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约瑟研究所设立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

2019-01-23梅建军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技史李约瑟奖学金

梅建军 刘 晓

(1.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1 背景:何丙郁先生与李约瑟研究所

40多年前,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创立了李约瑟研究所,为海外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家园!当研究所落成之时,李约瑟博士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了。何丙郁先生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协助李约瑟博士编写《中国科学与文明》系列专著,七十年代曾撰写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史诗》的初稿。1989年应李约瑟博士的邀请,何丙郁先生提前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退休,只身赴剑桥接替李约瑟博士就任李约瑟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封三图1)。在随后的12年里,作为一位不拿薪酬的义工所长,何先生四

处奔走,广结善缘,为李约瑟研究所募集资金。因为他的不懈努力,最终赢得了美国纽约李氏基金会的资助,于90年代初在李约瑟研究所设立了一个专门资助华语地区青年学者的奖学金。

正是因为这一奖学金的设立,自90年代初以来,大陆的一批年轻学者如刘钝、刘洁民、梅建军、曲安京、胡维佳、汪前进、郭世荣和钮卫星等,相继获得了李氏基金的慷慨资助,得以有机会赴李约瑟研究所访学一年(封三图2)。正是这样一个富有开拓性的善举,为今日中国大陆科技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国际化基础。正如何先生自己写到的:“几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年轻学者,经历过在李约瑟研究所逗留的一段时期,得以和国际上的同辈齐名。他们的学业和事业成就也令我感到快慰。我认为这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最好报酬”。自1990年代到现在,获得美国纽约李氏基金、到访过李约瑟研究所的华人学者已接近3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已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而且遍布世界各地。

何丙郁先生对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巨大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为中国一代青年学者的成长开辟了一条国际化的路径,更体现在他独到而深厚的学术成就上、以及他为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李约瑟研究所之所以能在20世纪90年代摆脱困境、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何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广结善缘的功德。2002年,何丙郁先生从义工所长的位置上退休,被授予李约瑟研究所荣休所长的荣誉,并兼任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董事,继续为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出谋划策,直至2014年10月因病在澳洲不幸去世,终年88岁。中国和国际科技史界痛感失去了一位备受尊崇的前辈学者。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4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会议上,中外学界同仁共同举行了隆重纪念何丙郁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封三图3),不仅回顾和总结了他对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巨大贡献,也表达了对他的深切缅怀和敬仰之情!

2 何丙郁先生家人捐赠“何丙郁奖学金”基金

2018年3月,何丙郁先生的女儿何淑姬博士代表其母亲冯美瑶女士和其他家人,给李约瑟研究所写信,表示愿意捐赠50万英镑,作为设立“何丙郁奖学金”的基金,以纪念其父亲及其对李约瑟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贡献。如此慷慨的善举,不仅再次展现了何丙郁先生不息的善缘和功德,更是表达了何先生家人对其毕生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认同、敬佩和支持!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何丙郁先生与李约瑟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之间的联系必将绵延不断、以至永远!

2018年5月,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决定接受何丙郁先生家人的捐赠,并正式设立“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的基金,向社会公布,以募集更多的捐款,使之增长。董事会同时决定在李约瑟研究所的前院,种植一棵树,以纪念何丙郁先生与李约瑟博士和李约瑟研究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封三图4)。此外,董事会还决定将何丙郁先生使用过的办公室冠名为“何丙郁室”,并在室中陈列何先生的照片和相关文字介绍,以便年轻一代对他执着一生的奉献能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3 “何丙郁奖学金”的正式发布和首位何氏奖学金学人

2018年10月,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批准向社会发布设立“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的消息,并正式招聘首届“何丙郁奖学金”学者。招聘广告指出,“何丙郁奖学金”旨在支持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将优先考虑与何丙郁先生研究兴趣相关的领域或选题,比如数学、天文学、炼丹术、火药、道教、术数和本草学。何氏奖学金将以补助金的形式发放,用于支付相应的研究开支、国际差旅和食宿费用,资助标准为1500英镑/月(每年不超过2万英镑)。2019—2010年度,该奖学金拟支持1—2位学者在李约瑟研究所从事为期6—12个月的研究工作。

截至2019年3月底,李约瑟研究所共计收到了9份申请书,经选拔委员会精心评审,日本京都大学东洋科学史副教授麦文彪(Bill Mak)博士很荣幸成为第一位获得何丙郁奖学金的学人!根据李约瑟研究所与剑桥大学鲁滨逊学院(Robinson College)于今年4月达成的合作协议,作为第一位获得何丙郁奖学金的学人,麦博士在其为期一年的访学期间,也将成为鲁滨逊学院的院士(Bye Fellow),并享受其相关的礼遇。

麦博士1973年生于香港,1996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语言学系,主修梵语及亚洲语言;200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印度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他学术经历极为丰富,历任德国汉堡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客座讲师、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访问学者、京都大学白眉高等研究中心/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麦博士主要从事梵语古籍和古代科学史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梵语大乘佛典(般若经)、佛经翻译史和古代印度天文学。近年学术成果包括古希腊系印度梵文天文文献《夜凡本生经》再解读,佛教天文学和景教《聿斯经》研究和《竭伽仙人天文书》校勘。在李约瑟研究所访学期间,他计划完成其英文著作ForeignAstralSciencesinChina:FromSixDynastiestoNorthernSong(《六朝至北宋时期中国所见的外国天学》)的写作。该书是基于李约瑟先生《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第2卷(思想史)和第3卷(数学、天学和地学)以及何丙郁先生ChineseMathematicalAstrology(《中国数学占星术》)所做的最新研究,已经纳入李约瑟研究所研究专著系列,计划在2020年由伦敦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4 学界同仁致敬“何丙郁奖学金”

作为直接受益于何丙郁先生高功大德的中国科技史界,尤其是曾经在李约瑟研究所访学过的中青年学人,面对何丙郁先生家人德泽后世的慷慨善举,岂能无动于衷?毕竟,“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的设立,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何丙郁先生的美名世代流传,更是为了一如既往地培育和支持未来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年轻一代学人,尤其是拓展他们的国际学术视野。

2018年6月,海内外学界同仁为何丙郁先生及其家人的仁怀大义所感,在北京成立了“李约瑟研究所之友联谊会”(李友会),并以“李友会”的名义发起了为“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的募捐活动。这样做既能表达同仁们对何丙郁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也能向何丙郁先生的家人展现中国科技史界对其慷慨之举的赞赏、支持和感激!这一募捐活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友人的积极响应,截至2019年7月,已有70余人和机构慷慨解囊,李约瑟研究所和“李友会”收到的社会各界捐款总额已经超过了4万英镑,远远超出了捐款发起人的预期。

在此,我谨代表李约瑟研究所及其董事会向为“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做出慷慨捐赠的何丙郁先生的家人、朋友和学界同仁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敬意!并感谢“李约瑟研究所之友联谊会”发起并组织为“何丙郁奖学金”募捐的活动!这一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展现了海内外学界同仁对何丙郁先生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大家对何丙郁先生家人慷慨之举的赞赏和感激,更是对李约瑟研究所学术使命的认同和有力支持!我们相信,“何丙郁中国科技史奖学金”必将茁壮成长,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作出持久而独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技史李约瑟奖学金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例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一)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微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也谈“李约瑟问题”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