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开展
——浅谈“幼儿园中班学习性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

2019-01-22

幼儿100 2018年36期
关键词:建构桥梁区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指出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设置区域活动的教育理念与形式正符合了《纲要》的教育理念,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这个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已需求的操作材料,并以其特有的方式与环境互动。区域活动以个别化探究的教育形式尊重了个体差异,以物化的操作实现了教师指导的隐性化,从而让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对儿童进行个别化的观察、评价与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一、区域环境的准备与创设

1.区域环境规划的原则。

原则①:动静相宜。

各区域因目标不同,在活动中有的区域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场所,而有的活动区域因幼儿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合作,活动时会出现一些嘈杂的声音。为了避免各区域之间开展活动的相互干扰,在空间划分时就应做到动静相宜。比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因创作的需要,幼儿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协商,为了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活动,可以把美工区设置在活动室相对独立的位置(图1),这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才不会相互干扰,才能更专注地进行自己的活动。

原则②:因地制宜。

区域活动中,因某些材料的特殊性,幼儿需要用到水、电等,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巧妙划分活动室的空间和场地,将有需要的区域安排在靠近水池的地方。如:玩水区,就可安排在盥洗室,这样既能方便幼儿取水,也不会因操作不当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在摆有玩水区的盥洗室,幼儿系上防水小围裙,戴上防水小袖套,与同伴们兴致勃勃地做科学小实验。有电源的班级角落也派上了用场,教师将其布置成温馨、安静的阅读区,铺上地毯,摆上图书,使阅读区看上去既漂亮又温馨,幼儿在这里轻松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图2)

图1

图2

2.区域环境中标识的指引。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初步形成,有初步的概括分类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究愿望。在选择中班幼儿的区域标识时,教师可以选用几何图形、20以内的数、各种交通工具图案等,这些都会配以不同的颜色底板,用以区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在使用这些标识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正确认识数字、几何图形,还能学会对事物进行分类,标识中蕴含的隐性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图3)

图3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与研究

区域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承载着各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教师应提供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区域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与材料对话中,激发探究欲望。适宜的区域材料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层次性和丰富性。

1.可操作性。

区域活动的本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获得个性化发展,因此材料的可操作性是最核心的特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评定材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材料操作的半成品化。

图4

从材料操作的性质角度来看,材料可分为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以及成品材料。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应多提供半成品材料,“半成品”能够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以及更多的动手动脑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材料的半成品是操作性较强的材料。在美工区,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可再创造的半成品材料,如:轻质黏土、皱纹纸、纸盒、线罐子等,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图4)

(2)材料结构的适宜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材料的结构化要求也不一样。中班的幼儿,由于其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可向其提供结构化相对较低的材料,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提供材料时,材料结构化逐步降低。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水平以及发展经验,才能提供结构化适宜的操作材料。

2.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根据活动内容的层级目标来提供。以中班美工区活动“装饰帽子”为例,有的幼儿简单直接地在帽子上画了花纹进行装饰,有的幼儿将现有的花纹剪贴下来装饰,还有的幼儿设计花纹、自己剪贴不同材料进行装饰,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可以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3.丰富性。

教师应从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投放丰富多样的区域材料,以促进幼儿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如建构区除了提供大型的积木以外,还要有桌面插塑积木及半成品材料的投入;美工区除了有油画棒、毛笔、剪刀、泥工板等一些基本的工具性材料外,还必须添加一些彩纸、吸管、橡皮泥等辅助材料,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创作活动的需要,为幼儿的创作想象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1.明确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的活动。首先,幼儿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区域,插好进区卡片(图5),然后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同时也应遵守探究时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建立,首先是以师幼共同协商为前提的,在实践中由师幼共同制订和完善。我班一共有7个区域,分别是建构区、生活区、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科学区和表演区,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规则(图6),区域活动是不断变更的,幼儿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区的规则,使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图5

图6

2.调整区域活动方案。

针对不同的区域材料调整的原因,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区域调整策略。在中班组的一次区域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与材料操作互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调整,并展开了再一次的实践。比如在美工区和建构区,孩子们刚开始兴趣很浓,但过了半小时便开始浮躁了。我经过长时间的蹲点观察,发现这与活动材料及活动内容有极大的关系。

案例一:美工区“多彩的路”

观察实录:我们班的8位小朋友通过插卡来到了美工区,他们迁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一个孩子突发奇想,浩浩:“我们来画马路吧!”美美:“好呀,我去拿笔!”乐乐:“那我来在马路旁画点花花吧,肯定很好看!”于是,他们忙起来了。有的用记号笔画马路,有的用画笔蘸了颜料给马路涂颜色,还有的在路的旁边添画树、花等。活动刚开始,孩子们都很有耐心,分工完成自己的事情,到了活动后半段,一些孩子就失去耐心,马路画了一半便开始走来走去。

