用模式化的可调节尺寸的盒子,这些盒子结合地势高差通过平抬、错叠、架空等,设置于改造建筑内部或与其贴邻,是一种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形体,在改善居住环境品质的同时,营造一种现代的室内空间和传统的院落空间相结合的模式。

3.3.2创新产业增强城市活力

磁器口核心区现已形成以磁童路餐饮风情街、磁正街旅游产品街、磁横街休闲娱乐街为代表的“三街区”和以古玩和传统手工艺为主的“两市场”产业格局。后街的产业规划应在保护街区格局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对传统商旅文业态上有所提升,植入新型体验性商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老街业态形成差异化互补。

深入挖掘后街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以非遗、手工作品、老字号、书画等业态为主,与老街无缝对接的传统商业拓展区;集商、展、住、体验、办公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体验区;以展藏为核心,附带表演拍卖功能,同时引入买手店、设计师品牌店等业态的新型商业体验区;以及山顶具有品牌营销提升价值的沙磁文化公社。项目以四大功能区为载体,以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根基,积极发展体验性商业和创意产业,从而推动消费升级、增强城市活力。创新的商业活动例如开发“传奇之镇”商业主题APP,开展事件性商业营销,设立私人收藏博物馆,营造艺术家村落,打造创意酒吧街区等。

4 结语

国内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经历了“单体保护-整体保护-内在复兴”的认识过程[6]。对历史街区进行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抑或是固守原状的“冻结式保护”模式,都有可能让历史街区面临“保护性衰败”的悲剧。基于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更新,在关注街区物质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注重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升历史街区生活与产业配套,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是历史街区更新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如何更好地保留和延续历史街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城市文脉,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磁器街巷文脉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边走边唱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雨中的街巷
磁器口,瓷器口?寻找一个消失的制瓷王国
基于单片机与IPM的PWM脉冲脱磁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