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一清的天文科普工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19-02-13陈倩冯蕾杨凯
陈 倩 冯 蕾 杨 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南京 210044)
1 引 言
明治维新后,西方天文学知识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天文学体系产生了冲击。1920年,以山本一清(如图1所示)为首的京都大学宇宙物理学研究者们创立了日本天文同好会,旨在传播普及天文学知识,培育更多的天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同好会主要服务一般的爱好者群体,其鼎盛时期会员超过千名,并且长期活跃在天文学普及的最前线,为日本近代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天文学家陈遵妫在日本留学期间,见证了日本天文同好会的逐渐壮大,意识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这为其回国后,选择天文科普工作作为一生奋斗事业带去了积极影响。同时,陈遵妫编译的山本一清所编科普读物,成为了中国早期天文科普读物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天文人。中国天文学家蔡章献在日本留学期间,成为山本一清的关门弟子,回国后,为我国台湾地区天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对山本一清及其天文相关工作进行回顾整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探讨山本一清对中国早期天文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 山本一清天文科普的历程
1889年山本一清出生于日本中部的滋贺县栗太郡上田上村。父亲是日本明治时代学者,热衷于西方外来文化[1]。其天文学启蒙源于1896年8月9日一次珍贵的日食观测。当时的山本一清是名普通的小学生,在父亲的解说下见证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
1899年11月中旬,出现了一次狮子座流星雨,这件事情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关注。在那一段时间,父亲一边向世人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每天半夜也会带领山本一清观察远方星空,这段观测暗夜星空的经历给山本一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少年山本一清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普及天文知识的种子。
1902年山本一清进入寄宿制中学念书。每逢有日食、月食、彗星等天文现象出现,父子俩就会通过信件进行交流,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山本一清中学毕业。此后,山本一清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学习,他选择专攻天文学,这个选择为他之后的天文科普工作奠定了基础。
山本一清于1913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20年起,山本一清组织创立了“日本天文同好会”,战时改名为“东亚天文协会”即现在的“东亚天文学会”(简称OAA)。同时,山本一清还创办了《天界》杂志,作为“天文同好会”的宣传阵地,该杂志甚至在二战期间都没有停刊或者休刊。
1922年10月,为从事宇宙物理学研究,山本一清前往国外游学。其足迹遍及美国叶凯士天文台(Yerkes Observatory)、哈佛大学天文台,以及英、法、德等国。1925年3月,游学归国的山本一清研修了当时新兴的理论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同年4月,山本一清成为京都大学教授,并活跃于新城新藏(1)新城新藏(1873—1938),日本天文学家、京大名誉教授,日本天文学界元老,东亚天文学界权威,创设了京都帝国大学宇宙物理学。1895年日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物理学科毕业。先后就任京都大学校长、中国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第2任所长。先生创立的宇宙物理学教研室。
山本一清的研究开始于新城新藏先生指导的对于Z项(2)岁差章动量其中的一项。的研究。1925年7月,山本凭借自己在水泽纬度观测所(3)水泽纬度观测所,1899年,由日本文部省组织创办,位于日本岩手县水泽町。的观测与研究,取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涉及:新星、小行星、彗星、变星、太阳、流星、黄道光等。山本一清一生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被刊载于AstrophysicsJournal、AstronomicalJournal等期刊。
