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9-01-22沈江华谢银环肖惠敏
沈江华,谢银环,肖惠敏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自主学习能力指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高质量地获取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获得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1]。护理专业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是护理事业的接班人,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与后备军。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护生进行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也是影响护理队伍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性别、年级、专业等多源性因素影响,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结论有争议等问题[2-4]。如何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已引起国内外护理教育者的重视,并纳入护理本科教学目标[5]。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参考。
一、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研究采用中国台湾Sun-Fen Cheng编制的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 Instrument for Nursing Students,SDLI)对某省属医科大学的全日制护生进行调查。SDLI由人际沟通、自我管理、计划和实施与学习动机4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级计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5分,总分为2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6]。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其中,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4,人际沟通、自我管理、计划和实施、学习动机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82,0.790,0.832,0.807,总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913。
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分层抽样法,大一至大三每个年级选取3个班,大四年级选取3支福州地区实习队的学生,发放问卷59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55份,有效回收率为94.07%。其中,男生68名(12.3%),女生487名(87.7%);一年级学生162人(29.2%),二年级学生130人(23.4%),三年级学生138人(24.9%),四年级学生125人(22.5%)。调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若数据方差不齐则采用近似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H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
调查显示,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69.96±11.08)分,各维度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动机、人际沟通、自我管理以及计划和实施,说明本科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表1)。
表1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得分情况 n=555
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
为了解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对不同性别、年龄、选择专业的原因、专业喜欢程度、见习经历、实习经历等因素在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上的差异进行比较。t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级(F=8.16)、是否喜欢护理专业(F=5.40)、小组学习次数(F=8.90)、课后反思次数(F=78.13)、课后浏览专业书籍/期刊次数(F=10.52)对自主学习能力均有影响(P<0.05)(表2)。
(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以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因变量(Y),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年级(X1)、是否喜欢护理专业(X2)、小组学习(X3)、课后反思(X4)、课后阅读专业书籍/期刊(X5)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课后反思、小组学习、浏览期刊次数和年级,如表2所示。
表2 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注:R2=0.144,调整后R2=0.138,F=23.208,P=0.000。
三、分析与讨论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激发护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护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终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
(一)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69.96±11.08),表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7]。护生自主学习能力4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学习动机,说明护生的主观学习态度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学习动力和学习责任感;其次是人际沟通维度,说明护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进行较好地沟通与交流;得分最低的是计划和实施维度,说明护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自我计划能力较弱,执行力不强,未能具体落实计划,提示护理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二)不同年级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
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最高,其次为一年级护生,二、四年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相近,这与周慧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护生所学习的主干课程不同有关,三年级护生开始学习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等护理专业主干课程,这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容易使护生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由于研究对象来自同一所大学,他们的学习动机、接受教育的背景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年级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学习动机、人际沟通、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处于相似的水平。这提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护理教育的系统指导与培养。
(三)参加小组学习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小组学习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由于护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需要分工与合作,在小组学习中通过与组员的交流与讨论,激发了护生的责任感和学习动机,锻炼了护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PBL教学、情景教学法、反思日志及注重考核方式方法等可为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一定的条件[3]。
(三)课后反思习惯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课后反思习惯的护生,其自主学习能力强。护生通过课后反思,了解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不足之处,继而加以改进,使护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如何培养护生的课后反思习惯是护理教育者需要思考与关注的。课后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研究者指出反思日记或报告是一种较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其学习的方法[9]。因此,护理教育者可鼓励护生撰写课后反思日记或报告以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浏览专业期刊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护理期刊是刊载、储存和传播护理科研信息、方法的重要载体,是护生了解护理发展新动向,掌握护理知识的有效途经。调查显示,经常浏览专业期刊的护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护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其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过程,表现为有效的自我管理[10-11]。另一方面,护生在学习之余,能够通过护理期刊来补充课外知识与护理新动向,这也是个体有效自我学习管理的表现。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护生学习自控水平和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护理教育者要注重护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调动阅读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显示,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其中计划与实施最弱,自我管理次之。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针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培养良好阅读与反思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等多种方式,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护生良好的阅读与反思习惯
护生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与后备军,如何培养护生的课后反思习惯与日常阅读习惯是护理教育者需要思考与关注的。阅读对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道德观等影响很大,尤其是大学阶段。护理教师可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相关教学参考书目、专业网站、数据库资源等,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护生通过阅读专业书刊、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提高自身对知识信息的摄取能力和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的载体呈现多样化,护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网络阅读或移动阅读选择学习内容与参与形式,提高阅读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护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方面应不拘泥于形式,注意形式多样化。例如,让护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记或报告,从“我所学、我所思、我所感、我所议”等方面及时、有效地反思所学内容,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优化护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是护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服务者,应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从课堂教学为主向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学习习惯,如课后反思、浏览护理期刊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授课形式,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概念图教学法、PBL教学法等融入教学中,注重教会护生自觉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和技巧,通过引导护生自主探索、归纳学习规律,培养护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护生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12]。
(三)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提升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学习效果好[11]。因此,学校应加强营造护生自主学习环境,开放学习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例如:开放课程平台,开发线上作业、线上答疑、线上测试、课程问卷调查等一系列功能栏目,为开展互动式教学提供支撑;借助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智慧实验室,并应用于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学院应加大考试方式的改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课终考核与形成性评定相结合的课程整体性评价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设计考试频次和方式,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名师讲坛等各种有益的课内外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