反思与调整:这是幼儿自发的美术活动,刚开始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为什么幼儿很想玩的“画马路”活动很快就被冷落了呢?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虽然他们的分工很明确,但他们对于马路印象不深刻,不了解马路的基本特征。其次他们运用线条的能力不成熟,线与线、点与线之间不会组合,所以才会逐渐失去兴趣。

经过思考,我将这个活动调整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种各样的路。

①请家长协助幼儿参观各种道路并收集各种道路的资料,如高速公路、盘山路等。

②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布置成“多彩的路”主题墙。

③幼儿观察欣赏、自由交流,加深对各种道路的印象。

第二层次:路路通。

①幼儿在硬纸板上大胆尝试用直线、曲线等线条表现各种各样的道路。(图7)

图7

②教师观察指导,重点引导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尝试用螺旋线、折线等线条或其组合把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

第三层次:多彩的路。

①幼儿自由选择水彩笔和自己喜欢的颜料,对合作完成的“路路通”进行装饰。

②教师观察,适时给予幼儿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蘸色,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的路。

③教师鼓励幼儿在马路两边添画树、花、路标、楼房等。

活动与反思:为了加深幼儿对道路的认识,使幼儿的美术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和幼儿在墙面上布置了各种各样道路的图片,引导幼儿去观察和研究。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一边画画,一边用语言表述自己画的路要通往哪里,十字路口是怎样的,等等。在装饰马路的时候,我和幼儿一起讨论怎么协调搭配使用颜色、怎么用色彩分割路线等细节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实践,让幼儿在硬纸板上大显身手,幼儿参与涂色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幼儿在颜色的搭配及运用上经验不足,会出现色彩单一、不协调等问题,因此,我在提供颜料时,要有整体观,科学地提供色彩,把握好色调。作品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幼儿与建构区结合,以“繁忙的马路”为主题进行搭建。

案例二:建构区“桥梁”

观察实录:今天,有6个小朋友来到建构区。活动刚开始,孩子们在随意地摆弄、搭建积木,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把积木一块块地连接起来,一会儿搭得很高,一会儿又接得很长,一会儿又将其拆掉,对自己要搭什么没有预期的目标,只享受搭建的过程。乐乐:“老师,我搭了一个山洞。”青青:“老师,我搭了一长条铁轨,好看吧?”我仔细地观察,引导他们:“你们可以合作搭一座桥梁呀,上面有火车在行驶,下面有小船经过桥洞。”他们都觉得我的提议不错,于是开始构思、建构。

反思与调整:平时,我应该注重多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的外形特征,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带着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建构活动。比如,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我可以出示一些较复杂的建筑物彩图或立体图供幼儿参考,这既有利于开阔幼儿的搭建思路,又能帮助幼儿养成制订建构计划和分工合作的习惯。

经过思考,我将该活动调整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桥梁博物馆。

①在班级的墙面布置“桥梁博物馆”的主题墙饰。

②讨论各种各样的桥,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桥梁的主要结构及重要的细微之处。

③引发思考:为什么桥梁不会倒塌?引导幼儿观察桥的结构。

第二层次:建构桥梁。

①幼儿讨论搭建桥梁用哪些材料更合适,如桥墩要用大型方积木更牢固,桥面用长、薄、轻的板材等。

②教师鼓励幼儿自由选择1-2个同伴,尝试分工合作搭建桥梁。

③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帮助幼儿搭高、排列与组合,重点指导对称的方法。

第三层次:装饰桥梁。

①提出建议:如何让搭建的桥梁更美观?可以用到哪些辅助材料?

②和幼儿一起动手,对作品进行装饰和美化,并给桥梁命名。

活动反思:4-5岁幼儿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对各种质地的建构材料的功能比较熟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能力。但是,在分工和搭建过程中,中班的幼儿由于交往水平和合作能力的局限,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影响游戏的开展。我应参与幼儿的计划和分工活动,对他们的计划提供些启发性意见,在建构过程中遇到意见不一致或突发问题时,及时引导,确保幼儿的活动顺利进行,并鼓励幼儿坚持到底。在搭建桥梁的过程中,幼儿达成了一致的想法,并齐心协力完成作品。

四、区域活动的分析与评价

在每次区域活动的结束部分,适当给幼儿留一段时间,用于分享交流他们在当天区域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有显性作品的幼儿可以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交流。如,完成了区域活动操作记录单或艺术创作的幼儿,可在这一时刻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让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区域活动中没有显性作品的幼儿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交流活动中的体会和困惑。教师拍摄的区域活动照片和视频,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资料,它们能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区域中同伴的活动情况。(图8)通过讲述照片和视频记录的活动过程,幼儿需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没有参与过该活动的幼儿也能通过倾听产生活动兴趣。

图8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要能够学会自由选择、自主操作,同时要避免干扰他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其次,根据区域活动开展情况,教师应适当采用多种形式调整区域活动材料,与幼儿共同调整区域活动常规。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幼儿共同收集相关活动的记录,为活动后的评价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建构桥梁区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分割区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建构游戏玩不够
区域发展篇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