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研究
2019-01-21钱元寿
钱元寿
(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 浙江 建德 311600)
尘肺是因为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粉尘并在肺部潴留而引发的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疾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认的严重职业病。现代临床上在尘肺诊断中,主要采用X线胸片的方法,但是经常会出现误诊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将CT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到临床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46例尘肺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例,包括男22例,女1例,工龄6~21年,平均工龄(12.3±4.1)年。对照组患者23例,全部是男性患者,工龄4~18年,平均工龄(10.9±3.6)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X线胸片检测,采用Definium成像系统,取标准胸部后前位与左侧位高千伏片检测。观察组患者接受CT影像学检测,采用螺旋CT,取患者仰卧位,在抬高患者双手之后,要求患者做深呼吸,屏气后进行扫描。扫描的部位从尘肺至膈下3cm位置,扫描层厚度为5.0mm,间隔5.0mm。采用连续扫描的方法,螺距控制为0.938;所采用的扫描参数为150mAs、130kV,扫描显示野300-350mm,矩阵为512×512。详细观察肺门、肺野、支气管情况,并以窗位35~55HU、窗宽350~550HU观察纵膈与肺内钙化等致密性病变。在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上传到工作站,并进行图像处理与体积直方图分析。
上述两种方法所检测的结果均留片存档,并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识别,统计两种检查方法下患者的小矽结节、大矽结节融合灶、纵膈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作出判断。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分别通过CT影像学检查与X线胸片检查后的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χ2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统计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在尘肺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后,发现两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23例尘肺病患者在经过CT影像学诊断之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误诊现象,占总例数的4.35%;而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接受X线胸片诊断,有7例患者出现误诊,占总例数的30.43%,P<0.05,相关资料见表。
表 尘肺病患者诊断结果资料表
3 讨论
3.1 尘肺的鉴别与诊断
尘肺的主要病例变化是两肺间呈弥漫性纤维化、矽 结节、团块融合以及胸膜改变等,并且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大阴影,并且这些阴影普遍伴有肺门与肺纹理改变,这些都是尘肺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志[1]。
从目前临床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尘肺多被误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常见于中年人,目前该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显,在影像学检验中可以发现,该病症呈现出模糊的小斑片状影,并且病变区域主要集中在上肺部,这与尘肺病的早期表现较为相似。但是特发性纤维化伴有明显的纤维化症状,不仅病变范围扩散大,而且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因此病程发展较快;相比之下尘肺病患者具有明确的接尘史,并且其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特异性明显,经常并发肺心病、支气管炎等病症,具有病程慢、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尘肺的诊断与鉴别中,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区别尘肺病与特发性肺纤维化。
3.2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两组尘肺病患者实施了CT影像学检验与X线胸片诊断,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存在着明显的数据差异,从表1资料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CT影像学检验之后,其检出率要明显高于传统的X线胸片诊断,P<0.05。
根据临床经验,X线胸片是一种的常见的尘肺病诊断方法,但是在诊断过程中,面临着胸片自身重叠的问题,并且肋骨、横膈、心脏大血管等都会影响该方法的诊断结果,导致医师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根据X线胸片所反馈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2]。与传统的X线胸片诊断方法相比,CT影像学检验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能够有效避免X线胸片诊断中受患者身体组织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减少了临床诊断尘肺病时的推断成分,因此有助于提高诊断效果的准确率。因此在未来临床上,对于长期接触粉尘工作,并且怀疑尘肺病或者尘肺病并发症患者,应该选择具有较高检出率的CT检查方法,对患者疾病作出准确判断,达到保证预后的目的。但是对于医师而言,要注意的时X线胸片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覆盖面广的优点,所以对于单纯性尘肺病,可以选择X线胸片检查方法,保证患者依从性。
4 结论
CT影像学检验方法在尘肺病诊断中的效果显著,具有检出率高的优点。因此对于医师而言,对于高度怀疑尘肺病的患者,应该使用CT影像学检验,提高检出率,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