1929年花山天文台落成后,山本一清成为了花山天文台的第一任台长。从这一时期开始至1938年山本从京都大学因故退职之前,是山本一清一生中天文研究工作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山本一清多次派遣日食观测队赴欧美等国,进行日食观测活动。1935年7月,山本一清被推举成为国际天文同盟(4)国际天文同盟,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黄道光委员会首任委员长。1938年8月,山本一清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天文同盟总会,被推举为第二届黄道光委员会委员长。同年9月,山本成为瑞典天文学会名誉会员。
退休后的山本一清一边致力于田上天文台的建设,同时也依靠东亚天文学会开展各类天文学普及工作。1940年山本一清回到家乡,开始着手建设田上天文台,用作民间天文学家的根据地。1942年5月25日,田上天文台正式落成[2]。1955年,田上天文台改称山本天文台。晚年的山本一清不仅在民间普及天文学,还积极促进日本各地天体观测设施的建设,例如生驹山太阳观测所、沼津三五教月光天文台等。
3 天文同好会的创立
3.1 天文同好会的创立过程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广泛接受西方的思想与文化,国家发展平稳。进入大正时代,日本的政治、经济、艺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与发展。而此时的日本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天文学发展并不充分,民间天文普及程度也较低。
山本一清在同好会成立由来中写到:
社会上似乎存在着许多的天文爱好者,但因相关天文书籍和器械缺乏、同好者往往互不相识,导致这些爱好者们的兴趣始终得不到满足。在英美等国,无论是以此为本职工作的天文学者,还是业余的天文爱好者们,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聚集在一起,成立“组织”,以此来进行兴趣交流、推动学术进步、分享学术成果。[3]
在此背景下,山本一清等天文研究者为普及天文学知识、培养天文爱好者、促进日本近代天文学研究,开始着手天文同好会的创立。
1920年7月,山本一清和古川龙城(5)古川龙城,天文同好会发起人之一。大正9年,与山本一清一起成立天文同好会,其机关杂志《天界》一名的提出者也正是古川龙城。然而在山本去欧美留学之后,大正11年,古川龙城从东京帝大辞职,转而去了东京麻布的天文台任职。在大正12年9月关东大地震之后,其身份发生了转变,由天文学者转而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冨田良雄. 古川龍城と山本一清. 第3回天文台アーカイブプロジェクト報告会集録(2012):24—27)(『星と空』第39号、1957年5月)等人在写给水野千里的信中提出创立天文同好会的构想,信中署名的发起人为:山本一清、古川龙城及其他数人(6)1957年,山本在《ゆかりの友·古川龍城さん》中写到:“古川君、滑川君、百済君、佐々木君、中村君、上田君、等々の諸君とと共に天文同好会を組織し……”,即当时天文同好会的发起人有:古川龙城、滑川忠夫、百济教猷、佐佐木哲夫、中村要、上田穰等人。。9月1日,山本一清与古川龙城等人发表了《天文同好会创立的趣旨》(7)后该文刊发在了《天界》第一期上。[4]一文,号召天文爱好者们加入天文同好会。此文刊发后,日本各地申请入会的书信纷至沓来。9月11日,天文同好会得到了新城新藏教授的肯定。9月25日,天文同好会(SAF)正式成立,总部及事务所设在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天文台内,并选举出了天文同好会第一期干部(如图2所示),成员如下:
图2 天文同好会第一期干部
干事、发起人:山本一清、古川龙城;
会计:滑川忠夫;
各部门负责人:
演讲部:川崎俊一;
编辑部:古川龙城、百济教猷、海老恒治;
观测部:山本一清;
摄影部:盐田菊太郎。
3.2 天文同好会的创会宗旨
山本一清等人在《天文同好会创立缘由》一文中写到:所谓“天文学”是自古以来就以这个大宇宙为研究对象,与哲学、宗教进行直接地交锋,甚至支配着那个时代每个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从这方面来说,天文学是人文历史上的思想基调[4]。在近代科学尚未普及的时代,普通民众只着眼于表层的社会事件,没有考虑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天文学的普及,不仅仅是培养天文爱好者,也应该能够有引领社会思潮作用。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天文同好会应有以下宗旨:
(1)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便利条件。天体观测不是遥不可及之事,非专业人士也能做到,只要掌握要领就即能实现。例如,变光星的观测、流星的监视,以及彗星的发现等等。而同好者们进行这样的观测,亦可为天文学界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彼时的天文学爱好者们,由于书籍、杂志,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不完备,致使其积极性受挫。因此,同好会将为天文爱好者提供适当的便利作为首要宗旨。
(2)配合国际天文学界实现全球协同一体的天体连续观测。天文研究对象之为天体,天体之急激物理变动,多不可片刻或断故。因周日运动之结果,某天文台不能观测时,他天文台可以继续之。此外,天文观测,最恶云雨,故若多设天文台,则甲台虽遇云雨不能观测者,乙台尚可观测焉。由于东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若东亚方面的天文观测要与欧美匹敌,天文同好会应积极推动天文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全球协同一体的天体连续观测。[5]
