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体验的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19-01-21吴珂
吴 珂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正式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并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7月,《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明确了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标准和规则;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在中小学生日常教育中开展研学旅行的要求;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提出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得到多部门的重视。在这一过程中,研学旅游的开展条件不断优化,产品不断丰富,参与机构逐渐增多,旅游基地不断增加,开展范围不断扩大,但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是否达成以及研学旅游的效果是否明显仍是开展研学旅游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名单来看,过半与红色旅游相关。从开展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的意义的角度来看,二者有共通之处,即都比较重视教育功能的发挥,所以红色研学旅游不仅仅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学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充分实现两者的教育作用,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是基础,同时,产品的设计应以“能促进旅游者的深度体验”为前提,从而实现红色研学旅游从“游”——“学”——“悟”层次的升华。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
1.研学旅游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研学旅游的统一概念。国家教育部司长王定华于2014年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杨崇君以为,研学旅游是一种以研修或体验为特定目的,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的寓学于游、游学相伴的旅游形式。从学者对研学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研学旅游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旅游。
2.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3.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是研学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红色文化及资源为依托、以爱国教育为核心,并具备研学旅游产品一般特征的主题化旅游产品,其在学生素质提升、传承红色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自然和社会进行沟通互动的活动贯穿始终,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者从旅游活动中获得的意义与旅游体验的质量息息相关,旅游体验质量影响着旅游者对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情感认同,而文化认知和情感认同也正是红色研学旅游的重要教育内容,所以加大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河南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通过查阅研学旅游的相关网站以及公众号,并对河南的相关旅行社进行访谈,发现目前从事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是旅行社、辅导机构和学校。在开发指导思想方面,旅行社和辅导机构相对比较看重市场因素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学校比较关注学生的获得;在开发方式上,旅行社多数是定制开发的模式,辅导机构主要是根据课外辅导的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学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以及资源获得的便捷性进行产品的设计;在开发类型上,主要有文化游(研学华夏文化、仰韶文化、黄河文化等)、科技游、自然游、博物馆游,其中数目比较多的、产品比较丰富的主要是文化游,从从旅行社获知的情况来看,文化研学旅游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也比较高。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属于文化游,从开发的数目上来看相对较少,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主要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主的旅游线路,主要有红旗渠(责任担当)、开封焦裕禄陵园、马氏庄园等。在红色研学旅游与一般旅游的设计区别方面,红色研学旅游相对降低了“游”的成分,突出了“学”的重要性,如每日参观介绍后,会组织学生召开总结会。但由于产品中研学活动的不足,研学的教育目标达成度还是比较低。
三、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研学旅游教育理念未充分体现
开展研学旅游的目的在于教育,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研学旅游的目的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红色研学旅游正是能够满足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目的的重要载体。开展红色研学旅游,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并在以后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红色研学旅游本身“游学相伴”的特征使其不能避免观光旅游这一成分,这也是造成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游”大于“学”的重要原因。通过访问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及河南省相关研学旅游公众号,发现目前河南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探访红旗渠,二是追寻焦裕禄足迹,三是观瞻将军故里。通过分析三条线路的主要安排,发现仅有探访红旗渠这一条线路打破了传统的观光路线,通过参观游览、活动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注重红色文化的学习与认知,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红旗渠精神,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是,另外两条路线与传统旅游的参观游览没有太大区别,很难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作用,难以实现“悟”的目标的达成。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旅游的对象不能仅仅限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需要红色文化的学习,进而传承红色文化,实现爱国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几乎没有。这些都说明教育理念还未充分在产品中得以体现,这也就使得红色研学旅游的开展失去了指导方向和意义。
(二)产品设计创新性不强
目前,河南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数量方面。河南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数量较少,在开发出的研学旅游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文化研学游、科技研学游所占比重较大,这与河南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不相符的。二是创新思维的缺乏。目前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设计还是按照一般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设计,主要体现为景区(点)的简单组合。这种设计模式使得产品的吸引力、丰富度依赖于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不完善、景区周边研学配套产业发展的低程度造成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的局面,开发出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相对单调,各机构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大,都表现为红色景区的参观游览。
(三)红色文化体验程度较浅
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内核,同时也是其特色。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最终进行文化内化,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必须能够使学生进行深度的参与和学习,这也是学生完成“游”——“学”——“悟”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分析目前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总体来说体验程度较浅。主要表现为:一是体验的形式相对简单,大部分产品的体验形式主要是听讲解、欣赏影视作品或相关表演、思考研学导师提出的问题,相对单调和枯燥,设计得相对较好的产品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最终达到忆苦思甜的效果,如探访红旗渠的路线,让学生体验“推独轮车、抡开山锤、抬太行石、吃民工餐”等活动,并从中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形式上来看,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短暂的感慨和体会,缺乏“悟”的形式支撑,从红色研学旅游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这种形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深度和持久性都相对不足,教育效果欠佳;二是体验的核心文化不突出,不同的红色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但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不大,缺乏文化内涵的提炼和针对文化的产品设计,造成红色研学旅游产品文化体验千篇一律的局面,特色不突出。
