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一次伟大觉醒
——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

2019-01-21李志勇

探求 2019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时代

□ 李志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这一伟大觉醒,是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发端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思想理论革命引领和推动社会实践革命,始终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前行。总结40年思想解放的历程和规律,对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的觉醒。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树立起理性的权威,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壮丽的日出,推动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67)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创立唯物史观,完成了一场哲学革命;他从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入手,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完成了一场经济学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此,“自由人联合体”成为人类美好未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列宁则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这一思想解放,成功地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多国取得成功。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市的道路,而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大胆突破,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面对前无古人的课题,仍然需要解放思想。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很大弊端。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思想僵化,探索出一条既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40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人类每前进一步,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

二、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也揭示了思想解放的历史逻辑。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正视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这场思想解放的历史起点。这次大讨论的问题针对性在于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又到了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往哪里去”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而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当时的党中央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4]。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两个凡是”是天经地义的。不打破这种思想僵化,不解放思想,就无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认为,“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5](P262)他强调,“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5](P191)。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重新树立起实践的权威,为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准确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和实践中走出来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扫清了思想障碍。

改革从农村开始,也是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最紧要问题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由于长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一问题的体制根源在于“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体制,而背后的思想根源在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破除这样的思想坚冰靠的是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的大胆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逐步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和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民各种负担的免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也才有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实践。思想解放开启了农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改革的主要对象是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建立起初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初步的工业国。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特别是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方面缺陷明显,造成经济短缺、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体制,是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受着国内外严峻考验的背景下,破除“姓社姓资”思想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过程。在新时代,我们党进一步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6]。思想解放推动建立起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解放和激发了社会活力。

开放和改革同时起步,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对外开放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我们同发达国家交往很少,认识也不够深入,大体停留在“革命和战争是时代主题”,“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认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了备战备荒、“大三线”建设等实践。改革开放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化的先行者,这就决定了要重新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实际上改革开放是从“睁眼看世界”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派出多批代表团出访欧美日等国,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对现代化有了深切感受,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重大判断。在此基础上,首先创办经济特区,并逐步开放沿海沿河沿边沿线,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施建立海南国际贸易自由港等重大决策。思想解放推动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采用适当的发展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采用了铺摊子、上项目的粗放式发展,建立起国家的初步工业基础。然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益污染,生态日益恶化,发展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根本性转变的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平衡等发展难题,我们党勇于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依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并实践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聚焦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先后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思想解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治理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推动发展的保障。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靠政策治理国家的模式,这一模式带有较为浓重的人治痕迹,同时也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弊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方针,提出了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任务,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动了国家治理方式上的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完善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形成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制度。思想解放推动了国家治理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建设要贯穿改革开放始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不久又开展了整党活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告诫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心一意抓党的建设”。世纪之交,面临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新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等新情况,党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建设领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建设成效卓著。思想解放推动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在革命性锻造中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思想随时代脉搏跳动,实践在解决问题中前行。“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改革开放全过程,始终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

三、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

40年思想解放,是党的一次伟大的理论觉醒。40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党的理论觉醒是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开始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认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人民民主专政,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了社会主义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7](P6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7](P64),“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7](P255),“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7](P6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这样的科学论断,把我们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解放出来。

周三早上到校后,我发现孩子们有些异样。组织早读的值日生更细心了,提醒同学们一个个坐正身体,双手拿书,把书竖起来,读书声也整齐而洪亮。负责班级清洁区的同学更是积极,七点四十不到,四分之一的操场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课间,我注意到平时那些小调皮们这几天也老实多了,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不知道在嘀咕些什么。我走近他们,小洋忍不住问道:“徐老师,家长培训会上,您会给哪些同学发礼物呀?礼物是什么呀?”原来是在关心礼物呢。“暂时保密!周五就会揭晓的。”我边走边大声说。“肯定没有我的份儿!”小鹏小声说道,语气里满是失落。我心里咯噔一下,回过头来对他们说:“那可不一定哟!好好期待吧!”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围绕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设想的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把书本当教条,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开阔着我们的理论视野。40年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从经济建设拓展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拓展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抓;从少数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从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做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社会主义矛盾转化,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任务,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解放思想推动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答新的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四、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

解放思想,需要遵循科学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40年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40年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到新时代的思想解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思想解放的正确方向。

二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5](P364)40年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努力使思想符合实际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我们党科学判断国情,坚持依据国情和变化的实际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审视我们的思想观念,符合实际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坚决摒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思想解放的真谛。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而,党领导下的思想解放把人民利益作为鲜明价值指向。40年的思想解放,实际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发展人的能力、尊重人的创造、实现人的利益、保护人的权利、发展人的自由的过程。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思想、决策、行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引领了解放思想的方向。

四是始终坚持实践第一。实践是思想之源,“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7](P382)邓小平同志要求:“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敢试验,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7](P372)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思想解放的智慧源泉,从小岗村的实践到乡镇企业的崛起、从承包制到股份制,都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成功时总是说:“其实许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7](P272)他又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的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8](P30-31)40年的生动实践推动思想解放不断深入,思想解放又推动实践不断前行,改革开放就是在认识和实践的交相辉映中走出来的。

五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解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邓小平同志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5](P279)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1]这一重要论述,宣示了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新时代解放思想提供了方向。

六是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解放的成果,必须化作全党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因而,统一思想是实现解放思想成果的关键,只有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思想,才能凝神聚力,推动事业前行。新时代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落实到推进“四个伟大”的具体行动中。

五、以思想解放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开放要突破一些发达国家的围堵。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不亚于40年前。唯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破除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艰辛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质疑、否定这条道路的声音一直没中断,既有所谓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诋毁,也有回到“老路”、走向“邪路”的主张。这说明:其一,解放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姓社姓资”问题不断花样翻新,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依然在困扰着一部分人;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解决好新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和发展好这一道路。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9](P22)。道路方向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问题,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解放思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破除传统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解放思想,既要从封闭僵化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也要从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GDP只有3679亿元,仅占全世界1.8%,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规模的任务迫在眉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日益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逐步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新时代又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然而,长期形成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路径,转换起来难度很大,思想观念的固化是其重要原因。发展方式关乎发展质量和效率,树立好、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

破除传统治理理念,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传统治理以行政手段为主,宣传、发动、强制是其主要方法。随着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日趋多样,群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原有的治理方式弊端逐步显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提出依法治国,新时代又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作行为自觉,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讲了多年,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严重,滥用权力、越权行事等违背法治原则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继续解放思想,培养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依然任重道远。

破除传统开放观念,推动新时代对外开放。40年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经济交流到全方位开放,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进入新时代,我们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中,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搞好对外开放,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政治站位,以新的观点看待变化的世界,从新的使命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当然离不开思想解放。

以改革的精神推动改革开放,这也是有新时代特点的思想解放新任务。40年来,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精神是推动改革开放前行的重要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矛盾错综复杂。只有继续发扬好改革创新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无畏的担当精神、务实的苦干精神,落实好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才能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