4 学会的发展与《天界》的创刊
4.1 从天文同好会到东亚天文学会
天文同好会成立后,山本一清等人在日本各地进行研究宣传、演讲。1920年11月,山本一清在冈山地区为开展天文演讲进行奔走斡旋。21日起,山本在冈山市内的第六高等学校、冈山中学、市立商业学校等地进行演讲,吸引了数十名爱好者入会。24日,天文同好会支部第一号——冈山支部正式成立。支部的成立,进一步拓宽了会员募集渠道。在会员们的宣传下,冈山支部成立当年会员人数就达到了42人。到1921年末,人数增加至158名[6]。此后的十年间,天文同好会运营顺畅,会员人数逐步增加。1928年,新京都帝大观测所在京都市东南的花山山顶建成,即花山天文台,天文同好会也同时搬迁至此处,这里被天文爱好者们视为圣地。
天文同好会在创立的后十几年间运行平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28年到1938年也是该学会创立以来最为繁荣的时代。1932年,日本国内北到札幌、南到鹿儿岛的三十多个城市,以及奉天(沈阳)、大连、上海、朝鲜(京城)、台湾(台北)和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南美洲的巴西等37个会员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天文同好会的支部[7]。
次年,受到日本对外政策的影响,天文同好会改名为“东亚天文协会”(OAA)。此时的协会名称以“东亚”二字开头,笔者认为这是对当时社会形势的敏感反映(如图3所示)。这一时期,山本一清与天文爱好者远征各地进行日食观测。同时,每年在花山天文台召开年度总会,各地召开支部例会,在各地科学馆开展各种盛大的活动。山本一清也着力推动日本各地天文设施和地方天文同好会的建设。
图3 “天文同好会”与“东亚天文协会”联名的《天界》杂志(1932年)
图4 “东亚天文学会”与《天文学杂志》
1939年后,日本国内动荡,天文协会的发展也陷入困境。1940年,山本一清离开京都大学回到家乡创立山本天文台。与此同时,同好会的本部也随之迁至山本天文台。而随着战争逐渐扩大,同好会出现了物资不足、大量青年会员应召入伍的状况。因此,1943年天文同好会再度改名为“东亚天文学会”(OAA)。战争后期,日本败相昭然,为避免在物资管制的情况下影响对会刊《天界》印刷纸张的分配,1944年《天界》杂志改名为《天文学杂志》(如图4所示),以此来维持其正常运营。直到战争结束三年后,才重新得以《天界》之名复刊。
4.2 《天界》杂志的创刊
1920年,山本一清与古川龙城等人在组织成立天文同好会的同时,也积极筹备天文科普杂志创办等事宜。在天文同好会正式成立后,定《天界》杂志为机关刊物。关于“天界”一名的由来,山本一清在其回忆中特别提及:
图5 1920年11月《天界》第一号
当时,为了决定杂志的名称,同好会的发起人们提出了众多提案,古川龙城认为“天界”一词简单明了,恰到好处,被大家所采纳。后来,山本才知道,“天界”一词乃佛教用语,由于古川龙城出身于日本岐阜县的某个佛教寺院,因而能够取出这样的名字也是理所当然之事。[8]
1920年9月,天文同好会成立。11月,《天界》第一号刊发(如图5所示)。作为天文同好会创立的宣言,这一期的《天界》上刊登了《天文同好会成立之目的及由来》等文。内容上摈弃了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使《天界》杂志成为真正的通俗科普读物。
5 山本一清对中国天文科普的影响
科学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9]。山本一清及其科普工作不仅推动了日本天文学的发展,其所撰写的天文科普读物《天体和宇宙》和《天界》杂志,对中国早期天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5.1 山本一清对陈遵妫的影响
我国天文学家陈遵妫(1901—1991)在日本留学期间,为了提高日语水平,和其他留日学生组织成立了“合一社”。陈遵妫会翻译一些科学文章,同时他还负责油印、出版、寄发等事务性工作,这为他之后从事编辑工作和天文科普写作打下了基础[10]。日本用了半个世纪从落后的封建发展阶段快速过渡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阶段,期间科学的传播与普及活动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陈遵妫留学归国后,投身于科普工作这一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
陈遵妫1935年出版的《宇宙壮观》正是对山本一清所写的科普读物《天体和宇宙》的编译。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中国天文学爱好者的一致好评,被商务印书馆选为“星期标准书”,得到了中国天文学家余青松的高度评价[11]。书中插入大量图片的做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这本书成为中国部分天文工作者的启蒙书。例如,李元是中国天文科普开拓者,其一生都在为中国天文学科普事业而奋斗,在他的自述《科普生涯50年》中说道:
“1941年中国境内的日全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上高中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宇宙壮观》一书,这是一本近千页的天文科普读物,书里有一份很好的星图,我按照星图,几个月内就认识了天空中大部分的星座。有时,我还给同学和亲友们指点星座,进行讲解。”[12]
