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

2019-01-21李莲武晟

探求 2019年1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莲 武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且开启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到城市的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再到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沿海开放区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形成,经过4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终于开辟出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P16),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P17),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终于确立了促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1](P17),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终于发展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P17),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新阶段,认真学习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意。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特征

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列宁、毛泽东等,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邓小平在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点原则。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十年“文革”的结束,但“两个凡是”思想又一度在党内盛行起来。坚持“两个凡是”思想,看起来是在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毛泽东思想,实质上已经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对党和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造成了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P143)而要将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必须先解决思想路线的问题,因为思想路线的问题不解决,党的思想就不能解放,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即使制定出来了也贯彻不下去。因此要破除“两个凡是”的障碍,就必须首先进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以此为背景,邓小平重申并恢复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对这一思想路线的内涵进行了完善,即首次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进行了完整意义上的概括,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恢复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同时,邓小平也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P279)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表明,正是因为邓小平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所以改革开放才有新的思考范式和解释框架,才能不断得到深化,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党的带领下不断打破思维的惯式、主观的偏见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次又一次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思想战线一度出现疲、软、懒现象,国内一些错误的思潮开始抬头,国外的腐朽文化也开始侵入,非主流的新闻媒体开始“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3](P40),企图用不健康的思想、不健康的作品、不健康的表演在思想战线搞精神污染,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十分警惕精神污染的危害性,指出精神污染足以祸国误民,强调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绝不能对意识形态的发展放任自流,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认真做好,切实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还指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是强化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明确党员领导干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首先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P173)这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其次要强化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但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注意防范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邓小平提出,一方面要依靠法律建设,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而这里的教育就是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后,还要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和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促成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意识的社会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脚跟。改革开放40年经验表明,只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有思想上的保障和理论上的指导。

(三)“三个有利于”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标准依据

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谈到:“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3](P330)由此可见,在邓小平看来,国与国之间关系划分的标准,不是参照社会制度,也不能受制于意识形态,而是以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邓小平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思想为后来“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提出做了一定的铺垫。20世纪90年代,经济领域的市场改革,引发意识形态领域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和大争论,致使改革开的进程一度受阻,邓小平经过长期审慎的思考,在南方谈话中概括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强调要把争论姓“资”姓“社”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要大胆地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也要大胆地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三个有利于”划分标准的提出不仅结束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大争论,划清了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左”倾教条主义之间的界限,为改革开放扫清了的思想障碍,而且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检验的标准。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不仅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四)“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目标

意识形态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马克思指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153)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意识形态,因而人是意识形态的创造主体。人又是意识形态的承载主体,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P93)不存在没有物质的意识。人是意识形态的传播主体,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的范围大不大,掌握的群众多不多,不仅在于这个意识形态本身先进不先进,而且在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力度大不大,关键就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意识形态工作是涉及人的工作,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邓小平基于前人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和人才培育的经验以及根据社会实践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人才发展的目标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6](P125)邓小平特别强调有理想和有纪律的重要性,认为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理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千难万险的革命环境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所以能够创造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就是因为青年人“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P110)同时,邓小平也非常重视组织性和纪律性,认为理想的实现,要有组织、有纪律,没有纪律的国家就是乌合之众,没有纪律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说明,只有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新特点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续传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特别是吸取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和经验教训,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巨变的实践转变和时代特征,并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四个新特点。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建设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重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同时,更是在实践层面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从国外来看,西方敌对国家不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形色各异的包装后被倾销到中国,对开放中国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构成了猛烈的冲击;从国内来看,1978年以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唯经济增长论而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意识形态工作,尽管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不同层面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但总的来说,相比较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意识形态建设明显滞后并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警觉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指出:要“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7](P17),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特别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而“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8](P66)为了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把意识形态工作比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等。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意识形态思想。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8·19”讲话),他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P15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1](P41),因此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P4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对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强烈的共鸣,而且,广大爱党爱国人士也不断提升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效度建设