(四)红色研学旅游人才队伍不成熟
研学导师是研学旅游产品的核心,他们是研学旅游产品设计内容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研学旅游产品设计的效果的主导者;另外,研学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也需要专业的设计者。但是从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公布的研学导师的情况来看,研学导师的年龄相对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为30岁,工作经验平均3年,网站同时显示部分具有研学导师资格或职业教师资格。而红色研学旅游对研学导师的要求更高,他不仅仅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但红色研学旅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类型的人才、标准是什么,目前暂时不明确,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执业标准;另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也比较有限,比如红色研学从业人才的培训、认定、奖励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些都影响了红色研学旅游人才的培养,制约了红色研学旅游的效果。
四、河南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设计理念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一定要从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出发,遵循由“游”到“学”再到“悟”的教育途径,以爱国教育为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内核,不同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有所区别,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挥红色研学旅游的教育作用,升华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就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并从其文化内涵中提炼出爱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明确不同教育途径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产品的设计。
(二)以分类特征为产品设计依据
红色研学旅游要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及教育功能,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能够满足多类型旅游群体的需求。目前,大部分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焦小慧(2017)认为,参与研学旅游的群体不仅仅是中小学生,大学生也是研学旅游的重要参与者[1],因此要在明确研学旅游参与群体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以及需求特征,并以此进行产品的分类设计[2]。同时,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充分关注参与者的层次,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形成阶段及程度不同、理解事物的能力有差异,同一产品不能被所有层次的学生接受和消化,所以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在参与活动的形式、讲解的内容、思考的深入性等方面有所体现。如在活动形式方面,进行同一红色文化的学习,大学生可以通过演话剧、小品的形式让大家参与,中学生可以进行志愿讲解比赛的形式进行参与,小学生可以通过游戏设计的形式进行参与。另外,红色文化的学习也要进行分层设计,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学习教育目标。
(三)以“游”——“学”——“悟”为文化体验路径
1.以“旅游六要素”的深度体验活动为驱动方法
旅游是一项互动体验活动,红色研学旅游的特殊社会功能使其更加强调互动体验的深度,所以红色研学旅游产品要注重体验活动的设计。首先,体验活动的内容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游览这一方面,比如在食方面,从食材的选取到食物的制作再到品尝,全程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助化服务,让学生利用有限的食材去发挥和创造,从而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体验的核心应定位为文化认同,这就要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提炼,将红色文化内涵设计在体验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将文化体验作为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亮点和特色,除了听讲解员讲解等常规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听当地人讲过去的故事,并进行分享,通过主客互动、思想交融使学生的思想、心理得到促进;最后,体验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营造虚拟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形成文化的深刻认知。总之,要在产品中设计可供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体验的活动,通过参与活动驱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2.以研学导师的引导和交流为输出途径
学生对红色研学旅游活动的体验属于文化输入的过程,但研学最重要的还是文化输出,通过输出强化学生对文化的正确认知,汲取正能量,并能够将这种能量转变成个人积极思想的源泉,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后期发展中表现出优秀的行为和素质。同时,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同,甚至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所以,从文化有效输出的角度来讲,需要研学导师的引导。研学导师可以在学生体验产品的过程中组织讨论活动、交流活动,延伸学生思考的深入性,拓展学生的思想的广度,培养学生的格局。
3.以研学辅助教育活动为升华手段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体验是一项短期性的活动,要使产品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引导和教育,这也是学生思想不断升华的保证力量。学生在研学旅游之后,要在学校开展多样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如举办研学旅游成果汇报会、设置红色文化宣传角等,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四)以政府为主导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红色研学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人才的培训、经费的支持、激励制度的建立等,这就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相关文件明确红色研学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经费的支持、人才培养的途径等;同时要建立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如将研学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推动社会各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和消除工作倦怠也是非常重要的[3],教师的心理状态是对关注物的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反映。对于红色研学导师来说,其心理健康状态更是推动红色研学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另外,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红色研学旅游的信息平台,便于人才培养的参与者以及被培养者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共享沟通渠道,加大政府与社会各界及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红色旅游产品,它的教育目标更强,更加强调教育的深度,从本质上讲,其就是一项教育产品。但由于教育目标的缺失、研学导师标准的不明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等问题,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还不完善,产品类型还不丰富,影响了红色研学教育的效果。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是推动红色研学教育的重要支撑,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体验活动为驱动,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帮助学生完成从“游”到“学”的转变,然后充分发挥研学导师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输出,完成从“学”到“悟”的过程,从而提升红色研学教育的效果。但这一过程的完成,还需要研学基地的升级改造为保障,学校、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研学旅游教育环境,这些方面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