随着兴趣愈来愈浓厚,引导着李元逐渐走上天文学科普的道路。山本一清与其天文科普成果,因为陈遵妫的编译,实现了天文学知识的共享,推动了天文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此外,陈遵妫与其他天文工作者创立的中国天文学会及创刊的《宇宙》期刊,与山本一清倡导建立的东亚天文学会和《天界》杂志二者颇为相似。在科学传播中,山本一清作为传播者,通过媒介传播了天文学相关知识,并将这类知识采取有易于社会群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在社会中进行不断的扩散。也表明科学传播过程有利于社会密切联系,有助于社会层面人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抗日战争期间,陈遵妫随天文研究所内迁途中,收到了日本京都花山天文台台长山本一清的来信,信中大意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要搜集中国古代天文史料,这工作由他负责主持,希望予以帮助。陈遵妫阅信后,心中非常气愤,“整理祖国的天文史料,为什么要别人,尤其是侵略我们的敌人来越俎代庖?[13]”多年努力之后,陈遵妫在1955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填补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空白。后在其晚年又出版了《中国天文学史》,书中记录了大量中国天文学成果和史料。国际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部分,也曾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成果和其中的有关史料[10]。
5.2 山本一清对蔡章献的影响
蔡章献是我国台湾著名天文学家。他从小就热爱天文,1941年台北中学毕业后,前往日本拜山本一清为师,在山本天文台研习天文学。1947年返回台北在中山堂利用早年设置在这里10厘米口径的折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和科普。随后,蔡章献和天文学爱好者克服了资金和工作条件问题,建立了台北圆山天文台[14]。1948年蔡章献仿其师发起成立了台北天文同好会,次年他担任了《天文通讯》的总编辑,负责出版天文科普期刊。后来,此刊物由台北天文台出版至今。蔡章献回国后的一系列天文科普工作,与其日本留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本一清与蔡章献的师徒关系,配合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学习积累以及回国后孜孜不倦的努力,把日本天文科普的先进经验介绍到中国台湾,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天文事业的发展。
李元在文章中称蔡章献为“台湾天文事业的先锋”,从台北中山堂的一架小望远镜,乃至后来规模宏大的天文科学教育馆都和蔡章献有着密切的关联[15]。国际天文协会为了表彰中国天文学家在小行星研究和其他方面的贡献,专门把三颗小行星以当时还健在的中国天文学家来命名,这其中就包括了以蔡章献命名的2240号小行星——蔡(Tsai)[16]。以蔡章献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是对其从事天文科普事业取得成绩的认可。
6 结 论
山本一清天文科普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众多科学传播中的实例之一。在传统科普活动中,科学家在传播科学的方式上更多是单项的知识传播和灌输[17]。山本一清打破了这一范式,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工作,推动了天文知识的传播。山本一清兼具天文学家与天文科普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为天文同好会的不断发展而四处奔波,体现了山本一清对天文与科普事业的专业性与责任感。天文同好会的创立,吸引了大量的天文爱好者,推动了日本近代民间天文学的普及,为日本近代天文学科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人才储备。此外,《天界》杂志的发行,也催生了许多同类型期刊杂志的产生。例如,同时期的《天文月刊》(8)日本《月刊天文》译作《天文月刊》,该杂志主要向天文爱好者介绍天文知识和天体观测技术,是面向中学生群体的天文科普刊物。。这类期刊是近代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天文学发展研究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通过科学知识的不断传播,山本一清的天文科普工作也对中国近代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影响。陈遵妫编译的《宇宙壮观》一书,成为中国早期天文爱好者在物资匮乏年代的精神食粮。同时,陈遵妫倡导创立的中国天文学会及《宇宙》期刊,也成为了中国天文爱好者的集聚平台,为中国天文学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蔡章献与山本一清的师生经历,为蔡章献回国后投身台湾天文科普事业奠定了基础。蔡章献发起成立的台北天文同好会及《天文通讯》科普杂志的发行,为我国台湾地区天文科普事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