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年广东某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2019-01-23陈培培陈定强蒋月婷苏丹虹
陈培培, 管 婧, 麦 颖, 陈定强, 蒋月婷, 苏丹虹
细菌耐药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多重耐药菌、广泛耐药菌检出日益增多[1]。了解并总结近年来临床常见检出菌的耐药性和变化趋势,可为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加强细菌耐药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现将2015-201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菌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临床分离株,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只包括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分离菌。
1.1.2 培养基 一般药敏试验用MH琼脂,链球菌属用含5% 脱纤维羊血MH 琼脂,嗜血杆菌属用HTM培养基,均购自江门凯林公司。
1.1.3 抗菌药物纸片和E试验纸条 抗菌药物纸片为江门凯林公司产品,E 试验纸条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1.1.4 自动化仪器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MS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1.2 方法
1.2.1 药敏试验 所有菌株参照2017 年CLSI 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法进行检测[2],首选自动化仪器法,但黏液性菌株等用仪器法检测不准确时采用纸片扩散法,嗜血杆菌属、卡他莫拉菌、链球菌属等无法采用仪器法检测时采用纸片扩散法。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纸片法)、ATCC 29213(仪器法),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和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247。
1.2.2 判断标准 参照2017 年CLSI 文件标准[2]。替加环素的判断标准按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文件标准,其中替加环素对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折点为MIC≤2 mg/L为敏感,4 mg/L为中介,≥8 mg/L为耐药;若出现中介或耐药结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认敏感性。
1.2.3 β内酰胺酶检测 采用头孢硝噻吩试验定性检测流感嗜血杆菌中的β内酰胺酶。按CLSI 推荐的酶抑制剂增强确证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菌株。
1.2.4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或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 经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扩散法测定结果为不敏感株者,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E试验条进行复核确认。
1.2.5 广泛耐药(XDR)菌株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 XDR定义为对除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外的其他抗菌药物全耐药者,CRE 定义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厄他培南中任一种药物耐药者[3]。
1.2.6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6 软件。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和细菌构成
共收集临床分离菌17 645株。2015年4 911株,2016年6 168株,2017年6 566株。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分离株分别占95.9% 和4.1%。菌株检出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呼吸内科(18.8%)、泌尿外科(17.0%)、普通儿科(9.0%)。标本分布依次为:呼吸道标本(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等)55.5%,尿液24.0%,除血液外无菌体液(胆汁、脑脊液、胸腹水等)6.3%,血液4.7%,其他标本9.5%。肠杆菌科细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9.0%(6 877/17 645),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4.8%(6 148/17 645),其中检出率最高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最高依次为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菌种分布见表 1。
2.2 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
2.2.1 葡萄球菌属 检出金黄色葡萄菌90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自血液、脑脊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330株。其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菌种的50.7%(457/901)和77.9%(257/330)。两者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利福平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 和MSCNS)。但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MRSA与MSSA 相差不大(9.9%对7.6%),MRCNS明显高于MSCNS(48.2% 对13.5%)。葡萄球菌中均未检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见表2。
表1 2015-201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菌株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l species in the First Af fi 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during 2015-2017
表2 葡萄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Table 2 Susceptibility of Staphylococcus spp.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2.2.2 肠球菌属 1 075株肠球菌属细菌中粪肠球菌663株,屎肠球菌329 株,分别占61.7%(663/1 075)和30.6%(329/1 075),其他肠球菌83株,占7.7%(83/1 075)。粪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但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于屎肠球菌(80.6%对64.9%)。肠球菌属中检出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经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E试验确认有9株,占0.8%(9/1 075),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见表3。
2.2.3 链球菌属 分离到β溶血链球菌195株,其中A组和B组β溶血链球菌分别为23株和172株;草绿色链球菌106株。链球菌属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见表4。分离到227株肺炎链球菌,其中204株分离自呼吸道,9株分离自血液,未在脑脊液中检出肺炎链球菌。成人和儿童分离株各占44.1%(100/227)和55.9%(127/227),成人和儿童青霉素敏感菌株分别为88.0%(88/100)和81.1%(103/127)。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P)对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大部分高于青霉素敏感(PSSP)株。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见表5。
表2 (续)Table 2(continued)(%)
表3 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Table 3 Susceptibility of Enterococcus spp.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4 链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Table 4 Susceptibility of Streptococcus spp.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表5 儿童和成人患者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率Table 5 Resistance rates of nonmeningitis S. pneumoniae isolated from children and adults(%)
