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角下高职闲暇教育路径探索

2019-01-21张丽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闲暇

张丽萍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高职教育如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五育并举”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个重要的课题。探索高职院校在学生闲暇时间落实“五育”的路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五育并举”高职闲暇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人才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在不断增加,闲暇生活也在不断丰富。身处高校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培养自己闲暇时间管理能力以及闲暇生活能力成为学生的现实需求。加强学生全面培养,需要构建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现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闲暇教育也应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闲暇时间的教育,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避免出现“教育盲区”,努力围绕“五育”目标,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丰富闲暇教育功能,促进学校实现全方位育人

闲暇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它的发展应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内容涉及众多,“五育并举”闲暇教育路径的探索也可作为一种创新尝试。在学校闲暇教育中充分体现“五育”育人理念,加快体制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并建立与完善适应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融入学生闲暇时间,并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促进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这不仅符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日益结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闲暇活动的习惯和技能,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还有利于高校加强整体育人工作,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和课内课外全方位育人。

二、“五育并举”“四位一体”高职闲暇教育路径

学校闲暇教育落实“五育并举”方针,通过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方的力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家庭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社会为根本”的“四位一体”“五育并举”闲暇教育路径。

(一)以社会为根本,加强闲暇思政教育,贯彻德育要求

高职在加强课堂思政、校园思政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闲暇时间的校外思政教育,不留学校思政教育空隙,做好全方位培养学生。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避免思政教育只走形式不走心。更新思政教育方法和理念,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运用丰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扎实开展德育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比如,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学生校外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各类爱国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通过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主动到社会大课堂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人民的生活状态、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到社会实践中去开阔眼界,提升社会责任感,锤炼爱国本领。

(二)以学校为基础,培育各类学生社团,拓展智育路径

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对待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相对淡泊。学校可以组建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社团,以动手实践和知识拓展为主。通过社团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学习阵地建设,拓展学生智育路径。比如,创建各类专业学习社团,聘请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施。

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付诸实践。比如:通过布置主题性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完成展示,教师评价,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和欲望。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知识拓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阅读分享活动,邀请专家开展阅读辅导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交流中加深领悟。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弘扬体育精神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已连续多年下降,学生近视率不断攀升,这些现象的产生大多与体育锻炼的缺乏有关。高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理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辅助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兴趣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例如,组建体育项目校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比如,组织体育活动“打卡集训营”,喜欢晨跑的、喜欢篮球的、喜欢羽毛球的、喜欢健美操的……大家各自按照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打卡集训营”,制定营规,组织集训活动。学校在学生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体育特长,还可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规则意识、竞争观念,弘扬体育精神,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四)以行动为导向,传承中华优良传统,增强美育熏陶

美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高职美育大多还局限在课内,学生闲暇时间的美育相对缺失。因此,高职学校要充分挖掘美育教育元素,实施美育提升行动。加强美育师资、设施建设,完善学生美育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打造学校的美育特色。比如,打造民族音乐特色校园。通过优秀民族音乐汇演、民族乐曲鉴赏、民族乐器演奏等形式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成立艺术团、合唱团、组建学生乐团等,让学生课余时间浸润民族音乐。再比如,加强学生书法教育,营造书香校园,成立书法社团,聘请教师课外指导,设立书法宣传栏,定期进行书法知识宣传。同时,利用班会、校园广播站等活动阵地,进行书法的教育宣传;利用班级文化墙定期更换学生书法作品,在班级营造良好的书法教育氛围;定期对师生书法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开发校外书法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书法参观培训活动。还可以通过经典影片欣赏、美术作品鉴赏、播音主持大赛、喜剧大赛、各类主题晚会等,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通过有效的美育活动,增强学生美育熏陶,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审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五)以家庭为桥梁,实施家校沟通协作,引导劳动实践

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许多高校后勤社会化,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从家庭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对学生学业成绩关注比较多,而体力劳动通常都由家长代劳。这样导致学生在校和在家参加劳动的机会都少得可怜,缺乏劳动意识,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因此,高校需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

加强家校协作,系统化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机制,丰富劳动实践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校外劳动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家务劳动等形式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比如,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进工厂,让学生在闲暇之余有机会去体验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特别是体验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尽早建立职业意识。再比如,在班级之间开展劳动竞赛、在宿舍之间开展劳动大比武、在同学之间开展假期家庭劳动大比拼等等。利用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鼓励学生在家进行家务劳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学生闲暇教育,不仅充实了学生闲暇生活,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闲暇认识水平和支配能力,为学生进入未来的“有闲社会”,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闲暇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人在何时最清醒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