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高度重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实效度着力,体现实效度要求”[10](P333),“时”就是时机,就是先声夺人,是在保证消息真实的前提下,意识形态工作者要第一时间介入,展现出第一时间发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赢得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效”就是效果,这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预期的目的,是在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以及正面引导下产生的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的结果;“度”就是分寸,就是火候的掌握,什么事件能报道、什么事件不能报道、什么事件需要立即报道、什么事件需要延缓报道、什么事件需要大范围报道、什么事件需要小范围报道等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分寸,要让意识形态工作的接受主体意识到在恰当的时间说出恰当的话的关键性和必要性;在认识到实、效、度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影响之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时”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要义,又要看到“度”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一环,要用时来统率“度”和“效”,又用“度”来体现“时”的效能,推进“效”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把实、效、度作为检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的一个标尺,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进展,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说服力持续增强。

(三)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建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又创新的高度,达7.72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在为数众多的网民之中,手机用户占比居高,从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2017年底的97.5%。分析这些数据不难发现,网络通信日益成为广大网民互联互通的重要工具,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网民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网络发展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10](P532),对亿万网民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10](P335),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战斗看不见硝烟的主战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最前沿,是今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的变量”,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保证打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经受住党的长期执政考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全党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1](P42)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势态,生态良好,意识形态工作进展顺利,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不断得到维护。

(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

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力和话语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学者,尤其是留洋归来的学者挟洋自重,去中国化倾向明显,甚至把“西方承认不承认”“西方同意不同意”当做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判的最高标准,“言必称西方”“文必赞美国”,还美其名曰“与世界并轨”,这就使得西方的话语体系严重影响了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在学科体系中反而有了退居次要位置的危险,这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警觉。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时,就指出用一些西方的东西取代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是去中国化的表现,这对于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诗词来说是很悲哀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5·17讲话”)指出:当下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在一些学科语言中“失语”、在一些学校教材中“失踪”、在一些交流论坛上“失声”,不管是“失语”“失踪”还是“失声”,这是都是极其危险的,并指出中国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且中国经验也为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一切以西方为准绳,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在批判反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不念好“真经”就妄想“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并主张要植根中国大地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0](P342),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好故事越来越多,中国好声音也越来越亮。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个新理论的产生都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总结前人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结果。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改革开放40年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意识形态思想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历史方位、实践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创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一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早在1979年初,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强调:“每个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2](P173)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突出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9](P21)并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9](P22),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再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P16),全党必须毫不动摇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要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依旧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就必须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给出正确回答,也必须肯定以及巩固马克思主义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唯其如此,对内,党在事关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上才能站稳脚跟,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才会有思想上的保障和政治上的定力;对外,党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

(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前,党的中心工作10多年以来一直围绕着“阶级斗争”展开而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很多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党的其他工作开始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包括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他肯定了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同时又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3](P154)因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3](P154)。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的恶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对处理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不扎扎实实打牢发展的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最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就难以取得预想的成效;反之,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人民的生活就无法保障,党的领导也会失去群众基础。因此,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缺一不可,不仅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也只有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真正意义上把“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P153)落到实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三)牢牢掌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主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P9)。从上个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教训表明,只要有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国际对抗的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首先保持这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性,就要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以及话语权不放松;因为,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发生在一夜之间,但思想的演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可能早就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认识深刻,并引以为戒,他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如果意识形态导向正确,就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如果意识形态导向错误,人心就会动摇,斗志就会瓦解,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危害。当前,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不仅要看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范围拓宽了,而且也要认识到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如果党的意识形态不去占领、不主动宣传、正确引导,别的意识形态就会占领,就会先声夺人,抢占话语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仅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战斗精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放松;而且要求一般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警惕,真正把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管理和解释落到实处,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P31)。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这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来看,他们无一不是理论创建和理论创新的先进模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新社会。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实现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P1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8),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条件、新实践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新的发展。实践表明,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的道路上舍身忘我、前仆后继,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才能结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伟大硕果,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正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渊源。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必须牢记要注重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21世纪的发展才会释放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特色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