2.3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
2.3.1 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 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3.3 %(1 767/3 315)和28.5%(547/1 919)。产ESBL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株。沙门菌属59 株,其中伤寒沙门菌2株,沙门菌属对除氨苄西林外测试药物均较敏感。3年中未分离到志贺菌属。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及3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2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见表6。
表6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Table 6 Susceptibility of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2.3.2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2 54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0.5%和7.2%),其次对2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低于1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3%和19.3%。1 641株不动杆菌属中1 564株为鲍曼不动杆菌,该菌属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3.6%),其次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低于4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3.7% 和56.8%。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占26.2%(665/2 54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57.5%(900/1 564),每年检出率变化不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在82.9%~94.1%。伯克霍尔德菌属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头孢他啶、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见表7。
2.3.3 CRE和XDR 3年间肠杆菌科细菌检出255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检出率为3.7%(255/6 877),其中以克雷伯菌属最多,共129株,占50.6%,其次为肠杆菌属占24.7%,大肠埃希菌占13.3%,枸橼酸杆菌属占5.1%,变形杆菌属3.9%,其他菌属占2.4%。CRE对临床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85.9%菌株对厄他培南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0.5%和63.8%,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50%。2015-2017年CRE检出率总体呈升高趋势,但变化不显著。
3年间XDR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5.6%(141/2 540),XDR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29.3%(458/1 564)。3年间鲍曼不动杆菌XDR检出率从33.5%(161/480)下降至25.0%(151/605),铜绿假单胞菌XDR检出率从6.8%(55/804)下降至3.8%(37/967)。
表7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Table 7 Susceptibility of non-fermenta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3 讨论
2015-2017年该院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82.5%,高于同期CHINET 监测结果[4-6]。该院以治疗呼吸系统与泌尿系统疾病为专长,因此标本分布以呼吸道标本比例最高,占55.5%,其次为尿液、无菌体液。2015-2017年连续3年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均为大肠埃希菌。
2015-2017年MRSA检出率分别为47.4%(137/289)、52.9%(145/274)、51.8%(175/338),均高于同期CHINET监测结果,与过去5年监测结果相比无显著变化[7]。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来源于血液的占51.5%(170/330),最多分离自ICU,该菌为血培养常见污染菌,也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常见检出菌,当患者免疫力低下且接受大量侵袭性操作时,也可能引起菌血症[8]。
检出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9株,分别来源于ICU、呼吸内科、肝胆外科等。发现少数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目前9类肠球菌van基因型中,国外报道检测到最多的为vanA和vanB[9],而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携带vanA、vanB、vanM3型耐药基因簇[1-2]。监测中应加强对VRE耐药基因型的检测和确认。
2015-2017年大肠埃希菌ESBL检出率分别为54.2%(482/890)、51.4%(599/1 166)和54.5%(686/1 259),高于同期CHINET监测结果,与该院过去5年监测数据相比无显著变化[7]。3年间克雷伯菌属ESBL检出率分别为26.2%(139/531)、31.4%(207/660)和27.6%(201/728),高于2016年CHINET监测结果,相比该院过去5年检出率有所下降[7],可能与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增多有关。由于碳青霉烯酶的存在可干扰ESBL检测,造成假阴性结果[10]。陈定强[11]研究发现ESBL菌株多携带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主要为blaCTX-M型,克雷伯菌属主要为blaSHV型。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同期CHINET监测结果。与该院过去5年监测数据相比,近3年CRE检出率变化不大,且维持相对平稳的水平,2010-2017年CRE检出率分别为2.3%、9.2%、7.4%、2.7%、3.3%[7]、3.6%、3.6%、3.9%。3年间CRE检出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泌尿外科(28.0%)、ICU(21.3%)、呼吸内科(17.6%),CRE的检出以痰液和尿液为主,分别占46.9%和32.2%。CRE菌株耐药的机制包括产碳青霉烯酶,外膜蛋白缺失合并高产AmpC酶或ESBL,外排泵的过度表达[12]。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产碳青霉烯酶,而碳青霉烯酶中最常检出的为KPC酶与NDM-1型金属酶[4]。该院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KPC酶[13]。CRE菌株对大多数常见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因此实验室可开展如多黏菌素、头孢哌酮-阿维巴坦等有效药物的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择。同时医院应加强CRE菌株的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如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消毒等,积极开展高危科室、高危患者的主动筛查[14]。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同期CHINET监测结果,但与该院过去5年相比变化不大。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42.3%)及呼吸内科(27.6%),90.9%标本来源于呼吸道(包括深部痰、肺泡灌洗液、支气管镜刷检物等),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内科(39.8%)及ICU(27.7%),84.6%标本来源于呼吸道。
该院从2009年开始检出XDR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1%,至2014年检出率升高至14.1%[7]。从2015年至2017年该院XDR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虽高于同期CHINET监测结果,但3年之中检出率有所下降。
该院MRSA、CRE和XDR在近3年检出率都趋于平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 但目前该院细菌耐药情况依然严峻,仍需高度重视,继续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和院感防控,防止耐药菌群的扩散和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