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温针配合翳风穴悬起灸治疗孕妇面瘫30例疗效观察*
2019-01-23梁海丽沈来华方淡思范迪慧顾芳芳郝亚波
梁海丽 沈来华 方淡思 范迪慧 顾芳芳 郝亚波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炎性病变,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眼裂增大、鼓腮漏风等,同时可伴有耳后胀痛、舌麻等。临床上此病亦是孕期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施氏温针配合翳风穴悬起灸治疗孕妇面瘫3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孕妇均为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针灸门诊面瘫患者,病程1~14天。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7.12±4.37岁,平均孕周17.47±11.79周,平均病程4.35±3.13天;对照组平均年龄28.09±4.88岁,平均孕周17.32±11.25周,平均病程5.45±4.24天。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特发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②患侧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额纹变浅或消失;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嘴角向健侧歪斜;④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乳突部疼痛等;⑤除外有外伤、肿瘤、腮腺病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单侧起病。病情分期:发病1周内为急性期;恢复期2~8周;8周以后难免遗留后遗症,为后遗症期[2]。
1.3 定位分析:面神经从面神经核到面肌的行程中,因损害部位不同,症状也就各异。①面神经管:同侧面部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泪液、唾液分泌减少;②内听道:同侧面部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泪液、唾液分泌减少,伴有眩晕、眼震、听力减退、共济失调;③膝状神经节:病变侧头痛或头晕,乳突处疼痛及压痛,耳鸣或听力下降,舌前2/3味觉减退,泪液、唾液分泌减少,耳郭感觉减退,外耳道及耳壳疱疹;④蹬骨肌支至鼓索:乳突处疼痛及压痛,耳鸣或听力下降,舌前2/3味觉减退,耳郭感觉减退,其余体征同上,有轻重差别;⑤茎乳孔下段:同侧面部瘫痪,无味觉及听觉等障碍。本观察病例均为面神经管内节段损伤。
1.4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3],将面瘫程度从轻到重分为6级。本观察亦采用该评定标准评级。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弥可保(甲钴胺片)0.5mg口服,每天3次;呋喃硫胺片50mg,每天3次,口服,连续服用6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同。
2.2 针灸治疗:治疗组取穴:攒竹、阳白、鱼腰、太阳、迎香、四白、巨髎、地仓、颊车、颧髎、下关、翳风,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面部均取患侧腧穴,病程1周后加刺双侧足三里穴。嘱患者平卧或健侧卧位,采用0.25mm×40.00mm毫针,皮肤常规消毒后,额部攒竹、阳白、鱼腰平刺,迎香穴斜刺,地仓透刺颊车,四白、太阳、巨髎、颧髎、下关穴均直刺,足三里穴施以捻转补法,均以得气为准,太阳、颧髎、下关穴配合施氏温针,即针柄搓捻以细软优质艾绒,如橄榄大小,腹大头尖,从下部点燃,徐徐燃尽,一炷而已,续以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温和不烫为度,留针30min;同时患侧翳风穴配合清艾条悬起灸,点燃艾条并以灸架固定,距皮肤3cm左右,热而不烫为度,时间为30min。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病愈则终止治疗,3周为1疗程,最长统计至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结果。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法同对照组,不予温针及翳风穴艾条悬起灸。
2.3 操作要点: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针刺宜浅,恢复期开始可适当加强刺激量。针刺务必得气。嘱患者注意保暖、休息,面部避风寒。另外,针对孕妇的治疗,应当严格按照经络腧穴学要求,禁用合谷、三阴交等穴位。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采用H-B症状积分法[3]评定神经功能分级及症状积分。①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②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Ⅱ级。③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Ⅲ级。④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l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分述如下。
3.3.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临床疗效比较
3.3.2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3.3.3 治疗前后两组H-B量表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H-B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治疗前后H-B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6周后98.67±15.07a 88.67±20.80例数30 30治疗前35.33±16.34 38.00±17.69 3周后71.33±17.95 62.00±21.88
3.4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腹痛、流产等不良反应。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诱因为受寒、病毒感染、神经功能不稳等。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卒口僻”“口目僻”“口眼㖞斜”等范畴,多由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面部感受风寒,筋脉失养所致。女性妊娠是特殊的生理过程,早孕阶段,呕吐吞酸,夜寐不宁,耗气伤津,抗邪能力下降,易感受风寒之邪而患面瘫。每遇此类患者,西医多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治疗,然患者与医者均担忧药物治疗影响胎儿健康;若不服用药物又担心留下后遗症,两难之下,患者常辗转求治于中医治疗。
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等功效,《药性论》指出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故艾叶既能安腹中之胎,又能祛面瘫的风寒之邪,可谓一举两得。笔者将艾叶制作成艾绒,搓捻于针柄,徐徐燃之,不着肌肤,使艾叶之热力透达肌腠之间,散寒气,温通经络,此法即温针。温针是浙北针灸流派施氏针灸的特色之一,旨在使气得温而易行,助针刺而通调气机。根据施氏针灸理论,艾温为导气法,温针属于针刺法。故无论面瘫属于风寒或风热均可用温针。《神灸经纶》曰:“夫艾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效如反掌。”故温针效果常优于普通针刺。翳风穴位于茎乳孔出口处,此处亦是面神经管出口,该穴在面瘫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文献重用该穴治疗面瘫,亦有热敏灸文献证实翳风穴是温和灸急性面瘫穴位的较佳选择。故选用翳风穴作为悬起灸的穴位,针、灸合用,取效速而疗效佳。
本研究中未出现流产等不良事件,证实了针刺治疗孕妇面瘫是安全可行的,只需严格按照刺法灸法学规范操作。面神经受压缺血的时间越长,面神经的损伤、变性越重,面瘫就越难恢复。因此,治疗时机很重要,早期治疗是关键;不同神经节段损伤疗效也是有差异的。本研究所选病例均为病程2周以内患者,且均为面神经管内节段损伤,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